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园林史(西方园林和东方园林)
- 格式:doc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14
世界园林的三大体系08设计杨先树学号:09 传统的世界园林分为三大体系:西亚园林体系。
东方园林体系:典雅且精致东方园林体系以中国为代表,影响到日本、朝鲜、东南亚地区,以自然式园林为主,典雅精致,意境深远。
东方园林尊崇与自然和谐为美的生态原则,属于山水风景式园林范畴,以非规则式园林为基本特征,园林建筑与山水环境有机融合,自然和谐,浑然一体,涵蕴人伦教化,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林.东方园林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静、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悟。
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
对自然物的本园林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却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
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界为上。
是一种摹拟自然,追寻自然的封闭式园林,一种“独乐园”。
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中,使其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在一个微小的庭院里营造出内心的天地,即所谓的东方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 • JI壬&”4_ --・• " -Tt •:一■"PI 町MTT I W—屮1苏州狮子林“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其抽象意味的浓重已达到了一种超出五感的直接与自然相溶的默契,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神秘境界。
东方的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叠山要造成嵯峨如泰山雄峰的气 势,造水要达到浩汤似河湖的韵致。
这是为了表现接近自然,反扑归 真的隐士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寄托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的理念。
仿造自然,但又不能过分矫揉造作。
在这样的园林中,可 以达到“身心尘外远, 岁月坐中忘”的境界, 追求的是“抱琴看鹤去, 枕面待之归”的生活以 及“野坐苔生席,高眠 挂竹衣”的趣味。
东方 园林的石有情,水有情, 花木也有情味意趣。
窗 外路出树木一角,便是折枝尺幅,山涧古树几株, 拟枯木竹石图。
中外园林史绪论1、园林的生成期2、园林的转折期3、园林的全盛期4、园林的成熟初期5、辽金夏园林时期6、园林的成熟后期7、明清私家园林8、西方古代造园9、中古时期造园10、文艺复兴时期造园11、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12、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13、伊斯兰规整式园林14、日本造园绪论这些在各自母体文化长久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发展成了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关于两个园林风格的介绍> 一: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体系:完全自由灵活而不拘一格,着重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表现一种顺乎大自然景观构成规律的缩移和摹拟。
二: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大部分西方园林:讲究规矩格律、对称均齐,具有明确的轴线和几何对位关系,表现一种为人所控制的有秩序、理性的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概述>中国的风景式园林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中国的风景式园林与西方规整式园林、伊斯兰规整式园林式世界公认的三大园林体系。
其主体是以汉族文化为背景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园林的形成离不开三大背景:1、大自然的造化西方传统观点认为:整形灌木、修剪树木,几何式花坛等经过人工处理的“自然”,与真正的自然本身比较,是美的提炼和升华。
中国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园林讲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反映一种对自然美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把人的情愫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以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
英国人则认为:可以模仿自然、表现自然、再现自然、回归自然,然后使人从自然的妙境中油然而生发万般情感。
2、社会历史的发展3、人们的精神需要<园林诸要素>建筑——建筑营造山石——筑山水体——理水植物——植物配置世界园林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原始文明时期的园林萌芽阶段农业文明时期的园林阶段工业文明时期的园林阶段现代文明时期的园林阶段中国园林发展的历史阶段:1、园林的生成期夏、殷、周、秦、汉2、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3、园林的全盛期:隋、唐4、园林的成熟前期:两宋5、园林的成熟后期:元明清总结:所谓中国园林史,就是一部农业文明下的园林史。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特点及代表作世界三园林体系,主要分为东方园林、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
在这三大园林中由于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文化也各异,风格特点也有所不同.一、东方园林:典雅且精致1.中式园林的风格,写意的造景手法.讲究在依山傍水之地,修建亭台楼阁、水榭、藤架,石凳石桌,红砖碧瓦、小桥人家,或高山流水、或曲径通幽.园中山石嶙峋,清流萦绕,古木参天,竹影婆娑,水波粼粼,林木森森,以小中见大的格调,塑造着富有“咫尺山林”的意境。
“一步亦景”、“移步易景"、“隔窗望景”.●皇家园林:气势宏伟的总体规划,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
代表作:圆明园(图1—1)、承德避暑山庄(图1—2、1—3)、颐和园(图1-4)、北海公园(图1-5)。
●私家园林:明秀典雅(江南)、稳重雄伟(北方)、畅朗轻盈(岭南)代表作:苏州园林(图1—6)、沧浪亭(图1—7)、狮子林(图1—8)、拙政园(图1—9)、留园(图1—10).●寺观园林:置于郊外择于山水胜地,宫殿形式与庭园结合,宏伟壮丽富有神圣感。
代表作:武当山古建筑群(图1—11)、寒山寺(图1—12)、武侯祠(图1—13)灵隐寺(图1—14)、涌泉寺(图1—15)2、日式风格的园林,源自中国秦汉文化,至今中国古典园林的痕迹仍依稀可辩。
善于用质朴的素材、抽象的手法,风格淡雅,表达玄妙深邃的儒、释、道法理,体现出禅宗的意境.用园林语言来解释“长者诸子,出三界之火宅,坐清凉之露地"的境界.代表作:枯山水庭院(图1-16~1-17)、龙安寺(图1—18)、日本横滨三溪园(图1-19)、姫路城(图1—20)二、欧洲园林:规整而有序欧式园林主要均依地势而建,以占地绿化和宏大建筑为主体。
着意在讲究人与自然的融合,以起伏开阔的草地、自然曲折的湖岸、成片成丛自然生长的树木为要素构成了一种新的园林,其中水、常绿植物和柱廊都是重要的造园要素。
就是纯粹的走进自然,享受自然中的风,光,空气与阳光.典型代表是意大利台地园和英国式的风景园。
世界园林的三大体系08设计 杨先树 学号:09传统的世界园林分为三大体系:东方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西亚园林体系。
东方园林体系:典雅且精巧东方园林体系以中国为代表,阻碍到日本、朝鲜、东南亚地区,以自然式园林为主,典雅精巧,意境深远。
东方园林尊崇与自然和谐为美的生态原则,属于山水风景式园林范畴,以非规则式园林为差不多特点,园林建筑与山水环境有机融合,自然和谐,浑然一体,涵蕴人伦教化,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林.东方园林以自省、含蓄、蕴藉、内秀、恬适、淡泊、循矩、守拙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领会。
哲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混沌无象、清净无为、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的,相互依存的融洽关系。
对自然物的各种客观的形式属性如线条、形状、比例、组合,在审美意识中不占要紧地位,却以对自然的主观把握为主。
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以含蓄的藏的境域为上。
是一种摹拟自然,查找自然的封闭式园林,一种“独乐园”。
其中某些流派如日本园林还将禅宗的修悟渗入到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之中,使其达到佛教所追求的悟境,在一个微小的庭院里营造出内心的天地,即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其抽象意味的浓重已达到了一种超出五感的直截了当与自然相溶的默契,把人引向内省幽玄的奇异境域。
苏州拙政园 日本园林 苏州狮子林东方的古典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叠山要造成嵯峨如泰山雄峰的气概,造水要达到浩汤似河湖的韵致。
这是为了表现接近自然,反扑归确实隐士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为了寄予传统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理念。
仿造自然,但又不能过分矫揉造作。
在如此的园林中,能够达到“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忘”的境域,追求的是“抱琴看鹤去,枕面待之归”的生活以及“野坐苔生席,高眠挂竹衣”的趣味。
东方园林的石有情,水有情,花木也有情味意趣。
窗外路出树木一角,便是折枝尺幅,山涧古树几株,修竹一丛,乃是模拟枯木竹石图。
东方园林妙在含蓄和掩藏,因此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东方园林精在曲折幽深,小中见大,因而有“遥知杨柳是门外,似隔芙蓉无路通”。
世界园林概述一般认为,园林有东方、西亚、欧洲三大系统。
东方系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影响日本、朝鲜及东南亚,主要特色是自然山水、植物与人工山水、植物和建筑相结合。
西亚园林古代以阿拉伯地区的叙利亚、伊拉克及波斯为代表,主要特色是花园与教堂园。
欧洲系园林古代以意大利、法国、英国及俄罗斯为代表,各有特色,基本以规则式布局为主,以自然景物配置为辅。
1[/B]、古代西亚体系和伊斯兰体系[/B]西方的造园起自于西亚的古代波斯,即古波斯所称的“天国乐园”。
这种造园的特点是用纵横轴线把平地分作四块,形成方形的“田字”,在十字林荫路交叉处设中心喷水池,中心水池的水通过十字水渠来灌溉周围的植株。
这样的布局是由于西亚的气候干燥,干旱与沙漠的环境使人们只能在自己的庭院里经营一小块绿洲。
在波斯人的心目中,水和绿荫对于身处万倾黄沙中的他们显得特别珍贵,树鲜花。
在古代西亚的园林中,那个交叉处的中心喷水池就象征着天堂,后来水的作用又得到不断的发挥,由单一的中心水池演变为各种明渠暗沟与喷泉,这种水法的运用后来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各国的园林。
不过,最初的西亚园林影响范围主要还是在叙利亚、两河流域、埃及以及后的所有伊斯兰地区。
而目前最完整继承并保留其手法的也就是伊斯兰体系。
2[/B]、西方古典体和现代体系[/B]古希腊于西元前5世纪逐渐学仿波斯的造园艺术,后来发展成为四周为住宅围绕,中央为绿地,布局规则方正的柱廊园。
随后希腊的园林为古罗马所继承,他们将其发展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不仅继承了以建筑为主体的规则式轴线布局,而且出现了整形修剪的树木与绿篱,几何刑的花坛以及由整形常绿灌木形成的迷宫。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园林出现新的飞跃。
以往的蔬菜园及城堡里的小块绿地变成了大规模的别墅庄园。
园内一切都突出表现人工安排,布局规划方整端正,充分显示出人类征服自然的成就与豪情壮志。
到法国的路易十四称霸欧洲的时代,随着1661年凡尔赛宫的开始兴建,这种几何的欧洲古典园林达到了它辉煌的高峰。
中外园林体系世界三大园林体系阿拉伯园林欧洲园林东方园林从可考究的历史看,西方园林源于古希腊,到了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贵族的住宅有了庭院,周围环以柱廊,庭中有喷泉,雕塑,载有蔷薇,百合等植物。
在一些公共的场所有,有大片的绿地,其中有凉亭、小径。
古罗马的园林没有大的造作。
直到15至17世纪,随着文艺复新才焕发了生机。
西方园林形成了意大利、英国、法国三大园林体系。
意大利盛行台地园林,秉承了罗马风格。
如意大利费蒙的耐的美狄奇别野选址在山坡。
台地园林师意大利园林特点之一,它有层次感、立体感、有利于俯视,容易形成气势。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家马尔伯蒂在《论建筑》一书提出了造园思想和原则,他主张用直线划分小区,修直路,栽直行树。
直线几何图形又成为意大利园林的另一个特征。
法国园林受意大利园林的影响,法国人在16世纪效仿意大利的台地园林,到了17世纪逐渐自成特色,形成古典主义园林。
园林注重主从关系,强调中轴和秩序,突出雄伟、端庄、几何平面。
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师其代表作。
凡尔赛宫园林分为三部分,南边有湖,湖边有绣花式花坛,中间有部分水池,北边有密林。
园中有高大的乔木和笔直的道路,王家大道两边有雕像,水池旁边有阿波罗母亲雕像和阿波罗驾车雕像,表明这座宫廷园林歌颂了太阳神,是积极进取的。
凡尔赛宫是由法国著名古典园林设计师勒诺特设计的。
直至17世纪中叶法国出现了宫廷造园家勒诺特,才摆脱了模仿意大利式的时代,开始有自己独立的“勒诺特式”。
勒诺特是路易十四的宫廷造园家,也是造园史_L 罕见的天才,后世恰当地称他为“王之园师,园师之王”。
勒诺特尔式园林的产生是与当时法国的社会环境有紧密关系的。
其特点也是很明显的,有一个宏伟的中轴,一般都有大运河,花坛、花园、林园依次排布,总体感觉清新明快而又雄伟壮丽。
在欧式风格中,更兴盛的是英国的风景式自然树丛及草地,它讲究借景与园外自然环境的融合,并且重视花卉的应用,尤其在形态、色彩、香味、花期和栽植方式上,因而它表现出以花卉配置为主要内容的花园及至以某种花为主题的专类园如“玫瑰园”、“百合园”等。
园林史世界风景园林发展史园林是人类创造的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创造形式,也是一种艺术形式。
园林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兴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园林逐渐演变成不同风格和文化特征的景观。
以下是世界风景园林发展史的概述。
古代园林(3000BC-476AD)古代园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人类定居点。
早期园林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如农耕、养殖和居住。
古埃及的法老陵墓庄园和古巴比伦的宫殿花园是其中的例子。
古代罗马的园林注重实用和娱乐,如公共浴场和庄园。
罗马式风景园林的代表作是帕斯托园(Villa of Publius Faustus),它包括了花园、草坪和水景。
另外,罗马的城市规划也注重通过道路和广场的布局营造舒适的城市环境。
中世纪园林(476-1475AD)中世纪的园林主要由修道院和城堡的园林构成。
修道院的园林被设计成闭合的空间,适合僧侣们的祈祷和冥想。
城堡的园林则被用作军事防御和宴会活动。
其中著名的修道院园林有意大利的蒙特卡西诺修道院园(Gardens of Monte Cassino)和英国的富勒姆宫修道院花园(Gardens of Fulham Palace)。
城堡园林的代表作是法国的凡尔赛宫花园(Gardens of the Palace of Versailles),它采用了对称和几何设计。
文艺复兴时期园林(1475-1620AD)文艺复兴时期是园林艺术发展的转折点。
人们对古代罗马和古希腊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园林艺术也受到了影响。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园林注重通过建筑、雕塑和植物来创造完美的空间。
意大利的维拉莫尔塔(Villa Mora)和维拉迪蒂尔潘菲利(Villad'Este)是文艺复兴园林的代表作。
同时,法国的纳沃点击花园(Gardens of Château de Villandry)以其复杂的几何形状和丰富的植物品种而闻名。
巴洛克园林(1620-1770AD)巴洛克时期的园林注重通过雕塑和建筑物来创造壮观的效果。
世界园林三大体系概述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最后形成了东方、伊斯兰、欧洲这三大体系。
一.西方园林从可考的历史看,西方园林始于古希腊。
到了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贵族的住宅有了庭园,周围环以柱廊,庭中有喷泉、雕塑,栽有蔷薇、百合等植物。
在一些公共场所,有大片绿地,其中有凉亭、小径。
古代罗马时期的园林没有大的造作。
直到15至17世纪,随着文艺复兴,园林才焕发了生机,西方园林形成了意大利、法国、英国三种风格。
意大利盛行台地园林,秉承了罗马园林风格。
如意大利费蒙的耐的美狄奇别野选址在山坡,园基是两层狭长的台地,下层中间是水池,上层西端是主体建筑,栽有许多树木。
台地园林是意大利园林特征之一,它有层次感、立体感,有利于俯视,容易形成气势。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家马尔伯蒂在《论建筑》一书提出了造园思想和原则,他主张用直线划分小区,修直路,栽直行树。
直线几何图形成为意大利园林的又一个特征。
法国园林受到意大利园林影响,法国人在16世纪效仿意大利的台地园林。
到了17世纪,逐渐自成特色,形成古典主义园林。
园林注重主从关系,强调中轴和秩序,突出雄伟、端庄、几何平面。
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是其代表作。
凡尔赛宫园林分为三部分,南边有湖,湖边有绣花式花坛,中间部分有水池,北边有密林。
园中有高大的乔木和笔直的道路,王家大道两旁有雕像,水池旁有阿波罗母亲雕像和阿波罗驾车雕像,表明这座宫廷园林的主题歌颂了太阳神,是积极进取的。
这时期的园林把主要建筑放在突出的位置,前面设林荫道,后面是花园,园林形成几何形格网。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集大成者是勒诺特尔,他开创了法国园林的特色和新时代。
法国园林是西方园林的一种风格和流派。
英国园林突出自然风景。
起初,英国园林先后受到意大利、法国影响。
从18世纪开始,英国人逐渐从城堡式园林中走出来,在大自然中建园,把园林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
早期造园家肯特和布良都力图把图画变成现实,把自然变成图画。
布良还改造自然,如修闸筑坝,蓄水成湖。
1、园林的基本概念:-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2、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3、世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园林景观的孕育阶段--原始文明阶段;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第三阶段:工业文明阶段;第四阶段:信息文明阶段4、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5、园林四大构景要素分别是:山、水、植物、建筑。
6、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7、欧洲园林:又称为西方园林,主要是以古罗马和古希腊园林为渊源。
其早期为规则式园林,以中轴对称或规则式建筑布局为特色,以大理石、花岗岩等石材的堆砌雕刻、花木的整形与排行作为主要风格。
文艺复兴后,出现了以人工美的规则式园林和自然美的自然式园林为造园风格的意大利台地园林、法国古典园林和英国风景式园林。
8、伊斯兰园林体系:以古波斯园林为渊源,以两河流域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为中心,以阿拉伯世界为范围,横跨欧、亚、非三大洲,,以波斯、印度、西班牙中世纪园林风格最为典型。
特点:十字形庭园为典型布局方式,讲究植物和水法。
9、东方园林体系:以中国为代表,影响到日本、朝鲜、东南亚地区。
主要特点: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充溢着诗情画意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为主,典雅精致,意境深远。
布局形式以自由、变化、曲折;景物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人工美和自然美的完美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10、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时期。
四、成熟前期相当于两宋时期。
五、成熟后期相当于元、明、清时期。
11、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话的情趣;四、意境的蕴涵。
西方园林史公元前三千多年地中海东部沿岸古埃及产生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是西方文明发展的摇篮。
公元三千多年,古埃及在北非建立奴隶制国家。
尼罗河沃土冲积,适宜于农业耕作,但国土的其余部分都是沙漠地带。
对于沙漠居民来说,在一片炎热荒漠的环境里有水和遮荫树木的“绿洲”作为模拟的对象。
尼罗河每年泛滥,退水之后需要丈量土地,因而发明了几何学。
于是,古埃及人也把几何的概念用之于园林设计。
水池和水渠的形状方整规则,房屋和树木佾都按几何形状加以安排,是为世界上最早的规整式园林设计。
❖巴比伦、波斯气候干旱,重视水的利用。
波斯庭园的布局多以位于十字形道路交叉点上的水池为中心,这一手法为阿拉伯人继承下来,成为伊斯兰园林的传统,流布于北非、西班牙、印度,传入意大利后,演变成各种水法,成为欧洲园林的重要内容。
❖古希腊通过波斯学到西亚的造园艺术,发展成为住宅内布局规则方整的柱廊园。
古罗马继承希腊庭园艺术和亚述林园的布局特点,发展成为山庄园林。
公元前五百年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及罗马别墅园宅园1、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古希腊由许多奴隶制的城邦国家组成。
公元前五百年,以雅典城邦为代表的完善的自由民主政治带来了文化、科学、艺术的空前繁荣,园林的建设也很兴盛。
古希腊园林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供公共活动浏览的园林:早先原为体育竞技场,后来,为了遮荫而种植的大片树丛逐渐开辟为林荫道,为了灌溉而引来的水渠逐渐形成装饰性的水景。
到处陈列着体育竞赛优胜者的大理石雕像,林荫下设置坐椅。
人们不仅来此观看体育活动,也可以散步、闲谈和游览。
政治学家在这里发表演说,哲学家在这里辩论,为此而修建专用的厅堂,另外还有音乐演奏台以及其他公共活动设施。
但这种颇似与现代“文化休息公园”的公共园林存在的时间并不长,随着古希腊民主政体的衰亡而逐渐消失。
第二类是城市的住宅,四周以柱廊围绕成庭院,庭院中散置水池和花木。
第三类是寺庙园林即以神庙为主体的园林风景区,例如德尔菲圣山( The Mountaiin Sanctuary of Delphi )。
2、罗马别墅花园罗马继承古希腊的传统而着重发展了别墅园( Villa Garden )和宅园这两类,别墅园的修建在郊外和城内的丘陵地带,包括居住房屋、水渠、水池、草地和树林。
当时的一位官员和著作家的 Pliny 对此曾有过生动的描写:“别墅园林之所以怡人心神,在于那些爬满常春藤的柱廊和人工栽植的树丛;晶莹的水渠两岸缀以花坛,上下交相辉映。
确实美不胜收。
还有柔媚的林荫道、敞露在阳光下的洁池、华丽的客厅、精制的餐室和卧室……. 这些都为人们在中午和晚上提供了愉快安谧的场所。
庞贝( pompei )古城内保存着的许多宅园遗址一般均为四合庭院的形式,一面是正厅,其余三面环以游廊,在游廊的墙壁上画上树木、喷泉、花鸟以及远景等的壁画,造成一种扩大空间的感觉。
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大帝国(412—1998)公元17纪,阿拉伯人征服了东起印度河西到伊比利亚半岛的广大地带,建立一个横跨亚、非、拉三大洲的伊斯兰大帝国,虽然后来分裂成许多小国,,但由于伊斯兰教教义的约束,在这个广大的地区内仍然保持着伊斯兰文化的共同特点。
阿拉伯人早先原是沙漠上的游牧民族,祖先逐水草而居的帐幕生涯,对“绿洲”和水的特殊感情在园林艺术上有着深刻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受到古埃及的影响从而形成了阿拉伯园林的独特风格;以水池或水渠为中心,水经常处于流动的状态,发出轻微悦耳的声音。
建筑物大半通透开畅,园林景观具有一定幽静的气氛。
公元十四世纪伊斯兰园林的鼎盛印度莫卧儿园林公元十四世纪是伊斯兰园林的鼎盛时期。
此后,在东方演变为印度的莫卧儿的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水渠、草地、树林、花坛和花池为主体而成对称均齐的布置,建筑居于次要的地位。
另一种则突出建筑的形象,中央为殿堂,围墙的四周有角楼,所有的水池、水渠、花木和道路均按几何对称的关系来安排。
著名的泰姬陵即属后者的代表。
公元十五世纪欧洲西南端的伊比利亚半岛欧洲西南端的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几个伊斯兰王国直到十五世纪才被西班牙的天主教政权统一。
由于地理环境和长期的安定局面,园林艺术得以持续的发展伊斯兰传统并吸收罗马的若干特点而融冶与一炉。
格拉那达的阿尔罕伯宫即为典型的例子。
这座由许多院落组成的宫苑都位于地势险要的山上,建筑物除居住用房外大部分马蹄形券洞甚至可以看到苑外的群峰。
再加上穿插引流的水渠和水池,整座宫殿充满了“绿洲”的情调。
宫内园林以庭院为主,采取罗马宅院四合庭院的形式,其中最精彩的是拓溜园(C out of Myriles )和狮子院( Court of Lions )。
拓溜园的中庭纵横一个长方形水池,两旁是修剪得很整齐的拓榴树篱。
水池中摇曳着马蹄形券廊的倒影,显示一派安详的安谧亲切的气氛。
方整宁静的水面与暗绿色的树篱对比着精致繁荣,色彩明亮的建筑雕塑,又予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
狮子院四周均为马蹄形券廊,纵横两条水渠贯穿全院,水渠的交汇处即庭院的中央有一个的喷泉,它的基座上雕刻着十二个大理石狮像(伊斯兰教的教规禁止以动物作装饰题材,这十二个狮像是后来加上去的)。
阿尔罕伯拉宫的这种理水手法给予后来的法国园林以一定程度的启示。
公元十五世纪后期欧洲意大利半岛的理水方式和园林小品的产生1、十五世纪是欧洲商业资本的上升期,意大利出现了许多以城市为中心的商业城邦。
政治上的安定和经济上繁荣必然带来文化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从中世纪宗教中解脱出来,摆脱了上帝的禁锢,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
“人性的解放”结合对古希腊罗马灿烂文化的重新认识,从而开创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高潮。
2、意大利半岛三面濒海而多山地,气候温和,阳光明媚。
积累了大量财富的贵族、大主教、商业资本家们再城市修建华丽的住宅,也在郊外经营别墅作为休闲的场所,别墅园遂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类型。
3、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园林中还出现一种新的造园手法——绣毯式的植坛 (Parterre) 既在一块大面积的平地上利用灌木花草的栽植镶嵌组合成各种纹样图案,好象铺在地上的地毯。
作为反映当时意大利知识阶层的审美理想的园林,追求和谐的美,也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
他们把园林视为府邸建筑与周围大自然之间的“过渡环节”,力求“把山坡、树木、水体等等都图案化,服从于对称的几何构图”。
沿山坡筑成几层台地,建筑造在台上且与园林轴线严格对称;道路笔直,层层台阶雕栏玉砌;树木全都修剪成规则的几何形,即所谓“绿色雕刻”,花园中座座植坛方方正正,与水池一样讲究对称;一泓清泉沿陡坡上精心雕刻的石槽层层跌落,称为“链式瀑布”。
朗特、艾斯塔、法尔尼斯、迦兆尼公元十七世纪法国的中轴线对称规整的园林布局十七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园林传入法国。
法国多平原,有大片天然植被和大量的河流湖泊。
法国人并没有完全接受台地园的形式,而是把中轴线对称均齐的整齐式的园林布局手法运用于平地造园。
法国的园林艺术在17世纪下半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产生了成熟的作品﹐对欧洲各国有很大的影响。
它的代表作是孚-勒-维贡府邸花园(建于1656~1671)和凡尔赛宫园林﹐创作者是A.勒诺特尔。
这时期的园林艺术是古典主义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法国园林艺术在欧洲被称为古典主义园林艺术﹐以法国的宫廷花园为代表的园林则被称为勒诺特尔式园林。
公元十七世纪末法国尽量运用一切文化艺术手段来宣扬君威❖十七世纪末,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加速进行着,君主专制政权成了资产阶级和就贵族共同镇压农民和城市平民的国家机器。
法国在当时已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君主国家,国王路易十四建立了一个绝对君权的中央政府,尽量运用一切文化艺术手段来宣扬君主的权威。
宫殿和园林作为艺术创作当然也不例外,巴黎近郊的凡尔塞宫(Versallei)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凡尔塞宫占地极广,大约有六百余公顷。
是路易十四仿照财政大臣副开的围攻园,的样式而建成的,包括“宫”和“苑”两部分。
广大的苑林区在宫殿建筑的西面,由著名的造园家靳诺特( Andri Le Notre )设计规划。
它有一条自宫殿中央往西延伸长达二公里的中轴线,两侧大片的树林把中轴线衬托成为一条宽阔的林荫大道,自西向东一直消逝在无垠的天际。
林荫大道的设计分为东西两段:西段以水景为主,包括十字型的大水渠和阿波罗水池,饰以大理石雕像和喷泉。
十字水渠横碧的北段为别墅园“大特里阿农” (Grand Trianon), 南端为动物饲养园。
东端的开阔平地上则是左右对称布置的几组大型的“绣毯式植坛”。
大林荫道两侧的树林隐藏地布列着一些洞府、水景剧场( Water Theatre )迷宫、小型别墅等,是比较安静的就近观赏的场所。
树林里还开辟出许多笔直交叉的小林荫路,它们的尽端都有对景,因此形成一系列的视景线(Vista) ,故此种园林又叫做视景园 (VistaGarden). 。
中央大林荫道上的水池、喷泉、台阶、保坎、雕像等建筑小品以及植坛、绿篱均严格按对称均齐的几何格式布局,是为规整式园林的典范,较之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更明显的反映了有组织有秩序的古典主义原则。
它所显示的恢弘的气概和雍容华贵的景观也远非前者所能比拟。
公元十八世纪初期英国的风景式园林的盛行❖英伦三岛多起伏的丘陵,十七、八世纪时由于毛纺工业的发展而开辟了许多牧羊的草场。
如茵的草地、森林、树丛与丘陵地貌相结合,构成了英国天然风致的特殊景观。
这种优美的自然景观促进了风景画和田园诗的兴盛。
而风景画和浪漫派诗人对大自然的纵情讴歌又使得英国人对天然风致之美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这种思潮当然会波及园林艺术,于是封闭的“城堡园林”和规整严谨的“靳诺特式”园林逐渐被人们所厌弃而促使他们去探索另一种近乎自然,反朴归真的新的园林风格——风景式园林。
❖英国的风景式园林兴起于十八世纪初期。
弯曲的道路、自然式的树丛和草地、蜿蜒的河流,讲究借景和与园外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为了彻底消除园内景观景观界限,英国人想出一个办法,把园墙修筑在深沟之中即所谓“沉墙”。
当这种造园风格盛行的时候,英国过去的许多出色的文艺复兴和靳诺特式园林都被平毁而改造成为风景式的园林。
公元十八、十九世纪靳诺特风格和英国风格的平行发展❖十八、十九世纪的西方园林可以说时靳诺特风格和英国风格这两大主流的并行发展、互为消长的时期,当然也产生出许多混合型的变体。
公元十九世纪后期大工业的发展,郊野地区开始兴建别墅园林❖十九世纪后期,由于大工业的发展,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日愈膨胀、人口愈集中,大城市开始出现居住条件明显两极分化的现象。
劳动人民聚居的“贫民窟”(Slum)环境污秽,嘈杂。
即使在市政府设施完善的资产阶级住宅区也由于地价昂贵,经营宅园不易。
资产阶级纷纷远离城市寻找清净的环境,加之以现代交通工具发达,百十里之遥朝发夕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