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物质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
教学重点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教学难点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本节课以“认识简单的运动”为题材,让学生理解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运动,并知道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应该按照规律处理问题,做到按规律办事。
活动准备:(1)按学生人数分为四大组,组长负责进行合作学习,强调集体主义,但是在活动过程中注重个人的展示,做到民主集中的进行本次活动。
(2)角度定位:组员——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组长——活动的参与者、小结者;教师——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
活动主题:认识简单的运动第一步谈谈我知道的运动提示: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能够推动哲学的发展。
而这一个知识点就为我们本次《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教学提供了参考依据。
同学们可以以学习中所学到的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作为我们探究活动的相关题材,通过我们的讨论得出相关的结论。
根据教师的提示,同学们也可以将运动扩大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小之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但是应结合以下题目,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问题1:我所知道的运动是。
(归纳出运动的基本形式)问题2:运动是什么东西在动?物质不动行吗?(探索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3:现在老师站在讲台上没有动,对吗?为什么?(探索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活动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了解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知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懂得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真正意思,进一步来落实课标要求。
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 引言运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活动之一。
通过认识运动并把握其规律,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改善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运动的定义、分类和规律,并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运动,以达到最佳效果。
2. 运动的定义和分类运动是指身体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按照规律和节奏进行的活动。
根据运动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将运动分为以下几类:2.1 动作性运动动作性运动是指通过身体的动作来实现的运动,如走路、跑步、跳跃等。
这类运动主要锻炼肌肉和骨骼,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2.2 体操性运动体操性运动是指通过一系列身体动作和姿势来进行的运动,如瑜伽、健美操等。
这类运动主要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性,有助于提高身体的灵敏度和美感。
2.3 竞技性运动竞技性运动是指通过与他人进行对抗来实现的运动,如足球、篮球等。
这类运动主要锻炼身体的耐力、力量和协调能力,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2.4 器械性运动器械性运动是指借助器械设备进行的运动,如举重、击剑等。
这类运动主要锻炼身体的力量和爆发力,有助于提高肌肉的负荷能力和运动技巧。
3. 运动的规律运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掌握这些规律可以更科学地进行运动,提高运动效果。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运动规律:3.1 恢复规律运动后,身体需要一定的恢复时间来修复受损的组织和调整身体的代谢状态。
根据运动的强度和个人身体素质的不同,恢复时间也会有所差异。
合理安排运动和休息的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损伤是很重要的。
3.2 适应规律运动是一种刺激,通过适应规律,身体在反复经历刺激和恢复的过程中逐渐适应运动的负荷,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适应规律的关键是要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变化。
3.3 超负荷规律超负荷规律是指在适应规律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运动的负荷,以进一步提高运动能力。
通过超负荷训练,身体会逐渐适应更高的运动负荷,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班级:姓名:____________学习目标:识记:1、运动的含义 2、静止的含义 3、规律的含义 4、运动是有规律的 5、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规律的客观性学习重点、难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基础梳理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2)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是物质的。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
(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运动离不开物质)(3)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中,没有的物质,因而运动是、和。
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的一面。
静止是的一种特殊状态,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二是说。
因此,静止是、和。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的同时,也肯定的存在。
物质世界是与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2.运动是有规律的(1)所谓规律,就是。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为转移的,它既不能,也不能。
规律是普遍的,、和,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
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
人可以在的基础上,根据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二、合作探究(在此过程中讲授新课)1、探究一:多媒体展示漫画《刻舟求剑》,请同学讲讲此寓言故事,思考:你能说出此故事所寓含的道理吗?你能否举例说明。
2、探究二:多媒体展示P31第二个探究材料,思考: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上述论断属于什么观点?你的观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3、探究三: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个人成长图片),思考: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请结合图片说明理由,并举例说明。
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学习要求】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A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
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与普遍性 B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B
【基础知识梳理】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事物、现象的和。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的物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的运动,是运动的承担者。
(3)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是的、的和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静止是一种的运动,是运动的状态。
(3)物质世界是与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
的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论。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用、、的观点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静止的存在。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的、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规律的性。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1)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
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是可以和的。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规律,
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三)、反思总结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只有认识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发挥,否则,必然受到的惩罚。
(2)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
方法论:既要尊重,按办事,又要充分发挥。
【合作探究一】1、阅读教材P31第一个“《易传》”和第二个“《坛经》”材料,思考:
什么是运动?请你分析哪个材料正确概括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错误的观点错在何处?
2、阅读材料P32第一“王夫之”和第二“欧布里德”材料,思考: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是什么?并思考这些观点正确吗:①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②惠施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③古希腊哲学家芝诺“飞矢不动”④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复何怪哉?”
【误区警示】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2、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
3、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4、物质世界时运动和静止的统一,二者交替出现。
5、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6、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
7、自然界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8、规律是客观的,人必须遵循规律,无条件服从规律。
9、人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认识、利用、制定和修改规律。
10、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11、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种瓜得瓜,属于自然规律。
【典例剖析】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31日17时28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近地点变轨,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飞向月球。
这也是卫星入轨后的第四次变轨。
这次变轨成功,表明我国航天测控技术实现新的突破,意味着嫦娥一号卫星脱离地球的怀抱,开始奔月旅程。
高二某班同学围绕嫦娥一号卫星进行了一系列问题探究:
探究一: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后,先后成功进行了四次变轨。
有人认为变轨的成功说明人能够改变规律。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探究二:运用规律的知识说明嫦娥一号卫星的发射和四次成功变轨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2、有一本被誉为“思考致富的巅峰之作,人生励志的丰硕成果”的畅销书,名叫《只要敢想你就行》。
请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分析“只要敢想你就行”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知识结构】:
【课堂检测】金太阳达标检测
帮助学生理解:
1、规律和规则
区别:(1)含义不同:规则是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条列或规范(2)性质不同: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规则是暂时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联系: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2.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了解)
区别: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属于事物只能运用理性认识才能把握;现象是具体规律发生作用的外部现象和外部联系,是人的感性认识可以感知的。
联系:
第一,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内部。
第二,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和规律统一在同类事物中。
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于抽象思维才能揭示规律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一】
【典例剖析】
1、不同意。
因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不能创造规律,不能消灭规律,不能改变规律。
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违背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2)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和四次变轨启示我们: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要把尊重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2、①这一命题强调敢想、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既定的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克服困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往往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4分)。
②但要取得成功需要许多条件,如果只是敢想,并不具备相应条件,也不会取得成功。
(2分)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按规律办事,如果违背规律,只凭主观愿望蛮干,不仅不能成功,还会招致更大的失败。
(3分)④对这一命题要结合条件作具体分析,防止陷入夸大或否定主观能动性的误区。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