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81.00 KB
- 文档页数:5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以说理为主的散文,从独特的视角提出了人类精神大厦的建设问题,在教学中宜引导学生自读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文章内容并想想该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课重点训练学生认知“引入话题——论述观点——总结深化观点”的议论性散文写作结构。
教学目标1.把握议论性文章的观点、材料及论证思路的能力。
2.能够品味文章独具特色的语言,通过阅读批注、关键词赏析、朗读感悟等方法,体会论证方法的作用。
3.能够关注自身心灵的成长,提升精神境界,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方法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感悟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1.理解本文修建“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思路。
2.通过阅读批注、关键词赏析、朗读感悟等方法体会本文比喻说理的作用及效果,品析鉴赏本文的语言及写法。
体会文章运用比喻论证所要论说的观点,能够在议论时,恰当地运用比喻的方法来说理。
课前准备一、阅读课文7-18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请你给每间小屋取一个名字,并且从文中找出语句来分别描述这三间小屋。
)鱼公主》这几篇文章,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一、交流感受,导入新课分享学生阅读毕淑敏散文的感受,引出对本课语言特点和说理方法的赏读与讨论。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分层概括,把握思路梳理文章的层次思路,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大意。
开篇,作者先引用名言和进行类比,引起话题。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三间小屋象征着个人精神的栖息地,每个人都应努力、真诚地修筑好自己精神的空间。
最后,作者由建筑精神小屋,拓展到“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扩大了文章的格局。
三、文本细读,理解内涵再读课文7-18段,描述作者理想中三间小屋的样子,明确作者的观点。
分析: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人的一生经历悲欢离合,情感自然丰富复杂,喜怒哀乐亦是人之常情,所以如何处理爱和恨的对立、交织需要智慧。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主旨,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概念,学习散文的阅读和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情感体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共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培养他们对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的重视。
教学重点:毕淑敏对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
学生对精神空间的认识和个人情感体验的反思。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精神概念,并将其与个人生活经验相结合。
引导学生在现代社会中寻求精神的平衡和成长。
作者简介:毕淑敏: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心理学家,以其丰富的医学背景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著称。
教学准备:《精神的三间小屋》课文PPT课件,包含毕淑敏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与精神成长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不同人的精神生活状态等。
学生作业本、笔、情感体验记录表、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的精神小屋”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不同人的精神生活状态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精神空间的概念。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精神世界的兴趣和思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毕淑敏的生平和《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毕淑敏对精神世界的描述和见解。
深入探讨(15分钟)1. 文学手法:分析文中的文学手法,如使用比喻、象征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散文的表现力。
2. 精神空间:讨论精神空间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性。
互动活动(20分钟)1.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精神生活状态,讨论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慰藉。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精神空间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0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教学背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议论文单元,学习这个单元要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精神的三间小屋》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而且是自读课文,所以我们要着重理解的是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具体内涵及如何用这种精神践行对生活的意义。
都说真正的幸福不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有,还需要精神的富足。
因为,精神的富足,可以为人生铸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怎样才能富足起来呢?结合当下河南发生的特大暴雨、东京奥运会等热门话题作为切入点,把“精神”这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化为具象的例子,便于学生理解并展开对课文的学习。
【教学目标】1.通过熟读课文,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内涵。
2.把握课文综合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议论特色。
【教学重点】赏析重点词句,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内涵。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给予的生活启示。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精神感召同学们,在正式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两张图片。
说说我们从图片中看见了什么。
是的,无论人的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
哪怕是只多一个百分点呢,也是希望永恒在前。
所以,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课文的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走进文本,精神流淌【初读品味·走进精神家园】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本文论点,画出你最喜欢的并运用了论证方法的句子加以批注。
【细读品味·把握精神思想】请同学们齐读: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的出力量。
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林萧萧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所以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概括起来就是:我们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盛着爱、事业和安放自身的三间小屋。
【赏读品味·赴宴精神大餐】细细品读文章,同学们会发现这篇文章饱含真情实感,丰盈的内心在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间汩汩流淌,四字词语、成语的运用美不胜收;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娓娓道来;运用举例、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形象生动。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并积累生字词。
2.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3.把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品读,交流,表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难点: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热身:听录音《精神的三间小屋》一、学习生字,积累好词。
二、毕淑敏经典语录导入。
1.毕淑敏生平简介2.轻诵作者的经典语录,谈理解和认识:没有快乐,谁也别想留住健康。
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
有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三、自读课文,把握三间精神小屋的内涵和特点。
1.自读课文,熟悉内容2.问题探究:(一)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二)作者认为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哪些“精神小屋”?各有什么特点?难点突破:第三间小屋中的“自身”有怎样的内涵?(1)朗读第14—17自然段,概括第三间小屋的特点。
(2)讨论: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现、自己的话及自己的意见”?(3)小结: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
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种不为形役,高远圣洁的人生境界。
所以,我们只有学会珍视自我,这间小屋才会更加独特与安稳。
(三)作者在阐释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在探究第三个问题时,结合具体的语句体会文章用文学性的语言描绘、阐释道理的特点。
)四、课堂练习,提升答题能力。
五、个性表达,展示交流。
如果我们也来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们会盛放哪些内容呢?请以“如果我也有一间精神小屋,我将盛放进...”为起句,写一段话,阐释你对人类精神内涵的理解,注意运用比喻论证或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六、课堂总结。
附板书:2.讨论(难点突破):第三间小屋中的“自身”有怎样的内涵?(1)自由朗读第14—17自然段,概括第三间小屋的特点。
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单元,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精神屋,学会如何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屋。
2.让学生具备自我调节情绪和心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
3.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善良的人,了解善良的力量对于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理解精神屋的概念和建造方法。
2.了解“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学会感恩父母。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意识,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2.如何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调节情绪和心理。
四、教学准备1.教师自备教案、课件、小黑板、精神屋图纸等。
2.学生自带《语文》课本、笔、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PPT向学生展示一个美丽的房子,让学生猜测房子的用途。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房子不止有物质的作用,还有其他的功能。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精神屋吗?它有什么作用呢?2. 新课讲解教师通过讲解、PPT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什么是精神屋,以及它的建造方法。
让学生体验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屋的乐趣。
教师还可以分享一些名人的成功阅历,让学生明白,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个深厚的精神屋支持。
3. 课堂练习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采用小组互动、集体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精神屋该如何建造,并用词语、图片等形式将自己的精神屋呈现出来。
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最需要的精神力量是什么,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4. 课后作业本节课的课后作业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找一张自己喜欢的图片,写下一段话,从中可以看出自己对未来有信心且有计划的态度。
•第二部分:在家里别急着睡觉,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的精神屋是什么样的,它可以承担哪些责任,如何建造等等。
然后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精神屋图纸,写下自己的想法,并在下一节课上向班级分享自己的图纸以及想法。
六、教学反思这节课上,我采用了讲授、学生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性。
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中精神世界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2.掌握文学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方法3.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品中“小屋”与“精神境界”之间的联系2.教学难点:运用文学语言分析和反思人类精神境界的深刻含义三、教学过程导入1.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精神寄托?我们心中的精神小屋是怎样的?2.思考并记录自己的答案,分享给同桌或全班学习过程第一部分:读文1.教师向学生介绍小说《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2.学生们熟悉作品的背景和主要情节后,阅读并注解作品第二部分:分析文章1.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分组交流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小屋的含义并进行讨论2.整合各组的答案,全班呈现并逐一分析第三部分:仿写练习1.学生们在理解小说意义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练习,模仿小说中的文学技巧和表达方法2.老师进行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总结1.教师询问学生本次课程所获得的收获和体会2.学生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问题和困惑3.教师进行回应并解答相关问题四、作业1.仿写小说《精神的三间小屋》中的某一段,练习文学表达2.阅读相关的名著或文学作品,从中学习和借鉴文学表达方法和技巧五、教学反思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心灵的熔炉,蕴含着作者深层感受,折射出人类精神世界的种种可能和纯净。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分析小说《精神的三间小屋》,理解精神寄托的意义,并借鉴其文学技巧和表达方法。
在行文过程中,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践,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深化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和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和解答,确保教学的效果和过程的顺畅。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文学性的笔法。
3.关注自己的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
教学重点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文学性的笔法。
教学难点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文学性的笔法。
32.关注自己的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语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导入语:同学们,以上名句大家熟悉吗?能快速说出屋主人是谁吗?这些名句中描写的房屋虽然是残破、简陋的,但是屋主人的名字和他的诗文为什么在一千多年后仍被人称颂呢?因为他们的精神伟大。
杜甫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刘禹锡高洁傲岸的情操、安贫乐道的情怀令人敬仰。
可见,精神小屋与物质小屋相比,哪个更胜一筹?如何修建自己的精神小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毕淑敏的议论性散文《精神的三间小屋》寻找答案吧!任务一:理思路,明内涵活动1——填一填:浏览课文第7至18段交流明确:第一间:盛放爱和恨;要洒扫庭院,清扫负面的垃圾,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人的精神就悲戚压抑。
第二间:盛放事业;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
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努力耕耘,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
我们一生花在事业上的时间很多。
如果喜欢它,它就是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如果不喜欢它,漫长的岁月里,每一天都是折磨。
第三间:盛放我们自身;要形成独立的思想、精神;没有独立思想、人云亦云是人们常犯的错误。
活动2——说一说:“精神的三间小屋”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交流明确: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即安放精神世界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这是人之常情,是最基础的情感;第二间“盛放着我们的事业”,在作者看来,事业对精神有着“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所以这间小屋指向的是个体精神的纯粹和充沛,是精神的进一步提高;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即要有独立自主的思想,指向自我精神的健全、独立,这又是一个提升。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生活在丰富的信息世界里,人们关注物质上的事物远远多过了精神层面的,这就造成了物质上富有,精神上却很匮乏的现象。
而真正的幸福不仅仅取决于物质上的富有,还需要精神的富足。
精神的富足,可以为人生铸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如何富足起来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自读课文。
2.按照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给文章分层,理清作者思路。
明确: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7):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该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7—8):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9—13):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4—17):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教学提示】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细读1—6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部分可以分成两层,请你说说从哪里分开,并说一说两个层次之间的联系,以及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第1—3段:写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
由使用空间概念描述人的心灵引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从而引发读者思考。
第4—6段:紧承前文内容,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这两层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入的。
这一部分引出下文对“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论述。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解作者关于构建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构建个体的精神空间。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文中“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解作者关于构建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
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2.作者简介毕淑敏,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
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
毕淑敏以其作品沉重的主题、磅礴的气势和对人生、社会的理智思考、温暖关怀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被王蒙评为“文学的白衣天使”。
作品有《血玲珑》《婚姻鞋》《红处方》等。3.文体解读议论文,又叫说理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常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议论文的常见结构是提出论点——分析论点——得出结论。(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预设:a、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b、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c、第三间,安放我们的自身。
2.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预设: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
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4—6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3.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预设: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生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对三间小屋的描写,寓意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课文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精神生活的真谛,鼓励人们要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建立健康的精神生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仍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领会课文的主旨。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精神世界。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课文注释及解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中描绘的精神世界。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谈谈自己对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课文中所传达的精神价值观。
7.家庭作业(5分钟)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精神生活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