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史留园园林艺术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73 MB
- 文档页数:4
苏州留园的园林设计理念是什么苏州园林,闻名遐迩,而留园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其园林设计理念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留园的设计理念首先体现在对空间的巧妙布局上。
它并非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通过曲折迂回的路径,营造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妙感受。
入园伊始,狭窄的通道让人感觉空间局促,但随着脚步的深入,豁然开朗的庭院和精致的景观逐一展现。
这种先抑后扬的空间处理手法,不仅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也让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期待和惊喜。
移步换景是留园设计的又一重要理念。
在留园的游览过程中,几乎每走几步,眼前的景色就会发生变化。
通过巧妙设置的漏窗、门洞、回廊等元素,将不同的景致相互渗透、相互借景。
比如,站在一处亭台,透过漏窗可以瞥见远处的假山流水;沿着回廊漫步,不经意间又能欣赏到另一侧庭院中的花草树木。
这种移步换景的设计,使得园林景观丰富多样,让人目不暇接。
留园的设计还注重对自然元素的模仿与提炼。
园林中的假山,并非单纯的堆砌,而是模仿自然界中山峰的形态和神韵,或雄伟险峻,或秀丽清幽。
流水的设计也是如此,或潺潺流淌,形成小溪;或汇聚成池,倒映着周围的景物。
树木花草的搭配更是精心,根据不同的季节和花期,营造出四季有景、花开不断的氛围。
在建筑与景观的融合方面,留园也做到了极致。
园内的亭台楼阁、轩榭廊舫,与山水花木相得益彰。
建筑的风格和造型既体现了江南水乡的婉约之美,又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呼应。
比如,一座临水而建的水榭,让人可以近距离欣赏水面的波光粼粼;而一座隐藏在假山之后的亭子,则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
对称与不对称的平衡也是留园设计的一大特色。
在一些重要的庭院和建筑布局中,采用了对称的形式,以展现庄重和规整。
但在更多的地方,则运用不对称的手法,营造出自然随意的氛围。
这种对称与不对称的巧妙结合,使整个园林既有秩序感,又不失灵动活泼。
留园还十分注重细节的处理。
从门窗的雕刻、栏杆的纹饰,到铺地的图案,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
留园分析——2011级园林四班朱雯雯一概况介绍——走进留园留园在苏州阊门外,现在占地约3.3公顷,是清代园林建筑的典型。
被誉为“吴中名园之冠”,和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并列全国四大名园。
现园分东、中、西、北四部分,景观主题各有特色,东部以庭院、建筑取胜;中部是山水写意园;西部林木幽深,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篱小屋,呈田园风貌。
留园平面图1-大门;2-古木交柯;3-绿阴轩;4-明瑟楼;5-涵碧山房;6-活泼泼地;7-闻木樨香轩;8-可亭;9-远翠图;10-汲古得绠处;11-清风池馆;12-西楼;13-曲溪楼;14-濠濮亭;15-小蓬莱;16-五峰仙馆;17-鹤所;18-石林小屋;19-揖峰轩;20-还我读书处;21-林泉耆硕之馆;22-加晴喜雨快雪之亭;23-岫云峰;24-冠云峰;25-瑞云峰;26-烷云池;27-冠云楼;28-伫云庵留园东北中西分区二历史沿革——品味岁月的雕琢明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遭贬归隐后,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益治园圃,建成东园,同时又造西园,故址即今戒幢律寺。
东园由名师堆叠假山后又购得“花石纲”遗物湖石瑞云峰,叠于园中。
一时苏州文人相邀往观,呼朋啸饮,谈笑移日,尽得山水园池之乐。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园林委吴县人刘恕购得。
刘恕乃姑苏东山人氏,曾任广西右江兵备道、柳州庆远两府事,后因水土不服告病回乡。
他在东园旧址上重建园林,堂宇轩豁,廊庑周桓,以他自己的话说,“拮据五年,粗有就绪,以其中多植白皮松故名寒碧庄”,寒取自园内景色竹色清寒,波光澄碧。
经数年修葺和扩建,易名“寒碧庄”,也称“花步小筑”,或俗称“刘园”。
刘恕中年归隐,曾聚湖石十二峰于园内,延人绘写题记,极一时之胜;又撰多部园艺著作,将自作小品文章及古人名书法帖勒石嵌砌在园内廊壁,共有书条石三百万方,更添园中的书卷气息。
同治十二年(1873),湖北布政使盛康购得此园,经扩地修葺经营,设龙溪盛氏义庄,园广四十余亩,因袭刘园之谐音改名“留园”。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艺术赏析论文专业: 建工技术班级:G14建工2班姓名:学号: ************: ***留园赏析摘要:留园之美虽然源于和谐,却又不单调枯燥。
山、水、石、建筑、植物与四季时节相辅相成、交映变幻,造就了留园独特的一园四景格局。
留园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
以上种种使得留园之中从山水到庭院、庭院到田园、田园到山林的转换丝毫不显突兀。
一切的转换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安详。
关键词:和谐、一池三山、转换、小中见大、藏露互引、人间仙境留园位于江南古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跨越明清两朝,历时二百八十三年,期间几经废弃与破坏。
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罢官归田后,于此大治园圃,置东、西二园,并于东园广搜奇石。
同治十二年(1873年),园林部分为常州盛康购得,缮修加筑,使园内佳树荣而佳齐茁,奇石显而清流通,比昔盛时更增雄丽,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
盛康殁后,园归其子盛宣怀,在他的经营下,留园声名愈振,成为吴中著名园林,俞樾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
30年代以后,留园渐见荒芜。
1953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留园,经过半年的修整,一代名园重现光彩。
留园的面积约2公顷(23300平方米)。
分西区、中区、东区3部分。
西区以山景为主,中区山水兼长,东区是建筑区。
中区的东南地带开凿水池,西北地带堆筑假山,建筑错落于水池东南,是典型的南厅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
东区的游廊与留园西侧的爬山廊成为贯穿全园的外围廊道,曲折、迂回而富于变化。
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
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
对比留园和拙政园留园和拙政园都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作品,二者都有着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独特的历史和人文背景。
无论是园林设计、建筑风格、景观布局还是文化内涵,留园和拙政园都有不同的特点。
下面我们将对比留园和拙政园的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园林风格留园是江南私家花园的代表,以主次分明的点景为特色,设计精妙。
此外,留园有很多仿造自然景观的构筑物,如瀑布、石峰等,增强了景观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拙政园则是典型的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以"奇、秀、俊、丽"为设计风格,凭借各种精致、神奇的景观和舞台剧的艺术手法,形成了瑰丽的景观效果。
二、建筑形式留园中的建筑大多为仿古建筑,可以看到南宋的风格元素,其建筑独具特色,布局合理,具有南方建筑特有的柔美曲线,表现出江南园林的精致和雅致。
而拙政园中的建筑多为清代官署式建筑,建筑更加规整,色彩也更加鲜艳,反应出清代皇家园林的富丽堂皇。
三、文化内涵留园和拙政园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留园是南宋文化的代表,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留园中除了有丰富的园林构筑物,还有戏曲舞台,茶楼以及文化长廊等,表现出江南文化的内涵。
而拙政园是以《红楼梦》为主题的园林,凭借各种建筑、山水、园林、雕塑等,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景观布局留园和拙政园的景观布局都是精妙绝伦。
留园特注重水的运用,更多的是古意比较浓,让人感觉融合了东南沿海的海洋与江南的内陆园林;拙政园则善于利用景观间的空间,构造出美妙的艺术效果,尤其是在燕墩与沧浪亭一带的景观演绎,表现出皇家园林所独具的气派和震撼力。
五、艺术价值留园和拙政园都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留园的点景方式、水面的利用等设计风格,展示了江南园林的特色;拙政园则是中国园林艺术发展的重要历史遗产,展现了"秀丽清雅、宜人宜胜"的园林空间效果,丰富了整个园林艺术的内涵。
综上所述,留园和拙政园虽然都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作,但是在园林风格、建筑形式、文化内涵、景观布局和艺术价值等方面,二者存在一定差异。
留园的设计艺术
——苏州古典园林典型
概述
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尤以建筑庭院划分与组合园林空间精湛见长。
留园是平地造园,空间通过建筑、堆山、置石、水体等造景要素划分,空间开合变化丰富。
园中,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之美、叠山立峰之美、意境之美、“处处邻虚,方方侧影”造园艺术、景观设计、空间艺术之美、植物配置之美等都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布局
留园的布局讲究含而不露,其总体布局是园林紧邻于邸宅后,呈前宅后院的形式,全园布局紧凑,结构严谨。
它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变化。
组合景观、高低布置恰到好处,营造了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有致、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建筑与园境相映成趣。
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
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
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每扇窗户各不相同,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
园林用建筑结构来划分空间,分中、东、西、北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其东南地带开凿水池,西北地带堆筑假山,是典型的南厅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厅、林泉耆硕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以山景为主,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
空间处理
留园中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旷奥自如,令人叹为观止。
从平面图可以看出,留园总体上是用建筑围和空间,同时内部空间划分成若,建筑又将其干小空间,即为园中之院,园中之馆。
院与院、馆与馆通过曲廊连接,从而组成一个完整、连续而又富于变化和韵律的空间整体。
同时由于建筑密度大,为了避免空间的繁杂和混乱之感,园中利用水池和叠石丰富空间的层次。
并在假山之中,布置许多小路。
小路峰回路转,依山就势给人以空间无尽之感。
现就留园的多样变化的空间之景作一分析。
对比:对比手法是留园中空间构图的又一重要方法,通过空间的开阖、隐显、明暗、虚实的对比,从而达到空间上的视觉无尽和视觉无穷的空间艺术效果,不但丰富扩大了空间,更增加了空间的内涵。
“无心画”和“尺幅窗”虚实对比的应用,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通过虚与实的对比,不仅扩大了空间,而且化景物为情思,意味无穷,境界悠远。
疏与密:走进留园,则使人领略到忽张忽弛、忽开忽合的韵律节奏感。
建筑上分布极不均匀,有些地方极其稀疏,有的地方则十分稠密,对比异常强烈。
以东区为主,石林小屋附近,屋宇鳞次栉比,内外空间交织穿插,使人有应接不暇之感。
但西区部分的建筑则十分稀疏、平淡,从而使人弛而不张。
蜿蜒曲折:留园中有双面、单面空廊。
二廊都依附于墙体,形成半封闭状态,是曲廊的形式。
借曲廊连接各单体建筑达到建筑群的组合来体现“蜿蜒曲折”。
但留园主要不是通过游廊来体现空间曲折变化的,而是通过借助于建筑物的直接衔接,特别是使其空间互相交错穿插,给人曲折迂回和不可穷尽之感。
建筑艺术
留园以其独创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筑艺术而享有盛名。
占地30余亩的留园,建筑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园内精美宏丽的厅堂,则与安静闲适的书斋、丰富多样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高高下下的凉台燠馆、迤逦相属的风亭月榭巧妙地组成有韵律的整体,使园内每个部分、每个角落无不受到建筑美的光辉辐射。
建筑结构式样代表清代风格,在不大的范围内造就了众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筑,处处显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手法。
池南涵碧山房与明瑟楼为留园的主要观景建筑。
留园建筑的华美亦为人称道。
“明瑟楼”和“涵碧山房”虽建在陆地,却紧临水面,造型和布置得当,神似面舫,与对面山上“可亭”相呼应。
此外,留园内的建筑景观还有表现淡泊处世之坦然的“小蓬莱”以及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
远翠阁粉墙漏窗相映成趣,阁下名“自在处”,其前有石砌的花坛,雕刻着生动的花纹,歇山重檐,朱柱花窗,雍容秀美。
清风池馆临池而观景色开畅爽朗,近览濠濮亭、小蓬莱,远眺山林可亭、闻木樨香轩和明瑟楼,山池景色历历在目。
馆旁古树峰石交相掩映衬托,使位于水池一隅的池馆更显得幽雅清静。
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
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留园建筑艺术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
室内外空间的关系既可以建筑围成庭院,也可以庭园包围建筑;既可以用小小天井取得装饰效果,也可以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
2、页面设置:统一采用:上、下、右各2..5厘米,左3.0厘米,行距为1.25
倍。
左侧装订。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