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信丰中学2017-2018学年高考语文阅读试题 Word版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29.51 KB
- 文档页数:4
信丰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年级暑期语文练习一命题人:黄焕林罗婷婷审题人:黄焕林罗婷婷2017.7。
6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
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公以来诉者士无留难。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
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
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
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
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鄂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
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
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尤一人。
"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
绍圣初,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哲宗纳之。
崇宁元年,抚定鄯、廓州。
边臣欲举师渡河,朝议难之。
将独谓:“兵机不可失,愿从之。
”未几,捷书至。
将以复河、湟,功转特进。
御史中丞朱谔取将旧谢章表,析文句以为谤,遂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河南府.言者不已,降资政殿学士,知颍昌府。
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的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信丰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周练五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滟滟..(yàn yàn)剡.溪(shàn) 渌.水(lù) 殷.岩泉(yìnɡ)B.东南坼.(chì) 饷.东菑(xiǎnɡ)观朝槿.(jǐn) 铜钲.(zhēnɡ)C.初霁.(jì) 怆.然(cānɡ)絮.帽(xù) 西崦.(yān)D.邠.州(Bīn) 霹雳.(lì) 姜夔.(kuí) 谢公屐.(jī)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A.作诗,自有别样成功之道,不是看诗书就能成就的;好诗,自有其别样的情趣,也不是明白“诗理”就能写出的。
古人并不是不读书,不穷理,而是要不落言筌....,这样才会作出好诗。
B.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挥而就....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C.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
反过来也是一样。
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
D.六年未出片的林志颖发行了新专辑《挡不住我》,为了这张专辑,他推掉了多部戏约,但他一点也不以为意....,总觉得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才会开心。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出国绕一圈,‘山寨’变大牌。
”从事海外代购4年的徐晓对某些代购店这种“以假充真”的行为,但又无可奈何。
②在云南地震灾区采访,碰到巧家县安监局职工刘诗明,他正脚裹纱布,为灾民分发救援物资。
休息时他乐呵呵地向笔者说:“与灾民的利益相比,这点伤病。
”③有网友说“你再优秀也会有人对你,你再不堪也会有人对你青睐有加”,所以不妨拨开世间纷纭,做好自己。
信丰中学2016级高二上学期周六训练语文试题(一)命题人:吴彩霞审题人:申丽君审核人:申丽君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
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
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
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
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
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信丰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学期语文学科周练三命题人:刘柳兰素芹审题人:刘柳兰素芹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
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
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而禅师也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
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
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
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淡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元好问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
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
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
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尚能引起我们的兴趣。
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楞严经》曰:“臂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是此诗之本。
这个比喻本来就有趣,经苏轼点化后更有机锋。
在儿童般天真的发问中,包含着耐人寻思的理趣。
更值得研究的是另一些作品,它们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或咏渔钓,并没有谈禅,但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
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远处的人语衬托着山的空寂,密林里漏下一线落日的返照。
那微弱的光洒在碧绿的苔藓上,显得多么冷清!青苔对这阳光并不陌生,黎明时分,亭午时分,都曾受过它的照射。
信丰中学2016级高二年级上学期语文周练(六)试题命题人:吴彩霞审题人:申丽君复核人:申丽君二、古诗文阅读(3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 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
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
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其罪。
凉州刺史梁鹄欲杀正和以免其负,乃访之于勋。
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
勋日:“不可。
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乃谏鹄,鹄从之。
正和得免而诣勋求谢。
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
”中平元年,北地羌胡寇乱陇右,使勋屯阿阳以拒贼锋。
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
”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捍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
”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
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
后刺史杨雍即表.勋领汉阳太守。
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至活者千余人。
拜京兆尹。
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
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
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
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先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
”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
非贤不举,死亦何悔!”及帝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
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见者皆为失色。
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厌于卓,不得意,疽发背卒,时年五十一。
(节选自《后汉书•盖勋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B.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C.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D.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后来变成明清两朝对举人的雅称。
2017-2018 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题一、( 18 分,每题 3 分)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所有正确的一组是()A.饕餮( ti ē)攻讦( ji é)嗫嚅(ni è)瑕瑜互见( ji àn)B.揶揄( yé)拙劣( zhuō)屹立(zhù)囿于偏见( yòu)C.奇葩( pā)火热( chì)贲门(f èn)岁月荏苒( r ǎn)D.僭越( ji àn)侪辈( chái)滇池( di ān)应有尽有( yìng)2.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蛰居怀念谐奏曲绿草如茵B.焦躁颂读核辐射悲天悯人C.圈套倾注挡箭牌轻歌慢舞D.压韵火暴练习簿平心而谈3 、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适合的一句是()A.记者在谈话中发现,绝大部分人对如何保证“秒杀”的高成功率三缄其口,有的甚至认为碰到了来探底的同行而将记者的淘宝账号拉入“黑名单”。
B.昨年,一名杭州乞丐漂泊者——“锋利哥”的照片风靡网络,“锋利哥”快速走红,因为他的举止特立独行,有些入甚至思疑他乞丐身份的真切性。
C.本书自问世以来印数超出500 万册,作为适用的基本英语语法书,能在众多同类第一版物中崭露头角,重点在于它有极强的针对性。
D.南朝宋国的谢灵运怀瑾握瑜,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山川诗作家。
他的诗擅长刻画自然光景,创始了文学史上的山川诗一派。
4、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A.中国首善陈光标赴台湾高调捐献的行为终究是行善仍是作秀,香港时势谈论员赵嘉一对此的谈论是必定的。
B.台湾地域 10 月 25 日就垂钓岛事件发布见解,认为有关各方应放置争议,鉴于同等互惠原则,共同开发、享受资源,以保护该地域的和安稳固。
C.江西省政府已明确指出,廉租房能够在经济合用住宅中配建,也能够在一般商品住宅小区中配建,以防备低收入家庭远离城区被边沿化的现象。
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周练六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一旦独立地投入严峻的生活,中学生的浪漫情调很快就。
②想到众兄弟就要,他不免一番悲戚。
③偌大的城市想找个人,如同,今天竟在街头无意中碰上了。
④以雪填井,画饼充饥,种种愚昧无知的行为无异于。
A.风流云散烟消云散海底捞针海底捞月B.烟消云散风流云散海底捞月海底捞针C.烟消云散风流云散海底捞针海底捞月D.风流云散烟消云散海底捞月海底捞针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3分)A.前日,因嫖娼被收容教育六个月的演员黄海波,被证实收容教育期满,按期解除收容教育。
昨日凌晨,黄海波在微博中首次发声明向公众道歉。
B.在刚刚公布的金球奖三人候选名单中,C罗、梅西与诺伊尔最终入围,2014年的金球将刻上谁的名字,注定会成为人们热议的未来一个多月时间里的话题。
C.近日,联邦调查局对一名受雇于美国海军的工程师“钓鱼执法”,指控其盗取美国最新型核动力航空母舰的设计资料,试图交给“埃及情报部门”,12月5日被逮捕。
D.李克强表示,中国政府一向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发展对日关系,继续克服政治障碍,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在有“诗魔”之称的台湾著名诗人洛夫看来,。
①“诗意的活着”不但是一个诗人的生命与美学实践,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存境界与精神内涵的表现②如以世俗眼光来看,这个时期也许是他们生命中、事业中最黯淡的岁月③今天是一个需要诗的时代,因为这个世界太物质,太缺乏价值感、美感④而诗人以优雅而真诚的语言,忠实地呈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最高的使命是“希望”⑤但他们却活得有境界、有品位、有尊严,他们寂寞的生命点燃了历史上千万人心灵的光和热⑥比如,陶渊明罢官之后“采菊东篱下”,王维晚年隐居终南山麓,杜甫因安史之乱流落成都A.①⑥②⑤③④ B.③④①⑥②⑤ C.③①④⑥②⑤ D.①③④②⑤⑥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巴萨头牌球星梅西,就对恩里克的非常不满,梅西甚至认为球队到了换帅才能扭转危局的时刻.②那些年风雨一起,那些年,那些年我们混过也爱过,到最后各奔前途,我们也曾经憧憬过,后来没结果。
江西省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word版)(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信丰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实验班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做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在世界上有过宗族性的血缘组织的民族不乏其例,但像中华早期文明社会中所见的宗族组织与政治权利同构的情形,却属罕见。
古代中华文明中,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成为商、周文明社会国家的突出特点。
政治身份与宗法身份的合一,或政治身份依赖于宗法身份,发展出一种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
中国古代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其基本特点就是宗法性社会。
这里所说的“宗法性社会”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并无褒贬之意,乃是指以亲属关系为其结构、以亲属关系的原理和准则调节社会的一种社会类型.在宗法社会中,一切社会关系都家族化了,宗法关系即是政治关系,政治关系即是宗法关系.故政治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都依照宗法的亲属关系来规范。
这样一种社会,在性质上近于梁漱溟所说的“伦理本位的社会".伦理关系的特点是在伦理关系中有等差、有秩序,同时又有情义、有情分。
因此,在这种关系的社会中,主导的原则不是法律而是情义,重义务而不重权利.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脱胎于古宗法社会而来,是不错的。
从早期中国文化的演进来看,夏、商、周的文化模式有所差别,但三代以来也发展着一种连续性的气质,这种气质以黄河中下游文化为总体背景,在历史进程中经由王朝对周边方国的统合力增强而逐渐形成。
而这种气质在西周开始定型,经过轴心时代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气质。
这种文化气质在周代集中表现为重孝、亲人、贵民、崇德。
重孝不仅体现为殷商时期繁盛的祖先祭祀,在周代礼乐文化中更强烈表现出对宗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热爱,对家族家庭的义务和依赖.这种强调家族向心性而被人类学家称为亲族连带的表现,都体现出古代中国人对自己和所处世界的一种价值态度.从而,这种气质与那些重视来生和神界,视人世与人生为纯粹幻觉,追求超自然的满足的取向有很大不同,更倾向于积极的、社会性的、热忱而人道的价值取向.在孔子与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文化气质方面,与西周文化及其走向有着一脉相承的连续性关系.没有周公就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孔子对周公的倾心敬仰,荀子以周公为第一代大儒,都早已明确指明儒家思想的根源。
2017-2018 学年高一语文周练四试卷一、基础知识题(本大题共有 13 小题,每题 5 分,共 65 分)1、以下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 颓圮(pǐ)变徵(zh ǐ)无须置疑 (wú)悄无声息(qi āo)B. 漫溯(s ù)淋漓 (l ín)锐不行当 (d ǎng)瞠目结舌 (ch ēng)C.咒语( zhòu)绯闻(f ēi)以己度人 (du ó)腼腆不安(ni ǔ)D.流浪 (p ō)作揖 (y ī)睚眦必报 (z ì)步履稳重( l ǚ)2. 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发帖子斑澜惶急心无旁骛B. 哈蜜瓜徘徊桀骜天伦叙乐C.都江堰凄惋寥廓殒身不恤D. 靠边站震慑歉收交口称赞3、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合适的一句是()A.姚萤的眼睛水汪汪的,必定是个聪慧之至的女子,玲珑剔透,和刘嘉慧同样。
由于素来没有一桩木头是漂亮的,人间最迷惑人心的漂亮应当属于眼睛,若不是灵气逼人,再完满的五官也不会有那样倾城的漂亮。
B.从全球范围来看,文学确实失去了20 世纪的那种活力,很多获诺贝尔奖的作品,琐碎、啰嗦得让人不忍卒读,琐碎仿佛成为了文学的潮流。
C.领导干部应当多到基层,深入检查研究,帮助民众解决实质困难和问题,把精力花在推动工作落实、提高效率上,不可以粗枝大叶,大而化之。
D.这位油画家的高原风采主题油画固然很受欢迎,但是他不简单创作,所以,他挂在画廊上待价而沽的作品其实不多。
4、以下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2012 年伦敦奥运会的祥瑞物是精灵文洛克,它以英格兰的萨罗普羊为原型,造型开朗并且富裕动感,其设计充满了想象力。
B.此次会议对节俭原资料问题互换了宽泛的建议。
C.经过网络流传优异的传统文化,能够让网络文化浸透传统优异文化血脉,指引年青一代加深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理解与认可,并利用这笔可贵的精神资源建设目前的先进文化。
2017-2018学年高考语文阅读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
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
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
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
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4—5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4.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5.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三人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述而》)(2)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晦明变化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 (4)《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
”(5)陆游《游山西村》中名句“”,既是描写实景实感,也可形容有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种境界。
(6)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
(7)《过零丁洋》一诗中,表现文天祥民族气节以及舍生取义生死观的千古名句是:。
”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
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主要纸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经播发了3亿次。
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对中国公众的调查,得票率依次是“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
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点拨:这是一道关注社会现实的作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立意的角度就是材料限定的范围,第一段陈述事实——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崛起的新闻名列首位;第二段提出问题——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和关注的特点;第三段提出要求——根据材料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根据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一般方法,我们可以抓关键词和关键句:中国崛起、中国的崛起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
这是材料的“文眼”,它蕴涵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作文只要围绕这个中心,结合“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和“开放程度”这六个方面来写作都是符合题意的。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可以从以下思路入手进行分析:①文中出现了“中国崛起”的字眼,所以考生可以写中国崛起的社会现象,表达自己对祖国的赞颂和热爱;②考生可以问自己,中国为什么能崛起,走向富强,得出的原因可以是传统文化的熏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中国人民的团结努力等;③全球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播发了3亿次,一方面说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其他国家在警惕中国,作为当代的青年学子,我们要居安思危,承担起建设祖国的使命,1.答案:A解析:文中说诗三百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选项中“并没有深刻含意”错。
2.答案:C解析: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3.答案:B解析:文中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
4.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5.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6答案:(1)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2)可以横绝峨眉颠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3)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6)“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7)“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