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璇_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_研究生导师_创新助手_人物报告_2016-01-03
- 格式:pdf
- 大小:263.93 KB
- 文档页数:11
[收稿日期]2010 02 25[作者简介]夏璇(1981-),男,四川乐山人,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我国小额诉讼程序之构建夏璇(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摘要] 小额诉讼程序遵循诉讼费用相当性原则,既是实现普通民众 接近司法 之保障,也是诉讼效率之追求。
借鉴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国的小额诉讼程序规定,构建我国小额诉讼程序,应通过对诉讼标的金额的划分,将小额诉讼程序与简易程序分为两个不相隶属、互不包含的程序;明确小额诉讼程序的受理范围;赋予当事人以程序选择权;简化小额诉讼程序,限制代理人的参与,发挥法官的主动性,采取诉讼内的多元化纠纷解决途径;限制对程序的救济,实行一审终审制。
[关键词] 小额诉讼 权利 诉讼效率[中图分类号] DF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6917(2010)05 0071 04一、小额诉讼程序之产生(一)小额诉讼简况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民事商事交易的频繁,我国民众权利意识逐渐增强,人们将更多的纠纷诉之于法院,希望由司法加以解决。
纠纷的种类与类型层出不穷,传统的审判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法律实践发展的需要,诉讼体制以及庭审方式也已经不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1989年第十四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提出要抓公开审判,提出了庭审方式改革问题[1]。
此后从最高人民法院到各地法院针对庭审方式都提出了赋有创造性的改革性方案,庭审方式逐渐由传统的职权主权模式向当事人主义模式平稳地过渡,法院的案件压力也渐渐减轻,诉讼效率大幅提高。
但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国民权利意识随着改革的深化而增强,诉讼已经成为国民面对纠纷及遭受损害后的首要选择。
但其中某些纠纷案情非常简单、标的额特别小,如这两年不断吸引公众眼球的 一毛钱诉讼 、 一元钱官司 。
面对这些诉讼,若严格按照 民事诉讼法 所规定的普通程序与简易程序两种程序模式进行审理,未免显得成本过高。
在此情况下,各地法院别出心裁地创设了 速裁机制 、 便民法庭 等进行试点,采用更加灵活与高效的诉讼程序对案件进行审理,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李昌麒,男,汉族,1936年2月生,中共党员,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级重点学科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科点学术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重庆市先进工作者。
踏平坎坷重上研究之路郑板桥有一句名言,“为善无不报,读书当及时”。
不要抱怨人生的坎坷,不要计较年岁的高低。
要把青春和热血浇洒在科学研究之路上。
1959年,无疑是李教授人生的转折点。
他刚刚从西南政法学院法律专业毕业,被分到“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的贵州省民政厅从事社会救济工作。
1959-1979年这20年间,他先后在贵州省民政厅、贵州省建筑工程管理局工作,做过收发员、宣传员及教员等等。
这些工作,让他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农民,深入社会,这为他认识社会及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多生活素材。
这期间他以一种非正常的方式在多次运动的磨难中走向了成熟和理智。
上天总是会厚待赤诚之人。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迎来了法制的春天,也就在这个时候,他萌发了从事法学教育的冲动,并于1979年底如愿回到母校任教,从此他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教学科研当中,并历任经济法系第一任主任,执教至今。
春风化雨育得桃李芬芳经济法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诸多理论问题都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而我国经济法学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可直接用于教学的理论成果较为贫乏。
用于经济法教学的优秀教科书则更为稀缺。
他反复研究中外经济学的动向,分析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终于取得显著成果。
他领衔主持的《经济法课程建设》、《经济法重点学科建设》,分别荣获四川省第一、第二届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通过对教学工作的深入研究,通过对学生个案的分析,于1994年4月推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法教学改革方案》,经过几年的实践,在提高经济法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素质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1996年四川省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评奖活动中,该方案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辩论主义语境下证据共通原则的适用作者:夏璇来源:《社会科学家》 2015年第9期夏璇(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重庆401120)摘要:从诉讼法理而言,证据共通原则根植于法官自由心证,故其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存在着生存的空间。
证据共通原则的理论依据,从消极方面为对辩论主义界限的把握,而从积极方面则为对自由心证的运用。
在民事审判中,法官必然会遇到适用自由心证对事实进行判断时证据共通原则与辩论主义产生冲突的难题,对二者关系的厘清有利于法官发现事实,推动纠纷解决的实现。
关键词:共通原则 ;辩论主义 ;自由心证中图分类号:D91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9-0107-05收稿日期:2015-05-11基金项目:本文为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现代诉讼构造下的事案解明义务研究”(项目编号:CLS(2013)D204)的阶段性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民事公益侵害阻断程序研究”(13CFX065)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夏璇(1981-),四川乐山人,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
我国《民事诉讼法》并没有关于证据共通原则的规定,民事诉讼理论也未将其作为民事诉讼或民事证据理论的基本原则予以对待。
但这并不妨碍证据共通原则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发挥效力与作用,事实上它在我国民事诉讼审判中,特别是在证据的审查认定以及普通共同诉讼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
证据共通原则的适用虽然是诉讼中法官依自由心证对证据事实加以判断的结果,但同时,证据共同原则与现代民事诉讼的另一基本原理——辩论主义又产生了一定的冲突,它客观上使辩论主义发挥作用的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因此对证据共通原则与辩论主义与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实现二者之间的衡平将更有利于法官利用自由心证对证据证明力的判断,推动案件事实的发现。
证据共通原则域外虽对其多有探讨,但见解不一,总体来说,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证据共通原则仅适用于两造当事人之间,法院对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审核的结论适用于双方当事人。
作者: 夏璇
作者机构: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重庆401120
出版物刊名: 学术界
页码: 84-92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3期
主题词: 反诉;消极确认之诉;强制
摘要:反诉是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一项重要程序性权利,在给付之诉、确认之诉、形成之诉三种不同诉的类型中反诉的形态以及提起的条件有所不同。
特别是对于消极确认之诉,鉴于其诉讼标的及诉之利益等诉讼要件的特殊性,反诉的成立更具有独特性。
文章依据民事诉讼基本原理,对各类诉的反诉予以解析后,通过对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以及我国相关判例的分析,指出消极确认之诉的反诉只应有给付之诉一种类型。
同时基于消极确认之诉的特点以及禁止二重起诉规则,提出我国民事诉讼法应当在消极确认之诉中建立强制反诉制度的设想。
The Admission of Rights
作者: 夏璇[1]
作者机构: [1]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重庆400031
出版物刊名: 河北法学
页码: 139-144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9期
主题词: 权利自认;裁判方法;撤销
摘要:权利自认是当事人对诉讼请求的先决性法律关系表示不予争执的诉讼行为。
在德日以及台湾等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权利自认的研究方兴未艾。
但是在我国,理论研究的滞后使得权利自认规则的探讨迟迟未能得到重视,也导致了司法实践中权利自认适用的混乱。
通过对权利自认理论进行简单的分析梳理,以期对该理论的研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