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3
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知识重点:
1、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和方法:
1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2“天涯海角”走不到边
3站得高,看得远
4月食时,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
5麦哲伦环球航行
6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2、地球内部结构由内到外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3.2 地球仪和地图(1)
知识重点:
1、经线:
连接南北极,相交于南北极点,不平行;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2、纬线:
指向东西极,所有纬线圈都相互平行;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两极收缩成一
点。
南北纬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
3、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o经线,
为本初子午线。
4、西经20o和东经160o组成的经线圈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东西半球的划分:
东半球:20o W 0o160o E
西半球:160o E0o20o W
3.2 地球仪和地图(2)
知识重点:
1、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
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表示方法有: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等。
大比例尺
地图表示的范围小,描述内容较详细;小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大,描述的内容较粗略。
3、重难点在于大小比例尺的理解。
3.3 地球仪和地图(3)
知识重点:
1、地图方向表示方法:经纬网定向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
2、绘制平面示意图。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
造完整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造的完
整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地壳是
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部分,地核是地
球的内部部分。
2. 地壳的特点:地壳是地球最薄的地球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3. 地壳的构造特征:地壳由岩石构成,岩石主要分为火成岩、
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火成岩是从地下深处喷出的岩浆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堆积形成,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
4. 地壳运动:地壳会发生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等现象,
地震是地壳断裂与移动引起的,火山喷发是地壳中的岩浆喷发到地表,地壳运动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5. 地球的表面特征:地球表面有山脉、平原、高原和盆地等地貌,山脉是由地壳板块碰撞抬升形成,平原是由沉积物平整积累形成,高原是由剥蚀作用和抬升作用形成,盆地是由地壳下沉形成。
总结以上内容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地壳构造知识,对于研究地球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0.33%;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人造卫星拍摄的照片上,地球看起来是很圆的,主要是因为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仅相差0.33%。
)2、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原因:地球自转。
3、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答: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地球表面是个曲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4、哪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1)远去的船只,船身总是先消失;(2)驶来的船只,桅杆总是先出现(3)月食时月面缺损部分是圆弧形;注:日食不能(4)登高望远,站得越高看到的地平圈范围越大,说明大地也是曲面。
(5)麦哲伦环球航行(6)天涯海角走不到边;(7)航天设施拍的许多地球照片(8)同时刻同杆子在不同地点影长不同(9)探究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的对照实验(方法)。
5、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从古至今的排列顺序: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天圆地方);②天如斗笠,地似覆盘(盖天说)③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浑天说-张衡)④地球是个球体;⑤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二、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1.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
2.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3.将地球比喻成鸡蛋的方法叫模型法。
厚度:地核>地幔>地壳,地壳是内部结构中最薄的部分。
一、地球仪:1.纬线和纬度:(1)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从半球看,长度不等。
(不同纬度纬线长不相等,相同纬度纬线长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圈)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A.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2.地球是个球体的认识过程:古代,天圆地方→公元前六世纪,提出球形设想→公元前4世纪,根据月食推断是球体→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球形的→卫星照片确认地球是球体3.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6357千米,仅差0.33%。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B.地球内部的结构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圈层名称深度主要特征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呈固态地幔上地幔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存在软流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地核外地核2900千米以下至5000千米处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5000千米到6371千米固态第1节地球仪和地图A.地球仪1.地球仪:是表示地球和地球表面地理状况的模型2.经线和纬线1)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2)赤道与纬线: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与它平行的线叫做纬线;3)经线的特点: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的经线均相交于南北极点;所有经线长度相等,形状为半圆形;两条正对的经线可组成经线圈,且每个经线圈均能平分地球。
4)纬线的特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所有的纬线相互平行;纬线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并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变短,到两极缩为点;所有的纬线自成圆圈(除南北极点外),但只有赤道平分地球3.4.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5.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高、中、低纬的划分1)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0°纬线)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2)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3)高、中、低纬的划分: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6.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了经纬网。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在大千世界中独特而美丽。
然而,对于地球的形状和结构,你是否了解得足够清晰呢?本文将深入探讨地球的形状和结构,让我们一同进入这个神秘的世界。
一、地球的形状地球并不是一个完全规则的球体,而是稍微偏扁的椭球体。
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离心力所造成的。
地球自转的速度足够快,使得地球的自身物质均匀分布,从而形成了这种稍微偏扁的形状。
二、地球的结构1. 外部结构地球的外部结构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球的外壳是我们所站立的地方,它是地球最薄的一层,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幔是地壳之下的一层,由高温岩石构成,占据了地球的大部分体积。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温度极高。
2. 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固态地核、液态地核和地幔三个部分。
固态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由固态的铁和镍组成。
液态地核由熔融的铁和镍组成,外包围着固态地核。
地幔是位于地核和地壳之间的岩石层,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三、地球结构的作用1. 保护生命地球的结构对于维持生命的存在至关重要。
地球的外壳提供了我们生活所需的土地和大气层,保护了生命免受宇宙射线和太阳风的伤害。
地壳也扮演着调节地球温度的角色,维持了适宜的气候条件。
2. 形成地理现象地球的结构也直接影响着地球上的地理现象。
例如,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被分为许多移动的板块,它们之间的碰撞和摩擦导致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地幔中的热对流也会影响地质现象,如地球板块的运动和大规模地壳变动。
3. 形成地磁场地球的内部结构还与地球的磁场密切相关。
地核中的流动液态铁产生的电流形成了地球的磁场,它在地球周围形成了一个保护层,称为磁层。
地磁场对于阻挡太阳风的带电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具有重要的作用,维护了地球的生态平衡。
总结起来,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稍微偏扁的椭球体,而其结构则分为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两部分。
外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而内部结构则包括固态地核、液态地核和地幔。
八上地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构造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星球,它的赤道直径要比极轴直径长。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的岩石壳,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层,地核由内外核组成。
二、地球的运动1. 自转:地球绕自己的轴线自西向东旋转,使得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2.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年完成一次公转。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
三、地球的地理环境1.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呈现出多样性,受到纬度、海陆分布、海洋暖流等因素的影响。
2. 地球的地貌:地球上有大陆、岛屿、山脉、平原等不同的地貌特征。
3. 地球的水文:地球的水文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水的分布也呈现出多样性。
四、地球的人文环境1. 人口的分布: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
2. 城市的发展:城市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场所,城市的发展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3. 地球的文化:地球上有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它们相互影响、交流、融合,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五、地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基础,应该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
2.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地球的宝藏,包括煤炭、石油、铁矿石等,它们是工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原料。
3.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地球的生命之源,应该加强保护和恢复,建设美丽的家园。
六、地球的灾害1. 自然灾害: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等,它们给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2. 环境污染: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造成破坏,导致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
七、地理技术1. 卫星导航:卫星导航技术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得知自己的位置和前方的路况,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
2. 无人机技术:无人机可以在航拍、农业、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地理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以上就是地理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七上科学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总结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状(1)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①古代中国人:a.盖天说: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和“天如斗笠,地似覆盘”);b.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②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首先提出大地是球形的设想;③观察月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这是对地球认识的第一次飞跃;④1519年至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初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⑤现在,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证明地球是椭球体,蓝色是,白色是。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①远去的帆船总是先消失,后消失;②驶来的帆船总是先出现,后出现;③ (填“走得到”或“走不到”)到天涯海角;④站的高,看的远-----古诗有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⑤月食时被蚀部分总是成;⑥;(最早证明地球是球形的)⑦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注意:太阳东升西落(填“能”或“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只能说明地球绕太阳自转。
(3)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方法------探索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对比实验结论:①铅笔在木板上由近及远移动,看到的铅笔长度(有或没有)变化。
②铅笔在篮球表面从最高点由近及远移动,看到的铅笔(填“笔尖”或“笔尾”)先消失,这与海岸上远去的帆船(填“桅杆”或“船身”)先消失的情况相似,这说明地球的形状是的。
2.地球的大小(1)地球的真实形状:地球是一个 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①地球半径:赤道半径 km ,两极半径 km ,仅差 %②地球赤道周长: 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③地球表面积: 平方千米3.地球内部的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从外到内(地表到地心)把地球分为 (蛋壳)、 (蛋白)和 (蛋黄)三个圈层。
①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
海拔越高,地壳越 ;海拔越低,地壳越 。
②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深处,分为 和 。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结构和地球运动1. 地球的结构1.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椭球体。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1.2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基本圈层组成。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地壳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其中海洋地壳较薄,大陆地壳较厚。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2900千米。
地幔物质呈塑性,能够缓慢流动。
•地核:地核分为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外核厚度约为2200千米,内核厚度约为1200千米。
1.3 地球的磁场地球的磁场由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组成,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分别位于地理南极和北极附近,但并不完全重合。
地球磁场对生物和电子设备等有重要影响。
2. 地球的运动2.1 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2.2 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365.25天)。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的形成。
2.3 地轴倾斜地球轴线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称为地轴倾斜角,目前约为23.5度。
地轴倾斜是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原因,也是造成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因素。
2.4 地球运动的意义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这些现象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了人类的作息和农业生产;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地球五带的形成则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3. 地球的结构和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1 地理环境差异地球的结构和地球运动导致了地球上的地理环境差异。
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是一个两极、赤道的球体。
赤道半径千米,两极半径千米(差 21 千米),仅差0.33%。
所以看上去像个圆形。
赤道周长约千米。
2、地球由外到内可分为三层。
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1、经线(子午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纬线:与赤道平行的线、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经线与纬线的位置关系互相垂直;赤道与南、北两极的位置关系距离相等。
2、经线半圆形,长度相等,纬线圆形,长度不等;任何物体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它的位置。
回归线(南、北纬)23.5 度,极圈(南、北纬)66.5 度;中、低、高纬度的分界0°-30°,30°-60°,60°-90°。
3、讲述意义:①(本初子午线):东西经分界线②:南北纬分界线,南北半球分界线③:东西半球分界线4、地图: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地图三要素(,,);5、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内容;各比例尺的含义是什么?(地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千米)地图上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
(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第三节组成地壳的岩石1、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为,,。
2、岩浆岩: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的。
有明显的,或。
2、沉积岩:由地表的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形成的。
有或是沉积岩区别于其他种类岩石的主要特征。
3、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常有片状的结构。
2、常见的岩石:________:以肉红色、浅灰色为主,块状,有明显的矿物质颗粒。
________:以黑色和灰色为主,有气孔构造。
________:以白色、灰色和浅红色为主,有层状结构,可见微小沙粒,可能有化石。
________:以白色、灰色为主,没有矿物质晶体颗粒,可能有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