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鲁迅传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4
《鲁迅传》读后感《〈鲁迅传〉读后感》读完《鲁迅传》,我仿佛跟着鲁迅先生经历了一场非凡的人生之旅。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鲜活的鲁迅。
他不再只是课本里那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而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复杂经历的普通人。
鲁迅的童年,既有在百草园里玩耍的欢乐,也有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
他会在泥墙根一带寻找何首乌,也会因为上课偷偷画画被先生批评。
那些关于童年的细节描写,让我仿佛能看到小小的鲁迅在园子里跑来跑去,脸上洋溢着天真无邪的笑容。
后来,鲁迅家道中落,他过早地感受到了世态炎凉。
父亲生病,家里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他的肩上。
他每天奔走于当铺和药店之间,受尽了冷眼和嘲讽。
这段经历让他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
他在困境中挣扎,却没有被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要改变这个社会的决心。
书中还详细描述了鲁迅的求学经历。
他先是在江南水师学堂学习,后来又去了日本留学。
在日本,他目睹了中国人被歧视的情景,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他意识到,医学只能拯救人的身体,而要拯救人的灵魂,必须依靠文学。
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开始了用文字战斗的生涯。
回到中国后,鲁迅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他的文章像一把把利剑,直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狂人日记》《阿 Q 正传》《药》等作品,每一篇都让人深思。
他用犀利的语言,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他的文字,让那些麻木不仁的人们开始觉醒,让那些为虎作伥的人感到胆寒。
然而,鲁迅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
他经常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甚至面临生命危险。
但他从未退缩,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他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写作,为了心中的理想不懈奋斗。
读完这本书,我对鲁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勇敢的战士。
他用自己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的社会,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丑恶。
他的作品,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
同时,我也从鲁迅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鲁迅传读后感300字7篇一篇感人的读后感,往往是因为真实情感的渗透,使得文字变得生动而有力量,书写一份精彩的读后感,帮助读者深入探讨故事的主题与核心思想,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鲁迅传读后感300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鲁迅传读后感300字篇1儿时的生活就像一列火车,包厢里满载着我们美好的回忆,无论酸、甜、苦、辣,都是一笔可贵的财富;它又像五颜六色的彩虹,绚丽而多姿。
虽然自己的童年没有鲁迅小时候的烂漫,却也无比的有趣。
我记得,自己因不认识雪,而用小碗盛了当奶粉吃;因爱护一朵无名小花,却把妈妈的金瓜秧给拔掉了;又学小树长高给自己浇水,则让自己发了高烧,这些事情,现在想也真是搞笑,傻得透顶。
不过也给我的人生中增添了一丝喜悦,小孩子,哪有不犯傻的呢?说实话,这也是我们一辈子中最纯真、无邪、善良、没有烦恼的时刻,它是值得我们去珍惜的。
也希望我们的家长不会去束缚孩子的自由,锁住孩子的心灵,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也在童年中体会到了自己的感受。
给孩子一片广阔的空间吧,他们渴望快乐。
《朝花夕拾》,给了我无限的感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唤醒了我对儿时的眷恋。
鲁迅传读后感300字篇2《故乡》是一部很有名的小说集,里面汇集了狂人日记、药、故乡、阿q正传等有名的小说。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先生。
我想先介绍一下鲁迅先生让大家都认识一下。
鲁迅,原来的名字叫周樟寿,后改名为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从1918年就开始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后来又发表了《孔乙己》等多篇著名小说。
鲁迅先生的作品很丰富,以小说为主,他的小说充满了无数的艺术魅力,他语言表达得很精炼,对生活的描写细致入微,刻画人物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入木三分。
《故乡》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平凡人的生活,一些也包含了对以前我们落后生活的讽刺。
这本书以中国人的生活最为贴近,却意境深幽,外冷内热。
鲁迅自传读后感(通用59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鲁迅自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鲁迅自传读后感篇1鲁迅先生的大半生是复杂坎坷的,《鲁迅自传》仅用千余字就浓缩了先生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为我们展示了一段真实而精彩的人生。
鲁迅先生十三岁时,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
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
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
这种由富家公子到“乞食者”急剧的变化,使少年鲁迅深刻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过早的体会到了人情冷暖,看透了上流社会人物的虚伪与堕落,对于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有了切身的感受。
这是一段痛苦而真实的人生经历。
为了生存和发展,少年鲁迅不得不更多的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奔波,虽然这其中的许多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
对此,鲁迅先生并不讳言。
也正是由于这一段痛苦的人生财富使得少年鲁迅迅速成长、成熟起来。
当先生被亲戚称为“乞食者”时,“我于是决心回家”,“决心”二字包含了少年鲁迅无限辛酸和强烈的自尊;当学费也无法筹措时,少年鲁迅宁愿流离他乡也不愿做幕友和商人,“自强自立,有强烈反抗精神”精彩人生必备性格初见端倪。
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
他之所以选择上水师学堂、矿路学堂,一是因为这两所学校免交学费,解决了当时经济困难,二是这些是“新学”,有自强救国的希望。
可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这是由于少年鲁迅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水师学堂,虽然水师学堂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
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鲁迅传读书笔记(精选5篇)鲁迅传读书笔记(精选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传读书笔记(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鲁迅传读书笔记1读中学的时候,学过好几篇鲁迅先生的文章,如《狂人日记》、《药》、《阿Q正转》等等,总是感觉老先生的文章晦涩难懂,乏味拗口,但为了考试还是硬着头皮按照老师的要求找重点、归纳中心思想、背诵重点语句,但随着考试结束的铃声也就扔到脑后了。
直到有一年暑假闲来无事,在家里的书架中随手抽出一本《鲁迅传》,刚翻了几页就被吸引了,随后一口气的读完。
鲁迅先生坚强的性格、顽强的革命斗志,独立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我!鲁迅先生出生在一个破败的地主家庭,当时旧中国社会的动荡、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世态炎凉、由繁华转为凄苦的经历很容易让人想到曹雪芹,另一个在中国的晚期封建社会困顿的斗士。
后来在广州,青年学生问他为什么憎恶旧社会,他回答:“我小的时候,因为家境好,人们看我像王子一样,但是,一旦我家庭发生变故后,人们就把我看成叫花子都不如了,我感到这不是一个人住的社会,从那时起,我就恨这个社会。
”是的,鲁迅先生恨,他恨这个社会的黑暗,同时也恨自己的无能。
要知道,在绝对强大的事实面前再有力的个体思想也如萤火与之皓月,变的渺小无比。
鲁迅先生就是如此,面对逐渐衰败、日渐黑暗的社会,他多么想用他的力量去改变,可是现实给他的却是无情的创伤。
先生从人道主义转向了个人主义,由启蒙的悲观主义,转向了存在的虚无主义。
从学生变成医生,从医生变成文学家,从文学家变成革命家。
每一次的转变带给他的都是无情的打击。
但先生是不屈的,也是不甘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正是先生从心底吹响的向旧中国宣战的的号角先生在《呐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民众。
这八字深深包含着先生对中国现状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人民的怜惜和悲伤。
中外传记鲁迅读书笔记读后感读完关于鲁迅的传记,我就像被鲁迅本人拉着,在他那充满热血与沉思的世界里逛了一圈,那感觉,真的很奇妙。
鲁迅这人啊,从一开始就不是那种文弱书生的形象出现在我脑海里。
他出生的那个年代,中国就像一艘破船,在狂风暴雨的大海里飘摇。
他看到周围的人,要么麻木不仁,要么被封建礼教压得喘不过气来。
这就好比一群羊,被一群看不见的狼围着,可这群羊还不知道危险呢,有的甚至还帮着狼数钱。
鲁迅小时候在百草园玩耍的那段经历,让我特别羡慕。
那百草园简直就是一个小天堂啊,什么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还有叫天子在云间飞窜。
这就像是他童年的一个避风港,远离那些烦人的封建规矩。
可后来他去了三味书屋,那地方就像个小笼子,虽然他也在努力学习那些古老的知识,但心里可能早就想冲破这个小世界,去外面的大世界闯闯了。
再看看他出国留学的时候。
他原本想着学医来救国人的身体,就像给那些生病的“羊”治病。
可是,当他看到幻灯片里中国人麻木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砍头,他就彻底明白了,这时候身体好有啥用啊,脑子不清醒,还不是一群行尸走肉。
于是他果断地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子就像拿起了武器,想把那些沉睡的中国人给敲醒。
这就好比在一片黑暗中,他想成为那盏最亮的灯,照亮大家前行的路。
他和那些敌人斗争的时候,从来都不退缩。
就像一个勇士,在枪林弹雨中勇往直前。
那些敌人想用各种手段打压他,可他就像一棵倔强的老松树,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他的骨气那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让人特别敬佩。
读完他的传记,我就觉得自己像是从一场大战里走出来的小兵,虽然没有经历鲁迅那么多的磨难,但也仿佛被他的精神洗礼了一遍。
他让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是值得我们用生命去捍卫的,比如正义、比如良知。
而且,当你看到社会的黑暗面时,不能当缩头乌龟,要像鲁迅那样,勇敢地站出来,哪怕只能发出一点点微弱的光,也总比在黑暗里沉默要好得多。
我想,以后我要是遇到困难了,就想想鲁迅,他那么难的处境都能坚持下来,我又有什么理由退缩呢?他就像我的一个远方的精神导师,虽然不在同一个时代,但他的精神永远都在我身边,激励着我做一个有思想、有骨气的人。
鲁迅自传是一本由鲁迅先生亲手编写的自传作品,它详细地描述了鲁迅先生的个人经历和成长历程,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他的个性和人格魅力。
首先,我被鲁迅先生的生命力和意志力所震撼。
他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如家庭的破落、疾病的折磨、政治的压力等等,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他不断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超越,最终成为了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巨人。
其次,我也被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智慧所吸引。
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观察,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矛盾,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思考和见解。
他的思想和观点既深刻又犀利,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普遍性,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最后,我也注意到了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他的文字简练而有力,表达准确而生动,让人感受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魅力。
他的自传不仅是一部个人的成长史,也是一部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和社会现实的重要作品。
总的来说,鲁迅自传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作品。
通过阅读它,我不仅了解到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他的生命力和人格魅力。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任何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
读书笔记摘抄大全鲁迅读书笔记摘抄大全鲁迅篇1鲁迅,这个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独特的观点和深邃的洞察力深深地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在阅读鲁迅的著作时,我总是被其强烈的正义感和敏锐的观察力所吸引,同时也深深地被他的人格魅力所震撼。
而当我尝试去了解他的生平事迹时,我更被他的坚韧不拔和无畏精神所感动。
在《鲁迅自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出身于普通家庭的鲁迅,他在童年时期就展现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社会的关注。
他在求学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毕业后,他开始从事教育工作,致力于培养更多的人才,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无助和痛苦。
他决定用笔作为武器,通过文学作品来揭示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公,为民众呐喊。
从个人角度看,鲁迅的一生是充满波折和挑战的。
他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了家庭的变故和社会的压力,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在阅读《鲁迅自传》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的思想深度和人格魅力。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公,同时也启示了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他的坚韧不拔和无畏精神也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和机会。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面临的不足和缺陷,需要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成长。
总之,《鲁迅自传》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鲁迅的生平事迹和思想深度,同时也启示了我们如何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鲁迅的思想和观点,同时也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和学习动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点:1.了解鲁迅的思想背景和文化环境。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鲁迅的观点和价值观。
2.分析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从中探索鲁迅的人生经历和思考方式。
鲁迅名人传记读后感篇一:读《鲁迅传》有感怀有好奇和探究的心里,为了进一步了解我们经常学习的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利用这个假期我略读了《鲁迅传》,对先生的思想,情感,知识,态度,言行等方面,多了一些了解,于是将阅读到的有深刻印象之处记录下来,希望日后能够重新温习这位先生的一生,从中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首先,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迅的童年生活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欢快的。
鲁迅作为长孙,他童年无论在台门内外都备受关爱。
他年幼时候的保姆长妈妈,鲁迅的童年,在她的照顾下,还是一直过得挺安稳的。
那么她母亲呢?原来是因为鲁迅母亲鲁瑞儿女众多,无暇顾及鲁迅,因而叫了阿长来照顾鲁迅。
鲁迅的童年生活,基本上是在玩耍中度过的;在新台门里,“百草园”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这里虽然只是个两亩地大的十分普通的菜园,但对于小鲁迅来说,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乐园。
鲁迅曾在《朝花夕拾》里这样说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茭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是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就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声,使我时时反顾。
”这句话里,虽说有鲁迅人到中年的苦涩之情,却也表明了他童年的乐趣和故乡的滋养对于鲁迅一生的意义。
其次,我于鲁迅先生的思想有一定的认识。
从前于鲁迅的看法,总是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在此以外的了解,总是觉得很寥寥,因为一直一来也只是略略读过他的一些比较浅淡的文章罢了,对于他的取向和人生,以及他为何是这样的人,也一直没有怎么明白地了解过。
但直到《纪念刘和珍君》的时候,我才是开始有点了解了他,如他之对于段政府的愤怒,对于中国一些人的深刻的失望和斥责,我也被深深地感触了。
鲁迅在“五四”时代所执著的启蒙意识、忧患意识在当代作家的写作中获得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
鲁迅给当代作家留下了更大的追寻与反思的空间。
鲁迅传读书笔记5篇最近,我看了《朝花夕拾》这本书,这是一本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记述了鲁迅的童年生活和青年时代求学的历程。
在《狗猫鼠》中,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嚎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恨;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在《二十四孝图》中,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在《父亲的病》中,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作玄虚、勒索钱财、革菅人命的实质。
《朝花夕拾》是鲁迅对往事的回忆,有趣的童年往事、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件一件往事,同时也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表现了鲁迅对艰苦劳动人民的惋惜、同情,也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告诉我们不要再回去那让人受苦的社会,更表现了对阻遏人民前进、折腾人民、损害孩子、保留封建思想的人的痛恨。
让我们了解历史,感谢美好生活的由来。
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童年,人皆有之。
或幸福。
或悲惨。
可惜,我们不曾珍惜过它,长大了,领悟了,却已晚了——童年,渐行渐远。
曾经,鲁迅先生的童年,遇到过真诚善良的阿长,拥有一个严厉的父亲,更经历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趣味到乏味的生活。
鲁迅传读后感鲁迅传读后感(4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鲁迅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鲁迅传读后感1鲁迅回故乡,是为了买房搬家,接自己的母亲和侄子;鲁迅离乡,是因为故乡的人和事。
豆腐西施杨二嫂,说话时的尖利,顺手牵羊的贪婪,骨子里头的势利;中年闰土的寡言少语,辛苦麻木……还有那些没有写进去的人和事,是不是也类同呢?教高中语文的刘老师说,鲁迅的这篇小说反映了当时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广大农民在夹缝里的生存的真实状态,面对残酷的剥削,生活的艰难拮据;传统封建思想的等级观念,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严肃正经的讲解,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心中那份对文学的挚爱,具体说是对鲁迅的敬意。
我联想到历史课上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或许跟小说的背景有那么一点关系吧。
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并且在思想上开启了民智,促进了民族的觉醒,但是却有其局限性和不彻底性的,在社会的底层尤其是农村,甚至在上层社会,仍然还存在着封建残余,比如后来的袁世凯复辟,掀起“反孔复古”的逆流,就是例证。
而《故乡》中的杨二嫂、中年闰土便是社会底层的典型代表,他们在封建思想的樊篱下甘于庸俗,保持着封建统治下固有的国民的奴性。
如今,当我再次翻开书页,有关《故乡》的往事也如同潮水般涌来,在我平静的内心击起一簇簇浪花,晶莹剔透。
我还在沉思着,试图磨练一双犀利的眼睛,像托尔斯泰一样洞察世界,像契诃夫一样捕捉人间的冷暖。
鲁迅传读后感2重归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我”本应该满怀潮涌般的激动与喜悦,可当“渐近故乡时”,“我”看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我”之所以悲凉不是来至重归故里后又要公卖“我”聚族而居的祖屋与家什并永远离它而去的失落,却是见到儿时的玩伴闰土之后命运之墙屏隔并模糊了“我”美好的少年的故乡回忆。
鲁迅传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一提起这些词语,大家可能会想到鲁迅先生,是的,今天我就为鲁迅写一篇传记,为大家呈现一个全面的鲁迅先生。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主要作品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狂人日记》等。
童年时期,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
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
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
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
鲁迅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真诚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珍藏着。
青年时期,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一条是读书做官的道路。
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当某一个官僚的师爷,倘若前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还可以去经商。
鲁迅走的则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另一条道路:进“洋学堂”。
这在当时的中国,是被一般人视为“把灵魂卖给洋鬼子”的下贱勾当。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
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
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
《天演论》是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的一部著作,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
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
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鲁迅先生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
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
他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
鲁迅的弃医从文是我最感兴趣也是我最钦佩的一个举动。
在留学期间,他本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
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
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
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95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有一次,一场电影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
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于是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
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同时,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但是,鲁迅的思想不但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响应。
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
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
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
这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
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
五四运动之后,他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
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其实,我觉得,在日本的留学使得鲁迅先生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理智,这是鲁迅先生人生的一大转折,这也使得他的人生实现了从平庸项伟大的过渡,成就了他后来辉煌的一生。
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巅峰,毛泽东同志曾经评价鲁迅说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新文化运动,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这篇小说,大胆揭露了人吃人的封建理念,向沉滞落后的中国社会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严厉质问,大声疾呼:“救救孩子!”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
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
鲁迅曾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祥林嫂、爱心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
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
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
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
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鲁迅爱他们,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拥有做人的原则。
鲁迅先生对权势者和伪君子抱着深恶痛绝的态度。
《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人等,都是这样一些权势者的形象。
他们有权有势,但对他人的命运却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善。
鲁迅先生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这种魅力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对人的内在微妙心理的入木三分的刻画带来的。
读鲁迅的小说,时时有一种“发现的喜悦”。
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物,但却在这普通的画面和普通的人物身上,随时都能注意到我们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察觉到平时察觉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
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使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具有了愈久愈醇的特征。
可以说鲁迅的小说不仅是小说,也是诗,它以平凡的社会生活为题材,整体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意境幽深,外冷内热,其运用民族语言的功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人生的冷峻的刻画,意在警醒沉睡的国民,《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馨的回忆,是对滋养过他的生命的人和物的深情的怀念。
幼时的保姆长妈妈,在备受歧视的环境中给予过他真诚的关心的藤野先生,一生坎坷、孤傲不羁的老友范爱农,给过他无限乐趣的“百草园”,吸引着他的好奇心的民间戏剧和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这个险恶世界的背景上透露出亮色和暖意的事物,是他们,滋养了鲁迅的生命。
这些充分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
最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
“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
从五四起,鲁迅就开始用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不同的论调进行斗争,但那时他还是不自觉的。
到了后来,有些人开始嘲笑他是一个“杂文家”,他才更明确地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并且开始自觉地从事杂文的创作。
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它能够“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从而为新文化、新思想的发展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之能够存在,能够发展,能够壮大。
鲁迅一生写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6部杂文集。
在这16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决的论断,有激情的抒发,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烈的赞颂,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
它自由、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
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
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
在前期,他热情支持青年学生的正义斗争,揭露段祺瑞执政府镇压学生运动、制造“三·一八”惨案的罪恶行径,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后期,他反对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的血腥镇压,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一系列充满义勇正气的文章。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创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
他同情并极力帮助那些处于水深火热的普通民众,他以笔为矛,以书为盾奋战在革命的第一线。
他是中华名族的英雄,他将史诗般屹立在中国历史的画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