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欧洲巴洛克、洛可可艺术的影响之欧阳光明创编
- 格式:doc
- 大小:31.52 KB
- 文档页数:10
巴洛克与洛可可的比较巴洛克艺术和洛可可艺术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欧洲艺术发展的两个主要流派。
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文化传统导致了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巴洛克和洛可可各有其自身的艺术特征和代表作品。
本文将从艺术特征、艺术创作主题、结构、技法和艺术态度等方面,对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进行比较。
一、艺术特征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是表现力强,具有繁复的线条和形式复杂度极高的装饰。
巴洛克艺术的作品精细而华丽,呈现出独特的装饰性和浓厚的宗教性。
而洛可可艺术则更注重表现自然之美,它独具匠心的明亮色彩给人以温暖而柔和的感觉。
另外,当地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发展历程亦对艺术特征产生了影响。
巴洛克艺术主要源自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而洛可可艺术则始于法国,这也为两者的艺术特征奠定了基础。
二、艺术创作主题巴洛克艺术主要表现宗教题材,如天堂、圣经等,由于背景不同,宗教题材在欧洲地区的具体表现亦各异。
如意大利的巴洛克艺术更具有波动感和精神力量,而西班牙的巴洛克艺术则体现出强烈的情感力量和压制感。
同时,巴洛克艺术也常常表现富丽堂皇,夸张的和建筑耐久的元素,表现出强烈的权力与荣誉。
与此不同,洛可可艺术表现出一种温情脉脉的,优雅而俏皮的气氛。
洛可可艺术的主题大多是贵族生活、自然景观、宠物等。
其中,洛可可艺术作品具有的轻盈、柔美和富有生命力的元素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喜爱。
三、结构和技法巴洛克艺术的结构和技法复杂,被广泛应用。
巴洛克艺术几乎以建筑为基础,展现成绩结构奇特、装饰复杂的设计风格。
此外,巴洛克艺术还借助了强烈的立体感和极其丰富的色彩,并以光和影进行更精细的构图。
洛可可艺术则更加注重对轮廓的显示,强调立体感和透视感。
抓住想象的一瞬间,通过流畅而轻盈的线条和浅颜色调来表现轻松、优雅等情感。
同时,洛可可艺术风格也秉承了许多法国亚细亚的艺术风格,如光线的明快、以及装饰品的精细制作和丰富细致的装饰。
四、艺术态度巴洛克艺术的创作非常注重形式的复杂与繁琐,通过华丽和夸张的表现方式来表达强烈的精神内涵。
论述巴洛克美术与洛可可美术的风格及代表作巴洛克美术:欧洲17世纪的美术样式。
发源于意大利,以其热情奔放、运动强烈、装饰华丽而自成一体,与16世纪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庄重典雅相区别。
巴洛克美术在文艺复兴美术之后,一定程度上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从而克服了16世纪后期流行的样式主义消极倾向。
另一方面,巴洛克美术符合当时天主教会利用宣传工具争取信众的需要,也适应各国宫廷贵族的爱好,因此在17世纪风靡全欧,影响到其他艺术流派,使欧洲的17世纪有巴洛克时代之称。
巴洛克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
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格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
巴洛克艺术特点:1)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2)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3)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4)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5)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
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6)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7)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
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巴洛克绘画与代表艺术家:巴洛克绘画也可溯源于米开朗琪罗和科雷乔等文艺复兴大师,但主要是通过克服16世纪后期的样式主义而发展的。
巴洛克与洛可可的艺术风格之比较一、时代背景巴洛克(Baroque)16世纪末期产生于意大利,17世纪盛行整个欧洲,18世纪初期在德国和奥地利等国仍有较大的影响。
17世纪的欧洲在历史上是一个变革期,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加强,开始在政治上与封建统治阶级抗衡,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欧洲带了新的生机。
另一方面,由于始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在欧洲的影响,传统宗教的地位逐渐动摇,各地反宗教浪潮的此起彼伏,使得人们的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场都有了动摇和改变。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6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巴洛克形式的艺术。
巴洛克艺术形式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
关于巴洛克一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是意大利B·克罗齐等人认为源于Baroco,指逻辑学中三段论式的一个专门术语;更普遍的则是认为源于葡萄牙语Ba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思是“不合常规”,特指各种外形不规则有瑕疵的珍珠,也就是“不圆的珠”,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
原本是十八世纪的学者指责这一时代的艺术中衰颓、浮夸和过分雕饰。
最初意大利人用它来表示建筑中奇特不寻常的样式,特点是装饰性强、辉煌华丽,注重光的效果,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在结构上富于动势,因此整个风格显得高贵豪华、很有生气。
这个艺术风格后来由建筑影响到雕塑、绘画、音乐、文学、染织、服装等艺术的各个领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
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样式。
“洛可可”( Rococo)一词来源于法文,它的原意是指“贝壳”,后来演绎成为用小石头和贝壳作装饰图案的一种装饰样式,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
巴洛克艺术的兴起及其影响巴洛克艺术是一种起源于意大利,盛行于17世纪欧洲的装饰艺术风格,它以浮夸、奢华、装饰过渡为特点,这种风格也曾是欧洲社会中最红火的装饰艺术,影响深远,不仅在欧洲,而且在现代的世界各地都有其痕迹,这次我就来探讨一下巴洛克艺术的兴起及其影响。
一、巴洛克艺术的起源巴洛克艺术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随着天主教会在反宗教改革中的兴起,巴洛克艺术风格在意大利迅速发展,意大利的艺术家们开始将这种风格向外传播,最成名的巴洛克大师是伯努尼,他以强烈的个人特色和细节的描写被人称为“巴洛克之父”。
二、巴洛克艺术的特点巴洛克风格往往被形容为“浮夸”、“奢华”、“装饰过渡”,在巴洛克时期,艺术家们追求对“力量”、“布局”和“空间感”的表现,他们把一切看作是神秘和奇妙的,尤其是对宗教和信仰的热爱。
为了表现出巴洛克艺术风格中的“浮夸”和“奢华”,艺术家们往往会选择亮丽的颜色、鲜艳的金色和高度装饰的栏杆和壁橱等。
并且其艺术表现方法技巧高度复杂,富有高度的诗意和韵律。
三、巴洛克艺术的影响巴洛克艺术在17世纪和18世纪风靡欧洲,这也是欧洲的王室、贵族和富商阶层热衷于巴洛克风格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巴洛克风格的影响远远超越了欧洲。
在美国,巴洛克艺术在19世纪的建筑、家居装饰和家具制作中都有其影响,在拉丁美洲,它一直是装饰艺术中最流行的风格之一。
四、巴洛克艺术的价值巴洛克艺术的价值在现代仍然很重要,它不仅在艺术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而且在建筑、家居装饰、家具设计等领域中也有其重要的地位。
巴洛克风格不仅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思想,它的顿挫、力量和表现力充满了人文主义情感的表现。
通过巴洛克风格,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欧洲文化和历史,同时也能够在视觉上和思想上得到一种深刻的享受。
五、结论巴洛克风格在欧洲装饰艺术的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绚丽、浮夸的风格一直被人所追崇和推崇。
其影响也不仅止于欧洲,巴洛克艺术的特点和精髓也对全世界装饰艺术、建筑、家具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其思想和情感也仍更被现代人所感受和喜爱。
浅谈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艺术作者:王雪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59期【摘要】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艺术是16-18世纪风靡于欧洲的最主要的艺术风格,这两种典型的艺术形式在西方美术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本文介绍了两种艺术形式所产生的时间、文化背景及艺术特点,分析两种艺术形式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艺术风貌,从而比较两种艺术风格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巴洛克;洛可可;艺术风格1.巴洛克风格巴洛克风格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17世纪时在欧洲普遍盛行,是一种代表欧洲文化的典型艺术风格。
巴洛克一词最早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大意为“不圆的珍珠”,最初特指形状怪异的珍珠。
而在意大利语(BAROCCO)中有“奇特、古怪、变形”等解释。
在法语中,“Baroque”却是形容词,有“俗丽凌乱”的意思。
总的来说这个名称在当时是贬义的,是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上个世纪的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
17世纪的欧洲在历史上是一个变革期,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加强,开始在政治上与封建统治阶级抗衡,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欧洲带了新的生机。
另一方面,由于始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在欧洲的影响,传统宗教的地位逐渐动摇,各地反宗教浪潮的此起彼伏,使得人们的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场都有了动摇和改变。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6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巴洛克形式的艺术。
巴洛克艺术虽然不是宗教所发明的,但是它却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教会是巴洛克风格最强有力的支柱。
巴洛克风格以浪漫主义的精神作为形式设计的出发点,和古典主义的严肃、拘谨、偏重于理性的形式不同,巴洛克风格富有更为亲切和柔和的效果。
它摒弃了古典主义造型艺术上的刚劲、挺拔、肃穆、古板的风格,追求宏伟、生动、热情、奔放的艺术效果。
巴洛克风格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男性化的风格,是充满阳刚之气的,是汹涌刚烈和坚实的。
这种风格特点表现于奢华、夸张和不规则的排列形式,比如皇室宫廷内的皇室家具、服饰、餐具器皿和音乐等。
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设计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史称“巴洛克”,“洛可可”时期。
这一时期一浪漫风格为特征。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巴洛克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
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有这么几方面:它强调非理性的无穷幻想与幻觉,极力打破和谐与平静,在雕刻和绘画中都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气氛。
建筑则体现出丰富多变的构造,饱含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感是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
作品中反映出作家内心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不仅外部形态激动人心,内容也使人骚动不安,形象的运动感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它的内容充满激情,而形式又充满激烈的运动感。
巴洛克式艺术品给人感觉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有着强烈而复杂的节奏旋律,强烈的明暗对比造成动感和不稳定感。
在建筑上大量使用曲线和椭圆形。
巴洛克艺术很重视空间关系处理,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空间立体,绘画依靠光造型,追求空间深度感,建筑和雕刻强调层次和深度,尽量打破平面。
巴洛克艺术还强调综合艺术处理,这种综合在总体上有建筑、雕塑和绘画的综合,也有绘画与雕刻的互相综合、造型和环境的综合,也包含自身各部分的综合。
同样不可避免地,巴洛克充满浓厚的宗教色彩。
18世纪的法国艺术随着路易十四去世,路易十五登基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庄严宏伟的古典主义风格开始为一种享乐主义的艺术所取代,这就是罗可可艺术风格,又被人们称为路易十五风格。
洛可可艺术的繁琐风格和中国清代艺术相类似,是中西封建历史即将结束的共同征兆。
洛可可风格的绘画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描写全裸或半裸的妇女和精美华丽的装饰,配以天堂般的自然景色或异乡风景(如威尼斯、罗马)奇物(向日葵、玉米等)。
它一方面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于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画面完全摆脱了宗教的题材。
欧洲古典四大艺术风格对女装风格的影响内容摘要:艺术和文化上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在人们的服装风格上反映出来,尤其是女装的风格总是与一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文化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关键词:哥特式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女装风格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流派,它们表现在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等各个艺术领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在欧洲的艺术史上哥特式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风格、洛可可艺术风格、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地影响到同时期的服装风格。
一、四大艺术风格的特点哥特式艺术风格“哥特式”原本是起源于一种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笔直的立柱,高挑的天顶,多尖的拱门,这些均可见于中世纪的一种以尖顶大教堂,特点为尖拱、小尖塔、垛墙、飞扶壁和彩色玻璃镶嵌等典型元素。
这种风格影响到整个欧洲,反映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如绘画、雕刻、装饰、音乐等艺术形式上。
其特点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
巴洛克艺术风格巴洛克代表了路易十四的精神。
它具有气势雄伟、生气勃勃、色彩艳丽、线条优美、富丽豪华的风格。
它把人类精神从古典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其沉溺于无边无际的、令人神往的梦幻之中。
它一开始主要针对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风格。
后来,巴洛克风格影响到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各个领域。
巴洛克艺术风格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
洛可可艺术风格18世纪的法国仍是西欧的文化艺术中心,由于沙龙文化在法国的蓬勃兴起,使女性成为了男性世界注目焦点,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巴洛克时期那种庄重豪华、拘泥虚礼的宫廷文化的文化形态,那就是洛可可艺术风格。
洛可可风格的鼎盛时期是路易十五时代,它主要是指路易十五时代的一种室内装饰风格:C形、S形曲线或漩涡状花纹的装饰风格。
另一个特色则是甜美轻快、精巧华丽,而没有巴洛克艺术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
论巴洛克艺术与洛可可艺术的个性之比较作者:李卫琴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2期摘要:巴洛克与洛可可是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两种艺术风格,二者都属于贵族艺术。
巴洛克艺术是17世纪欧洲艺术的总称,发源于罗马,而后迅速在意大利流行起来,并传播到当时的法国、荷兰等国家。
它主要体现在教堂建筑、绘画、室内装饰等各个方面。
到了18世纪,华丽、夸张、矫揉造作的巴洛克风格被轻快、秀气、纤细典雅的洛可可风格取代,成了全欧洲艺术风格的主流。
关键词:巴洛克洛可可艺术一、社会背景巴洛克这个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原意是奇异古怪。
巴洛克这个词指的是17世纪的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风格。
在巴洛克艺术之前,欧洲当时盛行文艺复兴,由于当时的欧洲国家通过扩张和掠夺殖民地为欧洲积累了不少财富,例如,当时航海业处于世界前列的英法等国,尤其是上级阶层,在生活上极其奢华,同样,他们也开始在艺术上追求这种豪华的、细腻的、充满激情的情调,以满足贵族和上层阶级。
十七世纪的欧洲,同时也是新旧教权力的互相抗争的时期,暴力竞争的同时,需要一种艺术去迷惑信徒,因此,巴洛克也是十七世纪欧洲宗教竞争下的一个产物,它是为宗教所服务的,所以,巴洛克的艺术作品中,无论是音乐,还是绘画,或是建筑都与宗教息息相关,音乐是充满了教堂音乐的这种感觉,绘画多是以宗教为题材,当然也有些人物和风景的绘画,但以宗教为主,建筑上,气势恢宏,顶面一般都处理成拱顶和攒尖,墙面饰以雕刻和绘画,主题也是以宣扬宗教为题材。
洛可可艺术,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十八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人们的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
洛可可艺术就是应这个时代的需求而生的艺术,洛可可一词来自于法语,其意思是与岩状饰物相关。
洛可可的发起人是位女性,是蓬帕杜夫人蓬帕杜夫人是路易十五的情妇。
洛可可艺术所涉及的领域很广,主要是室内装饰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艺术与洛可可艺术巴洛克艺术巴洛克(Baroque)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
它的名称由来,说法不一,一说来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又一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
总的来说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意,是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
产生背景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
十七世纪欧洲有新旧教的权力之争。
旧教势力用暴力镇压信徒,再积极利用艺术思想形态──巴洛克,去迷惑﹑征服人心。
巴洛克艺术不排斥异端的感官喜悦,亦忠实于基督教的世界观,故亦是“基督教化的文艺复兴”。
虽然“巴洛克”直指缺乏古典均衡性的艺术作品,但其实巴洛克艺术家,与文艺复兴的前辈相同,都很重视设计和效果的整体统一性,巴洛克风格以强调“运动”与“转变”为特点,尤其是身体和情绪方面的,同时,巴洛克也是对矫饰主义的一种反动。
巴洛克艺术于16世纪后半期在意大利兴起,17世纪步入全盛期,18世纪逐渐衰落。
巴洛克艺术对于18世纪的罗可可艺术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都有积极影响。
巴洛克的艺术风格得到教会强有力的支持,主要流行于意大利、佛兰德斯、西班牙等天主教盛行的国家。
意大利艺术大师贝尼尼和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的作品反映了17世纪巴洛克艺术最辉煌的成就。
鲁本斯⏹鲁本斯出生于德国的茨根小城一个律师家庭。
⏹特点是将文艺复兴美术的高超技巧及人文主义思想和佛兰德斯古老的民族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热情洋溢地赞美人生欢乐的气势宏伟,色彩丰富,运动感强的独特风格,成为巴洛克美术的代表人物。
《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这幅描写的是传统的"抢婚"场面:卡斯托耳与波吕刻斯两个黝黑的壮汉把留西帕斯的两个女儿从睡梦中劫走,正准备强行拉上马背的情景。
画面上人和马占据了整个空间,两匹马和两对男女的交错动势,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
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的对比一、简介:1.巴洛克风格:“巴洛克”是一种欧洲艺术风格,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称谓,它是16世纪的古典主义者对16世纪下半叶开始出现在意大利的,背离了文艺复兴艺术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
流行于17世纪初直至18世纪上半叶的欧洲。
该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思是一种不规则的珍珠。
意大利语BAROCCO中有奇特,古怪,变形等意思。
巴洛克风格虽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确立起来的错觉主义再现传统,但却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
2. 洛可可风格:洛可可(ROCOCO)艺术是产生于18世纪法国的一种艺术形式。
来源于法语rocaille,原意是'贝壳式',引申含义指“像贝克表面一样闪烁”它最初是指建筑的某些样式以及室内陈设和装饰的样式,由于受到了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大力推崇,也被称为路易十五艺术风格。
洛可可Rococo这个字是从法文Rocaille和意大利文Barocco合并而来。
Rocaille是一种混合贝壳与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而Barocco即巴洛克(Baroque)。
洛可可后来被新古典主义取代。
二、特点以及代表作品:1.巴洛克风格特点以及代表作品:①.巴洛克的风格特点比较明显,因其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精神相背离,其主要特点可归结以下几点:·豪华。
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激情。
巴洛克艺术需要艺术家们丰富的想象力支撑;·运动。
强调运动与变化,排斥单调的重复与简单的变化;·空间感与立体感。
这与以上几点是相统一和谐的;·综合性。
巴洛克艺术涵盖方方面面,建筑、绘画、雕塑、文学等等,同时作为每一方面又与其它方面紧密相联。
例如一座巴洛克建筑中,往往具有很多的雕塑与绘画的成分,甚至有音乐、戏剧、文学的成分;·优雅与浪漫。
巴洛克是可以归为浪漫主义的。
总第期416Litera ture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异同及历史地位�李锦林巴洛克文化艺术的兴起和洛可可文化艺术的崛起对当今世界文化艺术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指导意义.这两种文化艺术分别起源于世纪和世纪,曾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艺术风格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但其过度追求奢华及享乐,也为现实主义者诟病.正确看待两者在艺术风格流派中的地位,对养成辩证艺术观,并让其融会贯通到当代艺术实践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尝试在这方面作一初浅探讨."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意思为"奇形怪状的珍珠".见过现场开蚌壳取珍珠的人可能会看到,由于珍珠在形成过程中受制于各种条件,不是每粒初胚珍珠都像珍珠制品那般珠圆粒润,也有相当一部分长得相当"纠结",如果能看到或是想到这种形态的珍珠,那就是巴洛克的最初意思了.其在法语和英语中的拼写都为"",被命名到艺术领域后,已经远非原意那么简单了,而是遍及绘画,建筑,音乐和戏剧的一种文化艺术风格的代名词了.巴洛克风格在各类文化艺术范畴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本文主要从造型艺术角度进行阐述.巴洛克风格最早出现在罗马耶稣会教堂建筑,是教会做的建筑改革,而后被法国宫廷发展到极致.其主要成就反映在教堂和宫殿的建筑和装饰上,具有气势雄伟,生机勃勃,强烈奔放的特征.在造型上,大量采用椭圆平面布局,曲线和旋涡形,注重形态上的变化和动态.色彩运用大胆奔放,意境上富于想象力,充满浪漫主义和神秘的色彩.世纪的贝尔尼尼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及列柱是巴洛克建筑永恒的经典.在绘画艺术上,佛兰德斯的大师鲁本斯作品的构成之博大,气势之巍然,色彩之金碧辉煌,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法国凡尔赛宫也是巴洛克艺术的巅峰之作."洛可可"源于法文,原意是岩石或是贝壳装饰物,后指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特色的艺术风格,这种文化艺术是流行于世纪欧洲的装饰纹样.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缛的装饰性,造型上多用形,形和涡卷形,色彩甜美柔和,艳丽浮华.在世纪的法国,贵族们倾向于轻松的艺术风格,洛可可应运而生,宫廷中路易十五的两个情妇杜芭利和蓬芭杜夫人权倾一时,宫廷审美趣味向柔美转变,洛可可艺术呈现出一种讨好,赞美女性的倾向,同时期东方艺术在法国也大行其道,洛可可又充斥着中国情调.在建筑设计上,法国的皮埃尔�勒波特尔被称为"洛可可之父",在宫殿宅邸等建筑的装饰设计上体现了全新的艺术风格.由世界著名的设计大师勃夫杭设计的巴黎俾斯麦府邸的客厅是洛可可装饰的代表作品.在绘画方面,著名的绘画大师布歇深受当时蓬芭杜夫人的喜爱和支持,为其所作的�日升日落�是其创作的高峰.虽然两者在产生的时间上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但普遍认为洛可可艺术是巴洛克艺术产生的一种衍生品.就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而言,洛可可实际上是巴洛克刻意修饰而走向极端的必然结果,甚至有人认为洛可可是巴洛克的余晖.可见,两者在艺术风格上有着较大的共通性和类似性,但是毕竟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层面的审美趣味的反映,仍然是有所差别的,我们不妨将两者并列起来,作一番比较,使两者更为清晰.在社会的层面上来看,经济基础都是这两种文化艺术风格产生的前提条件.无论教会利用巴洛克来炫富还是宫廷和贵族利用洛可可来追求享乐,都是基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和集中.没有经济后盾,以华美繁缛为特征的两者便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从造型艺术角度看,两者都采用充满装饰效果的曲线形和艳丽浮华的色彩作为构成元素,在视觉效果上充满张力,富丽堂皇,造就一种现实人间的生活享受.但两者也是各有特征而相互区分的,首先从形成的时间和缘由上来看,巴洛克产生于��世纪,主要是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运动,为满足教众对现实审美的欲望,是教会对世俗观念的妥协.这种风格进入法国后,路易十四修建的凡尔赛宫是为了彰显君主的豪华气派和宫廷享乐,进而带动贵族对这种豪华风格的追崇.洛可可的缘起主要是路易十五的宫廷艺术,反对路易十四时期那种过于刻板的宫廷氛围,而提倡轻松自由,加之其宠幸的情妇权势较大,艺术风格便倾向于轻盈柔和的女性化状态.另外东方特别是中国的工艺品那种柔和的曲线,润滑的光泽,轻盈的感觉,对洛可可艺术的形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一度有人称洛可可为"中国�法国式样".在文化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上,巴洛克多采用强烈运动感的波状曲线,波及的幅度大,色彩厚重热烈,力求使建筑,绘画,雕刻融为一体,造成一种具有幻觉和神秘感的天地.洛可可则多采取委婉的波状218曲线,波及的幅度比之巴洛克小,室内装饰多以贝壳,藤蔓,卷叶和花卉为主题.喜用青,黄和娇嫩的色调,极具享乐意味.在审美趣味上,巴洛克具有雄伟磅礴的气魄,讲求富丽堂皇,奇形怪诞.洛可可追求的是柔美轻佻,讲求的是小巧玲珑,光滑润洁.前者趋向壮美,后者趋向秀美,因此有人说,雄心大志多出巴洛克,享乐多出洛可可.说两种艺术风格的历史地位,必须探寻一下这段时间艺术史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漫长的中世纪神权统治后,迎来了欧洲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文艺复兴.在文艺复兴浪潮的冲击及宗教本身改革运动的背景下,巴洛克风格产生在富丽堂皇的教堂建筑上,而法国的路易十四大张旗鼓地推崇,一时间该艺术风格很是流行.而洛可可风格,在美化女性,甚至女权至上的路易十五时代,也自然而然地上位,成为当时流行趋势.可见两种艺术风格是在适当的时间出现在适当的地点,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迎合了当时大部分人群的趣味,当然一切也尽符合了历史规律.到了世纪末,崇高庄重典雅的新古典主义逐步兴起,其既反对巴洛克的虚张声势,也排斥洛可可的温柔媚艳.诚然,在晚期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走向了装饰的极端,丧失了艺术应有的生命力,加上法国大革命的需要���推崇圣贤和偶像,新古典主义替代洛可可也是历史规律所致.其实,从后来的浪漫主义代替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对浪漫主义的否定,而后兴起的印象主义,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江山代有人才出的感觉.从一系列的变迁来看,艺术始终在向多元化发展,而每一种艺术风格都是历史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无论哪一种艺术风格它所呈现的特征是什么,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存在并兴盛,是有它存在的必要性的,如同黑格尔所言:"凡是存在都是合理的."因此在评价巴洛克和洛可可两种艺术风格时,我们要以辩证的方法论来看待,才能得出其价值的真正所在.首先,两种艺术风格是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符合艺术历史发展的规律,这点在前文中已论述.其次,从造型艺术角度来看,两种风格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他艺术领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巴洛克艺术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飞跃,艺术的性质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反映了时代风貌,追求标新立异的表现.它把人们的创造思想,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风格强烈奔放,奇特诡异,大气磅礴,艺术作品充满着韵律,量感和空间感,在欧洲艺术史上增添了光辉的一页.洛可可以其高超精湛的技艺,为后来的造型艺术门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三,在艺术创作思想领域,拓展了更广大的思想空间.巴洛克艺术的浪漫主义精神,开阔了当时的艺术创作题材.既能呈现幻觉意象世界,又能描绘人真实的感情,不仅反映上层人物,也重视普通人群.洛可可也是从反对刻板的生活模式的社会背景中产生的,追求抒情的轻歌曼舞的婉转,两者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对传统进行大胆的革新,艺术发展乃至历史的发展无不证明只有对传统进行变革,才能有创新与进步.虽然不是每种变革都会十分成功,但显然,巴洛克和洛可可的出现是成功的.它们给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使人们对艺术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积极和消极,或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尽相同的表象.巴洛克发展到晚期,忽略了内容的深入刻画和细腻表现,而洛可可艺术在审美上倾心于对某些古典艺术形式盲目地生搬硬套,刻意追求繁复的装饰效果,特别是在工艺美术上,走向了追求纯粹装饰的极端,忽略了实用功能,从而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奢靡和单纯追求玩味的倾向.诸如此类,是我们要进行批判的方面.综上所述,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以其辉煌的光芒,在艺术发展史上描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涌现出大批影响深远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大师,是艺术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它们的存在丰富了世界艺术,当然也呈现出为人所诟病的缺陷,但不足以掩盖其灿烂的光辉,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是永远属于时间和空间的伟大艺术.[参考文献][�]�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材编写组.�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00�.[�]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00�.[�]周锐,范圣玺,吴端.设计艺术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00��[�]中央美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00�.[�]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陈晓春.多姿多彩的巴洛克文化���.北京:中华读书报,�00�.[作者简介]李锦林(�����),男,湖南岳阳人,硕士,现任教于海口经济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教学研究及教学管理研究.�责任编辑李佳怡�艺术争鸣219。
男性化的巴洛克与女性化的洛可可•印象派色调2020-09-04 13:21:15欧洲16到18世纪一度盛行过两种颇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一个是恢宏壮观的巴洛克,另一个是精细柔美的洛可可。
巴洛克诞生于意大利,前承文艺复兴艺术的余晖,后启古典浪漫主义的朝霞。
洛可可则诞生于法国,相继于巴洛克风格而生,出现在法国艺术的断裂时期,风靡欧洲一个世纪后,走向瓦解。
巴洛克和洛可可,它们一个刚劲,一个柔美,一个激情四射,一个浪漫婉约,所以人们总爱把这两种艺术相提并论,因它们或多或少的相似和不同而进行对比,而如果仔细将这两种风格进行比较,则不禁会让人认同这样一种鲜明的论调:巴洛克是男性化的艺术,而洛可可则是女性化的艺术。
巴洛克艺术巴洛克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在欧洲16世纪下半期悄然出现,但是其风格日趋成熟且达到鼎盛则是在17世纪。
在巴洛克风格的渗透下,17世纪整个欧洲的建筑、雕塑、绘画、音乐以及装饰艺术,无不着染上了巴洛克的色彩,因此,有人说欧洲17世纪是巴洛克时代。
贝尼尼《阿波罗与达芙妮》巴洛克诞生之初,便与宗教神权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当时,意大利正经历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反扑(新旧教之争,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对抗),天主教试图通过暴力的方式打击和镇压新教势力,此时的艺术不可避免地承担了,体现封建宗教势力对天主教权威的信服的主要任务。
巴洛克艺术核心中的宗教思想,迎合了天主教的宣传需求,由此,巴洛克被赋予了宗教神权文化特色。
也因此,欧洲信仰天主教的区域,成了巴洛克艺术生长的温润土壤,巴洛克的艺术的出现区域,大多集中在天主教地区。
而除此之外,享乐主义元素也成了巴洛克身上另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
因为十七世纪正是欧洲对外强权扩张的时期,欧洲人不断在全世界扩张势力范围,并通过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
专横野蛮的掠夺方式,虽然让被侵略国家陷入了战争的疾苦,但却给欧洲人带来了物质上的空前富足,于是欧洲人举杯欢庆,歌颂着胜利的喜悦,欧洲强权王国也开始自上到下滋长出了一股奢靡的作风。
论欧洲设计艺术的浪漫性欧阳家百(2021.03.07)——论欧洲巴洛克、罗可可艺术的影响姓名刘丽玲年级班级09级水利类0901班专业水利类长沙理工大学二零一一年六月I、摘要该篇论文主要是讨论了欧洲艺术设计的浪漫性,为了更加深刻地了解欧洲艺术设计的浪漫性,本人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翻阅书籍、咨询老师等方式对巴洛克艺术和洛可可艺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以下就是我通过初步研究所了解的情况。
关键词:欧洲艺术设计,浪漫性,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
II、ABSTRACTThe papers mainly discuss the design of the romance of European art, in order to more deeply understand the romance of European art and design, I find the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Internet, read books, consulting teacher, etc. Baroque art and Rococo art on a preliminary Study, the following is my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uation through preliminary research.Key Words:European art design,Romantic sex,Baroque ,The rococo目录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I)1. 欧洲艺术1.1欧洲艺术派别 (5)1.2浪漫主义文学 (6)2. 巴洛克艺术2.1巴洛克艺术 (7)3. 洛可可艺术3.1洛可可艺术 (8)4、结语 (10)5、参考文献 (11)6、附录 (11)7、后记 (12)长沙理工大学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独立思考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论欧洲设计艺术的浪漫性欧阳光明(2021.03.07)——论欧洲巴洛克、罗可可艺术的影响姓名刘丽玲年级班级09级水利类0901班专业水利类长沙理工大学二零一一年六月I、摘要该篇论文主要是讨论了欧洲艺术设计的浪漫性,为了更加深刻地了解欧洲艺术设计的浪漫性,本人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翻阅书籍、咨询老师等方式对巴洛克艺术和洛可可艺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以下就是我通过初步研究所了解的情况。
关键词:欧洲艺术设计,浪漫性,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
II、ABSTRACTThe papers mainly discuss the design of the romance of European art, in order to more deeply understand the romance of European art and design, I find the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Internet, read books, consulting teacher, etc. Baroque art and Rococo art on a preliminary Study, the following is my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uation through preliminary research.Key Words:European art design,Romantic sex,Baroque ,The rococo目录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I)1. 欧洲艺术1.1欧洲艺术派别 (5)1.2浪漫主义文学 (6)2. 巴洛克艺术2.1巴洛克艺术 (7)3. 洛可可艺术3.1洛可可艺术 (8)4、结语 (10)5、参考文献 (11)6、附录 (11)7、后记 (12)长沙理工大学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独立思考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院:水利工程学院论文作者签名:2011 年 6月 5日1.1欧洲艺术派别(1)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是欧洲商业资本发展时期的产物,产生于17世纪。
在17~18世纪,欧洲各主要封建国家通过改革加强了君主专制政体。
古典主义正是绝对君权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
需要注意的是要把启蒙运动时期文学强调的理性与古典主义文学的理性区别开,启蒙运动文学所强调的理性是“厚今薄古”,歌颂的是资产阶级的理性。
(2)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高潮年代的产物,属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
由于作家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的差别,浪漫主义形成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两大派别。
(3)批判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的西欧。
当时,由于工业革命在西欧的展开,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和弊端日益暴露。
为了使人们对这种社会现实有更真切的认识,作家们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主义逐渐发展为文学的主流。
学习以上内容,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客观的社会存在决定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意识形态原理的理解。
1.2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创作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个激动人心的特定时期。
这个时代是欧洲社会人的精神和个性大释放时期。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自由竞争的新局面,遗迹启蒙理想的破灭,使这一时期的人处于憧憬与失望的波峰浪谷之中,释放并表现自我成为一股潮流,浪漫主义即是这股文学潮流的折射。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代替了古典主义,成为遍及欧洲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作为一种思潮,浪漫主义远不只限于文学范畴,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民主运动以及民族自觉、解放运动在文化上的反映;它在对旧传统、旧制度的否定过程中掀起了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个性自由解放的浪潮。
同时,它带来了文学形式和表现内容的全面解放。
作为一种有着特殊历史背景和特定哲学思想基础的文学思潮,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
浪漫主义文学家的创作气质主要表现为反对古典主义的因袭陈规、压制个性,要求个性解放和绝对的创作自由,否定艺术家遵循任何规则,他们的文学主张和文学实践都是对人本主义的高扬。
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拨;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文学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原指用罗曼语(Roman)书写的故事,进而专指长篇小说或骑士故事,后来也包括传奇小说等。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它源自欧洲中世纪的希伯来文学,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浪漫主义作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它包含了更多主观、空想的因素。
2.1巴洛克(baroque)艺术“巴洛克”一词的的含义是奇特、怪诞或离奇。
有两种方式可使一种艺术品摆脱常态:一种是古典艺术,即理想主义方式——理想的比例,理想的和谐——简言之,里想的美;另一种是幻想方式,即一种否定现实、与一切法则或存在的理由相矛盾的方式。
两者都能给人以审美快感,人们偏爱其中的一种方式兴许只是一个与自己特定气质有关的问题。
事实上,是一种偏见妨碍着许多人对巴洛克艺术的欣赏,雷克尔试图申明这种偏见与我们北方人的真正本性是相对立的。
在北方艺术与巴洛克艺术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的情感上的联系,而在北方艺术与古典艺术之间则不然。
北方艺术常常注重于表现精神状态;这一特征不仅表现在哥特式教堂上,同时还在伦勃朗和透纳这些画家的作品中表现得清清楚楚。
而古典艺术,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艺术,只强调艺术家对物质的利用和对客体的外部把握。
在巴洛克风格里,意大利艺术向北方艺术方式靠拢——也就是说。
它开始描绘精神状态或心里容量了。
但意大利艺术对于物质的利用依然恋恋不舍,而巴洛克艺术的全部奇异特征正是从这种矛盾状态中产生的。
它利用物质手段,旨在表现内心世界。
米开朗琪罗一直被尊为巴洛克艺术之父,的确,巴洛克风格最先是从他那开始的。
米开朗琪罗主要是一位雕刻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建筑艺术家,巴洛克风格在其建筑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洛可可是一种反对基督教改革、随着天主教运动的发展而流行起来的艺术。
巴洛克风格作为一种主导风格,把人类精神从古典主义的枷锁中解放了出来,使其沉溺于无边无际的、令人神往的幻想之中。
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
3.1洛可可艺术洛可可为法语rococo 的音译,此词源于法语 ro- caille(贝壳工艺),意思是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
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
洛可可艺术,是大约自路易十四 1715年逝世时开始的,较之巴洛克显得更为讲究,更为矫饰,更为呆板,因而也更为柔弱。
可以认为,这个时期的一个标志是18世纪初欧洲瓷器使用的普及。
原先,人们一直是用笨重的银制餐具饮食,用大块的石头创作巨大的雕塑,而现在则是用易碎的瓷器来做餐具,也制作小巧玲珑的瓷塑像,从而反映了这个风流时期的精神。
君主政体和教会的绝对权威在17世纪促进了那些有活力的表现形式向前发展,而它们正是专制主义的代表人物为了自我表现以及具体解释他们的专横权力要求而需要的。
在18世纪,这些权威人物丧失了威望,这不仅因为一些世俗和教会的贵族由于放荡的品行而在思想道德上威风扫地,还因为自然科学和哲学发展了理性思维,使人们有能力认识到了旧社会制度的缺点。
这种依据批判性思维得到的充满乐观的自信,以及与此相连的对自身能力的无限自信,最终也导致了个人感情价值的高雅化。
人们喜欢牧歌式的轻松愉快的抒情,喜欢阿那克里翁式的诗篇,不愿再要17世纪悲剧中那种符合道德的歌颂义务、荣誉和意志的英雄史诗,而是更喜欢喜剧的真实及其贴近现实的典型化和精彩的对话风格。
在这个时期里,造型艺术是这个在思想道德上得到解放的社会的一个忠实的仆人。
尽管如此,洛可可艺术并不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性的或者与巴洛克艺术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因为又是椭圆形的,并且,还有两个比较小的椭圆厅介于中央大厅和西厂之间。
总之,在教堂内部,椭圆厅和圆厅反复交叉渗透,这种“多声部性”简直可以跟巴赫创作的一首赋格曲相比。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是蓬帕杜夫人(1721~1764),她不仅参与军事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身份,左右着当时的艺术风格。
蓬帕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家庭,后成为路易十五的情人,接着成为国王的私人秘书,路易十五封她为蓬帕杜侯爵夫人。
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导下,产生了洛可可艺术风格,使17世纪太阳王照耀下有盛世气象的雕刻风格,被18世纪这位贵妇纤纤细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
4、结语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
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
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
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在艺术风格相互渗透的时期,洛可可风格应运而生,独树一帜。
把这一时期称为洛可可时期是很自然的事,因为该艺术风格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尽管不曾占有支配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