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词典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135.50 KB
- 文档页数:10
挪用公款罪及相关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公诉科 一、挪用公款罪的法律规定: 1、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 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 用公款数额较大、 进行营利活动的, 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 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 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挪用公款数额 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 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2、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国有公司、企业 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 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 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定 罪处罚。
3、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国有金融机构工 作人员和国有金融机构委派到非国有金融机构从事公务的 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 罚。
周静1二、 挪用公款罪的概念 一般概念都是复述刑法条文, 大多表述为: 挪用公款罪, 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 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 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 3 个月未还的行为。
这 一定义虽然符合刑法的规定,但是没能反映挪用行为本身的 含义和特征。
刑法上挪用的含义, 主要是指行为人违反规定, 擅自动用自己在职务上主管、经手或者管理的财物,但目的 不是据为己有的行为。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挪用有 两个含义:一是把原定用于某方面的钱移到别的方面来用; 二是私自用公家的钱。
在刑法上所规定的挪用行为,主要是 指行为人违反规定,擅自动用自己在职务上主管、经手或者 管理的财物,但目的不是据为己有的行为。
故挪用公款罪概 念应表述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主管、经手或者管理公款的 职务便利,不经合法批准擅自动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 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 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 3 个月未还的行为。
狱古代汉语词典4种意思狱,在古代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含义,它的本义指的是管理财物的仓库,此外,它还有着司法、军事、文学等多种不同的含义。
本文将通过解析四种不同的含义,介绍狱在古代汉语中的多种使用方式。
一、仓库狱狱最早的含义指的是仓库,源于黄帝时期仓储谷物的仓库“燎火、燬赤土、众仓、众库、狱井”,此后渐渐转义。
在《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就有“尽其狱于吴”之语,用于指仓库溢出粮食。
《书·尧典》中也有“食于罔间,存于狱穴”之语。
二、司法狱狱的另一个含义为司法,即判决罪犯的场所。
这个义项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也是狱最常见的用法。
在古代中国,决定国家安危和社会秩序的是法治,而刑法的实施都需要在狱中完成。
狱中的罪犯,多为重要的大案件被告人或是教育改造的对象。
在《左传》的“吴太伯谏士进狱”篇中,提到吴太伯将史籍表现国君过失的人全部送到狱中,这便是司法狱的用法;在《礼记》的“檐圄法式”中也有关于司法狱的描述,“公罪见其信,立壅狱而法之”。
三、军事狱狱有时也被用于形容围城的营垒,这种狱叫做军事狱。
《春秋·齐简公二年》中就有“七月,狱于陵泉”之语,提到了在建造军事狱的事情。
这一时期的军事狱通常用于针对外部威胁的防御。
在《诗经》中也有“既出我车,云集景狱”之句,狱指的就是围城的营垒。
四、文学狱在文学中,狱的用法也十分多样。
例如,在《韩非子》中,“一狱于朝,治国无疑”言外之意便是耐心等待官员犯罪,以便及早处置。
在《红楼梦》中也出现了“狱中假王爷”的情节,在小说中,狱成了关押人物的罪恶之地,这种形象主要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中“权力术”的一部分。
总之,狱在古代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含义,从仓储、司法、军事到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一词汇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制度变革,是有深刻意义的。
法律英语词典law: n. 法律,法令,章程。
statute: n. 法令,条例。
contract: n. 合同,契约。
tort: n. 侵权,侵权行为。
case: n. 案件,诉讼。
precedent: n. 先例,前例。
verdict: n. 判决,裁定。
jurisdiction: n. 权力范围,司法管辖。
liability: n. 责任,义务。
negligence: n. 疏忽,过失。
arbitration: n. 仲裁,调解。
judge: n. 法官,审判员。
plaintiff: n. 原被告,原害人。
defendant: n. 被告,被告人,被告方。
appeal: v. 上诉,抗辩。
evidence: n. 证据,证人。
testimony: n. 证言,证词。
witness: n. 证人。
adjudicate: v. 审判,判决。
jury: n. 陪审团。
court: n. 法院,庭。
lawsuit: n. 一案,官司。
prosecution: n. 控告,公诉。
docket: n. 案卷,审判案卷。
declaration: n. 声明,宣言。
lawyer: n. 律师,法律顾问。
counsel: n. 辩护律师。
bond: n. 缔约,保证。
sentence: n. 判决,宣判。
writ: n. 法院令。
litigation: n. 诉讼,诉讼行为。
appellate: v. 上诉,抗辩。
damage: n. 损害,损失。
asset: n. 财产,财务资产。
insurance: n. 保险。
司法用语词典
律师:法庭上代表当事人进行辩护或起诉的法律专业人士。
法官:负责主持法庭审理案件,作出判决或裁决的司法官员。
被告:在刑事案件中,被指控犯罪的人;在民事案件中,被控告的一方。
原告:在民事案件中,提起诉讼的一方。
证人:在法庭上提供证词,对案件进行证言的人。
律师费:律师为代理案件所收取的费用。
法庭:审理案件的地方,由法官主持。
刑事案件:涉及违反刑法的案件,以犯罪嫌疑人为被告。
民事案件:涉及民事纠纷的案件,以当事人为原告和被告。
判决:法官根据法律规定,对案件进行裁决的决定。
裁决:法官根据法律规定,对案件进行决定的行为。
上诉:不服一审判决或裁决,向上级法院请求重新审理案件的行为。
律师事务所:由律师组成的机构,提供法律咨询和代理服务。
法律程序:司法机关根据法律规定进行的案件处理程序。
判决书:法官对案件作出判决后,书面记录判决内容的文件。
合同: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起诉:原告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请求法院对纠纷进行审理。
辩护:被告或原告的律师在法庭上为当事人进行辩护或起诉。
律师特权:律师在履行律师职责时所享有的特殊权益和保障。
法律责任:违反法律规定所带来的法律后果。
证据: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文件或证言。
诉讼费用: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支付的各种费用。
和解: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自愿达成协议,终止诉讼。
法律援助:政府为无力支付律师费用的人提供的法律服务和援助。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量刑标准来源:智豪律师事务所编辑:张智勇律师刑法修正案(六)第十九条对《刑法》第312条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赃物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或者代为销售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修改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三)》取消了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罪名,确定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这一新罪名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修改为:"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是指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构成要件: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本罪客体为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是“司法机关追索财物的正常活动”,也认为是“司法机关查明犯罪证明犯罪的活动”。
本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一种明知,一是明知的内容。
应该是明知该物品可能是犯罪所得和犯罪所得收益,只要行为人知道该物品可能是犯罪所得时,就应当认定其主观上是明知,二是明知的程度。
行为人明知的程度必须达到知道是他人的犯罪所得或犯罪所得收益,而不能是一般违法所得。
本罪的客观方面包括“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行为。
为犯罪分子提供藏匿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处所,有隐匿、保管的主观故意。
为犯罪分子搬动、运输其犯罪所得及其收益。
窝藏和转移均要求其犯罪程度达到足以影响司法机关正常的查明犯罪、追缴犯罪所得及其收益活动的程度,是指有偿购入,然后再高价出卖的情况。
指受犯罪分子委托,帮助其销售犯罪所得及收益的行为。
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量刑标准及司法解释“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这一新罪名是由2006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公布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六)》而来,该《修正案》将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修改为“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进而在2007年5月11日两高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与盗窃、抢劫、诈骗、抢夺机动车相关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进一步明确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这一新罪名。
司法常用词语
- 当事人:指在诉讼中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包括原告、被告、第三人等。
- 案由:指案件的具体内容和性质,是对案件的简要概括。
- 管辖权:指法院对案件的审判权限。
- 举证责任:指当事人在诉讼中提供证据证明自己主张的责任。
- 证据:指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
- 送达:指法院将诉讼文书送交给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行为。
- 开庭:指法院在法庭上对案件进行审理的过程。
- 合议庭:指由三名以上法官组成的审判组织,负责审理案件。
- 判决:指法院对案件作出的最终裁决。
- 上诉:指当事人对一审判决不服,向上级法院提出请求重新审理的诉讼行为。
- 执行:指法院根据生效判决对当事人的财产或行为进行强制执行的过程。
- 和解: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自愿达成协议,解决争议的方式。
- 申诉:指当事人对已经生效的判决或裁定不服,向法院或其他有关机关提出请求重新审查的行为。
以上是一些司法常用词语的简要介绍,具体含义和用法可能因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建议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以确保准确理解和使用。
刑法讲义1绪论⼀、刑法学的研究对象·通说: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
→刑法是有关犯罪与刑罚的法律。
⼆、刑法学的分类·刑法是⼀门独⽴的法律。
·在母法与⼦法的分类中,刑法属于⼦法。
→“根据宪法”⽽制定·在公法与私法的分类中,⼀般认为刑法属于公法。
·在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分类中,刑法属于实体法。
·在刑事法与民事法的分类中,刑法⽆疑属于刑事法。
·在强制法与任意法的分类中,刑法属于强制法。
三、中国刑法的演进·世界各国封建刑法的⼤致特征:1.⼲涉性:2.恣意性:3.⾝份性4.残酷性:严刑峻法·截⾄到2010年11⽉,全国⼈⼤常委会对现⾏刑法总共进⾏过8次修订,形成了1部单⾏刑法,7部刑法修正案。
·我国现⾏刑法是1997年10⽉1⽇正式⽣效的。
第⼀章刑法概说·刑法学的框架:刑法总论:刑法基础论、犯罪论、刑事后果论(刑罚论/刑事责任论)刑法各论·刑法总论的内容:绪论第⼀编刑法基础论第⼀章刑法概说第⼆章刑法的基本原则第三章刑法的适⽤范围第⼆编犯罪论第四章犯罪构成第五章客观构成要件第六章主观构成要件第七章犯罪的停⽌形态第⼋章共同犯罪第九章罪数形态第三编刑罚部分第⼀节刑法的概念、渊源⼀、刑法的概念1.刑法·刑法是有关犯罪与刑罚的法律。
·另外,我国刑法第37条还规定了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刑罚处罚措施”。
2.犯罪·所谓犯罪,就是诸如杀⼈罪、盗窃罪、放⽕罪那样,在侵害⼈们的社会⽣活的⾏为中,成为刑罚的处罚对象的⾏为。
3.刑罚·所谓刑罚,是指诸如死刑、⽆期徒刑、有期徒刑、罚⾦等那样,针对犯罪所科处的国家性制裁。
⼆、刑法的渊源·刑法的渊源,是指刑法的存在形式或者表现形式,是法官进⾏法律判断之时的基准。
◆具体渊源(1)刑法典·刑法典是国家以刑法名称颁布的,系统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
法律翻译中的各种刑事罪名及相关概念解释普通法(Common Law)依据罪行严重性把罪行分为三等:即treason –叛国罪;felony –重刑罪/重罪;以及misdemeanour –非重刑罪/轻罪。
在早期英国,可判死刑的罪为重罪;后来重刑罪分为死刑最和普通重刑罪。
盗窃财物价值在500英镑以上者,可被裁定犯了普通重刑罪;而定罪后只需要服刑一年以下或用罚款解决的案件,则被列为轻罪案件。
但后来,无论是在英国还是在香港,都取消了这种重刑罪和非重刑罪的区分。
罪有轻重、罚有宽严。
根据犯罪的性质,可以把罪行分为失当行为–misfeasance; 失职行为–delinquency; 犯规/违反行为(violation)、非重刑罪/轻罪和重刑罪。
虽然各地对违法行为的界定都很清晰,但哪些罪行可看成是失当或失职行为呢?各地法律都没有作具体的界定,这类罪行大抵都是由法官酌情裁定的。
而所谓的轻罪或重罪,则在各地刑法中都有将明确的界定并有适当的描述性名称和相应的处罚。
相对而言的轻刑罪包括:adultery/fornication 通奸;affray 滋事罪(打架斗殴类);nuisance 滋事罪(特指做一些让公众普遍讨厌的事情);battery(wife-battery) 殴打(欧妻);intimidation, 恐吓、敲诈、勒索;bribery 行贿;buggery, sodomy鸡奸、兽奸;defamation 诽谤(总称),libel 书面诽谤;slandering 口头诽谤;defalcation 挪用公款罪(侵吞、侵占公家或其所托管的金钱)embezzlement 侵吞任何钱物encroachment 侵吞他人的不动产,如土地false accounting 伪造账目fraud 欺诈blackmail 一般指不使用暴力、通过威胁、如泄露对对方有害的资料而索取钱财;extortion指通过暴力、地位、权利等各种手段索取金钱;racketeering类似“fraud”,以欺骗或带威胁手段勒索钱财。
司法词典解释百科名片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目录基本概念法律作用司法均赢力和谐司法精神滑稽的执法现象需要理论与法则对精神文化的操作高端司法专家缺少经典理论历史发展政治地位相关杂志司法的特点1、中立性2、独立性3、统一性4、专业性5、公开性6、权威性司法与执法区别展开编辑本段基本概念司法(justice)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在西方国家,由于“三权分立”,司法与行政、立法之间有严格界限。
编辑本段法律作用“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类似的法谚在最近的十几年间已逐渐为人们所耳熟能详。
“司法”也越来越多地成为法律职业者和普通人挂在嘴边的名词。
然而,在面对诸如“究竟什么是…司法‟?”这样看似简单的问题时,不但外行说不出什么道道来,就连法律人自身,恐怕也无法说得明晰与透彻。
引人注目的是,我国宪法对“司法”的概念并未明文界定。
在笔者看来,这种立法的缺失并非立法者的过失疏漏,实乃有意为之。
留下“司法”的悬念一是立法者无法消弥学界关于“司法”概念的争论,二是立法者自身亦对“司法”及其性质认识模糊。
最重要的,宪法和法律有意疏漏“司法”的概念有助于国家决策层适时对“司法”作出调整。
至于“司法”的实质意涵有无藉由理论加以建构的可能,在学界向来也备受质疑。
科学发展观时代的司法执政文化概念,不再是草莽、勇武、偶然的投机取胜文化,所以我们看到更多的人因藐视一切法则不断地犯罪而倒下。
《博弈圣经》中有这样一句忠告:“任何利用文明实体威力狂妄地表现出权力、金钱优势的人,一旦离开文明实体独立存在成为赌客时,立刻会表现出渺小而不堪一击。
”【科学发展观的公平是民间的道德,】【科学发展观的正义是国家的仁慈。
】【它是和谐社会的背景,】【它是司法公信的格言。
】《博弈圣经》博弈实体的概念,空灵呈现了法律的定义:法律是一个实体特性与两个灵性的结合,是实体分离不变性学说。
编辑本段司法均赢力实体法则通过实体司法代理人的理性传递——就是执法。
法律加上情感的行为能在两个灵性的精神上产生双赢的感觉,我们把发展双赢的能力,称为——司法均赢力。
编辑本段和谐司法精神实体法规对待当事人可以像股价一样随时间向空间膨胀,让当事人的精神上在司法中找到赢的感觉,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和谐司法精神。
《博弈圣经》中精神的定义:“我们把主体的瘾魂,用气质合成的唯一个性,看成精神。
”编辑本段滑稽的执法现象一些领导和司法专家应该围绕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用国正论哲学研究道德与博弈、法律与罪恶、精神与愤怒的起源,发现人民是受到黑恶势力欺压和司法环境的虐待刺伤人民的精神产生了愤怒,人在绝望中当愤怒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就会造成袭击司法人员事件。
政府官员、警察、司法人员和黑恶势力勾结欺压人民造成的民生灾难是恐怖动机的起因,把良民逼成了暴徒。
特别当人民遇到困难时,把希望寄托于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当真正和司法机关打过交道时,突然发现是一个腐败没落的社会,人民似乎看到一个应当受到信任的政府、司法部门,最终的行为却是无礼无情到让人绝望。
当黑恶势力已经局限于幕后,而是与警察一起办案、同法官一起审判,这种滑稽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动荡的前兆。
哪里的地方政府违背了科学发展观,哪里的民生环境就会出现严重问题。
编辑本段需要理论与法则对精神文化的操作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时代,应该有辉煌盛世的经典理论。
自然科学家用自然科学的原理,用影响精神的语文学表达就能形成理论。
政府领导人用博弈实体的原理,用影响精神的大道德表达就能形成法则。
人们会在自由自在中,把精神和信仰都寄托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一切法则,在更多人的精神上不断地放大再放大,这就是所说的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文明。
现在,人们迫不及待地需要博弈哲学理论对精神文化的操作。
编辑本段高端司法专家缺少经典理论科学发展观高端讲坛的专家,缺少经典的理论,政府官员喊一句科学发展观就跑,自己不自在,听者也不自在。
司法官员空讲没有理论的科学发展观,民众不自在,拿起法槌的人讲不出科学发展观的“和谐司法精神”,讲不出科学发展观的“司法均赢力”,整个社会的人民都不自在,科学发展观也孤单地不自在。
孤独的科学发展观一直高悬在中华大地。
科学发展观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治国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定义里,“民主”一词显示了平等的人权给以精神的回归,显示了“和谐司法精神”和“司法均赢力”。
确切地说,精神是介于宗教和科学之间,像国旗、奥运会圣火、奖杯可以看出,为什么人们因它而激动?为什么围着它疯狂?不能把国旗当成一块普通的布,不能把奥运圣火当成打火机随便打出的火,也不能把奖杯当成几公斤黄铜,这时人们的文化不讲物质等值,要的是精神的感觉过程。
政治与社会之间的执政艺术就是重视人民的精神创造精神文明。
任何一个不注重精神的政权日积月累,大量的良民也会变成暴徒,现在这种现象在扩大。
我们辩证地看待精神的非科学,有时人们不需要科学,只需要精神,我们可以想像到,那一定是精神上有一个对真理信仰的问题。
精神与科学合成之后,再用国正论哲学的辩证法看待物质科学与精神的非科学行为,用科学发展观的定义度量它们,也就有了科学发展观时代的“和谐司法精神”和“司法均赢力”,精神上的困惑就不再困扰政治家、社会科学家、司法专家以及所有的人。
未来人类的博弈实体会受到三大威胁:核能、邪风、恐怖。
国际强大的核能,政府、司法机关基层内部的邪风,良民含冤又被逼上绝路的个人恐怖,这三大魔鬼能量会与政治经济形成永远的对抗。
改变这一局面正考验着执政党的执政魄力和执政的博弈智慧。
要想更快有效地阻止邪风就是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实体分离不变性学说,用创新特征、创新思维、创新内容,创造更多的人权和民主法则,首先考虑人民的生活,用人性的法律对待民众,用科学发展观的“和谐司法精神”和“司法均赢力”推心置腹地和含冤的民众交流,让他们利用法律的途径找到赢的感觉。
有恐怖心理的当事人一旦接受,都是可爱忠诚的人民。
党和国家最高机关是监督公平正义的最强防线,拿出行动给上访民众一个说理的地方,他们有的家破人亡,最后对国家仍抱有期待和信赖,百分之八十的上访者都不是无理取闹,应该派专人接待,妥善处理,并进行回访,表达出科学发展观的友善、人性、人权和尊严,让上访群众心理平衡,让百姓为公平公正的司法而欢呼,平熄民愤,凝聚人心。
国内执政争人心,国际扩张争能源。
这是科学发展观时代的执政执法艺术,未来执政党的执政之路将风险变坦途。
其实,每一个国家实体里的公民,都是为党担忧,为国家担忧。
音乐家的存在是给他人快乐,科学家的存在是给他人教育,政治家的存在是服务于人民,扩大自己的队伍。
每一个人都要记住:世界的大道德是政治。
政治的大道德是经济,经济的大道德是服务,服务的大道德是客气。
每一个人都应该记住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主题。
科学发展观的民生理念就是让国家司法实体里的一切服务于人民。
民生又是为了国家的实体利益着想,民生又让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任何一个人,都应该自由自在地履行科学发展观的道德是博弈实体法律代理行为,这不是哪一个官员履行的义务,而是所有人。
编辑本段历史发展在西方,“司法”一词大都同时作为学理上的概念和各国实定法上的用语而存在。
依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司法有别于立法及行政,是“处罚犯罪或裁决私人争讼”的权力,性质上属于纯粹的法律作用,而非政治作用。
法官不过是法律的传声筒,只能依三段论法精确地适用法律条文,不具有违宪审查权,甚至连解释权亦严格受到限制。
但从现代各国司法体制及司法机关的职权来看,孟氏对司法的定义方式显然与现实已有了很大的不同。
一般认为,司法的内容受各国传统及时代因素影响,具有历史的可变性,无法以一定的方式加以界定。
考察现代各国对“司法”概念的具体实践,大体上,美日与德法堪称两类典型。
美国的司法概念,依其联邦宪法第3条规定,以“事件及争讼”(Cases and controversies)为要素,包含民事、刑事及行政事件的裁判。
而且,法院审理案件时,附带对有关法令进行违宪审查,这是司法的本质性义务。
日本战后对美国司法制度全盘照收,因此,在对司法的理解上,也大致采取与美国相同的态度。
法国自大革命以来,即将司法范围限定于民、刑事裁判,不包括行政案件的裁判。
司法的任务亦受严格限制,大革命时期的法律规定,法官干预立法权及执行权行使的,即构成渎职罪。
同时,法院“解释”法律也被绝对禁止,相应地,法官仅能一板一眼适用法律。
1958年法国第五共和宪法虽然引进违宪审查制度,但该制度与一般司法不同,这很突出地反映在相应法律条文的归属上:后者规定于第八篇“司法权威”,而前者却另外规定于第七篇“宪法院”。
同属大陆法系的德国,传统类似于法国,将行政法院排除在司法体系之外,现行基本法则另设“裁判”(Rechtsprechung)一语,做为“司法”的上位概念,用以统括普通法院、行政法院、财政法院、劳动法院、社会法院及具有抽象违宪审查权的宪法法院。
然而司法的实质并不在于司法范围的深广,而在于“司法”之所以成其为“司法”的底线。
我国司法体制本仿苏联而建制,在我们当年所着力效仿的苏联解体之后,其国原依存的司法体制亦分崩离析。
现今的俄罗斯等国在司法体制上也业已全盘接收“三权分立”学说,并已完成相应改制。
在此境遇下的中国司法体制既面临与原苏联旧体制的决裂,又碍于政治因素及本土国情而无法断然象俄罗斯等国一样对司法制度进行彻底改造,“有中国特色的司法体制”一语便成为国家决策层所握持的一根救命稻草,并为学界学者所着力维护。
编辑本段政治地位如果有关“司法”概念的争议仅仅存在于学界,倒也能让我等百姓们图个清静:管他吵得天翻地覆呢,那是学者们的分内之事,犯不着让普通人操心。
然而正因为法律的缺席,不可避免地引来了与司法有些许联系的机关或部门的搅局,他们在各自的权力范围之内对司法指手画脚,终至“司法”成为一张“普罗米修斯的脸”,变幻莫测。
诸如国务院总理在人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大声疾呼“深化司法改革,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诸如众多将“公检法司安”统归“司法部门”而行文的党内及政府红头文件,再诸如通常兼任公安部门领导人的政法委书记在个案上对检察长、院长的指示,等等等等。
“司法机关”终于沦落为“政法机关”的一个下位概念。
想想“司法机关”的可怜境况吧,一方面虽享有与政府同等的法律地位,一方面却游离于国家权力的边缘并深受政府越权之苦,而老百姓并不懂得这么多弯弯,“腐败”的帽子决然要扣在“司法”的头上。
正因为“司法”背负了沉重的“最大的腐败”之后,从而却成功地掩盖了在这背后隐藏着的比“最大”“更大”的“腐败”。
而这“更大”的“腐败”才是真正的“腐败”之源。
诚然,因各国历史及国情各异,在司法一语上世界各国也各有特点,而绝无完全相同的两套司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