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 (3)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12
运动生理学
一、绪论
1、运动生理学的若干基本概念
(1)稳态与调节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功能活动的基础,运动时通过机体内调节机制维持稳态。
调节:是指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内活动的适应性调整,使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
(2)兴奋与兴奋性
兴奋:神经、腺体、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以及由相对静止转为活跃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的表现。
兴奋性:生物体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动作单位:在接受刺激后在细胞两侧发生一次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3)反应与适应
反应:在不同的环境或运动条件刺激下,细胞或机体的内部代谢或外部表现所发生的暂时性、应答性功能变化。
适应: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机体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
(4)反馈与前馈
反馈: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的信息,而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
具有滞后性。
前馈: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直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位,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
运动生理学(全集)运动生理学(全集)引言: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生理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运动对各个器官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人体健康和体能的影响。
本文将全面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和实际应用。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1.1生理学基础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的科学,它涉及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
运动生理学作为生理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1.2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能量代谢、肌肉生理、心血管生理、呼吸生理、神经生理等方面。
这些原理构成了运动生理学的基础,并指导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和实践。
第二部分:研究领域2.1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它涉及运动时人体能量的产生、转化和利用过程。
研究能量代谢有助于了解运动对能量平衡的影响,以及运动对人体能量需求的影响。
2.2肌肉生理肌肉生理是研究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功能的学科。
它涉及肌肉的结构、收缩机制、适应性变化等方面。
肌肉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肌肉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肌肉功能和力量的提升。
2.3心血管生理心血管生理是研究运动对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心脏的功能、血管的调节、血液循环等方面。
心血管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以及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2.4呼吸生理呼吸生理是研究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肺部的功能、呼吸调节、气体交换等方面。
呼吸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以及运动对呼吸系统的适应性变化。
2.5神经生理神经生理是研究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神经元的传导、神经调节、神经适应性等方面。
神经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第三部分:实际应用3.1运动训练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运动训练领域。
通过了解运动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可以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运动表现。
3.运动训练原则名词1.运动训练原则: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运动训练普遍经验的概括和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
2.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3.制胜规律:在竞赛规则的限定下,人们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4.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科学地进行大运动量训练的原则。
5.竞技需要原则:专项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6.动机激励原则: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7.有效控制原则: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8.系统训练原则:系统地不间断地坚持从事运动训练,并有序的选择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有序地安排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9.周期安排原则: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定,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
10.适宜负荷原则: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对象的水平和训练任务,给予运动员以合理的、适宜的训练负荷的原则。
又称合理安排运动训练负荷原则。
11.区别对待原则:根据运动专项和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训练,确定训练任务,选择方法、手段和安排负荷的原则。
12.直观教练原则: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现,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13.适时恢复原则: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14.训练负荷:运动训练过程中,以身体练习(又称运动动作)或心理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 向心收缩2 等长收缩3 离心收缩(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2、肌肉酸疼(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1 形态特征2 生理特征3 代谢特征(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1 体液2 血液组成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二)血液的功能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2 运输功能3 调节作用4 保护和防御功能(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 呼吸的形式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 氧气的血液运输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呼吸运动的调节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 减小呼吸道阻力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 合理运用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 物质代谢2 能量代谢3 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 人体的糖储备2 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3 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 人体的脂肪储备2 脂肪的分解供能3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1 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2 关于蛋白质的补充(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 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3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5 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 激素的概念2 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 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 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 生长激素4 胰岛素5 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 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 分类3 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1 视调节2 视野(二)听觉与位觉1 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2 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1 肌梭2 腱梭(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1 牵张反射2 状态反射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1 需氧量2 摄氧量3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二)有氧工作能力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1 身体素质的概念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 力量素质的概念2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 功能性肌肉肥大4 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 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 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 灵敏素质2 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 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 极点2 第二次呼吸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1 真稳定工作状态2 假稳定工作状态(四)运动性疲劳1 概念2 产生机制3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五)恢复过程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 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 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 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 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 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 运动系统2 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1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运动生理学第三章的名词解释运动生理学第三章涉及的一些重要名词包括:
1. 肌肉收缩,肌肉在受到神经冲动的刺激下缩短并产生力量的过程。
2. 肌纤维,肌肉细胞内的纤维,包括肌原纤维和肌球蛋白。
3. 肌原纤维,肌肉细胞内的细长纤维,包含多个肌球蛋白。
4. 肌球蛋白,肌肉中的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
5. 神经肌肉接头,神经末梢和肌肉纤维之间的连接点,传递神经冲动以引发肌肉收缩。
6. 肌肉纤维类型,根据代谢特点和收缩速度不同将肌肉纤维分为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
7. 肌肉疲劳,肌肉在持续或高强度使用后的功能下降和疲乏状态。
8. 肌肉酸中毒,肌肉在高强度运动后产生的乳酸积聚导致的酸性环境。
9. 肌肉营养,肌肉细胞获取能量和营养的过程,包括糖原储存和脂肪氧化等。
以上是一些可能在运动生理学第三章中涉及到的名词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兴奋—收缩偶联: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09、112、乳酸矛盾现象:高原服习后大肌肉群训练时最大血乳酸浓度减少的现象. 09、10、11、123、运动单位:一个人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094、阈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09、115、超量补偿:训练课后若安排有足够的恢复时间,在机体结构和机能重建完成后,运动中所消耗的能量等物质以及所降低的身体机能不仅能得以恢复,而且会超过原有水平,这种现象称做“超量补偿或“超量恢复。
07、09、10、116、减压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可产生兴奋,通过中枢调节动脉血压,使心脏的活动不致于过强,血管外周阻力不致过高, 从而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因此这种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为减压反射。
097、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即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汞功能储备或心力储备。
098、身体素质: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099、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09、10、1110、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往往产生一种非常难受的感觉,如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精神低落,实在不想继续运动下去,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09、10、11、1211、青春性高血压:儿童少年从青春期开始到性成熟时期,由于性腺与甲状腺分泌旺盛,同时血管发育落后于心脏,引起血压升高,称为青春期高血压。
07、10、1112、窦性心率:特殊传导原统中以窦房结的自律细胞且律性最高,为正常心脏活动的起博点,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称为窦性心率。
运动生理学习题集3第二章血液一、名词解释1.红细胞比容2.体液3.内环境4.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5.细胞外液6.血液的粘滞性7.渗透8.渗透压9.等渗溶液10.高渗溶液11.低渗溶液12.碱贮备13.循环血量14.贮存血量15.血容量16.血红蛋白的氧合作用17.血红蛋白的氧离作用18.红细胞压积19.红细胞流变性20.白细胞分类计数21.血液凝固22.纤维蛋白溶解23.运动员血液24.红细胞溶解25.假性贫血二、单项选择题1.健康成人的红细胞比容约为()。
A.35%~55%B.50%~60%C.40%~50%D.37%~50%2.血清与血浆虽是血液的液体成分,但内容不完全相同。
主要区别在于血浆含有()而血清则不含有。
A.纤溶酶B.血小板C.纤维蛋白D.纤维蛋白原3.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通常把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
A.外环境B.内环境C.稳态环境D.细胞环境4.从事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血浆容量和血细胞容量都()。
A.明显增加B.明显减少C.无明显变化D.出现不同变化5.血浆中最为重要的缓冲对是()。
A.碳酸氢钾(KHCO3)/碳酸(H2CO3)B.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C.碳酸氢钠(NaHCO3)/碳酸(H2CO3)D.磷酸氢二钾(K2HPO4)/磷酸二氢钾(KH2PO4)6.血浆渗透压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有一定的变动。
在进行剧烈肌肉运动时,渗透压()。
A.暂时升高B.暂时下降C.变动不明显D.持续升高7.在长时间耐力性运动时对循环血中红细胞总数的影响表现为()。
A.红细胞总数明显下降B.红细胞总数明显升高C.红细胞总数无明显变化D.因人而异8.从事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不会发生下列哪种变化()。
A.总血容量增加B.血细胞容量明显增加C.血浆容量明显增加D.循环血中红细胞总数明显下降9.血液属于()。
A.细胞内液B.细胞外液C.组织液D.淋巴液10.红细胞对低渗溶液抵抗力减小,表示()。
A.脆性增大B.脆性减小C.膜通透性增大D.膜通透性减小11.维持血浆中的晶体渗透压的最主要物质是()。
(十一)有氧、无氧工作能力1.有氧工作能力1.1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概念:指人体在进行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剧烈活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人体极限水平,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也称最大耗氧量。
·指标:反映了机体吸入氧、运输氧和利用氧的能力,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四)最大摄氧量在运动时间中的意义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观指标·反映心肺功能的综合指标·耐力性项目的运动成绩与最大摄氧量高度相关·最大摄氧量水平高低是耐力性项目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之一2.评定心肺功能的指标·运动过程中人体达到最大摄氧量时,心肺的功能达到极限水平,因此,最大摄氧量的大小可较客观的评定心肺功能3.选材的生理指标·最大摄氧量有较高的遗传度,故可以作为选材的生理指标4.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将最大摄氧量强度作为100%最大摄氧量强度,然后根据训练计划制定不同百分比最大摄氧量强度,使运动负荷和更客观实用,为训练服务。
1.2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乳酸阈概念: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会急剧增加。
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强度即乳酸阈强度。
它反映了机体的代谢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的临界点或转折点。
·乳酸阈反映: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开始积累时的最大摄氧量的百分利用率,其阈值的高低是反映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又一指标,乳酸阈越高有氧工作能力越强。
·注意:人体从事渐增负荷运动时,机体能量的供给是从有氧供能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连续过程·个体乳酸阈的概念:个体渐增负荷中的乳酸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阈”(二).测定方法:1.乳酸阈测定:·方法:受试者在渐增负荷运动实验中,连续采集每一级运动负荷时的血液(一般用耳垂或指尖末梢血)测得其血乳酸值。
1 为什么要学习运动生理学?【参考答案】通过学习,首先可以掌握体育锻炼对人体各功能系统发展的影响和规律,使其有目的地通过相应手段来发展与提高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能力。
其次,可掌握不同年龄、性别的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以便根据其不同的特点,科学地组织锻炼。
第三,可学习并掌握评定人体功能能力的基本方法或手段,使之客观地评价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价值与效果。
综上所述,运动生理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学习它对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或科学地组织运动训练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 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参考答案】(1)血浆:长时间耐力运动,出汗较多,从而使血浆容量减少。
长时间的运动训练能够增加血浆容量,是因为机体适应性反应的表现。
(2)红细胞:红细胞数量因运动而变化,其数量变化与运动的种类、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有关。
进行短时间大强度快速运动比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红细胞增加越明显。
在同样时间的运动中,运动量越大,红细胞增加越多。
经过长期系统训练的运动员,尤其是耐力性运动员,在安静是,其红细胞数量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
(3)白细胞:安静状态运动员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与非运动员无明显差异。
白细胞的增加幅度主要与运动负荷有关,而与运动持续时间的关系很小。
运动后的白细胞恢复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
3 简述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参考答案】(1)适度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内分泌腺的活动。
(2)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增强氧运输系统的功能,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3)体温适度升高,降低肌肉的黏滞性,预防运动损伤。
(4)增强皮肤的血流,防止体温升高。
(5)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
4 何谓超量恢复?超量恢复有何特点与实践意义?【参考答案】(1)指人体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可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并保持一段时间后才恢复到原来水平。
(2)超量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活动量越大、消耗过程越剧烈、超量恢复越明显。
一、单选题1、肌肉收缩,产生张力使身体维持或者固定于一定的姿势,而无明显的位移运动,此种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量为()。
A.离心肌力B.动态肌力C.超等长肌力D.静态肌力正确答案:D2、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称作()。
A.爆发力B.肌耐力C.最大肌肉力量D.快速肌力正确答案:C3、力量训练可以增加人体肌肉中的()。
A.三磷酸腺苷含量B.肌糖原含量C.收缩蛋白D.脂肪正确答案:C4、一般情况下,在一次训练课中力量练习的顺序是()。
A.大肌群训练在先,小肌群训练在后B.小肌群训练在先,大肌群训练在后C.大、小肌群训练不分前后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5、采用强度较低而持续时间长的练习或长段落的间歇训练,主要是发展()。
A.无氧耐力B.静力耐力C.速度耐力D.有氧耐力正确答案:D6、有氧耐力主要与人体肌肉中的()有关。
A.蛋白质贮备量B.三磷酸腺苷贮备量C.脂肪贮备量D.糖原贮备量正确答案:D7、运动性疲劳主要是乳酸造成的是哪种疲劳学说的主要观点:A.代谢产物堵塞学说B.能量衰竭学说C.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D.中枢保护性抑制学说正确答案:A8、青春期前后骺软骨逐渐骨化,骨骺与骨组织合为一体,()岁骨化完成,身高不再增长。
A.25-28B.20-25C.17-18D.18-20正确答案:B9、在儿童少年时期,宜采用()。
A.短时间速度性练习B.长时间静力性练习C.大负荷力量性练习D.长距离耐力性练习正确答案:A10、身体素质由增长阶段过渡到稳定阶段的先后顺序是()。
A.力量-速度-耐力B.速度-力量-耐力C.力量-耐力-速度D.耐力-速度-力量正确答案:B11、最佳心率范围约在()之间。
A.100-110次/分至170-180次/分B.110-120次/分至170-180次/分C.120-130次/分至160-170次/分D.100-120次/分至160-180次/分正确答案:B12、以下哪项不属于热病()。
第三章必背题目1.简述血液的功能。
答:(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如维持水、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血液有形成分等的相对稳定即维持内环境稳态。
(二)运输作用①运输氧、营养物质等供给细胞进行代谢②将代谢产物CO2、H2O、尿素等运输到肺、肾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
(三)调节作用例如①体液调节:血液可运输激素到达靶细胞,调节靶细胞生理代谢。
②体温调节:运动时机体体温升高,血液可运输热量到皮肤表层进行散热。
(四)防御和保护作用防御:白细胞吞噬分解入侵微生物和体内的坏死组织免疫:血液中的抗体结合抗原保护:血小板加速凝血和止血作用2.简述血液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答:血液中含有抗酸和抗碱作用的缓冲对来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度相对稳定,如血浆中主要缓冲对有:碳酸氢钠(NaHCO3)/碳酸(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等。
其中以血浆中H2CO3与NaHCO3最为重要。
在正常情况下NaHCO3/H2CO3比值为20:1。
保持比值在20:1的范围,需要通过呼吸功能调节血浆中H2CO3浓度和通过肾脏调节血浆中的NaHCO3浓度,以及代谢等方面的配合作用,这样就可保持血浆pH值的正常值。
例如,组织代谢所产生的酸性物质进入血浆,与血浆中的NaHCO3发生作用,形成H2CO3(弱酸),在碳酸酐酶作用下H2CO3又解离为CO2由呼吸器官排出,从而减低酸度,保持血液的酸碱度。
又如,肌肉运动时的代谢产物—乳酸(HL)等进入血液后,部分被肝脏重新合成为肝糖原,另一部分在血浆中与碳酸盐类结合形成碳酸,缓冲血液的酸度.。
当碱性物质(主要来自食物)进入血浆后与弱酸发生作用,形成弱酸盐,降低碱度。
经过这两方面的调节,血液的酸碱度就能维持相对恒定。
体内产生酸性物质大大胜于碱性物质,所以,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抗酸的能力远远大于抗碱的能力。
3.试述运动对红细胞和血量的影响。
答:(一)运动对血量的影响:人体血量根据存储位置不同可分为循环血量(在心血管中流动的部分)和贮存血量(潴留在肝、脾等处,血浆较少,红细胞较多)。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
绪论
(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
(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
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
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
(二)肌肉收缩的形式
1 向心收缩
2 等长收缩
3 离心收缩
(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
1、力量
2、肌肉酸疼
(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
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
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
(五)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及代谢特征
1 形态特征
2 生理特征
3 代谢特征
(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
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
第二章血液
(一)血液概述
1 体液
2 血液组成
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二)血液的功能
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
2 运输功能
3 调节作用
4 保护和防御功能
(三)渗透压和酸碱度
(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
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第三章循环机能
(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
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
(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
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
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
(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
2 呼吸的形式
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
(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
1 氧气的血液运输
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
(四)呼吸运动的调节
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
1 减小呼吸道阻力
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
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
4 合理运用憋气
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
(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
1 物质代谢
2 能量代谢
3 基础代谢率
(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
1 人体的糖储备
2 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
3 运动与补糖
(三)脂肪代谢与运动
1 人体的脂肪储备
2 脂肪的分解供能
3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
(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
1 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
2 关于蛋白质的补充
(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
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
2 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
3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
4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
5 体温调节
第六章肾脏机能
(一)运动性蛋白尿
(二)运动性血尿
第七章内分泌机能
(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1 激素的概念
2 激素的生理作用
(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1 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
2 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
3 生长激素
4 胰岛素
5 睾酮
(三)兴奋剂及其危害
1 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
2 分类
3 危害
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
1 视调节
2 视野
(二)听觉与位觉
1 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
2 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
1 肌梭
2 腱梭
(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1 牵张反射
2 状态反射
第九章运动技能
(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
1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
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
1 需氧量
2 摄氧量
3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
(二)有氧工作能力
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
1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
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
(一)身体素质概述
1 身体素质的概念
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
1 力量素质的概念
2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
3 功能性肌肉肥大
4 力量素质的训练
(三)速度素质
1 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
2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3 速度素质的训练
(四)耐力素质
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
2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
1 灵敏素质
2 柔韧素质
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1 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2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1 极点
2 第二次呼吸
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
1 真稳定工作状态
2 假稳定工作状态
(四)运动性疲劳
1 概念
2 产生机制
3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
(五)恢复过程
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
2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
(一)高原环境与运动
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2 高原训练
(二)热环境与运动
1 预防热危害的原则
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
1 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2 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3 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
4 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
(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
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1 运动系统
2 氧运输系统
(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
1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 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