(完整版)中国水土流失分布
- 格式:doc
- 大小:32.02 KB
- 文档页数:2
决胜高考之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信蔡哥考本科重金属污染: 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水体富营养化: 1、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2、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3、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海洋石油污染怎样清除石油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在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 ,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水污染的防治措施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1. 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2.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3.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3)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1.发展节水型农业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 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1. 对城市固体废物:逐步改变燃料结构,净菜进城、减少垃圾生产量,加强产品的生态设计,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搞好产品的回收、利用的再循环2、对工业固体废物: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2)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⑵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的北方城市的原因(以北京为例)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②燃煤③机动车尾气④建筑工地扬尘大气污染物的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治理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③扩大绿化面积。
我国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及其成因一、(1)地区:黄土高原:西北黄土高原区从内蒙古河口镇至陕西、山西的龙门区间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2)成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②降雨,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③地面物质组成.土质疏松④植被稀疏.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①植被的破坏②过度开垦③开矿二、(1)地区:东北丘陵地区:随着近年植被的破坏,黑土地的过度开发,水土流失问题也日益凸显(2)成因:自然因素①位于我国季风区,夏季降水大且集中②位于我国东北,春季的冰雪融水以及夏季的冰川融水,加剧水土流失③丘陵地区,大河众多,流水侵蚀严重④冬季漫长、寒冷,树木成材慢,保持水土效果不佳人为因素①过度砍伐树木②不合理的放牧,破坏丘陵植被③不合理的开垦,加速水土流失④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注重保护环境⑤老工业基地,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酸雨,危害土质、树木,间接影响水土流失问题三、(1)地区:华北丘陵地区:石质性山丘,表面风积和冲积黄土极易流失,加之华北地区开发过度,水土流失问题也不宜忽视(2)成因:自然因素①于我国季风区,夏季降水大且集中②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春季的冰雪融水以及夏季的冰川融水,加剧水土流失③黄河流经,流水侵蚀严重④缺乏植被,保持水土效果不佳人为因素①过度砍伐树木②不合理的开垦,加速水土流失③缺乏可持续发展意识,不注重保护环境④老工业基地,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酸雨,危害土质、树木,间接影响水土流失问题四、(1)地区: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地表侵蚀情况严重。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前言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
水土流失是我国重大的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尚有294.91万km2,占我国陆地面积的30.7%,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威胁国家生态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我国水土流失防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要求。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面推进新时期我国水土保持工作,水利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农业部、林业局等部门,成立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并于2011年5月正式启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
在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咨询、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
本次规划范围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水平年为2030年。
规划分析了我国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现状,系统总结水土保持经验和成效,以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为基础,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线,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为重要依据,拟定我国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总体部署,明确水土保持的目标、任务、布局和对策措施,为维护良好生态、促进江河治理、保障饮水安全、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本次规划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首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系统开展的国家水土保持综合规划,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蓝图和重要依据,是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的行动指南。
规划基础数据来源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等工作成果,国家和地方已公布的经济社会统计年鉴,相关批复规划成果等。
环保部印发《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为落实《环境保护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关于加强重要区域自然生态保护、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增加生态用地、保护和扩大生态空间的要求,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在2008年印发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基础上,联合开展了修编工作,形成《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
现予以发布。
附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环境保护部中科院2015年11月13日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5年11月23日印发前言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的地区。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以全国生态调查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制定全国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分区管理、构建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生态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与积极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低,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
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适当增加生活空间、生态用地,保护和扩大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
党和政府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部署对进一步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2008年发布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在生态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区图风沙区的范围1、风沙区主要包括二大区域。
一是“三北”戈壁沙漠及沙地风沙区。
主要分布于长城沿线以北地区,该区域气候干旱少雨,风力侵蚀强烈,荒漠化严重,沙漠蚕蚀绿洲,直接危害农、林、牧业。
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等省、自治区的沙漠及沙漠周围地区。
面积187.6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9.0%。
特点:本区气候干旱少雨,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风力强劲,风沙活动频繁而强烈2、二是沿河、环湖、滨海平原风沙区。
该区域主要是江、河、湖、海岸边沉积的泥沙,干燥遇大风形成并逐步扩大,造成掩埋各类生产用地的危害。
风沙区的建设项目的要求1、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扰动范围(特别是施工场地和施工道路),保护地表结皮层;2、宜采取砾(片、碎)石覆盖、沙障、草方格、化学固化等措施;3、植被恢复应考虑土壤、水资源和灌溉条件;4、沿河环湖滨海平原风沙区应注意土壤盐碱化。
东北黑土区的范围南界为吉林省南部,东西北三面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所围绕。
主要包括三大区。
一是低山丘陵区,有大、小安岭地区,系森林地带,坡缓谷宽,岩性为花岗岩及页岩,发育暗棕壤,多为轻度侵蚀;有长白山千山山地丘陵区,系林草灌丛,岩性为花岗岩等,发育暗棕壤,棕壤,多为轻度、中度侵蚀;有三江平原区(黑龙江、乌苏里江及松花江冲击平原)古河床,自然堤形成低岗地,河间低洼地为沼泽草甸,岗洼之间为平原,多为微度侵蚀。
二是漫川漫岗区,指松嫩平原,属冲积、洪积台地,地势倾斜,坳谷和岗地相间的地貌特征,多为中度侵蚀,局部强度侵蚀。
三是平原区和草原区,主要是湿地、草场和珍贵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多为微度、轻度侵蚀。
特点:坡度比较小(2~4度),但坡面较长,多为1000 ~2000m,汇水面积较大,往往使流量和流速增大,从而增强了径流的冲刷能力,同时,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仓,由于受土壤侵蚀的影响,黑土层逐渐变薄,肥力下降,使得生产能力降低,威胁粮食生产。
简述我国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现状信息管理学院11编出杜诗卿2011300740006全国七大流域和内陆河流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见表)( 表)中国水土流失分布流域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万平方公里)土壤侵蚀量(亿吨)占流域面积(%)长江180.00 62.00 34.4 24.00黄河75.00 46.00 61.3 16.00海河31.90 12.00 37.6 4.02淮河27.00 5.90 21.9 2.30珠江45.00 5.80 12.9 2.26松花江、辽河124.60 42.00 33.7 7.68太湖 3.60 0.296 8.2 0.14其他(内陆河、直接入海河流、国际河流等)473.00 193.00 40.8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现状(1)流失面积与分布: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63.74万km2,其中水蚀和风蚀面积为53.08 km2,占流域总土地面积180万km2的30%,年均土壤侵蚀总量22亿吨。
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地区,这一地区水土流失面积50余万km2,约占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80%。
主要集中在上游的金沙江下游及毕节地区,嘉陵江流域,沱江、岷江中游,乌江上游及川东鄂西三峡库区和中游的汉江上游(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清江,赣江以及大别山南麓的倒、举、巴、浠、皖诸水的中上游。
(2)流失类型与程度: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类型主要包括水蚀、风蚀、冻融侵蚀、泥石流、崩岗等。
其中水蚀面积达52.41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82.2%。
风蚀面积0.67万km2,冻融侵蚀面积10.66万km2。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上游共有1.3万多处滑坡和3000多条泥石流沟,另外在湘、赣等地的花岗岩风化层深厚地区还分布有近10 万个大小崩岗。
全流域水蚀面积中,轻度流失面积为21.2万km2,占41%;中度流失面积为21.5万km2,占40%;强度流失面积为7.6万km2,占15%;极强度流失面积为1.7万km2,占3%;剧烈水土流失面积为0.4万km2,占1%。
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区图风沙区的范围1、风沙区主要包括二大区域。
一是“三北”戈壁沙漠及沙地风沙区。
主要分布于长城沿线以北地区,该区域气候干旱少雨,风力侵蚀强烈,荒漠化严重,沙漠蚕蚀绿洲,直接危害农、林、牧业。
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等省、自治区的沙漠及沙漠周围地区。
面积187.6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9.0%。
特点:本区气候干旱少雨,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风力强劲,风沙活动频繁而强烈2、二是沿河、环湖、滨海平原风沙区。
该区域主要是江、河、湖、海岸边沉积的泥沙,干燥遇大风形成并逐步扩大,造成掩埋各类生产用地的危害。
风沙区的建设项目的要求1、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扰动范围(特别是施工场地和施工道路),保护地表结皮层;2、宜采取砾(片、碎)石覆盖、沙障、草方格、化学固化等措施;3、植被恢复应考虑土壤、水资源和灌溉条件;4、沿河环湖滨海平原风沙区应注意土壤盐碱化。
东北黑土区的范围南界为吉林省南部,东西北三面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所围绕。
主要包括三大区。
一是低山丘陵区,有大、小安岭地区,系森林地带,坡缓谷宽,岩性为花岗岩及页岩,发育暗棕壤,多为轻度侵蚀;有长白山千山山地丘陵区,系林草灌丛,岩性为花岗岩等,发育暗棕壤,棕壤,多为轻度、中度侵蚀;有三江平原区(黑龙江、乌苏里江及松花江冲击平原)古河床,自然堤形成低岗地,河间低洼地为沼泽草甸,岗洼之间为平原,多为微度侵蚀。
二是漫川漫岗区,指松嫩平原,属冲积、洪积台地,地势倾斜,坳谷和岗地相间的地貌特征,多为中度侵蚀,局部强度侵蚀。
三是平原区和草原区,主要是湿地、草场和珍贵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多为微度、轻度侵蚀。
特点:坡度比较小(2~4度),但坡面较长,多为1000 ~2000m,汇水面积较大,往往使流量和流速增大,从而增强了径流的冲刷能力,同时,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仓,由于受土壤侵蚀的影响,黑土层逐渐变薄,肥力下降,使得生产能力降低,威胁粮食生产。
附件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
治理区复核划分(以下简称“两区复核划分”)是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技术支撑,是落实《水土保持法》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两区复核划分”是在原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划分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技术导则》,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借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已批复实施的水土保持综合及专项规划等,进行复核划分的。
根据本次“两区复核划分”成果,全国共划分了大小兴安岭等23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涉及460个县级行政单位,重点预防面积43.92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4.6%;东北漫川漫岗等17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涉及631个县级行政单位,重点治理面积49.44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5.2%,划分成果详见附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应
在“两区复核划分”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开展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与重点治理区的复核划分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以促进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
3
4
5
6
7
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8
9
10
11
12。
七大流域概况及水系图长江流域: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又名扬子江,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孙河,入海水量仅次于亚马孙河与刚果河,均居世界第三位。
流域概况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见彩图长江河源──唐古拉山脉格拉丹东雪山西南坡冰川),干流经青、藏、川、滇、鄂、湘、赣、皖、苏、沪,支流涉及黔、桂、甘、陕、豫、粤、浙、闽,共计18省、自治区、直辖市。
干流长6300km,流域面积180.7万km 。
较大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江、汉江、赣江等8条,流域面积均在80000km 以上。
干流自江源至宜昌为上游,河长4510km,除四川盆地外,多流经高山峡谷,坡陡流急,落差5360m,占全江总落差的98.9%。
其中江源至当曲长约360km,称沱沱河;当曲至玉树巴塘河口长约820km,称通天河;巴塘河口至宜宾长约2300km,称金沙江;宜宾至宜昌长约1000km,称川江。
川江下段自奉节至南津关长209km 为著名的三峡宜昌以下进入中下游平原。
宜昌至鄱阳湖湖口为中游,长约940km。
湖口以下为下游,长约850km。
中游河段内,自湖北枝城至洞庭湖出口城陵矶长约340km,称荆江,河道蜿蜒曲折,两岸地势低洼,是长江防洪形势最为严峻的一段。
中下游平原湖泊星罗密布,主要通江湖泊有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等四大淡水湖。
长江流域图长江流域水系图黄河流域:一、自然地理黄河流域横贯中国东西,大部分区域位于中国的西北部。
处于东经95度53分~119度05分北纬32度10分~41度50分之间,东西长1900km,南北宽1100km,流域面积79.5万km2。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差别很大。
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
流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河源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由一系列高山组成,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中部地区海拔在1000—2000m之间,为黄土地貌,水土流失严重;东部主要由黄河冲积平原组成,河道高悬于地面之上,洪水威胁较大。
我国十大环境问题是: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中国水土流失问题港口1103 梁明财2010114422141水土流失现象1.1面积大,范围广。
水土流失遍布全国各地,不论山区、丘陵区、平原区,还是农村、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土流失。
在黄土高原,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km[2]。
在内蒙古河口镇到龙门之间,面积达10万km[2]的晋陕峡谷地带,年平均水土流失模数达1万t/km[2],最严重的地区达5万~6万t/km[2]。
在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73.94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41.1%,水土流失区土壤年侵蚀总量约22.4t。
在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面积达5万km[2],占黑土地总面积的42.8%。
目前沿我国北方地区约有沙化土地面积20万km[2],潜在的沙漠化土地面积16万km[2]。
1.2强度大,侵蚀重。
我国年均土壤侵蚀总量45.2亿吨,约占全球土壤侵蚀总量的1/5。
主要流域年均土壤侵蚀量为每平方公里3400多吨,黄土高原部分地区甚至超过3万吨,相当于每年2.3cm厚的表层土壤流失。
全国侵蚀量大于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吨的面积达112万km2。
根据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以及流失强度综合判定,我国现有严重水土流失县646个。
其中,长江流域265个、黄河225个、海河71个、松辽河44个,分别占41.0%、34.9%、11.0%和6.8%。
从省级行政区来看,水土流失严重县最多的省份是四川省,97个;其次是山西省,84个;然后依次是陕西省63个,内蒙古自治区52个,甘肃省50个。
1.3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
全国几个主要水土流失类型区的情况各有不同。
东北黑土区: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内蒙古等省区,为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
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坡耕地上。
湖南省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湖南省地处中国南方,是一个拥有丰富水土资源的省份。
然而,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该省的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
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河道淤积、洪水灾害加剧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湖南省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对湖南省的水土流失进行防治分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根据湖南省的地理、气候、水土流失类型及程度等特点,将该省划分为三个主要的水土流失防治区:山区水土流失防治区、丘陵区水土流失防治区和平原区水土流失防治区。
该区主要包括湖南省的西部和南部山区,是该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针对该区的特点,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水土流失防治:(1)植被保护:加强森林资源保护,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土壤保持能力。
(2)水土保持工程:在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建设水土保持工程,如梯田、拦沙坝等,防止水土流失。
(3)生态修复: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对破坏严重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改善。
该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东北部和中部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也比较严重。
针对该区的特点,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水土流失防治:(1)土地整理:对丘陵地区的土地进行整理,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土地利用率。
(2)植被恢复:在丘陵地区的荒山、荒地上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增强土壤保持能力。
(3)水土保持工程:在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区,建设水土保持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该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北部和东部地区,是该省的水稻主产区。
针对该区的特点,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水土流失防治:(1)农田水利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善灌溉系统,防止因灌溉过量而引起的土壤侵蚀。
(2)土地管理:加强土地管理,防止乱占耕地、滥用土地等行为,保护农田生态系统。
(3)植被恢复:在平原地区的荒地、荒滩上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增强土壤保持能力。
为确保湖南省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的有效实施,应采取以下措施和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湖南省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实施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监督实施方案的有效执行。
中国水土流失分布
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我国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
山地丘陵和黄土地区地形起伏。
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侵蚀。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
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我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我国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
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
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
⑴自然因素。
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
①地形。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
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③地面物质组成。
④植被。
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
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
⑵人为因素。
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①植被的破坏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开矿、修路、采石等。
黄土高原:
1.自然原因:土质疏松,降水集中
2.人为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放牧、开矿、毁林开荒)【流水侵蚀为主】整治措施:黄土高原不如南方水热条件好,又处于过渡地带,需实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生物措施;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等工程措施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区域经济得以发展。
南方丘陵:
1.自然原因:地表的起伏有利于流水冲刷,降水量大且时间长
2.人为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开发,樵采)。
【降水侵蚀为主】
整顿措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水热条件好,其有效措施是以封山育林恢复植被
新兴小水电,大办沼气等(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才是能封住山林的基本保障)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影响远比北方严重的原因:
一从经济角度看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热条件更好
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更高
每寸土地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
二从生态角度看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多为石质山地,土层薄,一旦表土蚀去,容易形成石漠化,而且恢复起来更难。
三从社会角度看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人口稠密,并且在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
社会影响更大,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南方: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
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我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北方: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
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
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