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
- 格式:docx
- 大小:11.14 KB
- 文档页数:8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的注释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字词注释1. 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2. 想:像。
这里是诗人通过联想和想象,以云来比喻杨贵妃的衣裳,以花来比喻她的容貌。
3. 槛(jiàn):栏杆。
4. 露华浓: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娇艳,华,通“花”。
5. 群玉山:神话中的仙山,传说是西王母所住之处。
6. 会:应当。
7.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二)诗句翻译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只能在瑶台的月光之下才能相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一)字词注释1. 红艳:指代牡丹花,形容其艳丽的色彩。
2. 凝香:凝聚着香气,形容花朵香气浓郁。
3. 云雨巫山:用巫山神女的典故。
传说楚王游高唐,梦见巫山神女与之欢会,神女临去时说自己“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这里诗人以楚王与神女的欢会衬托杨贵妃的美,意思是即使巫山神女也比不上杨贵妃。
4. 枉断肠:白白地相思断肠。
枉,徒然、白白地。
5. 借问:请问。
6. 汉宫:汉朝的皇宫,这里泛指皇宫。
7. 可怜:可爱。
8. 飞燕:赵飞燕,西汉汉成帝的皇后,以美貌著称。
9. 倚新妆:依靠着新妆扮。
(二)诗句翻译贵妃真是一枝带露牡丹,艳丽凝香,楚王神女巫山相会,枉然悲伤断肠。
请问汉宫得宠妃嫔,谁能和她相像?可爱无比的赵飞燕,还得依仗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一)字词注释1. 名花:指牡丹花。
2. 倾国:形容女子极其美丽。
这里指杨贵妃。
3. 长(zhǎng)得:经常能够。
4. 解释:消释、消除。
5. 春风:这里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可理解为君王的恩泽。
6. 沉香亭:用沉香木建造的亭子,是唐玄宗和杨贵妃游玩赏花的地方。
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原文|译文|鉴赏《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诗,为《清平调》三首其一。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
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原文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及注释译文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鉴赏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
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
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李白《清平调》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导读:【原文】:清平调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注释】:1:飞燕:赵飞燕【翻译】:杨贵妃似一枝红花沾着露水凝发着馨香,楚襄王云雨山中的梦中仙女根本比不上这花的美丽。
问一下汉宫中谁和那只红花最相似?可怜赵飞燕即使扮上新妆也无法和她相比。
【赏析】:首句写花受香露,衬托贵妃君王宠幸;二句写楚王遇神女的虚妄,衬托贵妃之沐实惠;三、四句写赵飞燕堪称绝代佳人,却靠新妆专宠,衬托贵妃的天然国色。
诗人用抑扬法,抑神女与飞燕,以扬杨贵妃的花容月貌。
运用典故,以牡丹带露比贵妃得宠。
“一枝红艳露凝香”一句,从字面上看来似乎是在写牡丹的颜色和牡丹的香味,但仔细品味后,不难体会,李白仍是想借花写人,写贵妃自身之美,以及她承恩露之美。
这比起第一首中的“春风拂槛露华浓”更进一层。
“云雨巫山枉断肠”一句,借用楚襄王的故事,将第一句的花比作人,写使楚王断肠的梦中仙女,根本就比不上面前的美人。
三、四句写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即使扮上新妆,也无法和不施粉黛的杨贵妃相比。
所以,杨贵妃是真正的国色天香。
这一首诗正是通过贬抑巫山神女和赵飞燕,来抬高杨贵妃,褒扬杨贵妃的花容月貌。
【阅读训练】:(1)据说这首诗是写杨贵妃的,那它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2分)(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非心气度和备受恩宠。
一、三、四句写出了杨贵妃的娇鲜艳丽,二句写出了杨贵妃备受皇上恩宠,与君王鱼水相倾,不是虚诞的梦境。
(2)反衬(衬托)。
二句“枉断肠”感叹楚王神女两两相惜,但毕竟只是梦中相会,根本不能和杨贵妃相比。
因此,连神女也要自惭形秽,即神不如人。
三、四句“倚新装”说明赵飞燕美则美矣,但若无新装相助,则怕比不上杨贵妃。
因此赵不如扬,即古人不如今人。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古诗清平调词三首翻译赏析《清平调词三首》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古诗全文如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前言】《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属七言乐府作品。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
第二首写杨贵妃的受宠幸。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令人觉得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是关联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翻译】看到彩云想起她的衣裳,看到花儿想起她的面容,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艳浓。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会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鉴赏】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
唐诗《清平调词》古诗词鉴赏唐诗《清平调词》古诗词鉴赏《清平调词》朝代:唐朝|作者:李白【清平调词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词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词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清平调词》古诗简介《清平调词》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是组诗作品,共三首。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
第二首写杨贵妃的受宠幸。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令人觉得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清平调词》翻译/译文【清平调词其一】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艳浓。
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清平调词其二】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清平调词其三】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明白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清平调词》注释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若非……会向……”:是关联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红,一作“秾”。
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顶上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飞燕:赵飞燕。
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清平调词三首】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一)云想衣裳花相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译文及注释】云霞是她的衣裳,花儿是她的颜容;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若不见于群玉山头,那一定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1、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2、槛:有格子的门窗。
3、华:通花。
4、群玉山:神话中的仙山,传说是西王母住的地方。
5、瑶台:传说中仙子住的地方。
【赏析】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
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
”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
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
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
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images/20171225/232c11cd615571357deeb98be64e035 9.jpg" width="600"/>作品鉴赏:整体赏析在这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
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
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
“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
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
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
“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根本及不到当前的花容人面。
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
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三首是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
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
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
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整体在这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
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
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
其一中的春,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下面,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
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
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
云巫山枉断肠用楚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根本及不到当前的花容人面。
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
《清平调》三首鉴赏《清平调·其一》唐·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你的容貌服饰是如此美艳动人,以至连白云和牡丹也要来为你妆扮,春风骀荡,轻拂栏杆,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你的美真像仙女一样。
如果不是在仙境群玉山见到你,那么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瑶台才能欣赏你的容颜。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美丽的赞歌,赞美了女子容颜的美丽和风姿的动人。
首句“云想衣裳花想容”中,诗人将女子的衣裳比作云朵,将她的容颜比作花朵,展现了她的华美和娇艳。
这种比喻形象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着,“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诗人用春风拂面和露水润泽来比喻女子的风姿和容颜更加迷人。
春风与露水的形象,既暗示了女子的青春与活力,又增加了诗意的清新与韵味。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两句,诗人进一步赞美女子的美丽如同仙女一般。
群玉山、瑶台月都是仙境中的景象,诗人将女子与之相提并论,表明她的容颜美丽动人,仿佛不属于人间凡尘。
整首诗以华丽的词藻、生动的比喻和仙境的比喻来赞美女子的美丽。
诗人的高超技巧和深邃想象力,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美丽诗篇。
注释:1)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2)云想: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3)槛:栏杆;4)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5)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6)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译文:贵妃真是一枝带露牡丹,艳丽凝香,楚王神女巫山相会,枉然悲伤断肠。
请问汉宫得宠妃嫔,谁能和她相像?可爱无比的赵飞燕,还得依仗新妆!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浓郁美感的宫廷诗篇。
李白清平调原文解析
《清平调》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及其解析:
原文: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解析:
1.云想衣裳花想容:诗人通过“云”和“花”两个自
然意象来形容女子的衣裳和容貌,既形象生动,又
富有浪漫色彩。
“云想衣裳”是说女子的衣裳像云一
样柔软轻盈,“花想容”则是说女子的容貌像花一样
美丽动人。
2.春风拂槛露华浓:诗人描写了一个春夜的场景,春
风轻拂着门槛,露水晶莹剔透。
“露华浓”形容露水
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增添了夜晚的美丽和诗意。
3.若非群玉山头见:诗人表达了一种遗憾,如果不是
在群玉山的山头相见,那么这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将
无法得见。
“群玉山”可能是虚构的地名,象征着一
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
4.会向瑶台月下逢:诗人寄寓了一种期盼,希望在月
光下的瑶台与那位美丽的女子相逢。
“瑶台”通常指
的是仙女居住的地方,这里用来形容一个幽静而美
丽的地方,也增添了诗意和浪漫的氛围。
整体来看,这首《清平调》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女子的赞美之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新、明丽、梦幻般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清平调词三首》古诗词赏析《清平调词三首》作品介绍《清平调词三首》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4卷第35首。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观牡丹花,因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而作。
在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
古诗名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就是出自《清平调词三首》这首诗。
《清平调词三首》原文清平调词三首作者:唐·李白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栏杆⑽。
《清平调词三首》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是关联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⑹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顶上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⑺飞燕:赵飞燕;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⑻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⑼解释:消散。
春风:指唐玄宗。
⑽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清平调词三首》译文见到云就使人想到她的衣裳,见到花使人想到她的容貌,春风吹拂着栏杆,在露水滋润下的花朵更为艳浓。
如此美人若不是在神仙居住的群玉山见到,也只能在瑶池的月光下才能遇到了。
(贵妃)您真像一支沾满雨露、芳香浓郁的盛开的牡丹花啊!传说中楚王与神女在巫山的欢会那只是传说而已,哪能比得上您受到君王的真正的恩宠呢?就算可爱无比的赵飞燕,还得穿上华丽的衣裳化好妆才能比得上。
李白的清平调全文及译文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要来好好聊聊李白的。
这可是一组超美的诗呢。
先来说说这的全文吧。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啊,就像是三把闪闪发光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绝美境界的大门。
那咱来一句句地看看这诗是什么意思吧。
先看第一首里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哎呀,这可太妙了。
你想啊,云儿都羡慕她的衣裳,花儿都羡慕她的容貌。
这就好比啊,在一个超级大的选美舞台上,周围的一切美好事物都自愧不如呢。
“春风拂槛露华浓”,春风轻轻吹过栏杆,那花朵上的露水啊,就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让花儿更加娇艳欲滴。
这就像是一个化妆师,轻轻一抹,就让美丽加倍了。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是说啊,如果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她,那就只能在瑶台的月光下才能相逢了。
这就好像在说这个女子啊,不是人间凡品,那是仙女一样的存在呢。
再看第二首。
“一枝红艳露凝香”,一枝红得像火一样的花朵带着露水,散发着迷人的香气。
这就像一个刚出浴的美人,散发着天然的芬芳。
“云雨巫山枉断肠”,这巫山神女啊,虽然传说中很美丽,可是跟眼前这位比起来,那也是白让楚王断肠了。
这就好像在说,那些传说中的美女,在真正的大美女面前,都要黯然失色。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问问汉朝的皇宫里谁能跟她相比呢?恐怕只有那靠着新妆打扮的赵飞燕了。
这就像是在做一场古今美女大比拼,结果呢,还是眼前这位胜出啊。
最后看第三首。
“名花倾国两相欢”,名贵的花朵和倾国倾城的美人相互映衬,相互欣赏。
这就像两个绝世的珍宝放在一起,那光芒简直要闪瞎人的眼。
“长得君王带笑看”,君王总是带着笑容看着她们。
这就好像我们看到特别喜欢的东西,眼睛就离不开一样。
“解释春风无限恨”,这美人啊,就像春风一样,能把心中无限的烦恼都给消除掉。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爱读诗的我今天给大家带来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及翻译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清平调词三首《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
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清平调词三首⑴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阑干⑽。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红,一作“秾”。
⑹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⑺飞燕:赵飞燕。
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⑻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⑼解释:了解,体会。
释,一作“识”。
春风:指唐玄宗。
⑽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白话译文其一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
爱读诗的风林网络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及翻译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清平调词三首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
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清平调词三首⑴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阑干⑽。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
清平调词古诗原文及赏析清平调词三首古诗原文及赏析《清平调词三首》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
古诗全文如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前言】《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属七言乐府作品。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
第二首写杨贵妃的受宠幸。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令人觉得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是关联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翻译】看到彩云想起她的衣裳,看到花儿想起她的面容,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艳浓。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会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鉴赏】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盛唐大诗人李白的沉香亭咏牡丹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说的是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在沉香亭观赏牡丹,歌手李龟年领着一班子弟奏乐歌唱。
唐玄宗对李龟年说:“赏名花,对艳妃,你们怎么演唱旧词?这样吧,你快召李白来写新词。
”李龟年赶紧到长安大街有名的酒楼寻觅,果然李白正和几个文人畅饮,已经喝得酩酊大醉。
当李龟年向他传达圣旨时,他醉眼微睁,半理不睬地睡过去了。
圣旨是误不得的,李龟年只好叫随从把李白拖到马上,到了宫门前,又用几人左扶右持,推到唐玄宗面前。
唐玄宗见李白一醉如泥,便叫待臣搀到玉床休息,吩咐端来醒酒汤,杨贵妃叫人用冷水喷面解洒。
李白躺在玉床把脚伸向高力士,要他脱靴。
高力士无奈,只好憋着一肚子气蹲下来为他脱,忙乱一阵,李白才从醉梦中惊醒。
唐玄宗叫他快作诗助兴。
李白微微一笑,拿起笔来,不到一炷香工夫,已经写成了《清平调》词三首: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鉴赏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鉴赏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鉴赏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彩云像她的衣裳花儿像面容,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闪明。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会在瑶台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可怜赵飞燕也要靠精心梳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李白《清平调》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本文是关于李白《清平调》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感谢您的阅读!【原文】:清平调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注释】:1:飞燕:赵飞燕【翻译】:杨贵妃似一枝红花沾着露水凝发着馨香,楚襄王云雨山中的梦中仙女根本比不上这花的美丽。
问一下汉宫中谁和那只红花最相似?可怜赵飞燕即使扮上新妆也无法和她相比。
【赏析】:首句写花受香露,衬托贵妃君王宠幸;二句写楚王遇神女的虚妄,衬托贵妃之沐实惠;三、四句写赵飞燕堪称绝代佳人,却靠新妆专宠,衬托贵妃的天然国色。
诗人用抑扬法,抑神女与飞燕,以扬杨贵妃的花容月貌。
运用典故,以牡丹带露比贵妃得宠。
“一枝红艳露凝香”一句,从字面上看来似乎是在写牡丹的颜色和牡丹的香味,但仔细品味后,不难体会,李白仍是想借花写人,写贵妃自身之美,以及她承恩露之美。
这比起第一首中的“春风拂槛露华浓”更进一层。
“云雨巫山枉断肠”一句,借用楚襄王的故事,将第一句的花比作人,写使楚王断肠的梦中仙女,根本就比不上面前的美人。
三、四句写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即使扮上新妆,也无法和不施粉黛的杨贵妃相比。
所以,杨贵妃是真正的国色天香。
这一首诗正是通过贬抑巫山神女和赵飞燕,来抬高杨贵妃,褒扬杨贵妃的花容月貌。
【阅读训练】:(1)据说这首诗是写杨贵妃的,那它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2分)(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非心气度和备受恩宠。
一、三、四句写出了杨贵妃的娇鲜艳丽,二句写出了杨贵妃备受皇上恩宠,与君王鱼水相倾,不是虚诞的梦境。
(2)反衬(衬托)。
二句“枉断肠”感叹楚王神女两两相惜,但毕竟只是梦中相会,根本不能和杨贵妃相比。
因此,连神女也要自惭形秽,即神不如人。
三、四句“倚新装”说明赵飞燕美则美矣,但若无新装相助,则怕比不上杨贵妃。
因此赵不如扬,即古人不如今人。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爱读诗的出guo今天给大家带来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及翻译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
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清平调词三首⑴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阑干⑽。
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红,一作“秾”。
⑹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⑺飞燕:赵飞燕。
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⑻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⑼解释:了解,体会。
释,一作“识”。
春风:指唐玄宗。
⑽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其一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原文|译文|鉴赏《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诗,为《清平调》三首其一。
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
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原文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及注释译文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鉴赏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
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
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翻译及鉴赏
爱读诗的风林网络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原文及翻译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清平调词三首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
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清平调词三首⑴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阑干⑽。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