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草绿色链球菌的鉴定思路与依据
- 格式:docx
- 大小:12.18 KB
- 文档页数:3
1.概述链球菌属是一群触酶试验阴性、呈链状排列的革兰阳性球菌。
该菌属种类繁多,目前临床上仍沿用Lancefield血清学方法进行分群(A、B、C、D、F、G等18个群),或根据溶血现象(β溶血、α溶血或草绿色溶血、γ溶血或不溶血)进行分类。
化脓性链球菌是临床上最重要的链球菌,属A群、β溶血的链球菌。
2. 标本类型血液、尿液、痰、脑脊液、穿刺液、脓液等标本。
3. 鉴定3.1 形态与染色革兰阳性球菌,固体培养基上呈单个或成双排列,较少呈链状排列,肉汤培养基中呈长链状排列,肺炎链球菌呈矛头状,成双或链状排列。
3.2 培养特性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可出现三种溶血反应:α溶血周围有灰绿色的狭窄溶血环;β溶血周围有明显较大的完全透明环;γ溶血(不溶血性)无异常变化。
肺炎链球菌菌落中央呈脐窝状、表面光滑、灰色、扁平,周围有草绿色α溶血环。
3.3 生化反应触酶试验阴性,对各种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因菌种而异,链球菌不被胆汁溶解。
肺炎链球菌胆盐溶菌试验阳性,Optochin试验敏感(抑菌环>14mm)。
3.4 鉴别要点3.4.1 本菌属特征革兰阳性球菌,单个、成双或链状排列,菌落较小,可出现β溶血、α溶血或不溶血,触酶试验阴性。
3.4.2 根据溶血及关键性试验,对链球菌进行推测性鉴定分群。
A群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β溶血,杆菌肽敏感。
B群链球菌(无乳链球菌):β溶血,CAMP试验阳性,马尿酸钠试验阳性。
C群链球菌(似马链球菌、兽疫链球菌和马链球菌等):马尿酸钠、6.5%氯化钠耐盐试验均为阴性,血清学分型、杆菌肽耐药(抑菌试验阴性)。
D群肠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鸟肠球菌等):胆汁七叶苷、6.5%氯化钠耐盐试验均为阳性,45℃生长。
现归属于肠球菌属。
C、F及G群链球菌的鉴定常需用血清学方法。
非β溶血链球菌的鉴别见表1。
表1 非β溶血链球菌的鉴别菌名Optochin试验胆汁溶菌试验胆汁七叶苷试验肺炎链球菌+ + -牛链球菌- - +其他草绿色链球菌群- - -3.5 操作步骤3.5.1 涂片、染色观察菌落特征,挑取可疑菌落,涂片染色镜检。
什么是草绿色链球菌
一、什么是草绿色链球菌二、感染链球菌时的症状三、感染链球菌时的日常护理
什么是草绿色链球菌 1、草绿色链球菌的性状
球形或卵圆形,直径0.6~1.0um,多数呈链状排列,短者4~8个细菌组成,长者有20~30个细菌组成。
链的长短与菌种及生长环境有关,在液体培养基中形成链状排列比在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的链长。
幼龄菌大多可见到透明质酸形成的荚膜,如延长培养时间,荚膜可被细菌自身产生的透明质酸酶分解而消失。
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样结构。
2、链球菌的抗原结构
2.1、核蛋白抗原或称P抗原,无特异性,各种链球菌均同,与葡萄球菌有交叉。
2.2、多糖抗原或称C抗原系统族特异性抗原,是细菌壁的组成成份。
对人致病的90%属于A群,其次为B群,其它群少见。
2.3、蛋白质抗原或称表面抗M、R、T、S等四种不同性制质的抗原组份,具有型特异性。
是链球菌细胞壁的蛋白质抗原,位于C抗原外层,同族链球菌可根据表面抗原不同进行分型,如A族链状菌可据此分为60多型。
3、青霉素可以有效治疗草绿色链球菌感染
青霉素仍是治疗草绿色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在某些地区出现少数青霉素耐药株,如轻症链球菌和血链球菌有报道耐青霉素者占12%和9%。
治疗心内膜炎时,青霉素需与氨基糖甙类联合应用,必要时也可与万古霉素合用。
其他抗菌药,如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类、红霉素、氯霉素等也可根据病情作为青霉素的替代药物选用。
应用头孢菌素类时需注意交叉。
链球菌属的特性及其检验目的:总结链球菌属的特性及其检验技术,结合临床经验,进一步提高细菌分离及鉴定水平。
方法:采用显微镜检查、分离培养、细菌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等进行分离和鉴定。
结果:根据菌体形态、菌落形态、溶血特征将链球菌分为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链球菌;按链球菌细胞壁中多糖抗原不同,可分成A、B、C、D等20个群。
结论:链球菌是临床常见的致病菌,正确掌握检验方法,科学地分离和鉴定,有助于临床做出合理的诊治决策。
标签:链球菌属;特性;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链球菌属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及动物肠道和鼻咽部,大多数不致病。
其中A、B群及肺炎链球菌是本属的3种重要致病菌,可引起各种化脓性炎症、医源性伤口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以及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超敏反应性疾病[1]。
另外草绿色链球菌为条件致病菌。
因此,本属细菌的鉴定、药敏试验是微生物检验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临床上常见的标本包括咽拭子、痰液、分泌物、穿刺液、尿液、脑脊液和血液。
现将本属的特性及其检验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微生物实验室2009年共接收咽拭子样本299例、痰液样本1 319例、分泌物817例、穿刺液239例、尿液704例、脑脊液54例和血液培养815例,合计4 247例。
其中门诊患者样本239例,住院患者样本4 008例。
细菌培养阳性结果1 475例,阳性率为34.73%。
其中链球菌属阳性83例,占5.63%。
1.2 检验方法根据不同疾病采集不同标本。
1.2.1 显微镜检查咽拭子、痰液、脓液、穿刺液、脑脊液等标本可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见链状排列革兰阳性球菌可初步报告,及时供临床参考。
1.2.2 分离培养血液标本需要先增菌培养,脓液、咽拭可直接接种血琼脂平板。
链球菌属初代分离需5%CO2,35℃24 h观察菌落性状。
菌落太小可延长观察时间。
1.2.3 鉴定根据菌体形态、菌落形态、溶血特征以及下列鉴定试验进行。
链球菌检验作业指导书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链球菌的检验方法。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患者的生物样品(如:尿液、脓液、脑脊液、痰等)及医院物体表面涂抹样本及使用中消毒剂链球菌的检验。
2引用标准GB/T 4789.2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与图解(第二版)周庭银编著3 设备和材料3.1 无菌棉拭子。
3.2 无菌5cm×5cm规格板。
3.3 温箱:36±1℃,42℃。
3.4 显微镜。
3.5 灭菌广口瓶:500mL。
3.6 灭菌三角烧瓶:500mL,250mL。
3.7 灭菌吸管:10mL、1mL。
3.8 天菌平皿:90mm×15mm。
3.9 灭菌小试管:内径3mm,长5cm。
3.10 灭菌毛细管。
3.11 无菌注射器:5mL、10mL3.12 橡皮乳头。
3.13 载玻片。
3.14 酒精灯。
3.15 灭菌金属匙或玻璃棒。
3.16 接种棒、镍铬丝。
3.17 试管架、试管篓。
4 培养基和试剂4.1 1%葡萄糖肉汤:按GB/T 4789.28中4.1规定。
4.2 血琼脂平板:按GB 4789.28中4.6规定。
4.3 SCDLP液体培养基: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附录A.23中规定。
4.4 麦康凯琼脂:按GB 4789.24中4.4规定。
4,5 6.5%氯化钠肉汤:见附录A1。
4.6 马尿酸钠培养基:按GB/T 4789.28中3.9规定。
4.7 过氧化氢酶试验:按GB 4789.28中3.21规定。
4.8 蛋白胨水、靛基质试剂:按GB 4789.28中3.13规定。
4.9 氨基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按GB 4789.28中3.12规定。
4.10 糖发酵管:按GB 4789.28中3.2规定。
4.11 溶血性检查:见附录A1。
4.12 杆菌肽敏感试验:见附录A4。
4.13 CAMP 试验:见附录A5。
4.14 胆汁-七叶苷试验:见附录A64.15 6.5%NaCl生长试验:见附录A7。
链球菌属及其检验「微生物检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细菌,呈链状排列的革兰阳性球菌,个别种成双排列。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及动物肠道和健康人鼻咽部,大多数不致病,致病菌可引起各种化脓性炎症、猩红热、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以及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超敏反应性疾病。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链球菌属细菌的知识,欢迎阅读。
⒈分类链球菌的分类方法尚未统一。
常用下列两种方法。
⑴根据溶血现象:分为3类。
①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称甲型溶血或α溶血,该类菌又称草绿色链球菌,为条件致病菌。
②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有2~4mm宽的透明溶血环,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该类菌又称溶血性链球菌,致病性强,常引起人和动物多种疾病。
③丙型链球菌(γ-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无溶血环,因而又称不溶血性链球菌,一般不致病。
⑵根据抗原结构:按链球菌细胞壁中多糖抗原不同,可分成A、B、C、D …等20个群。
同群链球菌间,因表面蛋白质抗原不同又分若干型。
如A群根据其M抗原不同,可分成约100个型;B群分4个型。
对人致病的链球菌菌株,主要是 A群,多数呈现乙型溶血。
⒉细菌特性⑴链球菌① 形态染色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5~1.0μm,链状排列,链的长短与细菌的种类和生长环境有关,在液体培养基中形成的链较长。
无芽胞,无鞭毛。
多数菌株在培养早期(2~4h)形成透明质酸的荚膜。
革兰染色阳性。
②分离培养要求较高,培养基中需加入血液或血清、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物质。
多数菌株兼性厌氧,少数为专性厌氧。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沉淀生长,在血平板上,37℃18~24h后可形成灰白色、圆形、凸起、光滑、直径为0.5mm~0.75mm的细小菌落,菌落周围出现不同类型的溶血环。
③生化反应触酶阴性、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这两特性可用来鉴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草绿色链球菌1. 简介草绿色链球菌(Streptococcus viridans)是革兰氏阳性细菌的一种,属于双球菌状链的球菌,一般分布在口腔、呼吸道和消化道等人体部位的黏膜上。
草绿色链球菌是人体正常微生物群落的一员,但在特定条件下,它也可引发一些感染性疾病。
2. 形态特征草绿色链球菌是革兰氏阳性细菌,球状,通常以链状或簇状排列。
它的颜色可变,从绿色到蓝绿色,取决于其产生的色胆绿素的色素。
它在血液琼脂培养基上形成透明的小环,是其鉴定的一个重要特征。
3. 分布草绿色链球菌广泛存在于人体各个部位,尤其在口腔、咽喉、鼻腔、肠道等部位的黏膜表面。
它是人体正常的口腔菌群成员之一,并且在人群中普遍存在。
4. 感染与疾病草绿色链球菌具有一定的致病性,一般情况下,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局部破坏的情况下才会引起感染。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感染与疾病:4.1 龋齿草绿色链球菌是口腔中最重要的致龋菌之一。
它可以黏附在牙齿表面形成牙菌斑,并产生酸性代谢产物,导致牙齿脱矿。
龋齿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
4.2 鼓膜炎草绿色链球菌也是鼓膜炎的常见致病菌之一。
它可以通过鼻咽部感染进入中耳腔,引起感染性鼓膜炎。
鼓膜炎通常会导致中耳内积聚液体,引起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4.3 侵袭性感染在免疫力低下或局部损伤的情况下,草绿色链球菌还可能引起严重的侵袭性感染。
这些感染可涉及心脏、脑膜、关节和其他器官。
心内膜炎、脑膜炎和骨关节炎是比较常见的侵袭性感染。
5. 治疗与预防一般情况下,口腔中的草绿色链球菌并不需要特殊处理。
但在感染或疾病发生时,常规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草绿色链球菌在感染中常常对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因此可应用以治疗感染。
•手术干预:对于侵袭性感染或其他需要手术干预的疾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预防:维护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刷牙、使用漱口水等,有助于预防草绿色链球菌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生。
写出草绿色链球菌的鉴定思路与依据
一、背景介绍
草绿色链球菌是一种革兰阳性球菌,常见于人体口腔、鼻咽部和肠道等部位,也可引起多种感染。
由于其易感染和传播的特点,对其进行鉴定是非常重要的。
二、样本采集
草绿色链球菌可以从多种样本中分离出来,如口腔拭子、咽拭子、血液、尿液等。
在采集样本前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污染。
三、初步鉴定
1.形态学特征:草绿色链球菌为革兰阳性球菌,直径约为0.5-1微米。
在厚涂片上呈葡萄簇状或链状排列。
2.培养特征:草绿色链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培养时呈灰白色圆形或不规则凸起的菌落;在巴氏琼脂平板上培养时呈淡黄色或黄白色圆形透明菌落。
3.生理生化反应:草绿色链球菌能产生β溶血素,但不能产生氧化酶和嗜碱性磷酸酶。
四、进一步鉴定
1.乳糖发酵试验:草绿色链球菌不能发酵乳糖。
2.甘露糖发酵试验:草绿色链球菌能够发酵甘露糖。
3.大肠杆菌培养基上的青色反应:草绿色链球菌在大肠杆菌培养基上培养时,其周围会出现青色反应环。
4.抗生素敏感试验:草绿色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万古霉素等敏感,对头孢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
五、分子生物学检测
分子生物学检测是目前最为准确的方法之一。
通过PCR扩增16S rRNA基因序列,然后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构建,可以明确地识别出草绿色链球菌。
六、总结
对于草绿色链球菌的鉴定,需要从样本采集、初步鉴定到进一步鉴定
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因此需
要综合考虑各种方法的结果,最终确定草绿色链球菌的鉴定结果。
草绿色链球菌菌血症是怎么回事草绿色链球菌(Streptococcus viridans)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在人体中常常存在于口腔、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系统等部位。
它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并没有害处,但当它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中引起感染时,就会导致严重的疾病,即草绿色链球菌菌血症。
草绿色链球菌菌血症是一种由细菌在血液中繁殖引起的严重感染。
它常常发生在免疫系统功能较弱的人体内,例如老年人、患有长期疾病或正在接受化疗的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等。
此外,心脏瓣膜、肾脏和人体其他部位的疾病状态也增加了感染发生的风险。
草绿色链球菌菌血症的症状多种多样,取决于感染的部位和程度。
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头痛、恶心、呕吐、皮肤瘀斑等。
患者还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低血压等严重症状。
如果菌血症引发了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可能还会出现心脏瓣膜损伤的症状,如心脏杂音、关节疼痛和脾脏肿胀等。
诊断草绿色链球菌菌血症的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以及进行体格检查。
此外,医生还会进行血液培养,以确定感染的细菌种类。
其他实验室检查如血液生化检查、血培养和心电图等也可以用于确认草绿色链球菌菌血症的诊断。
治疗草绿色链球菌菌血症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
具体的治疗方案取决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病情。
一般情况下,医生会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对于严重的感染性心内膜炎,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如瓣膜置换术。
此外,患者还需要休息、保持良好的营养和充足的水分摄入,以帮助身体恢复。
草绿色链球菌菌血症的预防主要包括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加强免疫力。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漱口,定期体检,注射疫苗等都可以帮助预防草绿色链球菌菌血症发生。
在治疗草绿色链球菌菌血症的过程中,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避免过度劳累,不要吸烟,减少饮酒。
此外,我们还应注意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以增强免疫力。
草绿色链球菌的鉴定思路与依据
引言
草绿色链球菌(Streptococcus viridans)是一类常见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它们广泛存在于人体、动物以及环境中,通常是一种正常的微生物群落成员。
但在一些情况下,草绿色链球菌也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感染和疾病。
因此,对草绿色链球菌的准确鉴定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草绿色链球菌的鉴定思路与依据,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该菌的特点与鉴定方法。
草绿色链球菌的特点
草绿色链球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球菌,具有以下特点:
1.形态特征:草绿色链球菌为圆形细菌,通常呈成串状排列,链的长度和形状
因菌株而异。
2.非溶血性:与其他链球菌不同,草绿色链球菌通常是非溶血性的,即在血液
琼脂平板上生长时不会产生溶血环。
3.呼吸代谢:草绿色链球菌是厌氧菌,无法利用氧气进行呼吸代谢。
4.非荚膜菌株:草绿色链球菌通常没有荚膜,与荚膜链球菌有所区别。
5.生理特性:草绿色链球菌在碳水化合物发酵过程中产生各种代谢产物,如乳
酸、醋酸和丙酮酸等。
6.耐酸性:草绿色链球菌对酸的适应性较强,可以在较低的pH值下存活与生
长。
草绿色链球菌的鉴定方法
草绿色链球菌的鉴定通常需要使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包括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方法的具体步骤与依据。
形态学观察
形态学观察是草绿色链球菌鉴定的首要步骤,具体包括菌落形态观察和细胞形态观察。
1.菌落形态观察:将待鉴定的菌株接种于青霉素血琼脂培养基上,培养温度为
35-37摄氏度,培养时间一般为24-48小时。
观察菌落的形状、颜色、透明
度以及表面的凹凸程度等特征。
草绿色链球菌的菌落通常呈灰白色或者淡黄
色,有时会有绿色的色素沉积。
2.细胞形态观察:从培养基上取一小部分菌落,加入一滴生理盐水,制备菌液。
将菌液滴于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
草绿色链球菌的细
胞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成串排列。
生理生化试验
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试验可以进一步确定草绿色链球菌的生理特性和代谢产物的生成情况。
1.嗜酸性试验:将菌株接种于含有各种碳水化合物的培养基上,观察菌落的酸
碱反应。
草绿色链球菌通常能够发酵多种碳水化合物生成有机酸,如乳酸、
醋酸和丙酮酸等。
2.氧耗试验:将菌株接种于无机盐培养基中,观察菌株的氧耗情况。
草绿色链
球菌通常无法利用氧气进行呼吸代谢,因此在无氧条件下生长。
3.微量时相:添加亚硝酸钠试纸片于培养基上,观察菌落颜色的变化。
草绿色
链球菌通常生成亚硝酸,可以导致试纸变成红色。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通过检测特定基因或遗传物质的存在来确定草绿色链球菌。
1.PCR扩增:使用草绿色链球菌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然后分析扩增产物
的大小和序列。
草绿色链球菌的特定基因片段可以作为鉴别依据。
2.16S rRNA测序:提取草绿色链球菌的DNA,然后进行16S rRNA的测序。
根
据测序结果与数据库比对,可以得出草绿色链球菌的鉴定结果。
结论
草绿色链球菌是一类常见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具有特殊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
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综合分析,可以对草绿色链球菌进行准确的鉴定。
了解和掌握草绿色链球菌的鉴定方法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Gilmore MS, Clewell DB, Ike Y, et al. The Enterococci:
Pathogenesis, Molecular Biology,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M].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Press, 2002.
2.Shlaes DM, Spellberg B. Combating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save lives[J].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13, 57(suppl 2): S159-S162.
3.Baddour LM, Wilson WR, Bayer AS, et al. Infective endocarditis:
diagnosis, antimicrobial therapy, and management of complications: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Committee on
Rheumatic Fever, Endocarditis, and Kawasaki Disease, 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Young, and the Councils on Clinical Cardiology, Stroke,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 and Anesthesia,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endorsed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J]. Circulation, 2005, 111(23): e394-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