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品研究——文化心理学的独特视角》
- 格式:pptx
- 大小:587.21 KB
- 文档页数:87
消费者非遗产品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高凌;张梦霞【摘要】本文首次尝试性探究影响消费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非遗产品)购买的前因,利用实验研究方法检验消费者知识对文化认同与产品购买意愿关系的调节作用,并验证感知稀缺的中介效应.研究还阐明了消费者对非遗产品的消费与对工业化生产的产品的消费存在着不同的消费心理和决策机制.本文研究不仅补充和拓展消费行为研究,也为非遗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研究结论能促进市场实践者理解非遗产品和传统手工技艺产品的消费心理机制,并最终有助于推动非遗产品和手工行业的传承和发展.【期刊名称】《经济与管理研究》【年(卷),期】2018(039)001【总页数】10页(P126-135)【关键词】文化认同;消费者知识;感知稀缺;非遗产品;消费者购买意愿【作者】高凌;张梦霞【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北京,100029;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2;F724在全球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下,传统手工艺产品和传统手工业逐渐衰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非遗产品)是传统手工艺产品的代表。
非遗产品也是一种市场消费品,也能够取得消费市场的成功,例如日本一向重视为非遗产品寻找消费群体、建立消费市场,非遗工艺和非遗产品不但得以生存和发展,还进行了文化输出。
要使非遗产品在本国及全球消费市场取得成功,获得市场溢价,就需要对非遗产品的消费者决策机制进行研究,这对于推动非遗产品的市场成效和增进非遗的保护和发展都是有益的。
本文研究的非遗产品是指以造型和技艺为手段,运用非遗传传统技术,制造的适合当代生活方式的产品[1]。
王媛和胡惠林(2014)认为非遗产品的消费本质上是一个文化认同问题,涉及以非遗为载体的文化身份认同以及个体对于非遗产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认同两个层面[2],那么是否较强的文化认同会促使消费者增强非遗产品的购买意愿?非遗产品较之普通产品的内涵更为复杂,这可能会对消费者的认知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当消费者的非遗产品知识充分,是否会增加他们购买决策的确定性?对于文化认同低但具有高知识水平的消费者会不会将非遗产品纳入消费决策中?消费者对非遗产品和工业化生产的产品是否有不同的决策机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利用实验法来探讨文化认同、知识水平以及感知稀缺对非遗产品消费的影响作用,以期在非遗产品消费研究尚为缺乏的领域探索消费者非遗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从而为非遗产品的市场决策以及非遗保护和发展等提供理论依据。
2025届高三期中质量监测语文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
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化文化研究,为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坚持问题导向,构建文化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
当前,文化研究中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图景,中华各区域文明的演进路径,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等,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宏观上找到这些问题的关键点,着力破解其所共有的“古今中西之争”,在深化对重大问题研究中提炼概括出具有标识性的概念、范畴,形成拥有新认识、新观点的自主知识体系。
加强分析解释,揭示文化的深层意义。
不能仅仅局限于弄清社会文化现象,还要探寻其意义所在,做好深度分析解释工作。
要引入文化分析方法、文化阐释方法、意义解释方法对社会生活现象进行解析,推动文化研究不断深化。
首先要将社会生活现象呈现出来,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其次要说明社会生活现象的直接原因和表层意义,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最后要揭示社会生活现象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文化意义及如何改进更新,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我们要将求真基础上的求解、实证基础上的深度解释作为深化文化研究的重要路径。
《媒介文化研究》阅读记录目录一、媒介文化研究概述 (2)1. 定义与背景 (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4)3. 发展历程 (5)二、媒介文化理论 (6)1. 媒介即讯息 (7)2. 文化工业 (8)3. 传播学视角 (10)4. 媒介环境 (11)三、媒介文化现象分析 (12)1. 互联网文化 (13)2. 手机文化 (15)3. 社交媒体文化 (16)4. 数字化时代媒介文化特征 (17)四、媒介文化与社会 (18)1. 媒介文化与青少年成长 (21)2. 媒介文化与经济发展 (22)3. 媒介文化与政治传播 (24)4. 媒介文化与生态环境 (26)五、媒介文化案例分析 (27)1. 电影中的媒介文化体现 (28)2. 音乐中的媒介文化呈现 (30)3. 新闻报道中的媒介文化分析 (31)4. 社交媒体中的媒介文化现象 (32)六、媒介文化发展趋势与挑战 (34)1. 数字化与媒体融合 (35)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媒介文化中的应用 (36)3. 跨文化传播与本土化 (38)4. 媒介文化的未来走向 (39)七、结论与展望 (40)1. 研究总结 (43)2. 研究不足与展望 (44)一、媒介文化研究概述在当今社会,媒介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到现代的互联网、社交媒体和移动媒体,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我们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媒介文化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旨在探讨媒介如何塑造我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媒介文化研究起源于20世纪中叶,当时的学者开始关注大众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领域逐渐扩展,涵盖了从微观的个人层面到宏观的社会层面,从传统的文字和图像到现代的多媒体和网络内容。
媒介文化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媒介如何影响人类的文化实践,包括艺术、宗教、政治、经济等方面。
在媒介文化研究中,学者们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媒介如何创造和传播文化?它们是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媒介文化研究还涉及到媒介与权力、意识形态、社会不平等之间的关系。
《文化研究读本》目录1. 文化研究读本简介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4)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6)2. 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7)2.1 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8)2.2 文化研究的方法论 (9)2.3 文化研究的流派与理论 (11)3. 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12)3.1 原始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14)3.2 农业文明时代的文化变革 (15)3.3 工业文明时代的文化冲击与融合 (16)4.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7)4.1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8)4.2 现代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20)4.3 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多元化 (21)5.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影响 (22)5.1 文化产业的概念与特点 (24)5.2 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5)5.3 文化产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6)6. 文化政策与文化管理 (27)6.1 文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28)6.2 文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29)6.3 文化政策与文化管理的关系 (31)7. 文化教育与人才培养 (32)7.1 文化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33)7.2 文化人才培养的模式与途径 (35)7.3 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6)8. 文化交流与合作 (37)8.1 文化交流的概念与意义 (39)8.2 文化交流的形式与渠道 (40)8.3 文化交流与国际关系 (42)9. 文化批评与文化研究方法 (43)9.1 文化批评的概念与功能 (44)9.2 文化研究的方法论与技巧 (45)9.3 文化批评与文化研究的关系 (47)10. 案例分析 (48)10.1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49)10.2 其他国家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案例分析 (50)1. 文化研究读本简介《文化研究读本》是一部深入探讨人类文化现象和问题的综合性学术著作。
本书精选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在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文化视角。
文学理论-题库1、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种原因。
答案:文学等艺术发展的动因是复杂而又多方面的。
黑格尔关于文学发展是理念运动的结果的理论,是明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把文学发展的动力归结为社会风气与时代变化的影响,或者从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来探求,亦或者像结构主义将之归结为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都是从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来考察文学的发展。
以上观点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却具有明显的片面性。
没有揭示出文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与规律。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角度,我们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和决定因素是物质生产,但物质生产不是文学发展的唯一因素,上层建筑的其它意识形态,以及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等往往对文学往往有更直接的影响。
2、动物与客观对象能形成()关系。
A、实用B、伦理C、审美D、无答案:AB3、请说明文学话语与科学话语、日常话语的区别?答案:文学产品的物化形态是语言,无论是故事,还是诗情画意,最后都必须落实为语言。
可以从功用、形式、表达三个方面来界定三者区别。
科学话语日常话语文学话语功用用于说理不注重表现个性,是说理的工具是表情达意工具是再现和表现的工具目的遵守逻辑和语法结构遵守日常话语规范语言创新也是目的表达追求明白准确规范明白为好,也讲究风趣突破语言规范,追求隐晦曲折通过对比界定,明确文学创造不止以话语为材料,而且旨在创造新的话语系统,是通过创造性话语系统塑造文学形象的艺术生产。
4、认为文学起源于巫术的有()。
A、泰勒B、弗雷泽C、格罗塞D、柏拉图答案:AB5、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是()A、亚里斯多德的《诗学》B、刘勰的《文心雕龙》C、贺拉斯的《诗艺》D、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答案:A6、《文心雕龙》的作者是()A、钟嵘B、刘勰C、王国维D、王夫之答案:B7、《人间词话》的作者是()A、刘勰B、王夫之C、王国维D、曹丕答案:C8、提出文学四要素著名观点的人是()A、康德B、黑格尔C、艾布拉姆斯D、亚里士多德答案:C9、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是()A、作家B、作品C、读者D、文学和文学活动的整体答案:D10、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作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视角,是()A、哲学视角B、文化学视角C、社会学视角D、心理学视角答案:A11、“知人论世”说作为研究文学活动的视角,是()B、文化学视角C、社会学视角D、心理学视角答案:C12、“虚静”说作为研究文学活动的视角,是()A、哲学视角B、文化学视角C、社会学视角D、心理学视角答案:D13、“诗缘情”是()提出的A、曹丕B、刘勰C、钟嵘D、陆机答案:D14、“滋味”说是()提出的A、曹丕B、刘勰C、钟嵘D、陆机答案:C15、“情者文之经”是()提出的A、曹丕B、刘勰C、钟嵘D、陆机答案:B16、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把握。
50本最值得看的心理学书籍分享50本最值得看的心理学书籍1、《生活中的心理学》杂糅了很多门心理学分支在一起,所以每一门都没办法写得很深。
不过作为一本入门的教材了解心理学的概况已经很不错了。
2、《我们都是自己的陌生人》《我们都是自己的陌生人》改编自戴维迈尔斯的超级畅销书《社会心理学》。
3、《怪诞心理学》这一类的书都挺有趣,讲一些日常不注意的现象背后是什么原理。
4、《引爆点》营销心理学,创业的人也可以看看,产品是如何一夜之间爆发的。
什么是时尚,也在里边阐述了。
5、《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对集体行为及社会心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6、《外遇心理学》是____著名心理学简妮丝?斯普林中,根据多年来外遇问题的临床经验写成的心理指导!外遇,是当天下社会最流行的通病。
据____,约有70%____夫妻者曾受过外遇的困扰!7、《大众心理学》爱情、崇拜、嫉妒、应酬、逆境8、《语言心理学》语言心理学》是心理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经典教科书,为世界各地的学术研究与教学机构广泛采用。
9、《生猛的进化心理学》一门在未来必成心理学统帅的新学问——进化心理学,以生猛劲爆的姿态来到你身边,解释那些有趣、无理,甚至荒诞的生活现象。
10、《爱情心理学》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爱情”所面临的挑战?这个世界上到底还有没有真正的爱?关于爱情,他(她)的心里到底是如何想的?1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这本书被____700多所大学或学院的心理系所采用,是这一领域的主导教材,已经成为评价其他教材的标准。
12、《悲剧心理学》这部论著的基础是一九二七年在爱丁堡大学心理学研究班小组讨论会上宣读的论文《论悲剧的快感》。
13、《心理学史导论》这本由 B.R.赫根汉所著的心理学史详细考察了心理学的起源,对____各种心理学思想及流派做了全面描述。
14、《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本书和《心理学的40项研究》是我见过心理学书籍里的两个极端。
论述文化产品的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文化产品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还成为了社会进步的标志。
本文将深入探讨文化产品的特征,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价值。
一、文化性文化性是文化产品的核心特征。
这些产品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反映了不同地域、民族、历史和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特色。
无论是传统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还是现代的电影、电视节目、网络文学,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信息,传递着特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二、创造性文化产品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晶。
这些产品通过独特的构思、设计和表达,将无形的创意转化为有形的实物。
每一件文化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都代表着创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思考。
正是这种创造性,使得文化产品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三、艺术性艺术性是文化产品的重要特征。
这些产品通过美的形式和语言表达,激发人们的审美体验,使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愉悦。
无论是绘画的色彩、雕塑的线条,还是音乐的旋律、舞蹈的动作,都体现了艺术家对美的追求和表达。
四、传播性文化产品还具有传播性特征。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文化产品的传播范围和速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这些产品不仅可以在本地流传,还可以跨越国界,走向世界。
文化产品的传播对于推动文化交流、增进国际理解、促进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五、商业性虽然文化产品的创造过程是无私的,但它们在市场上的流通却是商业性质的。
这种商业性主要源于产品的成本、生产和营销。
大多数时候,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这些资金可以来自个人、组织或公司,甚至政府。
而为了回收成本并获得利润,这些产品通常会以销售的形式在市场上流通。
六、教育性文化产品还具有教育性特征。
这些产品通过提供信息和知识,帮助人们了解世界和自己。
它们可以提供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科学原理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人们拓展视野、提高认知能力。
同时,一些文化产品还承载着道德和伦理的教育功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研究与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研究与实践一直是教育领域中的热门话题。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精神象征和文化底蕴,对校园氛围的营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深化,传统的校园文化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创新与提升。
研究背景中,我们可以发现现今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
校园文化创意产品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表现形式,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如何将校园文化与创意产品有机结合、如何挖掘学生潜在需求、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兼顾功能性和艺术性等。
本文旨在通过对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研究与实践,探讨其设计要素、设计过程、实践案例、挑战与机遇,以期为学校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这一研究,也能进一步凸显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为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1.2 研究意义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文化之源,是推动学校发展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动力。
通过设计和开发具有创意的校园文化产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和形象。
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不仅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多的教学与实践资源,还可以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推动校园文化产业的发展。
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研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实践平台,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于推动学校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深入探讨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研究与实践,探索如何在校园环境中创造具有创新性和艺术性的产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品牌形象塑造研究一、引言品牌形象是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评价,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长期的、稳定的心理连接,是品牌价值的核心。
在市场竞争中,品牌形象可以帮助企业塑造独特的产品标志,提高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和购买意愿,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因此,对于品牌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品牌形象的塑造机制及其与认知心理学的关系,旨在为企业创造更优越的品牌形象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二、品牌形象与认知心理学的关系1.品牌形象的认知机制品牌形象的认知机制实际上是指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所引起的图像或符号,它是由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感知、反应和想象所组成的总体印象。
这个总体印象是由品牌的多个元素构成的,包括品牌名称、标志、口号、形象、颜色、包装、广告、服务等。
这些元素可以共同孕育品牌形象,也可以独立发挥作用,一旦与品牌形象紧密联系,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2.品牌形象的塑造机制品牌形象的塑造机制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a.感知过程。
人在进行信息处理时,会受到轻微的干扰和影响,这种干扰和影响会导致记忆的不稳定,最终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和购买行为。
b.认知过程。
消费者在接受品牌信息时,会与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行交互,特别是在处理广告和宣传内容时,消费者会将其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关联,从而构建出品牌形象的基础印象。
c.社会因素。
消费者会受到社会环境、文化、传统和商业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自己对品牌的认知与观念。
这些因素将影响其购买行为、品牌忠诚度和品牌形象。
三、品牌形象塑造的实践方法1.品牌标志的设计品牌标志是品牌形象中较为核心的部分,其设计应该符合品牌的特点、品牌的口感以及品牌的心理形象。
在设计品牌标志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标志与消费者的期望相一致,并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和象征意义。
2.品牌广告的传播品牌广告是传播品牌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内容应当表现出品牌的特点、个性以及品牌形象,通过适当的形式传达给顾客,并增强顾客对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
浅析非遗文化传承与文创产品设计应用作者:严崨虞萍来源:《绿色包装》2022年第10期摘要:随着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意识的日益提高,我国政府及人民对传统工艺品的支持力度也日益增强,但社会与企业对这类民族古老技艺的产品认同感却不高,这就需要传统工艺从“被动输出”转变为“自主造血”。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品的基本理念已被逐步明确,现在已将目光转向了文化与休闲行业,而众多以传统工艺品为基础所产生的文创产业也层出不穷。
蓝印花布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形式也较为简单,现代文创产业没有更好的创新方向。
在新格局下,把蓝印花布和现代文创产品融合在一起,期望可以唤起人类保护传统文明的意识,给蓝印花布带来新生命力。
关键词:文创产品;南通蓝印花布;传承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00 (2022) 10-0152-04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文创品牌助力非遗传承,匠心独“孕”延续文化命脉——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202112703026Y)Analysi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Cultural Products Design and Application —— Taking Nantong Blue Printed Fabric as An ExampleYAN Jie, YU Ping(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Arts, Jiangsu Shipp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Nantong 226010, China)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 g awareness of the soft power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ulture, the support of our people and government for our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is also increasing. However,society and enterprises of this kind of national ancient skills of product identity is not high, which requires traditional crafts from “passive output” into “independent hematopoiesi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domestic market economy, the basic concep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has been gradually clarified. We have now turned our attention to the culture and leisure industry, and a large number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based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rafts are emerging. Blue calico is one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s form is also relatively simple, moder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do not have a better direction for innova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 the blue calico and moder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together, hoping to arouse human awareness of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to bring new vitality to the Blue Calico.Key words: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Nantong blue calico; inheritance藍印花布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品之一,风格质朴、典雅,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与生活情调,历经了时光的洗礼,绽放着更加诱人的艺术魅力。
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一、概述随着后现代社会的来临,大众文化理论也经历了深刻的转向,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文化研究的深化,也揭示了社会变迁的脉络。
传统的大众文化理论多侧重于文化的传播、接受与影响,而后现代大众文化理论则更加关注文化的多元性、碎片化、以及文化的去中心化。
本文旨在探讨大众文化理论在后现代背景下的转变,分析这一转变的理论基础、实践应用以及对未来文化研究的影响。
我们将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审视大众文化的多维度变化,并试图揭示这一转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可能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后现代大众文化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前社会的文化现象,预测未来的文化走向,并为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1. 简述大众文化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在传统理论框架中的地位。
大众文化理论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其演变轨迹与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以及主导文化观念紧密相连。
在传统理论框架中,大众文化通常被视为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的商品化文化产品,以满足大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法兰克福学派等批判理论的影响,他们认为大众文化具有操纵性和同质性,削弱了个体的批判能力和文化多样性。
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大众文化理论开始出现后现代转向。
后现代主义强调文化的多元性、碎片化和相对性,对传统的宏大叙事和普遍真理提出质疑。
在这一背景下,大众文化不再仅仅被视为一种消极的文化现象,而是被看作是具有创造性和多元性的文化实践。
后现代大众文化理论开始关注大众文化的创造性、多样性和参与性,强调大众在文化消费和生产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大众文化理论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到后现代的转变,其地位也从被批判和排斥逐渐转变为被接纳和重视。
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文化观念的变化,也揭示了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在后现代语境下,大众文化理论将继续发展和演变,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当代文化现象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教你读懂别人内心的心理学书籍教你读懂别人内心的心理学书籍书籍1、《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菲利普·津巴多等书籍2、《自控力》,凯利·麦格尼格尔什么是自控力?自控力有什么用?我们为什么需要自控力?自控力是一种美德吗?——你认为的自控力,可能不仅没有对你产生任何积极的作用,甚至妨碍了你的成功。
这本书从心理学、经济学和神经学等多个角度分析了“自控力”这个东西,好好读,能改变你的一生。
书籍3、《与“众”不同的心理学》,凯利·麦格尼格尔你所听到的心理学,可能都是“伪心理学”,是“玄学”,是古老的心理学在发展中普通人对它产生的各种误解。
这本书为你揭开真正的“心理学”的面纱,从一门科学的角度,为你讲述心理学的本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书籍4、《亲密关系》,莎伦·布雷姆等“我原是世间其中的粒子”书籍5、《与抑郁症相伴的日子》,马修·约翰斯顿觉得抑郁症离你很远?和你的生活没有交集?然而,作为21世纪最难解决的“现代病”,世界上大约有12%的人在他们的一生中的某个时期都曾经历过相当严重、需要治疗的抑郁症,更可怕的是,这些抑郁症往往都是“隐形”的。
这是一本非常真实且温暖的书,一位抑郁症患者和他的妻子把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用细腻、形象的画面和文字表达出来,讲述了抑郁症的痛苦,也告诉抑郁症患者身边的人如何用爱和体贴帮助深爱的人走出阴影。
书籍6、《象与骑象人》,乔纳森·海特人类的心理,有一半正如一头桀傲不驯的大象,而另一半则是像是一个理智的骑象人。
这两个分裂的部份,造成人们常陷与理智与非理智的思想争战中。
书籍7、《心理学的故事》,莫顿•亨特这本书追溯了心理学自18世纪从哲学中分离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知道现代的历程,讲述了在2500年漫长的岁月中,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对人类思维和行为奥秘的探索。
除了介绍这些伟大人物的个人经历和研究背景,这本书更注重让读者能迅速了解心理学的研究手法和理论基础,对“心理学”这门学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