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恩的范式论述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6
库恩范式理论
库恩范式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库恩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也被称作“库恩效应”。
它的主要思想是,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由他所承认的价值观和价值观来决定。
库恩范式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行为发生的原因,以及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库恩范式理论假定,一个人的行为是由他的价值观决定的。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他的价值系统的总称,它决定了他在某一情境中的行为。
他的价值观可以是人文主义的、普遍的或者具体的。
库恩范式理论提出,一个人的行为会受到他的价值观的制约,比如,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受到他的社会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库恩范式理论还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受到他自身价值观的影响,这些价值观可以是潜在的、潜意识的或有意识的。
库恩范式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受到他自身价值观的制约,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对某一行为的态度受到他自身价值观的影响。
库恩范式理论还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受到他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受到他的社会背景的影响。
社会环境会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比如,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受到他的家庭、朋友圈、学校等社会环境的影响。
总之,库恩范式理论是一套系统的心理学理论,它提出了行为是由
价值观和社会环境决定的观点,并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受到他自身价值观的制约。
库恩范式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为我们提供一种更准确的行为模式。
对库恩“范式”的解读提要:托马斯·库恩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出版,震撼国际学界,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本文试对该书中系统论述的“范式”进行解读,从而达到对科学的进化和发展的理解。
关键词:范式;科学;科学共同体;科学认识1962年,美国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1922-1996年)出版了《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提出了“范式”(paradigm)论学说,在哲学、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界引起极大的震动。
”范式”一词源自希腊语,在语言学中表示词形的变化规则,如名词变格、动词人称变化等,从中可以引申出模式、模型、范例等义,表示“范型”、“模特”的意思。
在写作《科学革命的结构》这部书的时候,库恩把它从语言学里借用过来,首次明确、大量的使用了“范式”概念。
库恩通过对科学史的研究,发现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并不是在培根的归纳法指导下发生的,相反却是在柏拉图的唯理论影响下发生的,从而得出了一个和逻辑经验主义完全相反的结论:不是观察术语决定理论术语的意义,而是科学理论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本体论、世界观、形而上学的支配。
[1]由此,他深信一个科学家的研究总是受到获得内在一致性的深远企图所支配,至少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如此,从而认为科学理论本质上是集体研究的产物,是集体用以不断生产科学知识的工具。
因此,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库恩创造性的引用了“范式”这一概念,把它作为开展科学活动的基础、思想工具和实用工具,系统论述了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
他所谓的“范式”就是指在特定时期内,根据科学共同体的理论体系和心里特征所制定的一整套原则、理论、定律、准则、方法等,是一个包括科学、哲学、社会、心理等多重因素在内的综合体,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全部规定。
[2]由此可见,它是一种在逻辑上不能再分的功能单位。
一、范式是科学的划界标准和开展科学活动的基础什么是科学?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什么?逻辑经验论者认为“科学始于观察”,科学的划分标准为可证实性和可证伪性。
请阐述库恩的范式理论,并进行分析和评价库恩(Kuhn)的范式理论,是一种影响20世纪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论的重要理论,它指出了科学的发展规律,以及如何在科学发展中推动模式的变迁。
范式理论几乎塑造了当代科学的构建,并且今天仍然是科学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参照点,也是科学研究者们必须熟悉的一部分。
库恩把科学发展定义为一种模式变迁,而组成这一模式变迁的最重要元素,恰恰就是“范式”(paradigm)。
范式就是一个科学概念解释和理论结构系统,它提供了一套语言、发现方法和结果的解释框架,以便科学家研究特定领域的物质现象,并完成更多的发现。
范式的形成不仅使科学家们从“迷失的茫茫大海”中重新获得了“安慰”,而且使科学研究的进程得以规范化、有序地推进。
在库恩看来,一个范式具有三大基本要素:语言要素、实践要素和体系要素。
语言要素包括特定领域的术语和表达方式;实践要素包括对某个特定领域的实践方法,如实验、观察、记录、研究等;体系要素则指范式的本质,它集中表达了科学家在特定领域的想法和观点,以及如何解释科学现象。
在范式理论中,库恩认为,科学研究应该以有序的步骤进行,在每一个步骤中,科学家应该坚持实践、观察、发现、论证、改革、加强等,在实践和论证的过程中,科学家应该有创造新理论的勇气,而在改革、加强的过程中,科学家应该领悟原有的理论,以便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研究。
正是在这种有序的理论环境中,范式的改革得以实现,新的范式也可以被建立。
另外,库恩的范式理论也强调,每一个范式的形成、发展和变迁,都伴随着强烈的群体性,也就是科学家们之间的思维趋同。
也就是说,科学家们思考、研究和发现的过程,都会受到某种影响,超越了个体本身,即形成了一种群体性解释和行为模式。
综上所述,库恩的范式理论影响了当代科学研究,它为科学发现和模式变迁提供了一套理论框架,起到了实施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范式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从形成一个范式的发现,到改造一个范式的发展,都给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范式化的过程,从而有效地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发展。
关于库恩的范式论与心理学发展的思考郭爱妹科学哲学家库恩的范式论曾在心理学界引起了用范式论重建心理学的热潮,不同的心理学家应用范式的概念,对心理学的发展作了不同的解释。
我们拟从另一个角度,即范式论对心理学发展的意义和影响方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库恩的范式论促进了对心理学的科学性的反思库恩既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发展的“逐渐积累观”,认为科学理论不是来自经验事实的归纳,因而它的发展不是一个逐渐积累或单纯量的进化的过程;同时也反对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关于科学发展是“不断推翻的增长”的观点,认为依靠经验不可能证伪理论,理论的转变是科学家们的心理上的信念的转变,而不是理论被证伪。
在他看来,科学发展是科学共同体抛弃旧的范式、拥立新的科学理论的革命性变化。
库恩的范式论曾在心理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用范式论作为方法论来解构或重建心理学史的研究热潮。
心理学家提出不同的观点,促进了对心理学科学性的反思。
是“革命”还是“渐进”?以美国心理学家巴斯等人为代表的“革命论”者认为:“库恩的范式论具有真理性,心理学的发展表现为一系列抛弃旧范式和建立新范式的革命。
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就是,美国实验心理学范式开始于铁钦纳的构造主义,而后为机能主义所代替,机能主义又屈服于行为主义,最后被认知心理学所代替。
”尽管不同学者对于心理学范式革命可能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库恩的‘伴随着一段时期的常规科学后革命的变化’的观点对于心理学的历史变革具有解释意义”。
与之相对立,以肯德勒、黎黑等人为代表的“渐进论”者则认为,心理学“从内省主义到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不是革命,而是渐进。
……心理学家之所以广泛接受革命的观念,主要是因为与其他学科相比,心理学的模式(或范式)变换得更为迅速。
”在他们看来,革命应该带有破旧立新的性质,而在心理学中,从一个学派向另一个学派的过渡并不带有这种性质。
是“间断”还是“连续”?由于受到库恩范式论的影响,心理学历史编纂学中提出了心理学发展连续性和间断性问题。
一、科学范式理论库恩认为,科学并非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庞大知识堆,而是一定的科学共同体按照一套共有的范式所进行的专业活动。
科学范式是指一个科学共同体在某一时期内所普遍接受的理论、假设、方法等。
在常规时期,科学家们遵循范式进行高度定向的研究活动,以解决范式所提出的疑点。
然而,当旧范式不足以应付新的问题的挑战时,科学便陷入危机,最终导致新范式的出现,从而实现科学革命。
二、科学革命结构理论库恩提出了科学革命结构理论,强调科学革命并非简单的知识积累,而是范式的转换。
科学革命的过程中,科学家们会经历一个从怀疑、质疑到接受新范式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冲突、斗争和共识逐渐形成,最终导致新范式的确立。
三、科学方法论思想库恩对科学方法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以下观点:1. 科学研究应遵循范式的要求,而不是盲目追求实证主义。
在常规时期,科学家们应专注于解决范式所提出的疑点,而不是追求普遍真理。
2. 科学研究应具有批判性思维。
科学家们应敢于质疑旧范式,勇于探索新领域,以推动科学的发展。
3. 科学研究应具有历史性。
科学家们应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科学的发展,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四、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库恩认为,科学与社会是相互影响的。
科学的发展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科学的发展也会反作用于社会。
因此,科学家应关注社会问题,以推动科学的进步。
五、库恩思想的现实意义库恩的思想对当代科学哲学、科学史以及科学方法论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科学范式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发展规律。
其次,科学革命结构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科学变革的本质。
此外,库恩的科学方法论思想为科学家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有助于推动科学的进步。
总之,库恩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来审视科学的发展。
他的科学范式理论、科学革命结构理论、科学方法论思想以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观点,对当代科学哲学、科学史以及科学方法论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库恩范式概念美国心理学家库恩提出了范式这一概念,并用它来解释人类行为的规律。
他认为,人的行为都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模仿而习得的,从表面看来,没有什么原则可以帮助我们预测一种行为,因为一切都发生于过去和现在之间。
但每一个原则与原型却都是某些特定的行为的共同特征或典型特征,所以我们对于一种行为,不管它看起来多么奇怪,只要它有某种“共同特征”,我们就能够把它和其他同类的行为加以比较,并推测这种行为最可能是怎样产生的。
库恩的范式论是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它把人的行为视作由刺激—反应( S-R)链组成的函数关系,而不是直接将人的行为归结为外界刺激的单纯函数关系,因此更富有实际意义。
库恩范式理论具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强调行为具有整体性。
即是说,一个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影响到其他人。
第二,强调环境和情景对人的行为的决定性作用。
即是说,行为是随着人所处的客观环境和社会背景不断变化的。
这就是说,人在相互依赖的社会生活中,不仅各自发挥着积极作用,也会相互影响和作用,彼此之间具有协调作用。
这是任何机械论、还原论、孤立论的人本主义的一个根本缺陷,它忽视人的社会性,而机械地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实际上,人类的心理与行为并不像“经济人”那样“完全理性”和“简单”,人总是或多或少地受到许多非理性、非理智的感情因素和非理智的思想、意志的支配,受到错综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
一是无知性。
范式代表的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是人们对特定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典型行为的看法。
所以,没有行动者本人在亲身实践中的经历,也就很难体验到这种范式的精髓。
二是偶然性。
由于人们对范式形成和确立的时间、地点等条件都缺乏了解,往往在某个特定的场合下,才会突然碰撞到适合自己行为的典型事例。
三是易变性。
任何一个行为方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被创造、更新、丰富和发展的。
它具有弹性、伸缩性,一旦遇到不利于自己的条件,或遇到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它就可能消失,从而变换成另一种典型的行为方式。
简述库恩的“范式”理论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是一个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历史学家。
他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范式”这一概念,极大地影响了理解科学研究的方式。
本文将对库恩的“范式”理论进行简述。
一、范式的定义在库恩的理论中,“范式”被定义为一种普遍认可的科学理论、方法和实践模式的集合。
范式决定了科学研究的方向、重点和目标,形成了一个科学共同体的共识。
二、范式的性质1. 范式是与时代和文化相关的范式是根据特定的历史和文化条件形成的。
不同文化和历史条件下,科学范式也会发生变化。
2. 范式是以共识为基础的范式建立在科学共同体的特定共识上,并被大多数科学实践者所接受。
3. 范式对新理论的接受有明显的影响范式对科学实践者的思维方式、理解和接受新理论的标准有很大的影响。
新理论必须符合现行的范式,才能被科学共同体所认可。
4. 范式对科学方向的指引起重要作用范式导致科学研究的共同方向和目标。
科学实践者必须遵循范式中规定的方法和理论,才能推进科学研究的进程。
三、范式的转变1. 范式内的危机当一个范式面临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会出现内部危机。
范式内的危机是科学共同体内部自我生成、自我解决的问题。
2. 范式间的危机当新的范式与现有范式不兼容时,就会出现范式间的危机。
这种危机会导致科学化危机(当科学家们试图在不同的范式之间交流时无法理解彼此的观点和方法)。
3. 范式的转变当一个新的范式被大多数科学实践者所接受时,范式的转变就发生了。
范式的转变往往与科学革命和新的科学进程相关。
四、范式的应用1. 展示科学研究中的置信和假定科学范式体现了科学研究中的置信和假定。
科学研究者必须明确地了解这些置信和假定,以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2. 微分不同领域和文化中的科学实践科学研究是不同领域和文化中的科学实践累积的结果。
了解和比较不同领域和文化中的范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研究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3. 设计教学和研究策略科学教育和研究策略应该考虑到范式的作用。
库恩的科学革命结构模式是指科学发展的一种特定模式,其核心观点是科学领域的发展并非线性进展,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的革命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这一模式对科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理解科学革命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思路。
1.科学革命结构模式的基本要点库恩认为,科学革命的发展并非简单的知识增加和理论丰富,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革命性突破,完成对科学知识体系的根本性改造和重建。
这种革命性的变革,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增加和修正,更重要的是对科学研究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根本改变。
科学革命的出现,往往伴随着范式的变革,也即科学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深刻转变。
这种范式的转变,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引领着科学研究的方向和重心的转移,推动着科学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2.科学革命结构模式的例子(1)哥白尼的日心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打破了长期以来地心说的统治地位,革新了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日心说的提出,使得人们对宇宙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对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近代物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彻底颠覆了牛顿力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开创了现代物理学的新纪元。
相对论的提出,对人们对时空结构和物理规律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和进步。
(3)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提出了进化论的理论,颠覆了长期以来神创论的统治地位,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进化论的提出,使得人们对生命的起源和演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3.科学革命结构模式的启示库恩的科学革命结构模式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科学革命的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对科学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革命性的突破和范式的转变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科学研究者应当具有开放的思维和求知的态度,认识到科学知识的相对性和历史性,并不断推动科学的深化和发展。
范式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
通俗来讲,范式就是一个模型或模式。
引申到具体学科,比如旅游学科,就是指旅游学领域内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意向、基本结构,学科发展阶段中理论研究的主导共识,是学科的研究纲领!库恩对科学发展持历史阶段论,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式”(PARADIGM)。
范式通过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为范例,表示一个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科学理论不是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个别命题的集合,而是由许多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命题和原理组成的系统整体。
库恩将这一系统整体称作范式范式是某一科学共同体在长期的探索、教育和训练中形成的共同信念。
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思路,为他们提供了考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共同方法,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其发展确定了共同方向。
“范式”这个范畴虽然系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但任何概念都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明确。
在库恩那里,“范式”这个范畴存在许多概念模糊之处。
我国著名学者陈世清认为,范式是学说的坐标,是开展科学研究、建立科学体系、运用科学思想的坐标、参照系与基本方式,科学体系的基本模式、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
科学范式后面是哲学范式。
哲学范式与科学范式:前者制约后者,后者引领、展现前者。
哲学范式决定科学范式,范式决定基础理论,基础理论决定具体理论,理论决定模型,模型决定模式。
方法是理论的功能,和理论之间不是层次关系。
虽然由于认识机制和利益机制的协整作用,在同一个范式基础上会产生学术观点基本相同、学术荣誉等既得利益和学术目标基本一致的“科学共同体”,对共同体外的学说和学者会产生“异体排斥”,但任何一门科学的真正进步,都最终要表现为范式的转换。
不同的参照系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层次;以不同的参照系为背景建立起来的不同范式之间也不是并列的,而是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之间的关系。
库恩范式理论
库恩范式理论是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约翰·库恩(John C. Kohn)于1954年研究出的,它是一种行为学的偏向,认为记忆的发展与经历的一般特性(比如情绪、上下文和心理发展)之间存在联系。
他和他的学生发现,如果在成人与婴儿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婴儿将能够在记忆发展中受益,最终能够形成永久的记忆。
这项理论极大地扩展了行为学家John Watson所发现的原始记忆发展观念,这种观念只是强调记忆发展与经历之间的关系,而库恩范式理论认为经历不仅要涉及情绪和上下文,还要考虑到心理发展的因素,比如发展的程度和参与活动的方式。
库恩范式理论
库恩范式理论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和行为学研究的心理学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库恩(Joseph Kohn)提出。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受到三种动机的影响:他们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以及被迫去做什么。
库恩范式理论指出,人们的行为是由自发性动机、反射性动机和强制性动机共同决定的。
自发性动机是由人们自己选择的,它们受到个人口味和偏好的影响,而反射性动机则是由外部环境和信息所引起的,它们受到个人感知和记忆的影响。
强制性动机是受到外部要求,如政府法规和道德准则的限制,它们受到社会期望和规范的影响。
库恩范式理论认为,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它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与人的兴趣、偏好、经验、信仰和环境都有关系。
因此,要理解人们的行为,就必须考虑行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作用。
此外,库恩范式理论还认为,行为是承受动机和影响的复合过程,因此,个体的行为可能会受到多种动机和影响的同时作用。
库恩范式理论对于弄清楚人类行为的动机和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一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更好地解决心理学和行为学的问题,并且有助于提高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的专
业水平。
简述库恩的“范式”理论(全文)摘要:托马斯・库恩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以下简称《结构》)中提出了“范式”概念,这一概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科学哲学界,更渗透到了诸多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范式”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库恩对“范式”基本含义的论述也多达21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库恩在发现“范式”的使用存在问题之后,“范式”在后库恩时代逐渐消失。
本文对库恩的“范式”理论作了系统地总结分析,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范式”本质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们今后在研究中规范“范式”的原本含义。
关键词:库恩;范式;科学革命1962年,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出版了《结构》一书。
该书中频频出现“范式”、“不可通约性”、“科学共同体”、“常态”、“危机”等库恩式专业术语,在社会科学界引起了强烈震动。
库恩由此被誉为“现代科学哲学之父”,美国著名学者罗蒂称其为“二战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以英文写作的哲学家”。
在《结构》中,“范式”一词是该书的关键,而且也是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范式”一词的出现,在世界学术范围内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由此,心理学界提出“范式是否可以成功重建心理科学发展史”,经济学界提出“改革目标转换模式”,企业界提出“再造企业内部结构”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古老而又崭新的问题。
问题古已有之,而现在要通过“范式”理论从新的视觉入手,进行分析、再分析。
然而,由于“范式”本身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所以,“范式”概念到了后库恩时代就渐渐淡化乃至消失。
一、库恩的“范式”概念“范式”一词源于古希腊语parade Gina ,最初用于语言学中,原意是语法表示词形的变化规则,如名词变格、动词人称变化等,由此可以引申出模式、模型、范例等义。
所以,“范式”一词并非库恩自己所创。
李醒名在《库恩在科学哲学中首次使用了“范式”术语吗?》一文中指出,“范式”一词从15 世纪进入了英语词汇之后,先后有马赫、迪昂、威纳以及默顿先于库恩在科学哲学的意义上直接使用了该词。
库恩范式理论
库恩范式理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它是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库恩(William Kornhauser)多年研究的结果。
库恩范式理论以社会冲突作为分析对象,认为社会冲突是由社会分层导致的,每一层都有自己的利益。
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是,社会结构的层次分明,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分组,这些社会分组之间存在着竞争性的利益。
在库恩模式中,社会分层的程度可以用“垂直结构”来表示,每一层的社会分层利益可以用“水平结构”来表示。
库恩范式理论提出,社会分层不仅会导致内部社会分组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且还会导致社会内部和社会外部之间的冲突。
库恩范式理论认为,最低层的社会分层会受到最大的压力,并且会发生最严重的冲突。
库恩范式理论强调社会冲突的不可避免性,同时也认为有必要设计有效的社会机制来解决这些社会冲突。
库恩模型支持社会的和解,以及社会的调整,这些都是有效的解决社会冲突的方法。
总之,库恩范式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冲突理论,它强调了社会分层对社会冲突的影响,以及有效解决社会冲突的必要性。
它为社会冲突理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也为解决社会冲突提供了重要
的思路。
t.库恩的科学范式
库恩的科学范式是一种科学研究规范,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期,科学家们所遵循的一种普遍接受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模式。
库恩认为,科学范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它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纲领、可模仿的先例,以及基本的理论、应用和相关的仪器设备等,从而帮助科学家有效地解决科学问题。
1 . 库恩的科学范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 . 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
这意味着科学家们普遍接受和遵循某一特定范式,并将其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
3 . 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
这使得科学家能够系统地开展科学研究,并使用基本理论来指导实践。
4 . 范式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先例。
这意味着科学家可以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避免重复造轮子,提高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5 . 范式具有历史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科学范式也会不断地演变和更新。
新的范式通常是在旧有的范式无法解决新的科学问题时出现的。
6 . 范式具有社会性。
库恩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而科学范式则是科学家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共识。
因此,科学范式的形成和发展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总之,库恩的科学范式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规范,它为科学家提供了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框架,并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库恩与“范式”托马斯·库恩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
是历史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库恩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开创者之一,他的理论对相对主义复活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
可以说,库恩将后现代主义引入科学乃至整个文化世界中,这无疑是一个重大贡献。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文中,库恩提出了著名的“范式” (Paradigm) 概念。
该理论从人文文化的角度对假设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的证伪主义进行了批判。
强调了科学活动的主体性、非价值中立性以及范式的优先性、不可通约性。
试图来消解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同时也把非理性注入了科学。
库恩通过揭示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的缺陷认识到,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事业,还必须考虑到认识领域以外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由此库恩提出了他的内容广泛的范式概念。
虽然他并未对这一概念做出严格、统一的定义,只是给出了范式的21种用法,其中包括:范式是“基本原则”“科学实验活动中某些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系统在内的范例”“共同的信念”等。
那么,在库恩看来,范式的本质是什么呢?库恩在1969年的后记中曾写到:“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
”可以说,这个观点更接近库恩的本意。
因为这个界定是在七年后写成的,在此之前范式概念已经经历了严厉的批判与考验,库恩显然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索。
从这个角度说,库恩的这个定义可以看作是关于范式概念成熟时期的思想。
在这里,我们是想知道,这种共有的东西在常规科学时期的作用是什么?以及它如何发挥这种作用?把这个问题厘清了,不但可以很好地理解库恩的科学革命,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范式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库恩范式概念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客观主义逐渐走向相对主义的过程。
最初,库恩从社会学、心理学和科学史的角度研究科学革命的结构,提出的范式主要指某个科学共同体接受的理论观点和研究假设。
●专题研究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教学魏冰[内容提要]在国际科学教育界,人们对科学史( Histor y)、科学哲学( philo so phy )和科学教学( Science teaching )——常一起简称为HPS①——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日益重视。
HPS教育的基本意图是,不但要让学生学习科学内容,还要让他们了解“科学的本质”( The Natur e of Scie nce)。
HPS有以下作用: ( 1)使科学密切联系个人、伦理、文化和政治因素,从而使科学人文化; ( 2)使课堂教学更富有挑战性和思考性,从而加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 3)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理解学科内容。
本文从课程改革、科学课程、科学哲学和科学教育三个方面介绍HPS的最新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科学教学、科学哲学、科学史、HPS、科学课程、科学教育、科学本质课程改革中的HPS谈到HPS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两个国家的科学课程,即英国的“国家科学课程”和美国的“2061计划”。
前者已在实施,后者是一组长期的、综合的科学课程改革方案。
这两项课程计划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科学史和科学哲学。
在英国“国家科学课程”中HPS内容占5%左右。
英国国家课程署( N CC)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说: “学生应该理解科学概念随时间而变化、发展的方式,理解这些概念及其应用是如何受到社会、伦理、精神和文化背景的影响的”。
②他们要求中小学学生能够: ①把基于科学事实的主张与没有基于科学事实的主张和论断区别开来;②思考特定的科学概念或理论是如何与其历史、文化背景相关联的;③学习一些科学争端的实例和科学概念的变化、发展方式。
1989年,美国科学促进会( AAAS)出版了一个题为“科学为所有的美国人”( Science fo r AllAmerica ns )的研究报告。
③该报告汇集了“2061计划”的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
报告要求学生应从三个方面理解科学的本质: 科学世界观、科学的探究方法、科学事业的性质。
报告的第一部分共有12章,其中有两章专门讨论科学史和科学哲学。
第一章题为“科学的本质”,内容包括: 科学的客观性、科学的可变性、区别科学和伪科学的方式、证据及其与理论证明的关系、科学方法、解释和预测、科学伦理、以及科学的社会组织等。
在第10章“科学史的透视”中,作者提出把科学史引入科学课程有两个原因: 其一,若没有具体的科学实例,关于科学发展和运作的概括将是空洞的; 其二,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人物、历史对于我们继承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既能说明历史问题又具有显著文化特色的标准,文中选择了以下10个科学史事件作为范例: 行星地球、万有引力、相对论、地质时代、大地构造、物质守恒、放射性、核裂变、疾病性质、工业革命。
以上两个课程计划都认为HPS并不是主张科学内容由科学史或科学哲学代替,也不指望学生理解诸如实在论和工具主义这样的争论性问题,更不要求他们能详细列举多个原因说明为什么伽利略是正确的而红衣主教是错误的,而是要求学生从基本的科学事实中领悟科学的精神实质、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科学家的特质。
总之,通过HPS给学生一个关于科学和—52 —一九九九年第三期比较教育研究①②③Nati onal Curriculum Cou ncil , Sci ence in thenati onal curriculum. York , 1988.Am erican As sociati on f or th e Advancementof Sci ence, Sci ence f or all Am erican. Wash -ing ton, 1989.也有人把HPS理解为科学史( hi st ory)、科学哲学( phil osophy)和科学社会学( soci ology)的简称,但从文献来看, 有关的研究多涉及前两者。
科学家的真实( authentic)印象,而不是神化了的或教科书式的印象。
科学课程中的科学史在英国,最早提倡科学史教育可追溯到1851年。
当时的英国科学促进会( BAAS)主席在一次演讲中呼吁: “我们要教给年轻人的,与其是科学结论不如是科学方法,更不如是科学史”。
BAAS在1917年的年会上再次提出,科学史教育是通融学校课程中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良方。
直到本世纪六、七十年代,该协会还在其报告中多次敦促把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纳入科学课程中。
从实践方面来看,尽管在各个时期都有热心的科学教育工作者积极响应,也陆续设计了一些科学史教材,但总的说来,科学史教育没有形成大的气候。
有专家分析主要原因是,广大科学教师本身没有受到多少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教育。
正像BAAS六十年代一份报告指出的那样, “他们(科学教师)的行为和思维都是职业训练的结果,缺少对科学本质和目的的理解”。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
二战以后,美国的科学史教育首先在高等学校兴起,出现在供非理科大学生选修的自然科学课程中。
其间,影响力重大的人物是哈佛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科南特( J. Co nant )。
科南特在大学生的通识教育中用案例教学法实施科学史教育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他的一系列关于科学史教育的报告和教材在当时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畅销读物。
其中最著名的有“理解科学: 历史的方法”( 1947)、“实验科学史——哈佛案例(二卷)”( 1957)等。
科南特的理论和方法对六十年代的“哈佛物理课程”以及八十年代的“2061计划”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不仅如此,科南特对科学哲学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 T. Kuhn)回忆道: “是科南特第一个把我引入科学史,并由此改变了我关于科学发展的本质的认识”。
①但是,高等学校的科学教育人文化趋向并未给当时的中等学校带来太大的影响。
六十年代发端于美国的理科课程现代化运动基本上未顾及科学史和科学哲学。
但有两个例外,它们分别是前文提到的“哈佛物理课程”和“生物科学课程研究”( BCCS)。
克洛普佛( L. Klo pfer )首次把科南特的案例教学法引入中等学校,开发了“哈佛物理课程”(高中生使用)。
该课程以科学史为线索展示了科学的文化和精神价值,为中等学校引入HPS教育塑造了一个典范。
实践证明该课程是成功的,在其鼎盛时期有15%的美国高中生使用这个课程。
但该课程没有充分考虑对教师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实际效果。
BCCS由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施瓦布( J. Schw ab)主持设计。
该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科学史实教育,以突出“作为探究的科学”这一教学思想。
施瓦布在BCCS的“教师手册”中写到: “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理解在科学发现过程中,问题是怎样提出的,如何得到验证的,最后又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它还应当包括适当处理科学疑问和科学的不完整性。
还应提倡科学史,因为它关注的是人和事而不是概念本身。
科学探究有人文价值的一面”。
②科学哲学和科学教育1985年,美国“科学教育”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科学教育和科学哲学: 二十五年的互不往来”在科学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
作者认为,从五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科学教育和科学哲学相互孤立地发展,即科学哲学家不关心科学教育问题,科学教育也不吸收科学哲学的新观点。
事实上,正是在这二十五年里科学哲学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涌现了波普尔( K. Po oper )、库恩( T. Kuhn)、拉卡托斯( I. La ka tos)、费耶阿本德( P.Feyera be nd)、劳丹( L. Lauda n)等一批杰出的科学哲学家。
但是,这一时期科学教育界流行的科学哲学观却是“科学开始于简单的、无偏见的观察,观察是科学结论的坚实基础”。
这种典型的归纳主义科学观在科学课程中的表现是: “过分强调归纳方法,严重低估观察和理论之间的复杂关系,忽视科学团体验证、传播科学知识的活动”。
③上述观点不仅普遍存在于理科课程中,在当时的国家教育文件中也能发现它的踪影。
例如,美国教育政策委员会1966年颁布的“教育和科学精神”中关于科学教学目标有这样的表述: “对知识的渴求是学习的动力;数据和归纳是知识的形式。
对各种各样的通过尽可能精确的观察而获得的信息进行推导即得出结论”。
不仅如此,一些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也—53 —比较教育研究一九九九年第三期①②③Hods on, D, Toward a phi losophi cally morevalid sci ence cu rriculum. Sci ence Educat ion,72, 19- 40, 1988.同注①。
Mat th ew s , M. , His tory, phil osophy, and sciencet eaching: The p resent rapproch ement.Science& Ed ucati on, 1, 11- 47, 1992.支持或默认这一观点。
著名的学习理论家、探究学习的倡导者加涅( R. Gag ne)也有类似的论述: “开始于仔细而系统的观察,进而设计所需的测量手段等一系列活动,清楚地区分了什么是观察到的,什么是推理而来的,最后得出合理的结论。
”①现代科学哲学研究表明,有些科学理论并不是归纳的结果,多数科学假说也不是由归纳而产生。
而且,观察需要理论,即理论渗透的观察。
其实,上述言论流行的时候正值归纳主义在科学哲学界全面退缩,而一些科学哲学著作已经出版,如汉森的“科学发现的模式”( 1958)、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 1959)、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1959)等。
遗憾的是,科学教育界对新的科学哲学观并未引起重视。
在科学观上对无偏见的观察的推崇使许多科学教育工作者对发现法( Discov ering Me tho ds )趋之若鹜。
有人认为发现法流行的原动力在于归纳主义关于科学方法的本质的见解与强调直接经验和个体探究的儿童中心观点的融和: “(发现法)看起来很完美;知识的逻辑和儿童心理在`发现’一词的迷惑下携起手来。
在教育学家看来,没有必要在传统的归纳- 经验主义以外去寻找对科学过程的解释。
”②但是,由于对归纳推理的严重依赖,发现法呈现了一个扭曲的、不适当的科学方法论的见解: 仔细、精确、彻底的观察, 准确地报告实验结果,识别各种规则和模式,然后得出结论——在“发现法”看来,这是科学家所使用的全部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就可以“发现”新的知识。
这个观点无论在哲学意义上还是心理学意义上都是错误的。
因为任何意义上的发现都需要先前的概念的支持,离开了头脑中原有的概念不可能指望有任何发现。
现在一般认为, “发现法”能合理地探索概念之间的关系,但不能确保新的概念和概念结构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