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类行为相关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412.50 KB
- 文档页数:78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Environment第一章绪论内容提要:本章讲述了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学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意义;人的成长阶段及各个成长阶段的特征和任务;以及论述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教学目的:1.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2.掌握成长的概念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重点:1.人是存在的系统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难点:1.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2.掌握女性主义相关理论流派关于性别问题的主要观点学时安排:4学时思考题: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有怎样的关系?2、人的成长及其阶段是什么?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八大理论基础分别是什么?第二章性别内容提要:本章主要讲述了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概念与区别;性别社会化的实现过程,以及对性别社会化起重要影响的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同龄群体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性别歧视的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学和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的:1.理解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2.掌握社会化的实现过程3.掌握性别的相关理论基础,并学会分析性别歧视问题重点:1.性别社会化实现过程;2.性别的社会学理论与女性主义理论。
难点:1.理解性别社会化实现过程;2.理解女性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及主要观点。
学时安排:4学时思考题:1.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关系?2.性别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3.女性主义在性别研究方面的主要流派及观点?第三章家庭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家庭,作为社会组织的细胞,家庭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章主要讲述了家庭的定义、家庭的结构、家庭的功能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提出了家庭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家庭发展变化的趋势。
教学目的:1.理解家庭的定义与社会特征2.掌握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理论3.理解家庭基本关系4.学会处理家庭问题的专业方法重点:1.理解家庭的生命周期发展理论2.了解家庭基本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3.处理家庭问题的方法:家庭暴力、离婚问题难点:1.理解家庭生命周期发展了理论;2.理解家庭问题及处理方法。
1.《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考任务1说明:第一次任务是“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教学结束之后要布置的形成性考核。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一次小组讨论。
在了解“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的中心就在于分析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围绕性别、家庭、社区、组织、社会政策(五个中选取一个即可)等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展开小组讨论。
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小组成员面对面进行,也可以依托网络进行。
要求:讨论前要明确讨论主题,搜集相关资料;讨论过程要有记录,每组形成一份讨论报告,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
教师根据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给出客观公正的成绩。
小组讨论报告家庭环境可以理解成为家庭氛围,其具体分析指的是对家庭软、硬环境的分析。
家庭软环境,是指笼罩着特定场合的特殊气氛或氛围,它诉诸于人的内在情绪和感受,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时所形成的一种气氛;家庭硬环境,是指特定的物质条件,它是人得以发展的基础条件。
每个人从出生伊始就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多方面的,深远的。
往往一个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影响人的一生。
主要指分析家庭的心理道德环境。
心理道德环境作为家庭环境的核心,是人类社会化发展的“温床”。
它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父母的道德水平、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人的自我概念的发展、师生关系、行为问题等均有较大影响。
当今社会的主题是和谐,讲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
而家庭软环境就是和谐中分出的一个大的课题。
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和谐为主题的生活,家庭软环境的协调性是最重要的。
一般来说,离异和离异重组家庭存在以下二个缺点:一是父母关系不和。
父母双方经常打架、互相谩骂、不尊重对方。
这样的家庭环境不但使这些学生产生严重的紧张情绪,而且破坏他们内心对他人、对世界的美好感受,成天神思恍惚,情绪低落,无法安心学习。
二是离异和离异重组家庭的父母对子女要求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过分严厉;要么放任不管。
人类行为心理科学相关理论人类行为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领域,涉及到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各种因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心理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模型,以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机制。
以下将介绍几个与人类行为心理科学相关的重要理论。
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中最早的理论之一,它强调外部刺激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行为主义者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刺激和响应形成的。
他们关注行为的可观察性,并通过强化和惩罚来塑造和控制行为。
例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学习将自然反应与中性刺激相联,从而形成条件反射。
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个体思维和信息处理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基于个体对环境的理解和解释所形成的。
人们通过感知、注意、记忆、推理和解决问题来处理信息,并从中提取出有用的意义和知识。
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儿童通过逐渐发展认知模式来理解世界,并将新的经验与现有知识相结合。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学习和互动。
它探讨人们如何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新的行为,以及如何利用认知能力来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
例如,巴德拉的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新的技能和行为。
同时,他也提出了心理理论中的自主性和反馈机制的概念。
4.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研究人们如何构建和维护自我身份和社会身份。
它强调个体如何通过与特定群体的认同来定义自己,并将自己与其他群体区分开来。
社会认同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群体中会表现出相似的行为和态度,以及如何产生偏见和歧视。
例如,塔金的自我一致性理论认为,人们会通过选择和采纳与自我一致的信息来维护自己的身份感。
5.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研究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目标。
它试图解释为什么人们做出特定的行为选择,并提供了激励和奖励对行为产生影响的机制。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将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中级社会工作师实务笔记社会工作中级综合能力笔记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理论概念: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是关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提出“人在情境中”“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观点。
其理论焦点放在个人、群体、社会和经济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上,这些知识对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实施都是最基本的,是认识服务对象需要与问题的重要理论。
系统理论概念:“系统”是指社会系统内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
系统理论分析组织、政策、社区和群体对个人的影响,认为个人处于环境中的各个系统不断的相互作用中。
在系统视角下,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的环境系统是社会工作者介入和改变的场域。
工作重点:1.注重个人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2.强调社会系统特别是家庭系统在塑造和影响人的行为及生活状态的重要作用。
3.注重运用社会资源。
包括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
工作特点:1.对问题的分析不再局限为个人(疾病医疗模式或心理病例模式)的归因,而是从整体上分析。
2.对个人问题的评估,焦点不仅在服务对象的生理或心理行为特征,而是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次相关的外在环境的特质、功能和运作情况。
3.动态实务。
4.纵横相交的实务取向。
在横切面考虑问题的所有相关层面,在纵贯面注意问题的处理流程和阶段性步骤。
生态系统理论概念:生态系统理论是分析“人与环境”互动的具体工作框架。
包括“栖息地”和“生存空间”两部分。
“栖息地”指人生活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生存空间”指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
个体需握有取得资源的机会。
工作评估的核心和具体内容:1. 生命周期。
指人作为生物体从出生、成长、成熟、衰退到死亡的全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影响个人发展的相关 __及历史变迁中的生活事件对个人生活产生意义。
2. 人际关联。
每个人都需要且都拥有与他人联系而建立关系的能力,并因此构建个人在未来生命周期中发展出来的各种互惠性的照顾关系。
类行为与社会环笔记导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及其相互关系1、公式:B=f(P●E)B表示人类行为,P表示个体,包括一切内在因素(根源是人的本能,人的内在需要),E表示环境。
此公式即为人类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函数或结果。
汶川地震后社会治安与智利太子港地震后社会治安的比较。
2、人类行为的分类:广义的分为外显行为与内隐行为。
还可以分为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
还有正常与异常之分。
3、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指向性、可控性、发展性、整合性。
4、人类的需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5、社会环境的构成:家庭、学校、朋辈群体、单位组织、社区、文化、大众传媒。
6、社会功能与“人在情境中”——生态系统理论的一个表白。
(1)社会化概念:是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积极互动,形成自己的人格,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掌握社会经验与规范,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简言之,即为人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
(2)社会功能:即在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人们将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从而发展成有所创举以及有所贡献的社会成员。
社会功能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点,也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系统的联接点。
7、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同样,良好的遗传特性需要依托适当的社会环境才能得以发挥。
(4)作为能动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更大。
8、人类行为究竟是由先天的遗传基因还是后天环境决定?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马克思的观点需要--思考---行为----结果---需要……补充(课外知识):人类适应生活的需求:寻求满足自身成长和获得资源的需求、控制即时性心理满足、分析判断状况及利弊并作出选择的能力、计划筹划未来能力。
人类行为心理科学相关理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感情和行为的科学,而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人类行为心理学。
人类行为心理学涉及到人们为什么会有某种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一些人类行为心理学相关的理论,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
1.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由俄国心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提出的,它解释了人类行为中的条件反射。
根据这个理论,当一个无条件刺激和一个有条件刺激同时出现时,它们会形成联系。
之后,只要有条件刺激出现,人们就会产生类似于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这种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心理疗法和行为调节中,例如治疗恐惧症和帮助人们克服情绪问题。
2.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它解释了人们是如何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新行为的。
根据这个理论,当人们观察到他人表现出某种行为时,他们可以通过注意、记忆和模仿来学习和运用这种行为。
这个理论对于理解人际交往、社会学习和道德发展等方面非常重要,并为实践中的教育和培训提供了指导。
3. 情绪智力理论情绪智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彼得·萨洛维第提出,它解释了情绪在人类思维和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这个理论,情绪智力包括人们认识、理解和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的能力。
情绪智力对于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调节和个人成就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了解情绪智力有助于提高个体的情绪意识和情绪情商,并改善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
4. 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迪西和理查德·瑞恩共同提出,它解释了人们对自己行为的动机和动力。
根据这个理论,人们渴望获得自主性、能力感和社会相关性,通过满足这些基本心理需求来获得内在动机和个体发展。
自我决定理论对于教育、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工作动力和幸福感。
5. 权威理论权威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提出,它解释了人们在权威面前的服从行为。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成性考核四次任务的具体内容:1.《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时作业1说明:第一次作业是“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教学结束之后要布置的形成性考核。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一次小组讨论。
在了解“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的中心就在于分析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围绕性别、家庭、社区、组织、社会政策(五个中选取一个即可)等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展开小组讨论。
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小组成员面对面进行,也可以依托网络进行。
要求:讨论前要明确讨论主题,搜集相关资料;讨论过程要有记录,每组形成一份讨论报告,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
教师根据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给出客观公正的成绩。
2.《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时作业2说明:平时作业2是“第七章社会政策与人类行为”教学结束后的形成性考核。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是:(B)。
A.自我B.自我实现C.生理需要D.超我2.在现代工业社会中,(A)家庭越来越普遍,扩大家庭越来越少。
A.核心家庭B.联合家庭C.单亲家庭D.丁克家庭3.就我国而言,正式的学校产生于( A )。
A.夏朝B.唐朝C.明朝D.清朝4.人的行为有很多种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
按照是否合乎( B ),可以将人的行为划分为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A.需要B.规范C.逻辑D.规律5.赋权理论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流派,认为案主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是:( A )。
A.社会的制度性障碍B.案主的个体性错误C.案主的社会地位低D.案主的无意识6. 性别歧视者常犯的错误是以偏盖全,过分强调:( A )A.生理性差别B.心理性差别C.社会性差别D.环境差别7.社会政策研究的正式渊源始自于1837年( B )学者组织的“社会政策研究会”。
A.美国B.德国C.英国D.中国8.美国社区研究中的代表人物——林德夫妇的代表作是:( D )。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形成性考核四次任务的具体内容:1. 《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时作业1说明: 第一次作业是“第二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教学结束之后要布置的形成性考核。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 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一次小组讨论。
在了解“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门课的中心就在于分析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这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基础上, 围绕性别、家庭、社区、组织、社会政策(五个中选取一个即可)等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展开小组讨论。
讨论的形式可以是小组成员面对面进行, 也可以依托网络进行。
要求:讨论前要明确讨论主题, 搜集相关资料;讨论过程要有记录, 每组形成一份讨论报告, 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
教师根据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给出客观公正的成绩。
2.《人类成长与社会环境》平时作业2说明: 平时作业2是“第七章社会政策与人类行为”教学结束后的形成性考核。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共20分)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著名的概念是: ( B )。
A.自我B. 自我实现C. 生理需要D. 超我2.在现代工业社会中, ( A )家庭越来越普遍, 扩大家庭越来越少。
A. 核心家庭B. 联合家庭C. 单亲家庭D. 丁克家庭3.就我国而言, 正式的学校产生于( A )。
A.夏朝B.唐朝C.明朝D.清朝4. 人的行为有很多种类, 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划分。
按照是否合乎( B ), 可以将人的行为划分为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
A.需要B.规范C.逻辑D.规律5. 赋权理论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流派, 认为案主遭遇困境的根本原因是: ( A )。
A. 社会的制度性障碍B. 案主的个体性错误C. 案主的社会地位低D. 案主的无意识6.性别歧视者常犯的错误是以偏盖全,过分强调: . ..)A. 生理性差别B. 心理性差别C. 社会性差别D. 环境差别7. 社会政策研究的正式渊源始自于1837年( B )学者组织的“社会政策研究会”。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一、1.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
W。
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像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2.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
其中,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
二、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⑴哲学思辨⑵经验描述⑶实证分析。
对应的,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2.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3.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这一时期,有一些重要的学术思潮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⑴达尔文的进化论⑵德国的民族心理学⑶法国的群众心理学⑷英国的本能心理学⑸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4.实证分析阶段始自20世纪20年代。
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5.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但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就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二、1.社会化的基本条件:⑴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⑵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2.个体社会化的载体:⑴家庭⑵学校⑶大众传播媒介⑷参照群体。
3.社会化的分类:⑴语言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人类行为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第一章:引言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的行为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周围的人。
因此,对于人类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人类行为学研究是一门涉及众多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生物学等的综合性学科,研究的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它的研究对象不仅是社会现象,同时也包括个体特征。
本文将介绍人类行为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理论基础人类行为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进化论和社会学习学说。
1.进化论进化论认为人类行为是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类的基因决定了人的行为和能力,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化。
因此,人类行为的研究需要研究基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社会学习学说社会学习学说是一种认为人类行为是通过社会习惯和文化规范而得到的学说。
这种学说认为人类行为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并且可以通过社会化和教育的方式进行改变。
因此,人类行为的研究需要研究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第三章:研究方法人类行为学研究的方法非常多样,包括观察、实验、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等。
1.观察法观察法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常用方法,它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来了解人类行为的实际情况。
观察法可以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例如在公园、街道等地进行观察。
实验室观察法是在实验室中设置情境,通过模拟不同情境来观察人类行为。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重要方法。
通过控制实验条件,可以分析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方法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场外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场外实验是在实际场景中进行的实验。
3.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设计问卷来了解人类行为和认知的一种方法。
问卷可以包括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问卷调查方法可以分为现场问卷调查和在线问卷调查。
4.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一种通过深入分析少量个案来研究人类行为的方法。
心理学中的行为分析第一章:行为分析的概述心理学中的行为分析是一种研究人类行为的方法和理论,它主要关注人类行为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并尝试通过对环境和反馈的控制来改变人类行为。
行为分析是一门实验科学,它依据实验和数据来证明或推翻理论假设。
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是基于行为主义,它强调人的行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而没有内在的自由意志。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部因素所控制的,因此,它偏重于研究观察到的行为,引入了一种标准化方法来记录和分析人类行为。
第二章:行为分析的基本原理行为分析的基本原理包括:正反馈机制、强化理论和惩罚理论。
正反馈机制指的是当一个行为获得了有益的反馈后,个体会更有可能再次表现这个行为。
强化理论指的是通过提供激励,比如说奖励,来增强一种行为。
惩罚理论则是通过让个体面对不愉快的后果来减少一种不想要的行为。
这些原则的使用可以帮助人类改变他们的不良行为,遵守社会规范和获得社会认可。
第三章:行为分析的应用行为分析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被廣泛应用于教育、临床和组织管理等领域。
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利用行为分析来识别不良行为,并给予合适的强化措施来增强积极行为。
在临床领域,行为分析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一些心理障碍,比如说恐惧症、强迫症和自闭症等。
在组织管理领域,行为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员工的行为和动机,以便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惩罚措施。
第四章:行为分析的优缺点行为分析的优点在于它可以通过严格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来证明某些理论是正确的或不正确的。
它可以帮助人类识别问题,并采取措施去解决问题。
然而,它也存在缺点。
行为分析往往忽略了人类自主意识和内在动机,太过强调追求正反馈而不是自我实现。
第五章:结论心理学中的行为分析是一种非常强调实证的方法和理论,它主要关注人类行为的可预测性。
通过正反馈、强化和惩罚等原则,行为分析可以帮助人类改变不良行为并实现自我提升。
虽然行为分析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它依然是心理学领域十分重要的一门学问。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笔记汇总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笔记汇总第一章社会工作的目标、要素及主要领域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
(一)社会工作的目标及功能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1.解救危难2.缓解困难3.激发潜能4.促进发展社会层面的目标:1.解决社会问题2.促进社会公正文化层面的目标:1.弘扬人道主义2.促进社会团结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1.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2.恢复弱化的功能3.促进人的发展4.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1.维持社会秩序 2.建构社会资本3.促进社会和谐4.推动社会进步(二)社会工作的发展1.西方社会工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专业方法的确定、专业组织的发展专业化过程中:专业方法的发展、目标模式的变化、工作对象的拓展、理论派别的形成。
2.中国社会工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政府积极探究、社会工作教诲率先发展、行政性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并存、专业社会工作不断发展(三)社会工作的要素服务工具、社会工作者、价值观、助人活动、专业方法(四)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社会工作者的直接服务角色:1.服务提供者 2.医治者3.支持者4.使能者5.倡导者6.关系协调者社会工作者的间接服务角色:1.行政管理者 2.资源筹措这3.政策影响者4.研究者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1.人类共同意识2.帮助社会弱者3.乐观看待变迁4.追求社会公正社会工作者的常识素养:1.学科常识2.文化常识3.心理素养4.政策常识5.手艺常识社会工作者的本领要求:1.沟通与建立关系的本领2.促进和使能的本领3.评促和计划的本领4.提供服务和干预本领5.在组织中工作的本领6.发展专业的本领(五)社会工作的主要范畴a、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范畴:1.儿童及青少年社会工作;2.老年社会工作;3.妇女社会工作;4.残疾人社会工作;5.改正社会工作;6.优抚安置工作;7.社会救助社会工作;8.家庭社会工作;9.学校社会工作;10.社区社会工作;11.医务社会工作;12.企业社会工作b、社会工作范畴的扩展:1.从困难人群到有需要人群2.从关注社会问题到关注社会和谐发展第二章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一)中国和西方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影响(二)社会工作价值观1.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作用:保护服务工具的权益、促进专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服务机构的本领建设、维护社会正义2.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相关论述:1.巴特利 2.美国《社会工作教育会议课程方针声明》3.戈登4.比斯台克5.泰彻6.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NASW)P37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同的专业价值观:1.服务大众;2.践行社会公正;3.强调服务对象个人的尊严和价值;4.注重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5.待人真诚和守信;6.注重能力培养和再研究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基本信念(尊重、独特性、相信人能改变)实践原则(给与、非评判、个别化、保密、服务工具的自我决定)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1.以人为本,回应需要;2.接纳和尊重;3.个别化和非评议;4.注重和谐,促进发展;5.平等待人,注重民主参与;6.权利与责任并重;7.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三)社会工作专业伦理1.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作用:1.评判专业服务是否适当2.保障服务工具的权力3.减轻社会工作者伦理抉择上的压力及两难4.帮助社会工作者自我反思及价值澄清5.奠定社会对社会工作信任的基础2.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特点:1.优先考虑服务工具的利益2.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3.约束和鼓励并重4.系统性和权威性3.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社会工作者1.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尊重并保护服务对象最佳利益;尊重服务对象的自决;保密原则;公平合理的收费2.对同事的伦理责任:秉持忠实与忠诚的态度;团队内相互协助3.对服务机构的伦理责任:遵守机构规定;落实机构服务目标;负责办理个案4.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适当的工作认知;专业本领的表现;提供专业服务;维持服务品质;公正与服务;专业常识的拓展5.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保障专业的完整性;遵循专业的评估和研究6.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促进整体社会福祉;鼓励公民参与;倡导社会与政治行动4.社会工作中的伦理难题及处理实践中面临的伦理难题:1.保密问题;2.人情与法制及规定的冲突问题;3.价值介入与客观性的矛盾;4.社会工作者的个人利益满足与职业的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5.自我决定问题伦理难题的基本处理原则:1.保护生命原则;2.差别平等原则;3.自由自主原则;4.最小伤害原则;5.生命质量原则;6.隐私保密原则;7.真诚原则处理伦理难题的一般步骤:1.认识个案中的伦理问题,包括分析社会工作者自身的价值观、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