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著名史学家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当代国学大师排名大家平时会关注当代国学大师排名吗?关于当代国学大师排名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代国学大师排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当代国学大师排名:梁启超(1873.2.23~1929.1.19)学术地位: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学术范围: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先秦诸子、清代学术、书法、目录学主要任职:戊戌变法领袖之一、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京师图书馆馆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主要著作:《少年中国说》、《敬业与乐业》、《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民说》、《饮冰室主人自说》、《中国文化史》、《饮冰室主人全集》、《李鸿章传》、《曾国藩传》、《王安石传》、《饮冰室合集》、《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等。
人物评价:综其一生,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蒿目忧心,不能自已。
故自少壮以迄于病死,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
享年虽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则云变波折,与清末民初之时局相响应。
梁启超以“善变”闻名于世。
从戊戌年的变法开始,到庚子勤王,再到创办《新民丛报》,宣传“新民”思想,为开启民智鼓与呼。
辛亥革命后,他回国参与政治,两次讨伐复辟,再造共和。
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并将这一传统转变成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在不断的“变”里,其宗旨和目的始终不变,“其方法虽变,然其所以爱国者未尝变也”。
当代国学大师排名:王国维(1877.12.3~1927.6.2)学术地位:文学家、国学大师、考古学家学术范围:文学、考古学、教育、哲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哲学、翻译、儒学、理学、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词学、戏曲史、甲骨学、西北地理、金石学、简牍学、敦煌学、红学主要任职: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主要著作:《静安文集》、《王国维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宋元戏曲考》、《曲录》、《人间词话》、《殷周制度论》、《王国维诗词全编》、《<红楼梦>评论》、《流沙坠简》、《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等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
当代公认的十大国学大师是谁"国学大师",更是一个很有分量的称誉,是一顶很耀眼的桂冠,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佩戴的。
我国当代的国学大师有哪些?以下是整理的当代十大国学大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NO.1 王国维上榜理由:词学泰斗,戏曲学先锋,近代考古学的带头人,在多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且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多种著述成为学界必读经典,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代表作:《人间词话》、《人间词》、《宋元戏曲史》、《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观堂集林》,多收入《王国维遗书》。
集外旅日所作笔札,收入《王国维学术随笔》一书。
弟子:顾颉刚,赵万里,姜亮夫等NO.2 梁启超上榜理由:近代新史学的开创者,长期活跃政坛,是对近代政治有深远影响的风云人物。
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宗教等领域都广有建树。
代表作:《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佛学研究十八篇》,多收入《饮冰室全集》。
弟子:徐自摩,蔡锷,胡适,谢国桢等NO.3 章太炎上榜理由:近现代朴学大师,小学大师,经学大师,史学大师,晚年潜心研究佛学,旅日期间曾苦学梵文,更以佛学解注老庄,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其在小学一面,长于训诂,独步古今,后之学人唯有黄侃一人堪与匹敌。
经学方面,幼毕四书五经,出口能诵;诸子百家,信手拈来。
尤其对唐以前古籍颇为精通,可谓了如指掌,为学界所畏服。
代表作:《新方言》、《春秋左传读》、《訄书》、《检论》、《国故论衡》、《齐物论释》、《菿汉微言》、《国学讲演录》》等。
弟子:马裕藻、沈兼士、钱玄同、黄侃,鲁迅,朱季海等。
NO.4 陈寅恪上榜理由:近代史学大师,尤精于唐史的研究,为史学界公认的泰斗,其父为近代著名学人陈三立,人称陈散原的便是,有《散原精舍诗》传世。
陈寅恪通晓多种语言,除英、法、德、意、拉、西班牙语以外,尤精于梵文、藏语、突厥语、西夏语、契丹语,同时他还精晓小亚细亚等多种业已消失的小语种。
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1、 晚清思想家王韬【题像】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初名王利宾,字兰瀛;十八岁县考第一,改名为王瀚,字懒今,字紫诠、兰卿,号仲弢、天南遁叟、甫里逸民、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玉鲍生、尊闻阁王,外号“长毛状元”。
江苏苏州府甫里村(今甪直镇)人。
1845年考取秀才。
1849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士之邀,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
1862年因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被发现,清廷下令逮捕,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
应邀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将十三经译为英文。
1867冬-1868春年漫游法、英、苏格兰等国,对西方现代文明了解更深。
1868-1870年旅居苏格兰克拉克曼南郡的杜拉村,协助理雅各。
1870年返香港。
1874年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提倡维新变法,影响很大。
1879年,王韬应日本文人邀请,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
王韬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横滨等城市,写成《扶桑记游》。
王韬在1884年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上海。
次年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直至去世。
1894年为孙中山修改《上李鸿章书》,并修书介绍于李鸿章的幕友罗丰禄、徐秋畦等。
王韬一生在哲学、教育、新闻、史学、文学等许多领域都作出杰出成就,著有《韬元文录外编》,《韬元尺牍》、《西学原始考》、《淞滨琐话》、《漫游随录图记》、《淞隐漫录》等四十余种。
2、夏曾佑夏曾佑(1863~1924) 近代诗人﹑历史学家、学者。
字遂卿﹐一作穗卿﹐号别士﹑碎佛。
浙江杭州人。
他对今文经学、佛学有精深的研究,对乾嘉考据学和诗文有相当的素养。
此外他还注意学习外国吏地知识和自然知识。
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
曾官礼部主事﹑泗州知州﹐充两江总督文案。
入民国﹐一度退居﹐後曾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北平图书馆馆长﹐早年﹐曾与梁启超﹑谭嗣同在一起研讨“新学”。
又与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积极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文化和政治思想﹐对戊戌变法起了推动作用。
阮孝绪(479-536)南朝梁目录学家。
字士宗,南朝梁陈留尉氏(河南尉氏)人。
生于齐高祖建元元年,卒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年五十八。
阮事迹入梁书处士传。
幼以孝闻,性沈静,年十三通五经。
既冠,已有超然远引之志,遂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尝出户,亲友因呼为居士。
所居唯一床,竹树环绕,读书其中,学养精进。
屡被徵,以世路多艰,终不出。
其人出处去就,高洁不染有如此。
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有感公私坟籍,多所散夫,乃博采宋齐以来图书,集为“七录”一书,总结前人目录学之成就。
七录今夫,惟自序尚见于道藏“弘明集”内。
七录分内外两篇。
内为五录:经典,纪六艺;记传,纪史传;子兵,纪子书、兵书;文集,纪诗赋;技术,纪数术。
外篇有二:佛录、道录。
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
阮之前有王俭“七志”,以分类法论,则阮较王为善。
阮氏对目录学之页献,据姚名达在其“中国目录学史”中认为有:①分类合理化;②适应时代环境;③工作科学化。
阮录在当时已将“天下之遗书秘记,庶几尽于是”,可以说是已尽到目录学史上编集、创见之功。
王谟(1731~1817)清文献学家、著作家。
字仁圃,一字汝麋,号汝上,晚称汝上老人。
金溪(今属江西)人。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中举。
次年应考未中,侨居南昌为人教馆,编辑有《江阳典录》、《豫章十代文献略》。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授知县,不久辞官,请改学职,选授建昌府学教授。
一生辑佚文献丰富,功绩显着。
主要有《汉魏遗书抄》,收书500余种,刊行者有经部108种(一说96种)。
《汉魏丛书》辑佚书86种,又广为94种;《汉唐地理书抄》分前后两编8册,都500余种。
辑佚之书对地理学、方志学、文学、经学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著述有《豫章十代文献略》52卷。
另有《汝麋玉屑》、《江西考古录》、《汝麋诗抄》、《文抄》、《逸村诠》、《经说》、《十三经策案》、《读书引》等24种。
余嘉锡,中央研究院院士,语言学家,目录学家。
湖南省常德县人,1884年2月9日出生于常德县长茅岭。
1.鲁迅,字豫才,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姓周,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所用的笔名.鲁迅的三部小说集分别为《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为《朝花夕拾》;散文诗集为《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共16部.2.郭沫若是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五四”时期,开一代自由、奔放、雄奇、瑰丽的诗风,1921年8月优秀诗集《女神》出版,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为大型历史剧,其中以《屈原》最为著名.解放后他又创作了《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题材的剧本.3.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7年他以“茅盾”为笔名发表第一部小说《蚀》,它由《幻灭》、《动摇》、《追求》三部连贯性中篇小说组成.他的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子夜》,其男主人公是吴荪甫.他的农村三部曲为《春蚕》《秋收》《残冬》,其主人公是老通宝父子.他的另一部中篇小说为《林家铺子》.4.巴金,原名李芾甘.他的长篇小说《家》《春》《秋》被称为“激流三部曲”他的另外三部长篇小说《雾》《雷》《电》被称为“爱情三部曲”.他的中篇小说《憩园》和《寒夜》也很著名.他曾荣获“但丁国际奖”.5.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的长篇小说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张的哲学》《二马》和《离婚》等.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曾获“人民艺术家”称号.6.曹禺,原名万家宝.他的剧作有《雷雨》《日出》《原野》等.7.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的长篇小说为《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集《多收了三五斗》《夜》.8.夏衍,原名沈乃熙,字沈端先.著名剧作家,其代表作多幕话剧《上海屋檐下》和《秋瑾传》.《包身工》是我国第一部成功的报告文学.他还成功地将鲁迅的《祝福》和矛盾的《林家铺子》改编为电影剧本.9.冰心,原名谢婉莹,她的散文集《寄小读者》和诗集《繁星》在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中学课本用了她的《小橘灯》.10.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名篇有《背影》《荷塘月色》《绿》等.11.闻一多,著名诗人、学者.著名的诗集有《红烛》《死水》.12.丁玲,女作家.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斯大林文学奖”13.赵树理,现代著名文学家.著有《李有材板话》《小二黑结婚》等中篇小说.14.钱钟书,著名学者、作家.他的著名长篇小说为《围城》.15. 孙犁,著名作家.代表作《荷花淀》.16.贺敬之、丁毅执笔新歌剧《白毛女》.17.田汉是我国“国歌”词作家.聂耳“国歌”曲作者,18.杨沫著长篇小说《青春之歌》.19.周立波著长篇小说《暴风骤雨》.20.曲波著长篇小说《林海雪原》.21.罗广斌、杨益言著长篇小说《红岩》.22.李季著《王贵与李香香》信天游形式,23.魏巍著长篇小说《东方》,24.杜鹏程著《保卫延安》,。
中国著名作家简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每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已》《药》《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1923年集成小说集《呐喊》,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
“四•一二”大屠杀后,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杂文《记念刘和珍君》《“友邦惊诧”论》等,此外还翻译果戈里、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建国后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
(1)作品集简况:①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②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篇》(1922-1935)③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原名《旧事重提》)④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⑤杂文集十六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2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36)《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⑥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原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作品。
(2)鲁迅小说集所收作品①《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免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②《彷徨》:《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涓生、子君》《弟兄》《离婚》。
③《故事新编》:《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怀旧》。
历史地理第+六辑谭其釀与方志学,巴兆祥谭其轅,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
除任教外,他将毕生精力倾注于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史研究和中国历史地图的编绘,为中国史学的发展、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创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谭先生对地方志也有精深的研究,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编著了著名的《国立北平图书馆方志目》,合编《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中的方志提要。
特别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谭先生任中国地方史志协会顾问,积极倡导、支持、指导新修地方志工作,发表了许多方志学论文①,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新方志学的发展和新方志编纂质量的提高。
这里仅就谭先生对方志学的突出贡献作一简要的阐述。
一、关于方志目录方志的著录源远流长,但方志专目的岀现则是民国年间的事。
现存最早的专门方志目录是民国2年缪荃孙所编的《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著录明志214部,清志1676部。
北伐胜利后,随着全国政治形势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发展,方志编纂工作大规模开展,各级各类图书机构的方志皮藏大幅度增加,为方志目录的编纂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再加上,西方文化思潮的传入,学术研究范围的拓宽,目录学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图书整理工作岀现了一时之盛。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方沈红亮志的目录整理工作也得到了巨大的推进。
1930年谭其骤从暨南大学历史系毕业,并考上了燕京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932年研究生毕业。
同年,任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员,负责整理馆藏地方志。
在此之前,北平图书馆也曾整理过馆藏方志并编有六种目录,但这六种目录皆非方志专目,且体例不一。
于是,谭其釀便以1932年为著录下限,按同一体例,将原分散著录于六种目录中的方志予以汇总,并逐一进行核对,纠谬补缺,至1933年编成《国立北平图书馆方志目》。
该目录著录各种志书5200余部,去其重复约3800余种,它是民国方志专目中最著名的一部"与当时的方志目录相比,《国立北平图书馆方志目》有如下特点:1.收录的范围比较广。
该目录以著录省、府、厅、州、县志为主;兼及边镇志、卫志、所志、关志、场志、盐井志。
文学常识(文学史):中国近现代文学史梳理王国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
清末秀才。
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鲁迅,原名周树人(。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短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言。
陈寅恪,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
(1890—1969)王国维(1877年—1927年)鲁迅(1881.9.25—1936.10.19)陈寅恪(1890—1969)胡适,汉族,安徽绩溪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1891.12.17—1962.2.24)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史学概论复习提纲名词1.王国维简介: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
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史学成就:(1)甲骨研究:将甲骨学由文字学演进到史学的第一人。
他撰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殷虚卜辞中所见地名考》、《殷礼徵文》以及《古史新证》等,他将地下的材料甲骨文同纸上的材料中国历史古籍对比来研究,用卜辞补正了书本记载的错误,而且进一步对殷周的政治制度作了探讨,得出崭新的结论,他的考证方法极为缜密,因而,论断堪称精审。
(2)二重考据法:即以地下的材料与纸上的材料相比较以考证古史的真象。
这种考证方法既继承了乾嘉学派的考据传统,又运用了西方实证主义的科学考证方法,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古史研究上开辟了新的领域,创造了新的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顾颉刚简介: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代表作品《古史辨》、《当今中国史学》等。
史学成就:3.梁启超简介: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代表作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新史学》。
史学成就:(1)五四运动前从理论上对封建史学的批判和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史学的主张(2)提出新史学应以进化论为指导,来探索人群的进化和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他认为历史要求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即研究历史要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
中国近代的史学大师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他的文章富有独特的历史视角,令人深思,启蒙思想。
其著作合编在《饮冰室合集》历史著作主要是《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
汉族,江苏常州人。
我国近代“史学四大家”之一,生于江苏常州。
十二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读史书,了解中国历史。
16岁自学古史典籍。
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第一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
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
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
1951年院系合并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生教授。
史学代表作品:《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为代表的四部断代史、《吕思勉读史札记》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男,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
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缪之后。
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1 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
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
主要著作《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先秦诸子系年》个人认为如果真的喜欢中国古代史《国史大纲》必读不可,而且也对”我们为什么学历史?”这个问题有所思考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典籍。
近现代及当代重要学者资料汇集1、钱穆(1895——1990)国学大师,自学成才,曾为小学教师,后历任北大、清华、西南联大老师,1949年后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
主要从事中国传统学术研究,代表作有《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师友杂艺》、《中国知识分子》、《论语文解》、《论语要略》、《刘向歆父子年谱》、《先秦诸子系年》《中国文化史导论》、《孟子研究》、《中国人之宗教社会及人生观》、《中国社会演变》、《阳明学述要》、《秦汉史》、《中国史学名著》、《中国史学发微》等。
代表性弟子有余英时,曾受顾颉刚推荐,但与胡适、傅斯年观点不合。
2、周一良﹙1913——2001﹚曾祖父周馥(曾国藩的幕僚),祖父周学海,叔祖周学熙,父亲周叔弢﹙著名民族资本家﹚。
周一良从小受师塾教育,后先后到辅仁大学、清华大学学习,通晓数种外语,甚笃汉学,学贯中西。
曾留学哈佛,任教北大、清华。
主要致力于魏晋南北朝研究,代表作有《魏晋南北朝史论集》、《魏晋南北朝史札记》、《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魏收之史学》、此外,周一良精通日语和梵文,著有《中日文治维新的几个问题》、《中外文化关系史论》、《中外文化交流史》、《唐代印度来华密宗三僧考》、《中国的梵文研究》、《敦煌写本书仪考》等。
文革时期曾受到痛批,还要加入过为“四人帮”效力的“梁效”。
见《毕竟是书生》。
与陈寅恪、吴于廑、杨连升等关系密切。
3、陈寅恪﹙1890——1969﹚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著名诗人)。
曾就读师塾,贯通中国传统文化,后游学日本、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师,一生精通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尤以巴利文和梵文最精。
后受梁启超推荐,任教清华,抗日战胜期间转向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一直任教于中山大学。
提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热爱传统文化,其思想被认为处于“”之间。
主要从事隋唐史研究,提出小说的史料价值应该重视以及“以诗证史”,代表作有《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
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顾颉刚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当代中国史学》这本重要著作的作者。
《当代中国史学》是一本以历史学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对于中国当代史学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述。
本文将从顾颉刚与《当代中国史学》的关系、书中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历史学研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顾颉刚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并在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他以扎实的历史素养和深厚的学术造诣著称,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的权威人物。
《当代中国史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回顾,对中国历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代中国史学》一书是以近现代历史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
顾颉刚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评述。
他分析了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背景、学科演变和主要学术流派,对各个研究领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评析。
同时,他也对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和突出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历史学界存在的争议和困境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在《当代中国史学》中,顾颉刚主要关注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对历史学理论的反思和探讨。
他认为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需要对其自身的科学性和价值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探索历史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其次是对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的历史回顾和评价。
他对这一时期的学科发展、学术观点和历史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评述。
最后是对当代中国历史问题的研究展望。
顾颉刚在书中提出了很多关于当代中国历史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和借鉴。
《当代中国史学》对中国历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它对中国历史学研究的体系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其次,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观点,引领了中国历史学研究的新方向和新趋势。
最后,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激发了更多研究者的兴趣和热情,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的进一步发展。
李晚芳《读史管见》研究李晚芳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经学家,其著作《读史管见》是其经典之作,被誉为“读经通关书”。
该书对中国历史的解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并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李晚芳《读史管见》的研究,分析其思想内涵和学术价值。
一、李晚芳的传记和学术背景二、《读史管见》的写作背景和内容概述三、《读史管见》的主要思想及其渊源四、《读史管见》的读者反响和社会影响五、《读史管见》与《四书五经》的关联六、《读史管见》对中国历史学研究的贡献七、《读史管见》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八、对《读史管见》的评价和争议九、对未来研究的启示和展望李晚芳在他的经济发展本体论中主张的“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人的新理念导向”对于今天中国社会的神道主义复兴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在他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立中国文化人观上面,也与当今中学教育存在一系列问题很相似。
他的经学也值得我们关注——李晚芳在《读史管见》中,以积极的心态,参照儒学经典,为我们打开了中国历史学的一扇门——儒家史学思想的宝库门。
1. 李晚芳的传记和学术背景本提纲旨在介绍李晚芳的人生经历和学术背景,为深入探讨《读史管见》的思想体系做铺垫。
可以包括李晚芳的出生、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学术成就、荣誉称号等方面的内容。
2. 《读史管见》的写作背景和内容概述本提纲集中介绍《读史管见》的写作背景和基本内容,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书的背景和基本情况。
可以包括书的写作时间、目的、基本内容概述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可介绍书中的重要篇章和论述。
3. 《读史管见》的主要思想及其渊源本提纲着眼于《读史管见》的核心思想,可以探究李晚芳对历史和经学的独特见解,以及这些看法的渊源和发展逻辑。
可以涉及李晚芳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社会制度等方面的评价和思考。
4. 《读史管见》的读者反响和社会影响本提纲关注于《读史管见》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反响和影响,可以介绍该书的出版情况、评论媒介、公众反响等方面,并进一步探究该书对中国学术界和文化传承的影响。
中国现当代著名史学家
陈寅恪(1860——1969)江苏义宁(今修水县)人,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代表作是《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倡导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开贞,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主张用科学的历史观点研究和解释历史,是中国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开创者,造就了一个唯物史观的中国古代文化体系。
范文澜(1893—1969),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
著有《文心雕龙讲疏》《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等,带有党性政治色彩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
著名史学研究家,在《诗经》《尚书》以及史前史阶段颇有研究,曾发表论文《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汉代学术史略》、《王肃的五帝说及其对于郑玄的感生说与六天说的扫除工作》、《三统说的演变》、《汉代以前中国人的世界观念与域外交通的故事》、《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夏史三论》、《九州之戎与戎禹》、《鲧禹的传说》等篇。
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钱穆(1895~1990)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江苏省无锡人。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代表作有《先秦诸于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和《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等。
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史上儒家人文主义史学家的代表,他从历史的人文性和人文科学认识的独特性对历史认识问题作了阐述。
钱穆力图把传统史家从事考据所揭示的个别事实的真实构成一个前后连贯、有因有果的时间序列,力求从时间上把历史综合为一个发展的整体,着眼于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统一性上去考察。
傅斯年(1896——1950)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
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语言学家。
主要著作有:《东北史纲》《性命古训辨证》《古代中国与民族》《古代文学史》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有:《夷夏东西说》、《论孔子学说所以适应于秦汉以来的社会的缘故》、《评秦汉统一之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之想象》等。
“史学本是史料学”是傅氏史学思想的最基本点,应建设绝对客观的历史学。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著名历史学家。
著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先秦、秦汉部分,唯物史观派的代表人物。
吕振羽(1900—1980),湖南邵阳人,著名历史学家。
著有《简明中国通史》、《中国民族简史》等,唯物史观派的代表人物。
雷海宗(1902~1962)字伯伦,河北省永清县人。
中国历史学家,著有《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西洋文化史纲要》等。
雷海宗认为真正的史学不是繁琐的考证或事实的堆砌,于事实之外须求道理,要以哲学的眼光,对历史作深刻透彻的了解。
侯外庐(1903—1987),山西平遥人,著名历史学家。
著有《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中国思想通史》(与杜国庠、赵纪彬、邱汉生合著,五卷)等,着重对历史做整体研究,在思想史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唯物史观派的代表人物。
吴晗(1909~1969)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省义乌人。
中国历史学家,著有《历史的镜子》、《史实与人物》、《朱元璋传》、《胡惟庸党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明代之农民》等文,颇受当时史界名流青睐,带有实用史学的观念。
黄仁宇(1918——2000)美籍华裔,祖籍湖南长沙,《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赫逊河
畔谈历史》《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放宽历史的眼界》《十九世纪明代之财政与税收》。
他的“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的“大历史”观,在史学界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