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知识体系总结
- 格式:ppt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25
必修2历史知识点1.人类社会的演化和早期文明-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简单的石器工具。
-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发展出农业和定居生活。
-古代文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黄河流域、古代希腊和罗马等文明的兴起。
-宗教文化:多神教、一神教、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出现。
2.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建立与发展-夏、商、周的建立与灭亡: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商朝在夏朝灭亡后建立,周朝在商朝灭亡后建立。
-农业生产关系的发展:奴隶制、封建制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度的建立。
-儒家文化的兴起: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扮演重要角色。
3.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分裂的战国时代出现了一系列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墨子、老子等。
-百家争鸣: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出现,包括儒家、墨家和道家等。
-秦朝的统一:秦始皇实施了一系列统一措施,包括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等。
-秦朝的思想压制:焚书坑儒事件是秦朝对异议者进行打压的重要事件。
-兵马俑的发现:出土的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陪葬品的珍贵遗址。
4.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丝绸之路:古代的贸易网络,通过陆地和海上连接东西方。
-西域文化的传播:佛教和印度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科技的交流: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传入世界。
-大航海时代:欧洲通过航海发现新大陆,与亚洲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5.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鸦片战争:中国在与英国的战争中失败,导致许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开放政策: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经济和开放政策,迅速发展经济。
这些历史知识点只是必修2历史的一部分,但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思考历史对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影响,以促进我们的个人和社会发展。
必修二高一历史知识点历史学科是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科目,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先人们的智慧和经验,同时也可以为自己的成长和未来做好准备。
必修二是高一历史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介绍必修二高一历史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
一、大历史观与唯物史观必修二高一历史的第一个重要知识点是大历史观与唯物史观。
大历史观是指将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则是指从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来解释历史的发展,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和决定作用。
二、文化的多样性与文明的交流互鉴文化的多样性与文明的交流互鉴是必修二高一历史的第二个重要知识点。
文化多样性指人类社会集体生活的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包括语言、宗教、艺术、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文明的交流互鉴则是指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三、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必修二高一历史的第三个重要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包括中央集权、礼仪之邦、文化传统等方面,而地理环境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水利农业、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方面。
四、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进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进是必修二高一历史的第四个重要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部落联盟制、封建制、分封制、中央集权制等不同阶段,其中,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五、古代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演进古代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演进是必修二高一历史的第五个重要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经历了农耕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等不同阶段,其中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础。
六、古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与思想文化变迁古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与思想文化变迁是必修二高一历史的第六个重要知识点。
古代中国在农业、工艺、医学等方面都有很多重要的科技创新,而在思想文化方面,封建礼教、儒释道三教合一等思想流派的兴起与传承也是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变迁的重要体现。
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总结框架高中历史知识点必修二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知识能够被获得,并且因为它的本质,知识总是局部的,它永远都不是完整的,所以,⼀切源于知识的⾏动也都是局部的、不完整的。
下⾯给⼤家分享⼀些关于⾼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中历史必修⼆知识点1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经验教训(1)过渡时期总路线①核⼼内容“⼀化三改”:社会主义⼯业化和对农业、⼿⼯业、资本主义⼯商业的改造(2)社会主义⼯业化的开端①实施:⼀五计划(1953—1957年)②主要内容:优先发展重⼯业,处理好农、轻、重等关系③成果:“⼀五计划”成果图④意义:初步建成了独⽴的⼯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业布局,社会主义⼯业化全⾯展开。
(3)三⼤改造:1956年底,完成对农业、⼿⼯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改造标志:⽣产资料的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计划经济建⽴。
为⼯业化开辟道路。
(4)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①中共⼋⼤:(1956年)分析了社会主要⽭盾和当前的主要任务。
②作⽤: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③左倾错误:表现: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的⼤跃进运动(以⼤炼钢铁为中⼼)和⼈民公社化运动(以“⼀⼤⼆公”为特点)特征:⾼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危害:造成国民经济⽐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态环境;挫伤⼈民的⽣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④纠“左”举措: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的⼋字⽅针。
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⑤时间:1966——1976年原因:“左”倾错误恶性膨胀的结果表现:严重⼲扰和破坏国民经济建设,⼈民⽣活⽔平长期在低⽔平线上徘徊。
⑥教训:要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盾是⼈民⽇益增长的物质⽂化需要同落后⽣产⼒的⽭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追求⾼速度;⽣产关系的调整要与⽣产⼒⽔平相适应。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最全汇总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
即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耜耕: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形成原因(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作用: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4)地位和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西周时能生产出斜纹提花织物。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希腊1. 基本概念和特点•希腊城邦制度•希腊的民主制度•希腊的奴隶制度2. 雅典•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帕台农神殿•希腊建筑艺术的代表3. 斯巴达•斯巴达的军国主义精神•斯巴达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斯巴达的教育制度二、古代罗马1. 基本概念和特点•罗马的共和制度•罗马的行省制度•罗马的奴隶制度2. 罗马的扩张•罗马的征服战争•罗马的地方自治制度•罗马的土地问题3. 罗马帝国•奥古斯都的改革•罗马法的代表作•城市罗马的建设三、近代欧洲1.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宗教改革的背景和起因•马丁·路德的改革思想2.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确立•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和起因•法国的大革命•德国的统一3.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矛盾•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表现•社会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四、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1. 十九世纪中国的社会状况•农民起义运动的兴起•中国社会的封建性质•外国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剧2. 辛亥革命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因•辛亥革命的目标和影响•辛亥革命与中国的未来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以上是高一历史必修二的部分知识点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希腊、古代罗马、近代欧洲和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过程和影响,为我们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引言概述:历史必修二是中学历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世界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分为五个大点,分别介绍历史必修二的相关内容,以提供读者更深入的了解。
其中包括:A. 旧石器时代至商代;B. 周、秦、汉、隋、唐;C. 阿拉伯帝国与唐帝国;D. 民族融合与多元一体的社会;E. 科学技术与社会变革。
通过对这五个大点的深入探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必修二的知识内容,从而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
正文:A. 旧石器时代至商代1.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 旧石器时代的定义和时期划分-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旧石器时代社会和文化的特点2. 新石器时代的兴起- 新石器时代的定义和时期划分- 新石器时代农业的兴起与影响- 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和文化进步3. 文明的诞生:黄河流域的商文化- 商代的时期及其特点- 商代政治和社会制度- 商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B. 周、秦、汉、隋、唐1. 周朝的兴起与衰落- 周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 周朝的封建制度- 周朝的孝悌文化和书法艺术2. 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 秦朝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秦朝的法律制度和文化成就3. 汉朝的政治与经济繁荣-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制- 汉朝的经济发展和海外贸易- 汉朝的科技成就和文化艺术4. 隋朝与唐朝的统一与繁荣- 隋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 隋朝的农业、手工业和交通运输- 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繁荣C. 阿拉伯帝国与唐帝国1. 阿拉伯帝国的兴起与繁荣-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和扩张- 阿拉伯帝国的政治制度和官制- 阿拉伯帝国的科学、文化与艺术成就2. 唐帝国的政治与经济繁荣- 唐帝国的政治制度和官制- 唐帝国的经济发展和海外贸易- 唐帝国的科技成就和文化艺术D. 民族融合与多元一体的社会1. 北方民族与中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北方民族进入中原的原因- 北方民族与中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北方民族对中原文明的影响2. 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佛教传入中国的背景和发展-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与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3. 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交融与互补- 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特点与思想体系- 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交流融合- 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互补发展E. 科学技术与社会变革1. 印刷术的发明与传播- 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印刷术对书籍出版与文化传播的影响- 印刷术对社会的变革与影响2. 火药的发明与军事革命- 火药的发明与应用- 火药对军事技术与战争方式的影响- 火药对社会的变革与影响3. 使用指南针与地球的航海探索- 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 指南针对航海技术和贸易的影响- 航海探索对地理知识和世界观的影响总结: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涵盖了旧石器时代至商代、周、秦、汉、隋、唐、阿拉伯帝国与唐帝国、民族融合与多元一体的社会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变革等多个方面。
高一必修2历史知识点归纳高一历史必修2是一门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课程,涵盖了丰富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高一历史必修2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重要内容。
一、商代至东周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1. 商代的政治制度和特点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商代的政治制度以王室和贵族统治为主,国家实行封建制度,最高统治者是商朝的王,下设诸侯、卿、大夫等封爵。
商代的特点是奴隶制度的兴盛、城邦的繁荣、青铜器的制作和商代甲骨文的记载。
2. 周代的政治制度和特点周代继商代之后,建立了一个以诸侯分封的封建制度,最高统治者是周天子。
周代的特点是分封制的兴起、封建等级制度的确立、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周礼的形成。
3.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的一段动荡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思想家。
其中包括齐桓公、楚庄王等各国的崛起和衰落,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思想产生和传播,以及《孙子兵法》、《墨子》等著作的问世。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 秦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秦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其中包括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修建连接南北的长城等措施。
秦的政治制度以集权制为主,设有郡县制度,设立宦官丞相等制度。
2.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的封建王朝,政治制度以太守、郡守和县令为主。
汉朝在社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包括推行科举制度、开设太学、推行均田制等政策。
3. 十七帝的兴衰和帝国统一汉朝有十七位帝王,这段时间内发生了一系列的兴衰事件。
其中包括汉武帝的时期国力强盛,但后期逐渐衰败,最后由于黄巾起义等内外因素导致瓦解,并为三国鼎立打下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至北宋时期(公元220年-公元1127年)1. 三国时期的鼎立局势三国时期指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之间的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势力。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夏朝:制代替禅让制- 商朝:内外服制度-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3.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内外朝制度、中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行省制度4.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内阁制、东厂、锦衣卫- 清朝:军机处二、古代中国经济·农业经济1. 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铁犁牛耕- 小农经济- 精耕细作2. 土地制度- 井田制- 均田制- 土地兼并3. 农业主要耕作方法与农作物- 耕作方法:铁犁牛耕、代田法、区田法- 农作物:水稻、小麦、粟、棉三、古代中国经济·手工业的发展1. 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纺织业- 陶瓷业- 冶金业-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2. 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与传承-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四、古代中国经济·商业的发展1. 商业发展的历程- 市的发展- 货币的发展- 商业组织与商人团体2. 古代商业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盐铁官营- 闭关锁国政策五、秦汉至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 科学技术- 四大发明- 天文历法- 数学2. 文学艺术- 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书法: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绘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六、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 鸦片战争- 原因:鸦片贸易、对华战争- 结果:南京条约2. 太平天国运动- 金田起义- 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3.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七、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历史1. 新文化运动- 原因:思想解放、文化革新- 主要内容:民主、科学、新文学2. 中国成立- 成立背景:中国社会的矛盾- 成立过程:中共一大3. 抗日战争- 卢沟桥事变- 抗日战争的胜利4.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解放战争的背景与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上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的简要整理,希望能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大航海时代与文艺复兴1.1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的起因和影响:欧洲海外探险的动力、技术条件和前期探险的主要活动-加强中央集权和资本主义萌芽:航海发展引发的国家利益和权力竞争,对欧洲各国的统治形式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1.2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特点和影响:对传统信仰的质疑、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和文艺复兴艺术的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科学的影响第二章: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2.1古代科技与文化的传播-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主要贸易内容、中外之间的交流影响-印刷术:发明过程、意义及传播2.2科技与农业-水利工程: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农学:古代农学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2.3科技与手工业-瓷器: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历程和对世界瓷器制造的影响-丝织业: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和对世界纺织工艺的影响第三章:近代世界的经济变革3.1英国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基本内容: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发生的时间和基本特点-英国工业革命的推动因素:因素包括技术、矿产资源、交通和市场-英国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对英国本土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的影响以及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3.2近代工业化的扩散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工业化的扩散及其特点:工业化的扩散经历的地区和国家、特点及其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的原因、战争的进程和战争的影响第四章: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4.1第一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革-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战争的原因、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革: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和思想文化的新风潮4.2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社会的变革-中西文化交流的形式和内容:包括使节来华、传教士的活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的变革:尤其是对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的影响第五章:近代世界的政治变革5.1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变革-17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启蒙思想的主要观点、主要代表人物以及对社会的影响-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独立宣言的主要内容、战争的结果和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5.2近代民族民主主义运动-法国大革命:主要事件和主要影响-民族民主主义运动在欧洲的发展:主要国家的独立运动及对世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