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 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22.99 KB
- 文档页数:4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 能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通过对比阅读,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 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2. 分析文章的对比手法及其在表达情感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白杨树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 文章的朗读录音。
- 小组讨论的引导问题。
- 写作练习的素材和范例。
2.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标记重点和难点。
- 准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2. 提问:你们对白杨树有什么印象?为什么?3. 引出课题:《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二、回顾上节课内容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2. 回顾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
三、深入分析文章1. 象征意义- 小组讨论:白杨树在文章中象征着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白杨树坚韧、挺拔、生命力强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 总结:白杨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2. 结构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总分总、总分等。
- 讨论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各部分的作用。
3. 表现手法- 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如白杨树与周围环境的对比、白杨树与人的对比等。
- 讨论对比手法在表达情感和深化主题中的作用。
4. 语言特色- 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如朴实无华、富有诗意等。
-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四、小组讨论与分享1.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白杨树在文章中象征着什么?- 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情感的?- 你认为文章的语言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2. 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
《白杨礼赞》教案第二课时一、导入朗读导入,女生读“白杨图”(第3段画线句、第5段、第7段画线句),男生读“白杨赞”(第1段、第4段、第6段、第9段)二、品味本文画面美中的底色美(背景美)1.白杨树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课文第2段(男生读)。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板书。
本文名为《白杨礼赞》,但作者却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写黄土高原,是不是多余?不多余,这是烘托的写法。
目的是突出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孕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板书。
三、学以致用1.烘托的手法可以让主体形象更加鲜明。
学习运用这种写法为我们上节课的练笔也涂一种底色,写出所写意象的生长环境来烘托笔下意象的内外兼美。
2.师生交流并点评。
四、回归主旨,内容探讨1.《白杨礼赞》中,作者饱含激情礼赞的仅仅是西北平原上极普通又不平凡的白杨树吗?不是。
作者礼赞的是北方的抗日军民,以及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知人论世。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抗日根据地军民毫不妥协,坚持抗战。
当时,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奔赴延安途中的见闻感受写了这篇散文。
由此可见,那伟岸正直、紧密团结、积极进取、坚强不屈的白杨树正象征着像白杨树一样的人和精神。
那是敌后土地上的农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3.朗读课文第7段。
(1)将“它没有……好女子”去掉,将四个“难道”领起的反问句全部改成陈述句来读。
(2)按照原文来读。
(3)比较表达效果。
“它没有……好女子”欲扬先抑,更能突出白杨树的“内外兼美”。
四个反问句构成了排比,感情充沛,酣畅淋漓,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礼赞之情。
4.正因为白杨树的极普通又不平凡,正因为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所以,作者要大声礼赞白杨树。
(1)齐读课文8、9段。
(2)为什么要写到“楠木”?楠木的“贵族化”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白杨树的“立足民众”却又“不平凡”的精神,深化了主题。
第15课白杨礼赞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白杨礼赞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3.体会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课文精讲】第一部分(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开门见山,点明文章主旨突出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起笔有力,总领全文,这是礼赞的原因,也是文章的抒情线索,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2-4段)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扑)呼应“奔驰”,突出汽车速度之快,写出景物迎面而来的情景。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比喻黄土高原勾画了一幅辽阔平坦、色彩浓郁的高原图景,写出了白杨树的生存背景。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欲扬先抑从“雄壮”“伟大"到“单调”的感觉变化,构成了“欲扬先抑"手法中的“抑”,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铺垫、蓄势。
【知识卡片】欲扬先抑“扬"是赞美、褒扬,“抑,是批评、贬低。
欲扬先抑是本欲赞美某人某事,却并不从褒扬处入手,而是先宕开一笔,用曲解的态度极力渲染刻画对象的反面形象,通过前后的落差来产生强烈的震撼力。
第4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在结构上,既照应首段,又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既是对上文“惊奇地叫了一声"的补叙,以“极普通”衬托“不平凡",也是为下文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军民预设的伏笔。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品味文章准确、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
4、细读品味,通过赏析语言,体会作者朴实生动而有富有表现力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文章采用象征手法,借白杨树赞颂了北方军民的斗争精神。
本文赞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但又不直接说,而是采用这种含蓄的形式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意义。
这种意义不是所描写的事物本身就具有的,是作者借某一事物所作的联想和寄托。
象征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这与拟人和比喻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首先要认清象征是一种表现方法,即写作方法,就是篇章而言的,不是一般所说的象征义;而拟人与比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二、通读全篇,整体把握:1、怎样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象征手法在文中指借物抒情。
本文赞美白杨树的目的是赞美人,但又不直接说,而是采用这种含蓄的形式,把事物人格化,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意义。
本文写于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如果正面表达作者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火热的感情,是不能发表的,因而也就无法发挥文艺的战斗作用。
于是赋予树以“人”的性格和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借歌颂白杨树来抒发自己的情怀,歌颂力挽狂澜、拯救民族于存亡关头的祖国的优秀儿女。
2、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它“不平凡”的含义。
明确: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
“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
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第二课时一、教学重点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二、教学步骤(一)课堂练习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
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
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
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具体分析,掌握象征手法的基本特点。
2、理解象征、欲扬先抑、对比等写作技巧表达效果。
3、尝试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一、复习与导入:1、全文都在礼赞白杨,其真正意图是什么? (生答)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呢?(生答师补)《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 ,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热烈的歌颂他们和他们的精神、意志。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二、象征手法及其作用1、(讲授)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
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的写作手法。
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
2、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那些课文用这样的写法?(生答)《紫藤萝瀑布》,以紫藤萝繁密盛开的花穗赞美生命的顽强不息。
(师补)刘禹锡《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两句是局部象征,以直冲云霄的白鹤象征诗人积极向上的心态。
3、(讲授)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这种联系是临时的,不同于传统的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的“托物”与“言志”间的联系是相对稳定的。
如“腊梅”象征傲霜斗雪的坚强、淡雅朴素。
“菊”象征高洁、清秀。
这种写法帮助《白杨礼赞》冲破了国民党政府的“审查” 。
三、精读精讲第5 段,具体分析白杨树形象的描写方法,初步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1、作者为何单单选择白杨树来象征抗日军民和民族精神意志,而不选择别的物?(1)学生从课文和写作背景中找原因。
白杨礼赞(茅盾)(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一了解本文抒情手法和特点。
二训练理解语言中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研究本文抒情的特点。
1.教师提问:题目“白杨礼赞”改成“白杨赞”,意思是不是一样?为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不一样。
“礼赞”是崇敬和赞美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以及它所象征的对象的热烈赞颂的感情。
“赞”的感情色彩比“礼赞”弱,也不能完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明]这是从词语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感情。
2.教师提出要求:文中很多语句没有用“赞美”的词,但是里面却蕴含着作者赞美的感情。
请找出这样的例子。
明确: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②“这是虽在北方风雪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③“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说明]还可以找出例子。
通过这样的练习,引导学生注意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研究下面的问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画出直接抒发赞美感情的独立成段的4句话,比较这4句话表达上的变化;结合上下文内容,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明确:第1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2句:“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3句:“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4句:“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第1句在文章开头,起到了开门见山,提领全文主旨的作用。
第2句是在描绘了黄土高原的景色,勾勒白杨树的远景之后出现的,这句与第1句稍有不同,强调“不平凡”的同时,提出了“极普通”这一点,而且指出所赞美的白杨树是在“西北”。
在细致、具体地描绘了白杨树的近景之后,出现了第3句,与第2句又略有不同:第2句指的是“远景”,所以用“那”,这里是指“近景”,所以用“这”。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学习从多角度对“物”进行描写的方法;具体认识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一部分:直抒崇敬赞美之情
1、开篇一句单独成
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礼赞的原因:不平凡礼赞:崇敬而赞美
(1)点明题旨。
(与题目的关系:开门见山,满怀激情,点明题意,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
(2)赞美的原因是“不平凡”,用“实在”来强调到底怎样的“不平凡”?下文便以(与下文的关系:提挈全文)此为线索,从不同方面展开描述。
):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3、4二、学习第二部分( 2、作者开头赞美白杨树后,却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本身,笔锋一转,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把读者带到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
(打出白杨、黄土高原的幻
灯。
)
指名学生朗读第2~4自然段。
要求找准下面内容的词语:?
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感觉:雄壮;伟大;单调;情
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觉得黄土高原像“一条大毡子”。
?作者运用哪
些词语,从哪些方面描写黄土高原景色?黄绿错综:黄土——“伟大的自然力”。
麦浪——“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
(色彩)
无边无垠:没有边际。
(空间)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地形)
一幅雄伟辽阔的黄土高原的风景画面“扑入”视野,人们的感觉是什么??
“伟大”,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先是“雄壮”、“倦怠”、“单调”的感觉。
就在这时,“猛抬眼”看到了“傲然人们产生了
白杨树,人们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要歌颂的形象——白杨,地耸立,像哨兵似的”奇迹般地出现了,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作者视野的角度有什么变化?作者远看,由面收缩到点。
从一排、三五株,
到一株。
第4自然段点明那是白杨树,“那”和上文中“远远”呼应,是远指。
为什么说白
杨树“极普通”而又“实在是不平凡”??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
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是因为在“单调”的“恹恹欲睡”的情绪中,白杨树的出现出奇制胜,使人清醒,使人振奋。
描写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①从白杨树的角度考虑,它与黄土高原有什么联系?②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角度思考,黄土高原的环境暗示了什么?)“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正衬、反衬)它坚强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
】②、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暗示北方农民生长的环境,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做铺垫。
三、学习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分析: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含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力争上游”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
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
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
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含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待点,并用“参天“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耸立”、
争性格。
板书:
总的形象:力争上游外部形象正直干——笔直,绝无旁枝
团结枝——笔直,紧紧靠拢进取叶——片片向上质朴皮——光滑,淡青色
坚强不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
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7四、第四部分(、8:
?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
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
采用什么手法?
欲扬抑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这是抑。
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这.
是“扬”。
这是第一层次。
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3 )、联系时代背景你领会到作者的意旨了吗?(领会到作者不只是赞美树,而是赞颂北方农民,赞颂组织领导革命群众的象征.]
)抽象意义中国共产党。
这种写法叫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
[(象征是写作方法而不是拟人、比喻之类的修辞法,拟人、比喻只表现在句子上,象征表现在篇章上,作者将所描绘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
为什么作者要采用象征手法?因为作者在国统区,不能直言赞美根据地,讴歌共产党。
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4()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口头表述加以比较,①要求句式变换正确。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你应该想到……,你也应该联想到……,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②朗读体会语气。
加上运用排陈述句语气一般,反问句寓问于答,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
比形式的反问,加强
了气势,更加肯定有力。
[板书 ]:北方的农民(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哨兵(傲然挺立)白杨树——————抗日的精神和意志(靠紧团结,力求上进)(象征)
朗读(第8自然段),看本段各句与前几段主旨句(或显示主旨的词语)?的联
系。
明确:
①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与第4自然段的种树”照应。
②句“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与第5自“不折不挠,然段中的“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对抗着西北风”相照应。
③句“我赞美白杨树,就
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与第7自然段中的“象征了北方农民”“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等相照应。
由此可见,本段是全文总结,说明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全文主题,
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与楠木对比,
表明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五、第五部分(9 指名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
(1)“贵族化的捕木”象征什么?
(2)写楠木的目的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