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明朝历史上朱元璋当皇帝后最忌讳的字是什么?
- 格式:docx
- 大小:5.51 KB
- 文档页数:2
避讳皇帝名字的制度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避忌皇帝名字的制度,这个制度是在每个朝代都实行的。
实际上,这个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的国君姬发、姬诵、姬夷、姬辟
方等多位国君,都有着非常神秘的“九字真言”,只有这些国君知道这个“九字真言”的
内容,其它人不得知晓。
这是因为,当时人们认为,知道了国君的“九字真言”,就可以
利用这个神秘的力量,妄图谋害国君,危及国家安危。
因此,那个时候,国君的名字是不
能泄漏出去的。
到了秦汉时期,这个制度更是得到了强化和加强。
皇帝的名字,成为了绝对的秘密,
甚至连宫廷内的大臣都不知道皇帝的名字。
因为,知道皇帝的名字,有可能会引起心魔,
使大臣产生不敬之心,从而妄图谋害皇帝;同时,也有可能会被敌对国家知道皇帝的名字,从而对皇帝进行攻击。
因此,皇帝的名字成为了最为机密的事情之一,只有很少的人知道
皇帝的真实姓名。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采用一些方法,来避免说出皇帝的名字。
例如,人们讲到皇
帝的名字时,一般用一些字谐音相近的字代替皇帝的名字,或者用一些字母组成的间接代
号来代替;还有人甚至在书信中用模糊的字眼取代皇帝的名字,以示尊重。
此外,为了避免说错皇帝的名字,人们在官场、民间也流传着一些关于编号的传统。
比如,在明朝,人们常用“福”代替“万历”,或者用“庚寅年”(指1590年,这一年是万历皇帝逝世的一年)来取代“万历年间”,这种做法就是避免说错皇帝的名字,也是为
了尊重历史和守护权威的传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朱元璋实行的这条禁令影响了近六百年历史走向
导语:公元1598年,长达七年之久的万历援朝战争终于宣告结束。
这场战争,明朝"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用兵数十万,费银近八百万两,在历经战与和的
公元1598年,长达七年之久的万历援朝战争终于宣告结束。
这场战争,明朝"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用兵数十万,费银近八百万两,在历经战与和的反复较量之后,最终迫使日本狂人丰臣秀吉忧郁而死,异常艰苦的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也许当时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怎么堂堂一个天朝上国,打打你日本一个蕞尔小国居然会这么费劲,还搞得元气大伤,几乎打光了张居正改革留下的所有资产。
要知道,当年永乐大帝横扫天下、威加海内的时候,是何等雄壮、何等霸气?
有人说因为吏治腐败,有人说因为将帅不力,还有人说因为承平日久,陷入了各代王朝都会爆发的"历史周期率"当中。
可老天不会给明朝太多的时间思考,也许还没等他们完全想清楚,统治危机就开始不断爆发。
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已成星火燎原之势;更要命的,后金在东北地区强势崛起,与蒙古连为一体。
短短几十年时间,大明王朝就在内忧外患之下,万劫不复了。
关于明朝灭亡的原因历来也有很多种说法,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违背了世界潮流的发展方向。
从它一开始建立之后所采取的国策,就能看出它一定会败得异常惨烈。
与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同,明朝所处的时间段是在全球地理大发现时期,也是中国迈向近代化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大老粗皇帝朱元璋的一道白话圣旨让人好笑导语:朱元璋的白话圣旨读后忍俊不禁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濠州(今安徽凤阳)贫苦人家。
根据《朱氏世德碑》碑文记载: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朱元璋的白话圣旨读后忍俊不禁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濠州(今安徽凤阳)贫苦人家。
根据《朱氏世德碑》碑文记载: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为生。
他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最后落户濠州。
朱元璋从小受苦,是个放牛娃,还出家当过和尚。
没有上过学,是个大老粗。
元朝末期,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铤而走险。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并推韩山童为明王。
接着,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数万百姓起而响应。
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
此时,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
这一年,朱元璋25岁。
朱元璋参加义军后,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
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
郭子兴把他视作心腹知己。
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
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才把“朱重八”换成了朱元璋。
再后来,朱元璋成为义军领袖,并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推翻元朝,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在遗诏中说:“三十有一年,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好色的明朝洪武帝朱元璋曾经多次“微服嫖娼”
导语:1368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称帝后,很快就在秦淮河畔设置一批妓院,称大院
1368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称帝后,很快就在秦淮河畔设置一批妓院,称大院。
朱元璋亲自为大院题写对联,鼓励到此嫖娼,他的对联是:
此地有佳山佳水,佳风佳月,更兼有佳人佳事,添千秋佳话。
世间多痴男痴女,痴心痴梦,况复多痴情痴意,是几辈痴人。
朱元璋建立妓院招徕嫖客的本意,是希望那些“商贾之士”的大款们到妓院去“消费”,以增加国家税收。
可是让朱元璋万没想到的是,商人精明得很,并不领他的情。
反倒是见了蛋逢就叮、如同苍蝇一样的在朝文武官员趋之若鹜,每天下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青楼去逍遥,据说一时间形成了百官争嫖的“壮观”景象。
朱元璋能够想到建立妓院的主意,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他多年来的亲身体验。
朱元璋25岁就加入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在繁忙的征战之余,朱元璋培养了嫖妓的爱好。
据说,朱元璋曾嫖过一美妓,即兴题诗一首。
不巧的是,美妓因此怀孕,生了一个孩子。
后来,美妓听说朱元璋当了皇帝,就带着儿子进京叩见,还不忘带上诗稿。
朱元璋当然记得这件事,但作为皇帝,哪里能见一个妓女?于是他避而不见,但封妓女的儿子为王,还为他建造了豪华的王府。
除了嫖娼,朱元璋还曾经强占民女。
当年,朱元璋还是义军领袖时,与起事的小伙伴邵荣并肩作战。
一
生活常识分享。
朱元璋犯了三大忌讳,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就
是一个笑话
展开全文
第一忌讳:草根皇帝朱元璋登上帝王位,开始血腥屠杀跟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凸显了他的家庭养成教育的短板。
没有容人的气量和胸怀,因为贵族不是一代养成的。
第二忌讳:朱元璋又做了第二件事,埋下了亡国的祸根,为了防止外戚专权,家族子弟结婚,选择小家碧玉,这是非常致命的,皇室基因很难得到优化。
嫔妃自身教育上的短板,让她们很难给后代适合皇室的教育,眼界和肚量都缺乏教养。
所以,明朝皇帝多混蛋,性格乖张暴虐。
个个是奇葩,外戚专权的确杜绝了,可是帝国的继承者,内在缺乏教养,外在缺乏母系的支持,面对负责繁重的政事手足失措,自暴自弃者甚多。
都说当皇帝好,承受的压力太大,缺乏城府的皇帝基本会被逼疯。
一个人的城府来自母亲的言传身教。
显然,朱元璋不理解这个事实。
第三忌讳朱元璋内心自卑,一边靠屠杀震慑百官,一边破天荒的免了读书人的税,结果闹出了一个笑话,皇帝没钱了,靠着一群太监弄钱,涌现了一大批著名太监名传青史。
一个冷笑话出现了,大明养士300年,在国家危难之际太多的读书人当了识时务者,倒是那些身残志坚的太监,在李自成进北京的时候拿起刀,为国殉难。
当皇帝靠的不是勇气而是睿智。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就是一个笑话。
自身驾驭国家的能力不足,士兵的军饷都开不出来,因此给造反者提供了大量兵员。
朱元璋的统治理念空前绝后。
避讳皇帝名字的例子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皇帝的名字被避讳或者常常不被直接提及。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秦始皇(嬴政):他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但其真名“嬴政”经常被避讳,尤其是在他去世后。
人们常常用“秦始皇”
的称号来代指他。
2. 汉武帝(刘彻):虽然汉武帝是汉朝最具影响力的皇帝之一,但他的真名“刘彻”被避讳,尤其是在他去世后。
在历史上,他更常被称为“汉武帝”。
3. 武则天(武媚娘):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但她的真名“武媚娘”在她去世后被避讳,通常称为“武则天”。
4.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的真名“朱元璋”在他去世后被避讳。
人们通常用“明太祖”来称呼他。
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一些皇帝名字的避讳例子。
由于种种原因,包括宗教信仰、尊重制度、以及传统观念,很多皇帝的真名在他们去世后都被避讳或不被直接提及。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皇帝就是奇葩!谁的名字好谁就是状元
导语:前几天给大家介绍了明朝第二位状元丁显,本来考了一百多名,就因为名字符合朱元璋的爱好,被破格提拔成了状元。
整整40年后,皇帝从朱元璋换
前几天给大家介绍了明朝第二位状元丁显,本来考了一百多名,就因为名字符合朱元璋的爱好,被破格提拔成了状元。
整整40年后,皇帝从朱元璋换成了朱棣,又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看来大明朝的皇帝还真是奇葩。
那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的殿试结束后,考官们把卷子按水平高低排列好,送给朱棣审批。
朱棣接过来随便翻了翻,觉得没什么问题,就同意了。
接下来就是拆开封按名次填榜,第一名,状元,孙曰恭。
刚写完这个名字,朱棣的两个眼珠子一下子瞪大了。
为什么呢?因为古代写字都是竖着写,“曰恭”两个字横着写没问题,但竖着写就很像一个“暴”字。
而朱棣因为夺他侄子的皇位,杀了不少人,最忌讳别人说他是“暴君”,所以一看见这个名字,“孙暴”?奶奶的,竟然还有叫孙暴的,这不成心在拿我消遣吗?于是赶紧叫道:“停,停,停,这个孙暴不能当状元!”这科的主考官是大名士杨士奇,连忙上去解释说:“陛下,这个考生不叫孙暴,叫孙曰恭。
”
朱棣又仔细看了看,还真是两个字,差点儿冤枉了人家。
但朱棣又一想,那也不行啊,状元的名字是要通报全国的,连我都能看错,那全国得有多少人也看错啊?这玩笑可不能开!于是,朱棣觍着脸说:“别管叫什么名字,这个人的卷子有点问题,状元换一个人吧。
”杨士奇是什么人,岂能看不出来这里面的道道儿?当领导的谁还没有点忌讳啊,犯不着为这事儿去跟他顶牛,于是就说:“陛下慧眼识珠,您看换哪个人更好?”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朝胡惟庸案真相胡惟庸案实际上是一出冤案
导语:明朝胡惟庸案可以说是明朝一大奇冤案件,对于胡惟庸案的说法历来也都是莫衷一是的,有很多史学家都对于胡惟庸案中胡惟庸谋反提出了相关的质
明朝胡惟庸案可以说是明朝一大奇冤案件,对于胡惟庸案的说法历来也都是莫衷一是的,有很多史学家都对于胡惟庸案中胡惟庸谋反提出了相关的质疑,但是朱元璋依旧是推动了胡惟庸案的发生。
明朝胡惟庸案并不是单纯地一场君臣以下犯上的案件,更是一场君臣关乎权利的案件。
明太祖朱元璋成为皇帝,可以说是十分不容易的,在成为皇帝之后,他的猜忌心理便有了十分鲜明的体现,对于国中的权利也一直都事不安心的,尤其是对于宰相的权利过大,朱元璋也有过很多次的削减,但是宰相依旧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可以说宰相的存在对于朱元璋本人而言一直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与此同时,朱元璋一生中的宰相大多都是贤能宰相,可以说基本上都找不到作奸犯科的罪行,因而捕风追影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削减权利的手段了。
朱元璋即位十三年的时候,胡惟庸的家中发现了一口泉,由于受到了当时的封建思想的影响,胡惟庸认为这是一个吉兆,想要让朱元璋前往家中进行查看,但是胡惟庸并没有想到自己的举动却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朱元璋前往胡惟庸家中的时候,身边的太监觉得情势不对劲,朱元璋便登上城门观看胡惟庸家中,发现了大量的藏兵,朱元璋大怒,在那一天将胡惟庸就地正法。
关于明朝胡惟庸案的真相一直都是不明确的,或许真是胡惟庸一心谋反的阴谋,或许是朱元璋处心积虑削减宰相权利的手段。
胡惟庸案真相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朱元璋当皇帝后为何大开杀戒?
导语:自从农民起家的朱元璋当时皇帝那天起,便紧握住天下大权。
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开杀戒,长达14年,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臣诛杀殆
自从农民起家的朱元璋当时皇帝那天起,便紧握住天下大权。
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开杀戒,长达14年,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臣诛杀殆尽,受株连被杀者有四万多人。
两案合一起便称“胡蓝之狱”。
胡惟庸案起始于洪武十三年正月,因有人上书告丞相胡惟庸谋反,朱元璋遂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将胡惟庸和涂节、陈宁等处死。
为肃清胡惟庸“逆党”,继续株连杀戮。
胡惟庸死后,从此废除宰相一职,皇帝独掌朝政,并作《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威慑四海。
朱元璋手段显得十分的霸道无比,说杀就杀毫无一点怜悯,尽管被杀的对象是忠臣。
真是令人寒心!
朱元璋开国便大开杀戒,不仅杀功臣,而且杀儒生。
对于写诗作文的更不待见,凡是触犯了朱元璋忌讳的“秃、僧、贼”等字眼的,一律杀掉,这便是文字狱的起源。
在明朝后期出现的一些奇人异士中,如李贽、黄宗羲、唐甄等思想家,提出了“童心说”和“新民本”思想,而他们写的书以《焚书》、《潜书》为名,且不敢公开地印行。
说明这犯了明朝之忌,是为“隐学”。
另一方面李贽因为公开了他的“童心说”,被贬为异端邪说,最后死于诏狱。
而与此同时的色情文学家们便没有受到这样的待遇,而且大受欢迎。
这可能也是明朝色情文学兴盛的客观原因。
在明朝中后期,一些历史悠久的主要城市,商业开始发展起来了,。
古代避讳趣谈与西方诸国以取先人之名表达缅怀纪念之情不同,儒家文化向来强调高低分明、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避讳便是这一制度的一个表现。
为长者讳,为尊者讳,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无从查询,但习惯认为避讳“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
”帝王作为封建时代至高无上的尊者,与其相关的讳词更是普通人不能提及的,否则就是对皇权神圣性的挑战,有下狱甚至丢脑袋的危险。
帝王避讳最严格的莫过于宋代,宋人避讳之例最严。
《容斋三笔》里就说:“本朝尚文之习大盛,故礼官讨论,每欲其多,庙讳有五十字者。
举场试卷,小涉疑似,士人辄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
”宋太祖赵匡胤,避讳字有匡、筐、涯、眶、惟、勖、眶、胤、靷、引、鈏、酳等,更甚者其远祖、始祖、高祖、曾祖、祖父、父亲等已故受追封之人的名讳都一概要避,避讳之字词多达40余。
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蒸”字就得改为“炊”字。
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构,为避“构”字而牵及够、媾、购、遘……避讳的字达50多个!实在无法避免的常用字,也需要增减笔划或者改变读音,以示区别。
如宋真宗赵恒,“恒”字多见缺末笔者。
物极必反,当历史的车轮碾过宋代,进入元代时,草原民族蒙古入主中原,一改儒家世俗传统,以蒙古族的习惯,父子不避,尊卑无讳,因此避讳几乎终止。
照宋代周密《齐东野语》的说法,起码从周朝起,中国封建社会就有了避讳制度。
所谓避讳,按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即是:“谓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例如,唐高祖的祖父名虎,凡写到或讲到“虎”,都得改为“猛兽”,或改为“武”。
又如,唐太宗名世民,他死后,“世”字、“民”字都必须回避。
于是,李世勣改名李勣,“为民作主”改为“为人作主”。
避讳制度影响甚广,连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受到影响。
据说五代时,吴越王钱鏐有子跛足,讨厌人说到“茄子”,因“茄子”与“瘸子”音相近。
后改“茄子”为“落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历史上朱元璋当皇帝后最忌讳的字是什么?
导语:中国人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不知从何时起。
不过直到今天,对长者、尊者直呼其名都是不礼貌的。
农村小孩之间骂架,互相指着鼻子叫对方父母的
中国人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不知从何时起。
不过直到今天,对长者、尊者直呼其名都是不礼貌的。
农村小孩之间骂架,互相指着鼻子叫对方父母的名字,便是一种侮辱对方的精神胜利法。
过去的人在自己文章中不得以需要祖辈、师长的名字时,总是称“讳某某”。
不过屈原在他的《离骚》中说到:“朕皇考曰伯庸”,而不说“讳伯庸”,他也不用像林黛玉那样,写母亲的名字“敏”时,故意缺笔。
是否当时名讳之规矩还不是很盛行?
也许,在古人的心目中,名字和生辰八字有着特殊的魔力,和这个人的生命状况息息相关,所以巫师作法,诅咒一个人,就会做一个小人,写着那人的名字和生辰,然后恶毒地行法,比如《红楼梦》中的马道婆受赵姨娘委托,如此来对付王熙凤和贾宝玉。
在古人的心目中,人的地位越高,权力越大,他的名讳越是碰不得,而那些没什么势力的老百姓,除了自家孩子,别人直呼其名他也无可奈何。
皇帝富有四海,全国百姓都是他的子民,因此避皇帝的名讳范围最广,皇帝的名字,简直就是老虎屁股,摸不得。
历朝历代,最大的敏感字眼,便是皇帝的名字。
除此之外,其他的敏感字、敏感词并不多,秀才们做文章时,只要留心别去碰圣上名讳这个大地雷,不用煞费苦心给更多的词找一个替身。
可是到了明代,就不一样了。
出身贫苦的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忌讳就格外多了起来。
除皇帝的名讳外,许多词也是犯大忌的,那些舞文弄墨的人搞不好就会掉脑袋。
朱元璋早年参加郭子兴的队伍,靠杀人放火而起家,因此特别忌讳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