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岩桐怎么分球
- 格式:docx
- 大小:11.71 KB
- 文档页数:2
养护大岩桐,一定要学会3种繁殖方法,轻轻松松拥有一片花海大岩桐是苦苣苔科植物,属于球根花卉,春、秋季在花市很常见,夏季花朵观赏期较短,冬季因为温度原因,花朵观赏期稍微长一点。
大岩桐比较容易繁殖,既可以叶插、播种繁殖,还可以采用块茎繁殖法,相比较,叶插繁殖更简单易操作,成活率也高,块茎繁殖法稍微有点难度。
大岩桐的叶插繁殖方法扦插时间:大岩桐不耐寒,除了冬季温度低的地方,其它季节都可以扦插繁殖,北方冬季室内温度适宜,也可以进行扦插繁殖。
扦插叶片:虽然很多植物的叶片都可以用来扦插繁殖,但是大岩桐的叶片,更神奇,既可以用一整片叶子来扦插繁殖,也可以将叶片剪成好几份来扦插繁殖。
利用消毒过的剪刀剪取健康、肥厚的叶片,剪成几份扦插的时候,每份叶片带着叶脉更好,也可以把叶脉剪成一份来扦插,也可以扦插成功。
扦插介质:大岩桐的生命力顽强,利用河沙、蛭石来扦插,或者泥炭土与珍珠岩的混合土,都是可以扦插成活的。
在扦插之前对介质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并且让介质处于潮湿状态。
扦插方法:将大岩桐的叶片稍晾一会,直接进行扦插,也可以蘸取少许生根粉再进行扦插,生根更快。
扦插分割叶片时,叶脉粗的一面扦插在土壤里,小苗更健壮。
扦插好之后,为了保持湿度,可以在盆面盖上保鲜膜,用牙签扎几个孔透气,然后摆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养护,大概2周左右的时间,就可以生根,长出小块茎了。
这里要提醒新手花友,扦插成活之后,不要急着移栽,等到小苗长到五六片叶子的时候再进行移栽,避免降低移栽成活率。
大岩桐的播种繁殖方法种子收集:大岩桐虽然可以结种子,但是前提是必须要人工授粉,才能收集到种子,所以,想要播种繁殖大岩桐,在盛花期时,别忘记人工授粉哦!给大岩桐授粉时,用小毛笔或者棉签都可以,轻轻将花粉涂抹在花柱头上,完成人工授粉,可以多进行几次,增加授粉成功率。
给大岩桐完成授粉之后,将周围的花瓣剪去,以免不小心水滴在花瓣上造成发霉,影响种荚生长。
成功授粉后,30~40天种子成熟后,就可以收集了。
重瓣大岩桐的繁殖方式
1、播种法
这个是需要选择一些长得好的种子,把它泡一天左右,这样做可以促使它发芽。
不过水不要太多。
之后需要准备花盆,里面放上土。
把土弄平整后,把种子撒在上面,之后用水湿润一下花盆,再盖上玻璃,将它置于十八到二十度的环境,发芽大概在十天之后。
2、分球法
球茎的要求是长了两三年的,而且需要处于休眠状态。
之后的步骤是,先把它埋于土中,然后浇透水并放置在22℃的室内进行催芽,当芽长到差不多0.5厘米的时候把球茎挖出切成两到四块。
要注意每块上都必须带有至少一个芽,把每一块都放置在一个新的花盆中,就会形成一棵新的植株,这个是在秋季进行的。
3、枝插法
选取它的球茎上刚刚萌发的嫩枝,枝条的长度在二三厘米,插入细砂或土壤中。
之后把它放在有阳光但又直接照不到的地方,温度保持在十八到二十之间,15天左右就会长出根来。
4、叶插法
叶子需要健壮而且长了一段时间的。
把它连同叶柄取下来,把叶子的二分之一剪去,将它倾斜植入基质中,要保持土壤的湿润,然后把玻璃盖上,并让它处于阴凉环境,保持室温25℃和高湿度,插后20天左右就会有根长好。
5、芽插法
一般在春季进行这项操作,种球萌发出的新芽要长四六厘米左右,之后把刚长出来的新芽掰下,然后插在土壤中,并保持土壤的湿度,如果悉心呵护的话,在次年6月至7月就会开花。
大岩桐花怎么繁殖,详解大岩桐花4种繁殖方法
大岩桐花可以使用播种、分株以及枝插叶插的方法进行繁殖,其中播种是最常见的繁殖方法,需将大岩桐花种子放置温水中浸泡一天的时间,之后可将其取出播种至基质中,浇水保湿并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大概10天左右的时间种子便会发芽。
大岩桐花繁殖方法
1、播种繁殖
对于大岩桐花怎么繁殖很多人还不是很了解,大岩桐花经常使用播种的繁殖方法进繁殖,在播种之前需将大岩桐花的种子放置杂清水之中浸泡1天的时间,之后播种至培养基质中,期间用水浸湿土壤,同时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只需10天左右的时间便可发芽。
2、分球繁殖
大岩桐花也可使用分球方法进行繁殖,此方法一般适用于生长3年的大岩桐花,并且大岩桐花需要处于休眠状态,将它的球茎埋入土壤中,浇水保湿,同时将温度保持在22℃左右,这样球茎便会萌发
很多芽点,之后将其平均切割成不同的小块,每块根茎需带有一个芽点,进行分盆种植即可。
3、枝插繁殖
枝插也是常见的一种繁殖方法,需在它的球茎上挑选萌发的嫩枝,截取3厘米左右的长度,之后可将其扦插至细沙中,浇水保持土壤的
湿润,之后可将其放置在散光的环境中,等15天左右的时间枝条便
会生根发芽。
4、叶插繁殖
在大岩桐花的母株上挑选生长健壮的叶片,之后在其基部的位置连同叶柄一起修剪下来,之后使用消毒的剪刀将叶片的1/2处修剪掉,以斜插的放置将其扦插至培养基质中,期间需保持土壤的湿润,并背光进行养殖,大概20天的时间便会生根。
大岩桐的组培快繁技术张文珠(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厦门 361002)中图分类号:S682 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4323(2002)02-0005-01大岩桐(Sinning ia speciosa)为苦苣苔科、苦苣苔属球根花卉,别名六雪尼。
大岩桐原产于巴西,因其花色繁多,花期长,且在夏季开花,深受人们的喜爱,是著名的室内小盆栽花卉。
大岩桐传统以播种、扦插、分球进行繁殖。
大岩桐种子极小,每克约2 8万粒,播种对土壤要求高,播种产生的后代易发生性状分离;扦插繁殖系数低,不能满足大批量生产的要求;分球繁殖有株形不整齐的缺点。
大岩桐杂交种的观赏价值较高,要保持其优良性状,进行工厂化生产,组织培养成了最有效的繁殖途径。
我们对紫花、红花、红花白边、粉红花4个大花品种进行了组培研究,并获得了成功,可为工厂化生产大岩桐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大岩桐的幼嫩叶片1 2 方法 M S培养基,(1)6-BA1 0(单位mg/1,以下同)+NAA0 1,(2)6-BA0 5+NAA0 1,(3)6 -BA0 3+NAA0 1,(4)IBA0 6。
各附加琼脂8克/升,糖30克/升,其中(4)糖减半、MS大量元素减半。
pH5 7,温度20-25 ,光照强度2000Lux,光照时间12-16h/d。
2 结果与分析2 1 愈伤组织诱导、芽的分化 切取盆栽大岩桐的幼嫩叶片(带叶柄切下),用肥皂水仔细擦洗(因其叶表面具有绒毛,较难清洗),然后在自来水下冲洗15分钟,再用蒸馏水冲洗2遍。
在无菌工作台上,将洗净的叶片先用75%酒精浸泡5秒,倾出酒精,用0 1%氯化汞溶液处理5-6分钟,取出,用无菌水冲洗5次,最后用无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
切去叶柄,叶片切成8 8mm小块,平放在(1)号培养基中。
经过15天培养,外植体弯曲、膨大增厚。
30天后,切口处产生少量颗粒状愈伤组织,在外植体的不定部位产生瘤状、浅黄绿色愈伤组织。
大岩桐怎么栽培大岩桐的养殖方法有哪些大岩桐(学名:Amanita muscaria),又称蜜蜂环菌、飞蝇伞,是一种具有特殊外观和药用价值的真菌。
大岩桐是一种寄生植物,主要依附于树木,常见于北半球的森林中。
它的帽子呈红色,散发出特殊的气味,约有10-15厘米,有些甚至可以达到30厘米以上。
它的杆子白色或黄色,上面有白色小鳞片。
一般栽培大岩桐分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栽培场地:大岩桐喜欢生长在阴凉潮湿的环境中,所以选择一个有树木和草地的环境是理想的。
同时,确保场地没有较多的竞争植物,这样可以减少对大岩桐的竞争。
2.收集孢子:大岩桐的繁殖主要通过孢子传播,所以要先收集到足够的孢子来进行栽培。
可以在自然环境中找到成熟的大岩桐,将其帽子上的孢子收集下来。
注意要将孢子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
3.准备培养基:大岩桐的培养基要求有机质含量高,保持湿润和透气性好。
可以使用腐烂的木材作为培养基,也可以使用稻壳、木屑和蘑菇渣等材料制作。
将培养基放入一个容器中,并在顶部覆盖一层松散的土壤。
4.播种孢子:将收集到的孢子均匀撒在培养基表面,然后用一层湿润的纸巾覆盖在上面。
这样可以增加孢子与培养基的接触,并保持湿度。
然后将容器放在阴凉潮湿的环境中,保持温度在20-25摄氏度。
5.维持湿度:大岩桐需要高湿度环境才能生长,所以要经常保持培养基的湿润。
可以使用喷雾器每天对培养基进行喷水,保持湿度不低于80%。
6.等待孢子萌发:一般情况下,大岩桐的孢子需要大约2-4周才能发芽。
在这期间,要确保培养基的湿度和温度保持稳定,并避免光照过强。
7.移植苗木:当大岩桐的苗木长出来之后,可以将其移植到预先准备好的栽培床中。
栽培床的材料可以选择木屑、蘑菇渣等。
将苗木插入床中,然后覆盖一层湿润的土壤。
8.维护栽培床:在移植完成后,要维持栽培床的湿度和温度。
可以使用喷雾器对栽培床进行定期喷水,保持湿度和温度在适宜范围内。
9.等待收获:大岩桐的生长周期较长,一般需要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才能收获。
大岩桐没有种子进行播种?改成分球繁殖的方式,照样可以花团锦簇介绍:大岩桐是苦苣苔科大岩桐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又被叫做“六雪泥”;拥有娇小玲珑的株型,以及色彩鲜艳的花朵。
每当盛夏之时绽放,宛如一位浓妆淡抹的姑娘,成为室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人十分喜爱、欢喜,属于生活当中比较常见的盆栽花卉之一。
前面写了一篇关于大岩桐播种繁殖的文章,现在收到许多花友的私信,主要内容关于大岩桐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繁殖,因为去年没有收集种子保存,加上现在疫情期间不能出门购买,无法通过播种繁殖。
其实前面文章已经提到,大岩桐可以通过播种、叶插、茎插、分球等四种方式进行繁殖。
如果现在无法找到种子繁殖,那么可以改用分离球茎的方式,这样也可以进行繁殖,而且可以延续原品种的优良血统。
今天,凉子说说自己曾经分球繁殖大岩桐的经验,希望可以帮助到花友。
一、大岩桐分球繁殖的定义?大岩桐分球繁殖,就是平常所说的“分株繁殖,或者分生繁殖”,就是通过分离成熟的块茎组织,将其种植在符合生长的土壤之中,经过促进生根发芽的养护,最后繁殖得到一株生命独立的大岩桐。
这就是大岩桐分球繁殖的定义,也是操作过程的主要内容。
二、大岩桐分球繁殖的原因?刚刚说到可以通过四种方式来繁殖大岩桐,为何选择分球的方式呢?其实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以下4方面,一是减少培育种子、收集种子的过程,直接利用球茎分离繁殖;二是遗传母株优良的生长特点,避免品种出现变异;三是操作方式比较简便,带来较高的实用性能;四是分离组织自带生长能力,带来较高的成活率。
这就是大岩桐分球繁殖的原因,也是优点。
另外,分球繁殖存在细菌感染的风险,需要进行有效的消毒处理。
三、大岩桐分球繁殖的最佳季节?大岩桐原产于气候温暖的巴西,长期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已经形成畏惧寒冷的生长基因。
生长适温介于20~25摄氏度之间,冬季越冬温度不能低于6摄氏度以下;夏季温度高于30摄氏度以上之时,就会进入缓慢生长的休眠期。
通过简单了解原生环境的温度特点,可以知道这是一种比较温和的花卉植物。
大岩桐球茎的栽培方法首先是选购合适的球茎。
选择健康、完整、肥大的球茎是成功栽培大岩桐球茎的第一步。
球茎表面应该干燥,无病虫害和腐烂现象。
球茎的颜色通常为浅褐色或灰褐色,略带红色的斑点,这些都是健康的标志。
如果球茎有多个芽眼,意味着它有更好的生长潜力。
其次是准备合适的土壤和容器。
大岩桐球茎需要使用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
可以使用蛭石、砂质或吸水石粉质土壤。
将土壤翻均匀后,加入适量的腐熟有机肥料,以提供充足的养分。
选择适量大小的盆或花盆,确保容器底部有排水孔,以防止积水。
然后是植株繁殖。
大岩桐球茎可以通过球茎分株繁殖。
将球茎小心分离,确保每个分株有足够的根和芽眼。
分株时,可以选择将球茎切割成块状,每块都有一个芽眼,这样可以增加新植株的数量。
将分株置于栽培土中,稍微压实,然后轻轻浇水。
接下来是适宜的环境条件。
大岩桐球茎喜欢温暖和湿润的环境,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到25℃。
夏季可以将植株放在通风良好的半阴凉地方,避免暴晒和高温。
冬季可以将植株移到室内,并提供较低的温度,但不要低于10℃。
同时,大岩桐球茎对空气湿度有一定要求,可以适时进行喷水或者在植株附近设置水盘增加湿度。
再者是适量的浇水和施肥。
大岩桐球茎需要定期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宜过湿。
注意避免积水和根部腐烂。
在生长旺盛的季节,每周浇水一到两次即可。
在休眠期间,减少浇水频率,但保持土壤的湿润度。
施肥可以选择使用稀释后的有机肥料,每隔1-2个月施肥一次,可促进植株生长。
最后是定期的修剪和管理。
大岩桐球茎的叶片生长较快,因此需要定期修剪,保持植株的整洁和美观。
修剪可以帮助植株更好地分支和生长。
另外,大岩桐球茎也需要适当的支撑,以防止植株倒伏。
可以使用木材或竹子制作支撑架,帮助植株保持垂直生长。
总之,栽培大岩桐球茎需要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适量的养分供应。
通过选择健康的球茎,准备合适的土壤和容器,进行适时的浇水和施肥,定期修剪和管理,就能够使大岩桐球茎茁壮成长,展示其独特的叶子特征,并为你带来美丽的视觉享受。
大岩桐怎么分球
块茎选择
在冬季,大岩桐的叶片会逐渐枯死,然后进入休眠期,此时就会把块茎挖出,贮藏于阴凉、干燥的环境中。
大岩桐分球繁殖,最好选用三到四年生的块茎,在过冬之后进行繁殖。
盆土选择
盆土一般用1份珍珠岩、1份河沙、3份腐叶土加上少量腐熟、晒干的细碎家禽粪便配制,先将盆底孔垫上碎片,再铺上一层粗沙或者粗煤渣,这样有利于排水通气,防止块茎腐烂。
具体步骤
先在块茎上浇少量的水,促使它发芽,当芽长到5厘米左右把球茎取出,用刀把块茎切成多块,每块都要带一个芽。
用草木灰涂抹切口,防止感染腐烂,之后把块茎栽种到盆土中。
栽好后浇一次水,浇透,之后便要少浇水,保持盆土湿润即可,切忌浇水过多,之后便可观察大岩桐的生长。
分球后的养护
大岩桐转入正常生长后,开始追施腐熟的稀薄肥液,以后每隔7天左右施一次肥。
浇水需注意均匀,不可以过干或者过湿,过于湿润的话根叶易腐烂。
开花期温度可以保持在15℃左右,花谢后,要及时剪掉花梗,防止消耗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