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科学家传记. 生物学家. 1(卢良恕主编)思维导图
- 格式:xmin
- 大小:4.06 KB
- 文档页数:1
遗传和变异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都既存在着遗传现象,也同时存在着变异现象。
自然界中存在遗传现象,才能保证生物种族的延续和发展;自然界中存在变异现象,生物才能进化,才能促使新物种的形成。
性状表现具有差异性不同的生物个体在性状表现上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使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两个个体,因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同,其性状表现也往往具有差异性。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例如,人的双眼皮与单眼皮、有耳垂与无耳垂等。
近亲指血统关系比较近的亲戚,一般把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称为近亲。
例如,表兄妹、堂兄妹等都是近亲。
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近亲结婚的夫妇所生子女患遗传病的概率较高,如表兄妹婚配的家庭发病率比一般家庭要高 6 ~ 60 倍。
行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进行产前诊断。
生物必修一思维导图汇编一、生命的起源与进化1. 生命的起源: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问题。
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假说,如原始海洋说、宇宙尘埃说等。
这些假说试图解释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但至今尚未得到确切答案。
2. 生命的进化:生命在地球上的进化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生物的种类和形态不断丰富。
进化论是解释生命进化现象的理论,它认为生物种类的变化是由于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 细胞的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复杂的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是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
细胞膜具有选择性通透性,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环境,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信息中心。
2. 细胞的功能:细胞是生物体的功能单位,负责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细胞通过代谢过程获取能量,合成有机物,分解废物。
细胞还具有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现象。
三、遗传与变异1. 遗传:遗传是指生物体的性状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
遗传物质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因,它们位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
基因通过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控制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
2. 变异:变异是指生物体在繁殖过程中出现的遗传差异。
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它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
变异的原因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等。
四、生物的多样性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保障。
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人类活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威胁。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修复、加强法律法规等。
五、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它包括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
生物群落是由多种生物组成的,它们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
第一单元认识生命第1、2章生命的世界探索生命思维图导航考点全解读考点一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其中物种多样性强调的是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遗传多样性主要强调的是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基因不同,当然也包括生物种间的基因不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中要弄清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地球上有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但没有最小的生态系统。
考点二生物的特征生物有应激性、生长、繁殖、新陈代谢(包括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够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四个基本特征(其实根据后面所学我们应该知道生物的遗产和变异也是其基本特征),这是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生物的依据;同时我们还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描述判断属于生物的那个基本特征。
考点三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某个生物的环境指的是除了这个生物外其他的所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一个高频考点,其中的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都是考试的范围,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认真领悟情景材料(或诗句)的内涵作出正确的选择,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包括有利的和不利,我们也应该能够分辨出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主要是通过生物的结果特征来适应的。
考点四科学探究的方法实验法是考试的重点,除了熟记实验法的步骤外,我们一定要注意:假设要依据收集到的信息或已经获得的知识作出的较合理;设置实验时应注意:a设置对照实验、b设置单一变量(其它条件不能影响实验对象的正常生活)c实验材料达一定数量(避免偶然性引起的误差);实验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结论归纳的正确性(实验结论是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和提升)。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第3、4章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思维图导航考点全解读考点一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显微镜中能够调节视野明暗的有反光镜和遮光器(要使视野变亮,用大光圈、凹面镜、要使视野变暗,用小光圈、平面镜);视野内污点的判断方法是移动玻片、污点动、则污点在玻片上,转动目镜、污点动、则污点在目镜上,如果都不动,污点就在物镜上;由于显微镜呈的像是上下倒置、左右相反的,因此我们要把像还原成物的最简单的方法是把像旋转180°看到的就是物体了;要将标本移至视野中央时,向一个方向移动标本,视野内物像则向相反方向移动,如玻片左移,视野内物像则右移,因此我们只需要把玻片标本向像所在的位置的那个方向移到就能够把像移到视野中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倍数乘以目镜倍数,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看到的视野范围越大、视野越亮,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视野范围越小、视野越暗,所以有:第一次的放大倍数乘以细胞数等于第二次的放大倍数乘以细胞数。
七年级上册生物思维导图+精华知识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知识导图精华识记一、生物的共同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但不一定需要氧气)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即排泄)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2.调查法: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范围很大,需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并如实记录,对调查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3.生物学部分发展历程:拉马克首次提出“生物学”这个科学名词;林奈统一生物命名法:双名法;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2010年初,美、德、法、英、日、中等国科学工作者共同宣布,已经初步弄清了人类基因组图谱。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知识导图精华识记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生存空间等)和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存的其他生物。
(2)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有捕食、竞争、合作(如蚂蚁、蜜蜂)、共生(如珊瑚虫和藻类植物)、寄生等关系。
2.探究实验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3.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
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1)设计对照实验的原则:控制单一变量。
(实验过程中唯一不同的条件称为变量)。
(2)实验过程中如何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设计重复实验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荒漠中骆驼(适应干旱)、荒漠中骆驼刺(适应干旱)、旗形树(适应风)、海豹的皮下脂肪(适应寒冷)、5.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蚯蚓使土壤疏松,还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植物可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