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的表现及护理措施【最新】
- 格式:docx
- 大小:14.32 KB
- 文档页数:2
出血的护理措施:1.一般护理:为了避免增加出血的危险及加重出血,应做好出血病人的休息及饮食指导。
若出血仅限于皮肤粘膜较为轻微者,原则上无须太多限制;若血小板小于20*109/L,必须绝对卧床休息,协助做好各种生活护理。
鼓励病人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禁食过硬过于粗糙的食物。
保持排便通畅,排便时不可过于用力,以免腹压骤增而诱发内脏出血,尤其颅内出血。
便秘者可使用开塞露或缓泻剂促进排便。
2.皮肤出血护理:保持床单平整,避免肢体碰撞或外伤,洗浴或清洗时避免水温过高和用力擦洗皮肤,勤剪指甲以免抓伤皮肤。
高热病人禁用酒精擦浴降温,各项操作动作轻柔,尽可能减少注射次数。
3.鼻出血护理:保持室内温度在50—60%左右,指导病人避免用手抠鼻痂,少量出血可用0.1%负肾棉球填塞,并局部冷敷。
出血严重可用凡士林油砂条后鼻腔填塞,三天后取出。
4.口腔牙龈出血的护理:指导病人用软毛牙刷刷牙。
忌用牙签剔牙,避免食用煎炸、带刺或含骨头食物,带壳的坚果及质硬的水果等。
进食要细嚼慢咽,避免口腔黏膜损伤。
牙龈渗血可用凝血酶、0.1%负肾棉球、明胶海绵压迫止血,并及时清除口腔内血块。
5.关节腔出血或深部组织血肿的护理:减少活动量,避免过度负重和医治创伤的运动。
一旦发生出血,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
关节腔出血抬高患肢并固定于功能位,局部可用冰袋冷敷,以i减少出血。
当出血停之后改为热敷。
6.内脏出血的护理:少量无无呕吐者可进温凉饮食,出血停止后可改为营养丰富、易消化无刺激的半流饮食。
建立静脉通道,实施输血、输液、各种止血治疗措施。
7.眼角及颅内出血护理: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情绪激动、剧烈咳嗽和过度用力排便。
若突发视力下降,提示颅内出血,应尽量让病人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揉眼睛,以免加重出血。
若病人出血头痛、视力模糊、呼吸急促、喷射性呕吐甚至昏迷,双侧瞳孔变形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提示有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是血液病死亡的原因之一,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并做好相关急救配合,立即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吸出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建立静脉通道,保留尿管,观察记录病人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及瞳孔尿量变化,做好交接班。
出血护理措施引言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紧急情况,可能由外伤、手术、疾病或药物引起。
正确的出血护理措施对于控制出血、减轻患者痛苦、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出血护理措施,以帮助护理人员和非专业人士处理出血紧急情况。
1. 确定出血部位和类型首先,当遇到出血情况时,护理人员应迅速确定出血的部位和类型。
常见的出血部位包括皮肤创伤、口腔出血、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不同部位的出血需要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同时,护理人员应了解出血的类型,包括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2. 暂时止血在医疗救护人员到达之前,护理人员可以采取临时的止血措施。
常见的止血方法包括:•静压止血:用手指或手掌施加适当的压力在出血部位上,以减慢或阻止出血。
对于皮肤创伤和鼻出血等较小的出血,静压止血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提高患肢:对于四肢出血的情况,将患肢提高,有助于减轻出血量,但对于头部或躯干出血的情况则不适用。
•冷敷:将冷水瓶或冰袋包裹在干净的布上,然后轻轻压在出血部位。
冷敷可以减少血管扩张,降低流血速度,并帮助止血。
•压迫壓迫: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包扎在出血部位上,用适当的压力固定住。
压迫止血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可帮助减轻出血量。
3. 呼叫医疗救护在暂时止血后,护理人员应立即呼叫医疗救护。
出血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生命危险,只有医疗专业人员能够提供更进一步的治疗和救护措施。
在呼叫医疗救护时,护理人员应提供详细的出血情况和患者病史信息,以便医护人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措施。
4. 控制出血源在等待医疗救护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继续尝试控制出血。
如果出血较为严重,护理人员应紧急处理出血源,以尽量减少出血量。
常见的控制出血源的方法包括:•缝合创面:对于皮肤创伤等需要缝合的情况,护理人员可以使用缝合线将创面封闭,以控制出血。
•压迫动脉:对于动脉出血的情况,可以尝试用手指或手掌直接在出血部位上施加压力,试图控制出血。
•止血药物:护理人员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尝试使用止血药物控制出血。
出血倾向的护理措施引言出血倾向是一种常见的医学问题,常见于一些特定的疾病或者医疗操作后,例如血液病、肝脾肿大、手术后等。
出血倾向会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因此在日常护理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出血。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出血倾向护理措施,希望能够帮助护理人员有效地应对出血倾向患者的护理需求。
出血倾向的护理措施1. 观察患者出血情况出血倾向患者出血风险高,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
包括出血部位、出血程度、出血频率等。
观察时应细致入微,每天多次检查患者的出血情况,并及时记录和报告医生。
2. 保持皮肤完整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最容易受损的部位。
出血倾向患者的皮肤容易出现淤血、瘀斑等现象,因此护理人员需要采取措施保持皮肤的完整性。
包括避免患者长时间接触硬物,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免使用过热水洗澡等。
3. 提供舒适的卧位卧位对于出血倾向患者的护理非常重要。
合理的卧位能够减少患者的活动,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创伤和摩擦,降低出血的风险。
为了提供舒适的卧位,可以使用床垫、枕头等辅助物品,保证患者的卧位舒适性和稳定性。
4. 避免擦伤和剧烈运动出血倾向患者的皮肤容易出现擦伤和裂口,因此护理人员需要采取措施避免患者擦伤皮肤。
可以使用软质护理垫和护理垫保护患者的皮肤,避免摩擦和创伤。
另外,剧烈运动也会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护理人员需要避免患者进行剧烈运动,特别是高风险运动,例如打球、跑步等。
5. 提供合理的饮食合理的饮食对于出血倾向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合理的饮食方案,包括控制食物摄入、增加维生素K等。
同时,需要避免食用过热食物,尽量选择温热的食物,以免对消化系统造成刺激,导致出血加重。
6. 注意口腔护理口腔护理是出血倾向患者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腔黏膜容易受损,并且容易出现牙龈出血的情况。
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定期刷牙,使用软毛牙刷,避免牙龈受伤,并提醒患者避免过于用力刷牙。
一、护理目标1. 预防和减少术后出血的发生。
2. 及时发现和处理术后出血,防止出血加重,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3. 保持患者舒适,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 做好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二、护理措施1. 术前护理(1)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出血史、药物过敏史等,做好术前准备。
(2)指导患者进行术前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便了解患者出血倾向。
(3)向患者讲解术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2. 术后护理(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观察伤口出血情况,包括伤口敷料渗血、引流管出血等,做好记录。
(3)保持患者舒适体位,避免因体位不当导致出血加重。
(4)加强局部止血,如压迫止血、冷敷止血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5)合理使用止血药物,如凝血酶、氨甲环酸注射液、氨甲苯酸注射液等,并在使用过程中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
(6)观察患者心理变化,做好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3. 出血处理措施(1)少量出血:更换切口敷料,加压包扎,必要时使用止血药物。
(2)大量出血:立即报告医生,协助医生进行紧急处理,如缝合止血、压迫止血等。
(3)内脏出血:根据医生指示,进行相应缝合止血或器官切除。
(4)压迫止血:使用压迫带或止血钳,对出血部位进行压迫止血。
(5)输血支持:根据医生指示,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纠正贫血。
4. 预防措施(1)做好术前准备,避免因手术操作不当导致出血。
(2)加强术后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出血情况。
(3)合理使用止血药物,避免药物副作用。
(4)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提高患者配合度。
(5)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
5. 出血后的护理(1)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观察伤口愈合情况,避免感染。
(3)做好患者饮食护理,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出血的急救措施出血是人体失去血液,造成血管破裂或组织受损引起的一种症状。
出血可能是外伤所致,也可能是内部损伤,如内部器官的溃疡或癌症等引起。
无论何种原因,出血都需要及时处理,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出血急救措施。
一、按压止血法按压止血是指用双手或绷带等物品按压出血的部位,阻止血液流动,达到止血效果。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用干净的纱布或手帕,紧紧地压在受伤口的上方,止住出血。
2.在受伤口下方找到脉搏,用手指按住,以减慢血流速度。
3.用绷带或口罩等绕在紧急止血处,防止纱布等松动。
4.如果出血较多且无法控制,应尽快就医。
二、提高伤者的部位以减缓出血速度如果伤者胸部、腹部或腹腔内出血时,可以通过提高部位的方法减慢出血速度,具体方法如下:1.抬高伤者的腿部,使其躺在平坦的地面上。
2.如果伤者胸部或背部出血,可以让他坐直或半坐姿,尽量不要让他躺下。
三、止血药物除了外部止血方法外,医生还可以在输血前使用凝血剂止血。
现在常用的止血药物有乏血片(止血芳酸)、氨甲苯酸、药物贴敷等,但这些药物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四、保持伤者温暖如果伤者失血过多,体温可能会下降,导致其身体状态不稳。
为了保持体温,应将伤者放在温暖的位置,并用毯子或衣物将其裹住。
五、注意伤口感染伤口是人体对外部世界的开放性口腔,容易感染,从而引起血液感染等问题。
为了预防感染,应注意以下几点:1.及时清洁伤口。
2.保持伤口干燥。
3.使用消毒药水或硫酸铜等杀菌剂。
六、避免进食草酸盐含量高的食品草酸盐是一种有毒物质,能够刺激血管,导致出血。
因此,应避免食用富含草酸盐的食品,如草莓等。
总之,如果发生出血,应根据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切勿慌乱,否则将会给伤者造成更严重的伤害。
同时,出血后应尽快就医,以便尽早接受治疗。
出血的应急护理措施摘要在日常生活中,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意外伤害。
无论是轻微的割伤还是严重的外伤,及时采取正确的应急护理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出血的应急护理措施,以帮助人们在紧急情况下正确处理出血伤口并减少伤害。
1. 了解不同类型的出血在处理出血伤口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出血。
出血可以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
•动脉出血:动脉出血是指血液从断裂的动脉中喷出。
这种类型的出血通常是鲜红色的,呈喷射状,且血流持续不断。
动脉出血可能需要更紧急和积极的处理,因为大量的血液可能会迅速流失。
•静脉出血:静脉出血是指血液从断裂的静脉中缓慢流出。
静脉出血的颜色通常是暗红色的,流动缓慢。
与动脉出血不同,静脉出血导致的血液流失通常相对较少。
•毛细血管出血:毛细血管出血是指血液从微小血管中缓慢渗出。
毛细血管出血不是很严重,通常会自动停止。
2. 应急护理措施在处理任何类型的出血之前,以下是一些通用的应急护理措施,应该有意识地采取来减少伤害和控制出血:•戴手套:在处理任何伤口之前,务必戴上清洁的一次性手套,以避免感染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停止出血:尽快停止出血是应急护理措施的首要任务。
对于较小的切口或割伤,轻压伤口即可。
对于较大的出血,可以用洁净而不是吸水性的物质(如纱布或干净的布)直接覆盖伤口,并进行适当的压迫。
压迫的位置应位于出血上方的大动脉上,以减少血液流动到伤口。
•抬高患肢:对于四肢出血严重的伤口,可以抬高患肢,将其置于心脏水平上方。
这样做可以减少血液流向受损区域,帮助控制出血。
•使用冷敷:将冷敷物(如冰块包裹在毛巾中)轻轻放在受伤部位上,可以帮助收缩血管,减少出血量。
然而,冷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局部组织的冻伤。
•迅速寻找专业医疗帮助:尽管自己可以采取应急护理措施,但对于严重出血的情况,最好尽快求助于专业医疗机构或医生。
他们有经验和设备来处理严重的出血伤口,同时也可以确保伤口的彻底清洁和预防感染。
出血的危险的护理措施引言出血是指血液在血管破裂或损伤的情况下从身体内部或者舌尖等部位流出的现象。
出血现象的发生可能会引起患者的疼痛、失血量增加、感染风险等问题。
因此,对于容易出血的患者,采取一些危险的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可以采用的出血危险的护理措施。
出血危险的护理措施1.保持伤口清洁在进行护理时,保持伤口干净是防止感染的关键。
需要使用无菌纱布或棉花轻轻擦拭伤口,并在使用前进行消毒。
避免用手直接触摸伤口,以免引起感染扩散。
2.应用压迫止血在出血发生后,可以采取压迫止血的方式来控制出血量。
使用干净的纱布或绷带轻轻地压在伤口上,使血液凝固。
保持压力直到出血停止或减轻,并立即寻求医疗救助。
3.保持患者平卧或低头位当出现出血现象时,保持患者平卧或头低位是一个有效的护理措施。
这有助于减少出血的压力,使血液更容易凝结。
患者头低位时,血液会向上流动,这有助于减少出血量。
4.使用冷敷在发生出血时,可以使用冷敷来降低出血量。
将冰块包裹在纱布中后,轻轻地敷在伤口周围。
冷敷有助于收缩血管,减少血液流动,并帮助止血。
5.避免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可能会增加血液流动,导致出血现象加重。
因此,在出血的情况下,患者应避免进行剧烈运动。
休息和轻度运动可以帮助减少出血量。
6.保持充足的液体摄入保持充足的液体摄入有助于维持血液的流动性。
这可以减少血液凝固的风险,并帮助减少出血量。
建议患者饮用足够的水、果汁和其他液体,以保持身体水平的健康状态。
7.避免使用过度的药物某些药物,如抗凝剂和血液稀释药物,可能会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
因此,在出血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使用这些药物。
如有需要,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药物。
8.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通过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可以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存在出血的情况。
如果发现血压升高或心率异常,应向医生报告以及寻求进一步的治疗建议。
9.遵循医生的建议最重要的是,遵循医生给出的治疗和护理建议。
外伤出血的急救方法及注意事项由于出血有性质、种类、出血量之分,其采取相应的止血方法和步骤也不同。
但无论遇到哪种出血,都应采取有效、可靠的方法,迅速地止血,才能降低伤病员的损失,特别是大出血的急救,是挽救伤病员生命的大事。
以下为大家介绍的是外伤出血的急救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外伤的出血量及症状:失血量和速度是是威胁健康生命的关键因素。
几分钟内急性失血1000ml,生命即会受到威胁。
十几小时内慢性出血2000ml,不一定引起死亡。
失血总量超过20%以上,会出现休克等症。
因此,遇到出血时,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
当伤(病)员大出血时,应迅速控制,成年人丢失1升或1升以上的血(小儿要比这少得多)就可危及生命。
以出血量多少而分为大、中、小出血见下表。
出血量占体内总重量百分比主要症状小<500ml10~15%症状不明显中<1500ml15~30%头晕、眼花、心慌、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脉细、血压下降大<1500ml30%以上严重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休克、出冷汗、四肢发凉、血压下降二、出血性质的判断:1.毛细血管出血:呈点状或片状渗出,色鲜红,可自愈。
2.静脉出血:较缓慢流出,色暗红,多不能自愈。
3.动脉出血:呈喷射状,色鲜红,多经急救尚能止血。
三、外伤出血的急救方法:1、一般止血法:创口小的出血,局部用生理盐水冲洗,周围用75%的酒精涂擦消毒。
涂擦时,先从近伤口处向外周擦,然后盖上无菌纱布,用绷带包紧即可。
如头皮或毛发部位出血,应剃去毛发再清洗、消毒后包扎。
2、指压动脉止血法:(1)头顶部出血:一侧头顶部出血,用食指或拇指压迫同侧耳前方颞浅动脉搏动点。
(2)面部出血:一侧面部出血,用食指或拇指压迫同侧面动脉搏动处。
面动脉在下颌骨下缘下颌角前方约3cm处。
(3)头面部出血:一侧头面部出血,可用拇指或其他四指在颈总动脉搏动处,压向颈椎方向。
颈部动脉在气管与胸锁乳突肌之间。
(4)肩腋部出血:用食指压迫同侧锁骨窝中部的锁骨下动脉搏动处,将其压向深处的第一肋骨。
临床常见出血症状的护理措施
临床常见出血症状的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定时测血压、心率,注意意识状态。
观察皮肤黏膜出血部位、出血范围、出血量及有关检查结果。
(2)保持身心休息:限制活动,多卧床休息以防再次出血,被血液沾污的衣物、地面应迅速处理,避免患者受惊吓。
并嘱患者静心养病、积极配合治疗。
(3)饮食: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少渣软食,以避免口腔黏膜擦伤。
餐前后可用冷的苏打漱口水含漱。
(4)皮肤出血的护理:肢体皮肤或深层组织出血可抬高肢体,以减少出血,深部组织血肿也可应用局部压迫方法,促进止血。
避免搔抓皮肤,保持皮肤清洁。
尽量少用注射药物,必须使用时在注射后用消毒棉球充分压迫局部直至止血。
(5)鼻出血的护理:少量出血可用干棉球或1:1000肾上腺素棉球塞鼻腔压迫止血,并局部冷敷,促血管收缩达到止血。
若出血不止,用油纱条作后鼻孔填塞,压迫出血部位促进凝血。
嘱患者不要用手挖鼻痂,可用液体石蜡油滴鼻,防止黏膜干裂出血。
(6)口腔、牙龈出血的护理:牙龈渗血时,可用肾上腺素棉球或明胶海棉片贴敷齿龈。
牙龈出血时易引起口臭,使患者食欲或心情受影响,可用1%过氧化氢液体漱口。
(7)用药的护理:护理人员对常用止血药作用、副作用应该熟悉。
(8)输血及血液制品:遵医嘱输入浓缩血小板、血浆或新鲜全血,输注前要认真核对血型、姓名,输入后注意输血反应、过敏反应。
(9)出院指导:向患者说明以上处理的必要,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护理。
手术后出现出血如何进行紧急处理手术是治疗许多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手术后出现出血是一种可能的并发症,需要及时、正确地处理,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术后恢复。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手术后出现出血时的紧急处理方法。
首先,当发现手术后出现出血时,医护人员要保持冷静,迅速判断出血的严重程度。
这通常可以通过观察伤口敷料的渗血情况、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以及患者的症状(如头晕、乏力、心慌等)来进行初步判断。
如果是少量出血,伤口敷料仅有少量渗血,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且无明显不适症状,处理相对较为简单。
第一步,要及时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同时,密切观察出血情况,增加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频率。
然而,如果出血较为严重,敷料被大量血液浸透,或者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面色苍白等休克症状,就需要立即采取更积极的措施。
第一步,立即通知手术医生或上级医生,迅速组织抢救团队。
在等待医生到来的过程中,护士要迅速建立两条或以上的静脉通道,以便快速补液和输血。
所选用的补液通常是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输血则要根据患者的血型和交叉配血结果来进行。
第二步,对伤口进行紧急处理。
如果伤口的出血能够直接看到,可在伤口上方用无菌纱布或绷带加压包扎,但要注意压力适中,避免过度压迫导致组织缺血坏死。
如果是深部伤口出血,可能需要重新打开伤口进行探查和止血。
第三步,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血氧饱和度等,每 5 15 分钟记录一次,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第四步,进行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了解患者的贫血程度和凝血状况,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在处理出血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
患者在经历手术后出血,往往会感到恐惧和焦虑。
医护人员要及时安抚患者,向其解释正在采取的措施和治疗方案,增强患者的信心和配合度。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出血,处理方法也有所不同。
例如,如果是由于患者服用了抗凝药物导致的出血,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暂时停药。
出血的表现及护理措施【最新】
出血倾向正常机体具有完善的止血、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当正常止血或凝血功能发生障碍,就会引起机体自发性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
出血倾向是指机体自发性多部位出血和(或)血管损伤后出血不止。
皮肤粘膜出血常是出血性疾病的首发表现。
(1) 临床表现:轻症病人表现为淤点、淤斑、反复鼻衄、月经过多及外伤后不易止血,严重者可出现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出血、咯血等,甚至颅内出血。
(2) 护理措施:
①一般护理,轻度出血者可适当活动,但应避免剧烈的或易致损伤的活动;急性出血应卧床休息;大出血时绝对卧床休息。
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富含维生素C及维生素D的柔软食物,多食水果、蔬菜,禁酒、忌食刺激性食物和曾引起过敏的食物。
②皮肤出血,应保持床单平整,被褥衣服轻软,避免皮肤摩擦及肢体受压;勤剪指甲,以免抓伤皮肤,保持皮肤清洁,避免人为创伤;一般采用口服药物,必须注射时,应快速、准确,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局部加压时间延长,并观察有无渗血情况。
③鼻出血,应指导病人勿挖鼻孔和用力擤鼻,鼻腔干燥时,可用棉签蘸少许石蜡油或抗生素软膏轻轻涂擦,防止干裂出血;少量出血时,可用明胶海绵或1∶1000肾上腺素棉球填塞,局部冷敷;出血严重时,尤其是后鼻腔出血可用凡士林油纱条,作后鼻孔填塞术,术后定时用无菌液体石蜡油滴入,以保持粘膜湿润。
病人鼻腔填塞后,被迫张口呼吸,应加强口腔护理,避免感染发生。
④口腔、牙龈出血,应指导病人用棉签蘸漱口液擦洗牙齿,勿用牙刷刷牙,忌用牙签剔牙,以防牙龈损伤;牙龈渗血时,可用肾上腺素棉片或明胶海绵贴敷止血,及时用生理盐水或1%过氧化氢溶液清除口腔内陈旧血块,以避免口腔异味而影响病人食欲和心情,鼓励病人进餐前后用该液体漱口。
⑤关节腔或深部组织出血,应减少活动量,避免过度负重和创伤性运动。
一旦出血,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置于功能位,给予冰袋冷敷或采取绷带加压包扎以压迫止血。
⑥眼底及颅内出血,眼底出血时,应减少活动,尽量让病人卧床休息,嘱病人不要揉擦眼睛,以免引起再出血;若病人突然视力模糊、头晕、头痛、呼吸急促、喷射性呕吐,甚至昏迷,提示颅内出血的可能,应及时告知医师,并协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