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第三讲中国古代数学瑰宝四中国古代数学家》31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
- 格式:pptx
- 大小:5.79 MB
- 文档页数:24
大衍求一术【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数学的形成与兴盛,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4世纪;理解《孙子算经》作为中文数学文献著作之一在中国古代数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其中的“物不知数”问题是大衍求一术的前身;初步理解大衍求一术的解决过程,并能通过探索推导其合理性。
2、通过实例和文献的研究,将“物不知数”问题推广到更一般地情况,体会数学中有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过程。
3、通过对大衍求一术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孙子算经》的历史地位;大衍求一术的推导难点:大衍求一术的推导【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韩信点兵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淮安民间传说着一则故事——“韩信点兵”:秦朝末年,楚汉相争。
一次,韩信带着1500名将士与楚王大将李锋交战。
苦战一场,楚军不敌,败退回营,汉军也死伤四五百人,于是韩信整顿兵马返回大营。
当行至一山坡,忽有后军来报,说有楚军骑兵追来。
之间远方尘土飞扬,杀声震天。
汉军本来已十分疲惫,顿时队伍大哗。
韩信兵马到坡顶,见来敌不足五百骑,便急速点兵迎敌。
他命令士兵3人一排,结果多出2名;接着命令士兵5人一排,结果多出3名;他又命令士兵7人一排,结果又多出2名。
韩信马上向将士们宣布:我军有1073名勇士,敌人不足五百,我们居高临下,以众击寡,必能取胜。
汉军本就信服自己的主帅,这一来更相信韩信是“神仙下凡”、“神机妙算”。
于是士气大振,一时间旌旗摇动,鼓声喧天,汉军步步进逼,楚军乱作一团。
交战不久,楚军大败而逃问题:同学们知道韩信是怎样算的吗?二、新课讲授1、问题转化3人一排多2人,5人一排多3人,7人一排多2人,问有多少人?方法一:用算法套(利用算法编辑器处理)答案应该是23、128,差为105,恰为3、5、7的最小公倍数,那么下一个就应该是233,用算法验证一下。
中国古代数学家教学目标分析:1.了解几位中国古代数学家的主要贡献。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难点分析:重点:了解刘徽和祖冲之父子的数学贡献。
难点:理解割圆术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赵爽赵爽,又名婴,字君卿,中国数学家。
东汉末至三国时代吴国人。
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与天文学家。
生平不详,约182---250年。
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章,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周公问:”我听说您对数学非常精通,我想请教一下:天没有梯子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的高度呢?”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的认识。
其中有一条原理:当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
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啊。
”从上面所引的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代的人民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发现并应用勾股定理这一重要的数学原理了。
稍懂平面几何的读者都知道,所谓勾股定理,就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到图1直角三角形用勾(a)和股(b)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得到两条直角边,用弦(c)来表示斜边,则可得:勾的平方+股的平方=弦的平方亦即:a+b=c勾股定理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相传是古希腊数学家兼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于公元前550年首先发现的。
其实,我国古代得到人民对这一数学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远比毕达哥拉斯早得多。
如果说大禹治水因年代久远而无法确切考证的话,那么周公与商高的对话则可以确定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比毕达哥拉斯要早了五百多年。
其中所说的勾3股4弦5,正是勾股定理的一个应用特例(3^2+4^2=5^2)。
所以现在数学界把它称为勾股定理,应该是非常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