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史留园园林艺术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73 MB
- 文档页数:4
苏州留园的园林设计理念是什么苏州园林,闻名遐迩,而留园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其园林设计理念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留园的设计理念首先体现在对空间的巧妙布局上。
它并非是简单的平铺直叙,而是通过曲折迂回的路径,营造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妙感受。
入园伊始,狭窄的通道让人感觉空间局促,但随着脚步的深入,豁然开朗的庭院和精致的景观逐一展现。
这种先抑后扬的空间处理手法,不仅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也让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期待和惊喜。
移步换景是留园设计的又一重要理念。
在留园的游览过程中,几乎每走几步,眼前的景色就会发生变化。
通过巧妙设置的漏窗、门洞、回廊等元素,将不同的景致相互渗透、相互借景。
比如,站在一处亭台,透过漏窗可以瞥见远处的假山流水;沿着回廊漫步,不经意间又能欣赏到另一侧庭院中的花草树木。
这种移步换景的设计,使得园林景观丰富多样,让人目不暇接。
留园的设计还注重对自然元素的模仿与提炼。
园林中的假山,并非单纯的堆砌,而是模仿自然界中山峰的形态和神韵,或雄伟险峻,或秀丽清幽。
流水的设计也是如此,或潺潺流淌,形成小溪;或汇聚成池,倒映着周围的景物。
树木花草的搭配更是精心,根据不同的季节和花期,营造出四季有景、花开不断的氛围。
在建筑与景观的融合方面,留园也做到了极致。
园内的亭台楼阁、轩榭廊舫,与山水花木相得益彰。
建筑的风格和造型既体现了江南水乡的婉约之美,又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呼应。
比如,一座临水而建的水榭,让人可以近距离欣赏水面的波光粼粼;而一座隐藏在假山之后的亭子,则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
对称与不对称的平衡也是留园设计的一大特色。
在一些重要的庭院和建筑布局中,采用了对称的形式,以展现庄重和规整。
但在更多的地方,则运用不对称的手法,营造出自然随意的氛围。
这种对称与不对称的巧妙结合,使整个园林既有秩序感,又不失灵动活泼。
留园还十分注重细节的处理。
从门窗的雕刻、栏杆的纹饰,到铺地的图案,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
留园分析——2011级园林四班朱雯雯一概况介绍——走进留园留园在苏州阊门外,现在占地约3.3公顷,是清代园林建筑的典型。
被誉为“吴中名园之冠”,和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并列全国四大名园。
现园分东、中、西、北四部分,景观主题各有特色,东部以庭院、建筑取胜;中部是山水写意园;西部林木幽深,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篱小屋,呈田园风貌。
留园平面图1-大门;2-古木交柯;3-绿阴轩;4-明瑟楼;5-涵碧山房;6-活泼泼地;7-闻木樨香轩;8-可亭;9-远翠图;10-汲古得绠处;11-清风池馆;12-西楼;13-曲溪楼;14-濠濮亭;15-小蓬莱;16-五峰仙馆;17-鹤所;18-石林小屋;19-揖峰轩;20-还我读书处;21-林泉耆硕之馆;22-加晴喜雨快雪之亭;23-岫云峰;24-冠云峰;25-瑞云峰;26-烷云池;27-冠云楼;28-伫云庵留园东北中西分区二历史沿革——品味岁月的雕琢明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遭贬归隐后,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益治园圃,建成东园,同时又造西园,故址即今戒幢律寺。
东园由名师堆叠假山后又购得“花石纲”遗物湖石瑞云峰,叠于园中。
一时苏州文人相邀往观,呼朋啸饮,谈笑移日,尽得山水园池之乐。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园林委吴县人刘恕购得。
刘恕乃姑苏东山人氏,曾任广西右江兵备道、柳州庆远两府事,后因水土不服告病回乡。
他在东园旧址上重建园林,堂宇轩豁,廊庑周桓,以他自己的话说,“拮据五年,粗有就绪,以其中多植白皮松故名寒碧庄”,寒取自园内景色竹色清寒,波光澄碧。
经数年修葺和扩建,易名“寒碧庄”,也称“花步小筑”,或俗称“刘园”。
刘恕中年归隐,曾聚湖石十二峰于园内,延人绘写题记,极一时之胜;又撰多部园艺著作,将自作小品文章及古人名书法帖勒石嵌砌在园内廊壁,共有书条石三百万方,更添园中的书卷气息。
同治十二年(1873),湖北布政使盛康购得此园,经扩地修葺经营,设龙溪盛氏义庄,园广四十余亩,因袭刘园之谐音改名“留园”。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艺术赏析论文专业: 建工技术班级:G14建工2班姓名:学号: ************: ***留园赏析摘要:留园之美虽然源于和谐,却又不单调枯燥。
山、水、石、建筑、植物与四季时节相辅相成、交映变幻,造就了留园独特的一园四景格局。
留园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
以上种种使得留园之中从山水到庭院、庭院到田园、田园到山林的转换丝毫不显突兀。
一切的转换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安详。
关键词:和谐、一池三山、转换、小中见大、藏露互引、人间仙境留园位于江南古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跨越明清两朝,历时二百八十三年,期间几经废弃与破坏。
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罢官归田后,于此大治园圃,置东、西二园,并于东园广搜奇石。
同治十二年(1873年),园林部分为常州盛康购得,缮修加筑,使园内佳树荣而佳齐茁,奇石显而清流通,比昔盛时更增雄丽,因前园主姓刘而俗称刘园,盛康乃仿随园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园。
盛康殁后,园归其子盛宣怀,在他的经营下,留园声名愈振,成为吴中著名园林,俞樾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
30年代以后,留园渐见荒芜。
1953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留园,经过半年的修整,一代名园重现光彩。
留园的面积约2公顷(23300平方米)。
分西区、中区、东区3部分。
西区以山景为主,中区山水兼长,东区是建筑区。
中区的东南地带开凿水池,西北地带堆筑假山,建筑错落于水池东南,是典型的南厅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
东区的游廊与留园西侧的爬山廊成为贯穿全园的外围廊道,曲折、迂回而富于变化。
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
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
对比留园和拙政园留园和拙政园都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作品,二者都有着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独特的历史和人文背景。
无论是园林设计、建筑风格、景观布局还是文化内涵,留园和拙政园都有不同的特点。
下面我们将对比留园和拙政园的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园林风格留园是江南私家花园的代表,以主次分明的点景为特色,设计精妙。
此外,留园有很多仿造自然景观的构筑物,如瀑布、石峰等,增强了景观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拙政园则是典型的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以"奇、秀、俊、丽"为设计风格,凭借各种精致、神奇的景观和舞台剧的艺术手法,形成了瑰丽的景观效果。
二、建筑形式留园中的建筑大多为仿古建筑,可以看到南宋的风格元素,其建筑独具特色,布局合理,具有南方建筑特有的柔美曲线,表现出江南园林的精致和雅致。
而拙政园中的建筑多为清代官署式建筑,建筑更加规整,色彩也更加鲜艳,反应出清代皇家园林的富丽堂皇。
三、文化内涵留园和拙政园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留园是南宋文化的代表,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留园中除了有丰富的园林构筑物,还有戏曲舞台,茶楼以及文化长廊等,表现出江南文化的内涵。
而拙政园是以《红楼梦》为主题的园林,凭借各种建筑、山水、园林、雕塑等,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景观布局留园和拙政园的景观布局都是精妙绝伦。
留园特注重水的运用,更多的是古意比较浓,让人感觉融合了东南沿海的海洋与江南的内陆园林;拙政园则善于利用景观间的空间,构造出美妙的艺术效果,尤其是在燕墩与沧浪亭一带的景观演绎,表现出皇家园林所独具的气派和震撼力。
五、艺术价值留园和拙政园都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留园的点景方式、水面的利用等设计风格,展示了江南园林的特色;拙政园则是中国园林艺术发展的重要历史遗产,展现了"秀丽清雅、宜人宜胜"的园林空间效果,丰富了整个园林艺术的内涵。
综上所述,留园和拙政园虽然都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作,但是在园林风格、建筑形式、文化内涵、景观布局和艺术价值等方面,二者存在一定差异。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以留园为例郭硕明(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国古典园林之精髓,是当前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重中之重。
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江南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
本文以“留园”为例,从留园的造园手法对其造园个性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深入剖析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相应的造园手法,由此来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
关键词: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留园1.中国古典园林介绍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师从自然、崇尚自然的传统,以"天人合一"为的创作原则,在园林设计中追求"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理念。
古典园林以自然美取胜,山石之美必有植物相衬。
自然式山水园就在这种观念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在世界园林史上取得了独树一帜的成就。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世界享有盛誉。
苏州更是我国古典园林的萌发地之一,集聚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精、气、神,具有悠久的历史,精湛的造园技艺,体现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苏州园林有着“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苏州园林集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为一体,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无论是大小、规模、数量、还是精湛的造园技法上,都是在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看到,所不能及的伟大著作。
2.留园的艺术特征2.1 多样变化的空间之景。
中国古典园林布局讲究含蓄、内敛,留园布局紧凑,结构严谨。
以“曲”为贵突出体现在全园布局中,以“曲折”为主旨的构思。
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无限的园境,因而在路径的设计中避直求曲,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曲径幽深之感,人为地延长游赏的距离, 水曲山绕,廊曲院折的骨架布局,才有了“小园香径独徘徊,窈窕通幽一径长”的园林妙境。
2.2丰富的山石布景。
山石布局也是疏密有致,与建筑布局恰恰相反,留园的山石布局以中区为主,西区为辅。
中央的假山处于中区的西北部,而园西区则体现了山林野趣。
3.古典园林造园手法3.1 园林布局。
欲露先藏,欲扬先抑。
留园如何融入苏州园林特色留园,作为苏州园林的杰出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众多园林中独树一帜。
那么,留园是如何巧妙地融入苏州园林特色的呢?首先,从空间布局上看,留园展现出了苏州园林典型的曲折幽深之美。
步入留园,犹如进入一个迂回曲折的迷宫,其布局并非一眼就能望尽。
通过巧妙设置的廊道、门洞、漏窗等元素,将园林空间分割成多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区域,营造出“移步换景”的奇妙效果。
这种布局方式不仅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还使得园林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无限的景致。
比如,穿过一道道狭窄的走廊,眼前突然豁然开朗,出现一个开阔的庭院,种满了奇花异草,让人感受到惊喜和愉悦。
在景观营造方面,留园充分体现了苏州园林对自然的崇尚和模仿。
园内的假山、池塘、树木、花卉等元素,都经过精心的布置和搭配,力求呈现出自然山水的神韵。
假山峰峦起伏,形态逼真,有的如狮子盘踞,有的似骏马奔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池塘清澈见底,游鱼嬉戏其间,与岸边的垂柳、花草相映成趣,仿佛一幅生动的水乡画卷。
树木的种植也颇具讲究,有高大的乔木为园林撑起一片绿荫,也有低矮的灌木和花卉点缀在路旁、墙角,四季都有不同的花色和芬芳。
留园的建筑风格也是苏州园林特色的重要体现。
园内的亭台楼阁、轩榭廊舫,造型精美,工艺精湛。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如供人休憩、赏景,还成为了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亭台楼阁的位置和朝向都经过精心设计,以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和风景。
比如,一座亭子建在池塘边,坐在亭中,可欣赏到水中倒映的月影和周围的美景;一座楼阁矗立在高处,登楼远望,园林全貌尽收眼底。
建筑的装饰也十分考究,门窗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梁柱上绘有绚丽的彩画,展现出苏州传统工艺的高超水平。
苏州园林注重借景,留园在这方面也表现出色。
通过巧妙地利用园外的景色,拓展了园林的视觉空间。
比如,在园中的某些位置,可以透过窗户看到远处的山峦、寺庙,或者是相邻的街巷,将园外的景色引入园内,使园林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开阔、深远的意境。
结合《园冶》谈一下留园的园林治理摘要:一、引言二、留园简介1.历史背景2.园林特点三、《园冶》的理念在留园的体现1.山水布局2.建筑风格3.植物配置四、留园的园林治理1.保护古建筑2.园林维护与管理3.传承与创新五、结语正文:一、引言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被誉为“江南四大名园”之一。
结合《园冶》这部古代园林建筑理论书籍,我们来谈谈留园的园林治理。
二、留园简介1.历史背景留园原为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后来经过多次易主,清嘉庆时刘恕改建,更名为寒碧山庄,俗称“刘园”。
园内的湖石峰和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2.园林特点留园面积约为2万平方米,分为中、东、北、西四区。
中区以山水见长,东区以建筑为主,西区以山林野趣景观为主,北区建筑全毁,现为竹和李树种植区。
三、《园冶》的理念在留园的体现1.山水布局《园冶》提倡“山水相依,天人合一”的布局理念。
留园中,中部以山水见长,假山与池水相互映衬,形成了优美的山水景观。
2.建筑风格《园冶》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留园的建筑风格典雅古朴,与园林景色相得益彰。
例如,东区以建筑为主,展示了园林建筑的美学特点。
3.植物配置《园冶》注重植物配置对园林景观的影响。
留园的植物配置丰富多样,如北区现植有竹、李等,为园林增添了生机。
四、留园的园林治理1.保护古建筑留园的古建筑是园林的灵魂,保护古建筑至关重要。
近年来,留园进行了多次修缮,确保古建筑的完整性和美观性。
2.园林维护与管理留园的园林维护与管理也是治理的关键。
园内湖水、假山、植物等都需要定期保养,以保持最佳的观赏效果。
3.传承与创新在传承传统园林文化的基础上,留园不断创新,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园林之美。
五、结语留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其园林治理充分体现了《园冶》的理念。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传统文化的瑰宝。
经历了几千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精湛的工程技术手段,“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富于哲理的审美思想,清幽隽永的意境美和完善的园林面貌为足于世界园林艺术之林,被誉为“园林之母”。
任何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它所需的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
在中国封建社会这一特定的背景下成长的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用现代景观设计的观点审视,必然会有新的结论。
中国现代景观设计之所以从理论到实践都缺乏独创与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推崇和一味照搬西方景观设计的理论和模式,同时缺乏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批判性吸收和继承,以致失去了自己的根脉。
人无足不走,树无根不活,因此,用现代景观设计的眼光去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是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走向成熟所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和必然要采取的一种方法。
通过传统与现代的比较,区分两者的优劣,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找回中国景观中国景观设计繁荣兴旺之根,使每一个景观设计工作者的共同心声和使命。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景观设计比较研究文化传承引言:留园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指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
留园是在平地造园,没有地形之便,所以空间划分都通过建筑、堆山、置石、水体等造景要素划分,空间开合变化丰富。
留园中,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之美、叠山立峰之美、意境之美、“处处邻虚,方方侧影”的空间艺术之美、植物配置之美等都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因此,本文将留园作为论述对象。
1,留园的概况留园位于江苏闾门外下塘花步里,今留园路上。
占地五十余亩,有中部、东部、北部、西部四部分组成。
中部和东部为全园之精华。
中部掘池东南,堆山西北,以水为主,环以置石,布置亭、台、楼、阁,四周环以回廊;东部以建筑为主,厅堂轩层参列,间以叠石小品;西部构筑简朴;北部遍植桃杏,布置花圃。
刘原本是一处私家宅园,是由李渔主持修建,建筑密度大。
留园造园手法
题目:赏析古典园林--秦淮留园造园手法
秦淮留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南北湖、狮子林、千蝉亭、乾坤海等景观景点,以及秦淮河流经一片景色,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美景。
秦淮留园古典园林造景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湖为中心。
秦淮留园建有“金英轩”、“朱鹭轩”、“月涧轩”等湖岸别院,
把湖水与湖岸别院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畅通的“湖水河线”,形成以湖为中心,以湖为
主题的园林空间。
二、以粗放为主。
秦淮留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金碧辉煌”,它把古典园林融合成一
种自然空间,使其看上去比较宽敞粗放,是一处连续性的自然空间。
三、生态高度融合。
秦淮留园利用湖泊、山水、树木、植物等手段,使园林生态环境
得到充分的调节和表现,而且秦淮留园的设计把园内的景观与秦淮河的文化主题紧密地联
系在一起,使景观更加完整具有一定的园艺品位。
四、文化气息浓厚。
秦淮留园历史悠久,在园林设计上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保留了许多描绘中国大小写意的朱漆门窗和木雕、石雕工艺,使园林中有浓浓的中国
文化氛围。
总之,秦淮留园是园林园林艺术发展历史中最优秀的贡献之一,它以“中西合璧”的
设计手法,把江南园林、禅宗文化、中国古典文化以及自然自然风光相融合,创造出了一
种“经心文化、天人自然”的古典园林艺术景观,而且它的规划和设计也打破了传统的园
林艺术规则,独树一格,成为人们欣赏与研究的古典鑑定。
留园的设计艺术
——苏州古典园林典型
概述
留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尤以建筑庭院划分与组合园林空间精湛见长。
留园是平地造园,空间通过建筑、堆山、置石、水体等造景要素划分,空间开合变化丰富。
园中,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之美、叠山立峰之美、意境之美、“处处邻虚,方方侧影”造园艺术、景观设计、空间艺术之美、植物配置之美等都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布局
留园的布局讲究含而不露,其总体布局是园林紧邻于邸宅后,呈前宅后院的形式,全园布局紧凑,结构严谨。
它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变化。
组合景观、高低布置恰到好处,营造了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有致、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建筑与园境相映成趣。
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
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
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每扇窗户各不相同,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
园林用建筑结构来划分空间,分中、东、西、北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其东南地带开凿水池,西北地带堆筑假山,是典型的南厅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厅、林泉耆硕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处,以山景为主,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
空间处理
留园中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旷奥自如,令人叹为观止。
从平面图可以看出,留园总体上是用建筑围和空间,同时内部空间划分成若,建筑又将其干小空间,即为园中之院,园中之馆。
院与院、馆与馆通过曲廊连接,从而组成一个完整、连续而又富于变化和韵律的空间整体。
同时由于建筑密度大,为了避免空间的繁杂和混乱之感,园中利用水池和叠石丰富空间的层次。
并在假山之中,布置许多小路。
小路峰回路转,依山就势给人以空间无尽之感。
现就留园的多样变化的空间之景作一分析。
对比:对比手法是留园中空间构图的又一重要方法,通过空间的开阖、隐显、明暗、虚实的对比,从而达到空间上的视觉无尽和视觉无穷的空间艺术效果,不但丰富扩大了空间,更增加了空间的内涵。
“无心画”和“尺幅窗”虚实对比的应用,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通过虚与实的对比,不仅扩大了空间,而且化景物为情思,意味无穷,境界悠远。
疏与密:走进留园,则使人领略到忽张忽弛、忽开忽合的韵律节奏感。
建筑上分布极不均匀,有些地方极其稀疏,有的地方则十分稠密,对比异常强烈。
以东区为主,石林小屋附近,屋宇鳞次栉比,内外空间交织穿插,使人有应接不暇之感。
但西区部分的建筑则十分稀疏、平淡,从而使人弛而不张。
蜿蜒曲折:留园中有双面、单面空廊。
二廊都依附于墙体,形成半封闭状态,是曲廊的形式。
借曲廊连接各单体建筑达到建筑群的组合来体现“蜿蜒曲折”。
但留园主要不是通过游廊来体现空间曲折变化的,而是通过借助于建筑物的直接衔接,特别是使其空间互相交错穿插,给人曲折迂回和不可穷尽之感。
建筑艺术
留园以其独创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筑艺术而享有盛名。
占地30余亩的留园,建筑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园内精美宏丽的厅堂,则与安静闲适的书斋、丰富多样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高高下下的凉台燠馆、迤逦相属的风亭月榭巧妙地组成有韵律的整体,使园内每个部分、每个角落无不受到建筑美的光辉辐射。
建筑结构式样代表清代风格,在不大的范围内造就了众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筑,处处显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手法。
池南涵碧山房与明瑟楼为留园的主要观景建筑。
留园建筑的华美亦为人称道。
“明瑟楼”和“涵碧山房”虽建在陆地,却紧临水面,造型和布置得当,神似面舫,与对面山上“可亭”相呼应。
此外,留园内的建筑景观还有表现淡泊处世之坦然的“小蓬莱”以及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
远翠阁粉墙漏窗相映成趣,阁下名“自在处”,其前有石砌的花坛,雕刻着生动的花纹,歇山重檐,朱柱花窗,雍容秀美。
清风池馆临池而观景色开畅爽朗,近览濠濮亭、小蓬莱,远眺山林可亭、闻木樨香轩和明瑟楼,山池景色历历在目。
馆旁古树峰石交相掩映衬托,使位于水池一隅的池馆更显得幽雅清静。
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厅堂、走廊、粉墙、洞门等建筑与假山、水池、花木等组合成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庭园小品。
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卓越智慧和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留园建筑艺术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
室内外空间的关系既可以建筑围成庭院,也可以庭园包围建筑;既可以用小小天井取得装饰效果,也可以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
2、页面设置:统一采用:上、下、右各2..5厘米,左3.0厘米,行距为1.25
倍。
左侧装订。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