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1.52 KB
- 文档页数:1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设计范文三篇新的一年开始啦,各位朋友要继续加油呀|!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设计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设计范文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学习过程】活动一:初读课文,同时圈画出生字词→小组讨论明确生字词的读音(可以借助工具书)→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将其中最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板演到小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容易读错的和写错的部分需用红色笔标注)→全班同学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将重要字词整理在下面的空格内。
读准字音看清笔画理解词义活动二:再读课文,同时自主完成下列填空→小组讨论完善填空→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口述答案(其他同学根据实际情况在课本上进行适当的圈画)→自主修改完善填空。
填空: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
活动三:三读课文,同时圈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并形成问题(提醒: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带着问题向本组其他同学求助→小组长筛选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板示到小黑板上向其他小组求助→个人思考各小组板示的疑难问题并到相关小组释疑。
我的问题之一: ;我的问题之二: ;我的问题之三: ;活动三:四读课文,重点导读4、5、6自然段。
理解作者为什么对白杨树有这种感情,为什么作者说白杨树是“极普通的”,“然而”“是不平凡的”。
(组内讨论交流分析成果)。
作者有这种感情是因为。
活动四:重点阅读7、8自然段。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对于白杨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特质,作者是由哪些方面联想到的。
(组内讨论交流→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在小黑板上板演)活动五: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训练。
你认为在新时代“白杨”可以象征哪种精神、哪类人?(组内讨论交流→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在小黑板上板演)【课堂链接】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第15课《白杨礼赞》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读写并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学生通过朗读与赏析,深入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3. 学生能够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4. 学生体会中华儿女的精神和意志,培养爱国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1)理解白杨树的“不平凡”,赏析其形象。
(2)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手法。
2.难点:(1)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白杨树表达情感和思想。
(2)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欣赏过许多植物的风姿,比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竹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梅的倩影,“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中柳的风韵。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不同的树——白杨树,看看它有怎样的特点和魅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 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散文《白杨礼赞》等。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当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
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皖南事变”并侵犯我方根据地,日寇更是对我方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但是,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坚持抗战。
茅盾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团结一致,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从当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于是用笔表达了对根据地军民的赞美。
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字音教学1. 展示字词:开垦(kěn) 虬枝(qiú) 倦怠(dài) 婆娑(suō)晕(yùn) 圈倔(jué) 强秀颀(qí) 无边无垠(yín) 潜(qián) 滋暗长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不折不挠(náo) 旁逸斜(yì) 出纵横(zòng) 决荡锤(chuí) 炼2. 讲解字词: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一、设计说明《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来抒情的经典散文,它线索明晰,感情真挚。
故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清理线索:环境不平凡,形神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着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本文的教学中,意在多读,预习熟读、课堂赏读、品味再读。
以读代讲、以读感悟、以读品情。
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加强学生对散文多种写法的掌握(特别是象征),在比较阅读中拓展运用,在写作练习中提高升华。
二、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理解并初步运用象征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学习,让学生自然生成象征手法的有关知识;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情感目标: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2、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四、教学时间3课时五、课前准备(一)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正音,理解词语,了解文章大意。
(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教师准备1、准备在课堂上播放的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
唱毕,这首《小白杨》唱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它歌颂赞美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学生必然回答“不是,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挖掘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揭示象征的定义。
投影: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其中一具体事物来表现其中一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其中一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其中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10篇新的一年开始啦,各位朋友要继续加油呀|!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10篇《白杨礼赞》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白杨礼赞》教案篇一一、设计说明《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来抒情的经典散文,它线索明晰,感情真挚。
故理解和掌握象征手法,清理线索:环境不平凡——形神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着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本文的教学中,意在多读,预习熟读、课堂赏读、品味再读。
以读代讲、以读感悟、以读品情。
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加强学生对散文多种写法的掌握(特别是象征),在比较阅读中拓展运用,在写作练习中提高升华。
二、教学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
2、品味语句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理解并初步运用象征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学习,让学生自然生成象征手法的有关知识;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层层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情感目标: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2、难点: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四、教学时间3课时五、课前准备(一)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正音,理解词语,了解文章大意。
2、收集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等资料,以备课堂上交流。
(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二)教师准备1、准备在课堂上播放的多媒体文件《小白杨》;2、准备有关作者、背景及象征手法概念的多媒体文件。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播放多媒体文件,《小白杨》,同学跟着唱。
唱毕,这首《小白杨》唱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它歌颂赞美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学生必然回答“不是,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1-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学习象征手法;2、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认识白杨:看一看白杨树,查一查白杨树的相关资料。
2、了解作者:查找茅盾介绍和《白杨礼赞》的写作背景。
二、导入新课:1、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白杨树是极易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公路旁都有它的身影。
(多媒体再现白杨画卷,配以舒缓的背景音乐)。
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优美、宁静……但是这节课,我们却要随着茅盾的笔回到抗日战争的年代,到西北高原去走一走,看看那儿生长的白杨树是一种什么样的英姿。
(多媒体播放西北高原的视频,配以苍劲、粗犷的锁呐《黄土情》)。
2、检查预习:学生之间交流作者资料,教师加以补充、提炼,多媒体出示茅盾的照片,简介及写作背景介绍。
三、解读文本1、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
(1)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画面?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2)你是否感受到了属于黄土地属于白杨树的另一种类?那是一种怎样的树?用“白杨树是的树”的句式表达。
如“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白杨树是质朴、坚强的树”“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即:把握基调,读出感受,读准节奏)(2)学生配乐朗读,其它同学就三个方面给予评价。
(3)在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在气质3、寻读课文,品味美点语言犹如文章的衣服,一篇好的文章离不开精彩的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词语、句子用得最帖切、生动、富于表现力。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7篇《白杨礼赞》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学习过程】活动一:初读课文,同时圈画出生字词rarr;小组讨论明确生字词的读音(可以借助工具书)rarr;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将其中最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板演到小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容易读错的和写错的部分需用红色笔标注)rarr;全班同学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将重要字词整理在下面的空格内。
读准字音看清笔画理解词义活动二:再读课文,同时自主完成下列填空rarr;小组讨论完善填空rarr;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口述答案(其他同学根据实际情况在课本上进行适当的圈画)rarr;自主修改完善填空。
填空: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
活动三:三读课文,同时圈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并形成问题(提醒: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rarr;带着问题向本组其他同学求助rarr;小组长筛选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板示到小黑板上向其他小组求助rarr;个人思考各小组板示的疑难问题并到相关小组释疑。
我的问题之一:;我的问题之二:;我的问题之三:;活动三:四读课文,重点导读4、5、6自然段。
理解作者为什么对白杨树有这种感情,为什么作者说白杨树是“极普通的”,“然而”“是不平凡的”。
(组内讨论交流分析成果)。
作者有这种感情是因为。
活动四:重点阅读7、8自然段。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对于白杨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特质,作者是由哪些方面联想到的。
(组内讨论交流rarr;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在小黑板上板演)活动五: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训练。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 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 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 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 分析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 难点:- 理解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结构、修辞手法等。
-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 朗读法: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节奏和情感。
-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播放白杨树生长环境的视频,激发学生对白杨树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白杨树有什么样的印象?(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简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 总结文章的结构。
2. 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 朗读课文,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感。
2. 学生分组讨论:- 白杨树在文中象征着什么?- 作者通过白杨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提问:白杨树在文中象征着什么?(二)深入学习1. 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体现托物言志的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2. 教师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并举例说明。
(三)拓展延伸1. 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2. 学生自由创作,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范文(4篇)第一篇: 余映潮《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说出全文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北方农民、哨兵所具有的团结、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欢它的哪一种品格,互动两轮,顺势引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谈谈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
2、请学生简述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对象。
(杨树;人)(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朗读课文1—6自然段,请用一个词概括杨树的特点。
(不平凡)2、同桌合作,文中描写了杨树哪些不平凡?(生长的环境:单调;形态:力争上游)3、朗读课文7—9自然段,说说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点?(生命力强;质朴、坚强、力求上进)4、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从树过渡到人的?(象征的手法)(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相似性,为什么此处不是比喻而是象征?比喻和象征有何区别?(比喻:喻体通常为具象的,两者是特征上的相似;象征通常是用具象象征抽象的特点,两者所体现的品格品质相似。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再次回想下自己喜欢的植物,使用象征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下次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略六、教学反思本文写自1940年,茅盾曾经的文字多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角,此篇热情地歌颂了抗战中的士兵百姓。
《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
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优秀3篇)《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篇一1、白杨礼赞――茅盾一、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二、重点难点1、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三、教学设想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
《白杨礼赞》是一篇借景抒情,具有浓郁象征色彩的散文。
它蕴藏着诗一样的情愫,使一个客观对应物——白杨树,在精湛的艺术描写中赋有了人格化的生命力。
细腻的白杨树外形是革命者的形象,更多局部细节描写组成了一组组象征性的意象群。
这一切在学习本课时都当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优秀13篇《白杨礼赞》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
并做以下题目。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
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朗读课文,紧扣题眼“礼赞”,勾画关键语句,理清行文思路,感受作者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精读文段,学习从外部形态和内部气质等方面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象征手法,并进行书面表达。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精读文段,学习从外部形态和内部气质等方面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深入了解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特点,探究高效阅读的方法。
【教学方法】默读、自由读、齐读多种朗读,小组合作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都爱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对某种事物的热爱之情,从而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譬如:周敦颐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王安石爱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郑燮爱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而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独爱白杨树,茅盾先生眼中的白杨树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白杨礼赞》。
二、预习检测,积累字词1.重点字开垦(kěn )主宰( zǎi )倦怠( dài )婆娑( suō)虬枝( qiú)秀颀( qí)鄙视(bǐ)倔强(jué)2.多音字晕圈(yùn )刹那(chà)参天(cān)倔强(jiàng)3.根据意思写出下列词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
()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暗暗地生长。
()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
()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枝叶扶疏,形容姿态优美。
()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三、了解作者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请一位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茅盾先生。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总称《蚀》三部曲),长篇小说《子夜》《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等。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一、教学目标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重点掌握文中的字与词。
①“垠、砥、恹、虬、娑、楠、欣”等字的读音与写法。
②掌握以下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倔强、参天、不折不挠、伟岸、朴质、挺拔、宛然、纵横决荡、秀颀。
二、难点、重点分析1.作者是怎样用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分析:直接抒情,贯串全文。
开头直接抒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定下全文歌颂、赞美的基调。
紧接着描绘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的壮阔背景,在此基础上直接抒情:“那就是白杨树,……”接下来作者对白杨树的外形作了细致的描绘,又直接抒发感情:“这就是白杨树,……”然后又对白杨树的内在美进行描绘,并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的精神。
”最后作者直接抒情,把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推向高峰:“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2.作者是怎样以审美眼光来观察并表现“美”的?分析:《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
接下来文章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美”。
它的干是笔直的,它的枝一律向上,它的叶片片向上,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
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
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
继而揭示它的象征美:它不仅象征了北方的农民,而且象征了我们民族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教案《白杨礼赞》教案 8篇《白杨礼赞》教案 1教学目标: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白杨礼赞》教案设计7。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3、学习共产党所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革命品质。
4、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难词,并标明自然段的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
然后教师补充: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欲睡晕圈虬枝楠木秀颀4、默读全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写美白杨树的原因,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案设计7》。
①指名学生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②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教案白杨礼赞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杨礼赞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白杨礼赞教案篇1指导思想:1、精心设计,突出重点,因势而导,发挥教师导的作用;2、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内引外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自然延伸、扩展,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1、本文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都与象征有关,因而,必须学习、理解、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学习运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练习。
教学设想:1、安排一课时;2、以白杨树的形美、神美及其象征意义为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3、围绕象征手法,对学生进行说写训练。
教学要点:1、激趣、导入,出示《白杨树》挂图;①学生口述白杨树的外形及其气质,包括枝、叶、干的色泽、形态;②学生展开丰富联想,由白杨树联想到人,联想到人的某种精神品质;③引出茅盾的《白杨礼赞》2、作品背景介绍,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辅垫。
3、学习课文:①第一次读课文。
先由两位学生朗读,然后教师正音,要求学生疏通字词,读通长句。
②第二次读课文。
由朗读能力较强的两位学生读。
解决以下问题:a、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即解题)b、文中几次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学生在书中找到并做上记号③第三次读课文,重点导读4、5、6自然段。
理解作者为什么对白杨树有这种感情,为什么作者说白杨树是极普通的,然而是不平凡的。
④第四次读课文,重点阅读7、8自然段。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对于白杨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特质,作者是由哪些方面联想到的。
4、教师小结象征手法的特点5、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训练。
①你以为在新时代白杨可以象征哪种精神、哪类人?②口头描述门、梅的外形并由此产生的联想。
③任选一种事物,先口述其外形特点,展开联想,最后用象征手法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白杨礼赞教案篇2学情分析:学生进入初中后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
《白杨礼赞》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
语文课堂是个丰富多彩的小世界,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能从中获得知识、快乐和陶冶——
这是一种享受。要达到这个境界,撇开其他方面因素不说,单就教材分析和课堂控制来讲,
我认为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1、教材分析应做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提纲挈领,
纲举目张。2、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能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要让学生动起来。3、教
师要充分运用知识和智慧,设计巧妙的授课路线,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又能很好地控制课
堂。据此,我对《白杨礼赞》作了如下教学思路设计。
一、 确文章主旨(中心)、主要内容与写作思路
《白杨礼赞》是运用象征手法来赞美北方农民及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少的那种质
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共九个自然段,写
了三个方面内容,即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內在气质不平凡。
二、具体导引步骤
第一步 教师提问:同学们有没有见过白杨树?学生的回答不外乎两种:见过或没见过。
若学生中有说见过的,即请他说说白杨树是什么样子,很自然地就过渡到课文第五段对白杨
树外形描写的学习;若学生都说没见过,教师可因势带入: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茅盾先生笔
下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也可以巧妙地切入对白杨树外形的分析。
第二步 分析完白杨树的外形之后,教师可提问:这样的白杨树会生长在什么地方(环境中)
呢?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第二段对白杨树生长环境描写的学习,抓住重点,体会白杨树生长环
境的不平凡。
第三步 在分析完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后,教师提问:假如你当时坐车经过黄土高原,看到一
排或三五株白杨树,会有什么感想?学生回答后,教师可引导: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茅盾先
生当时有怎样的感想,过渡到对文章第七、八段写白杨树内在气质不平凡的学习,从而明确
文章的中心、作者的写作目的,即作者写白杨树、赞美白杨树是为了赞美象白杨树那样的人
和精神。
这样,课文基本就分析完了,其他零星内容可在课后作业中体现。如此,既能做到纲举目张,
思路清晰,轻松授课,轻松学习,又能有效地节省时间,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学习的空间。
二001年八月二十日
《白杨礼赞》教学思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