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学
- 格式:doc
- 大小:101.00 KB
- 文档页数:11
动物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1. 动物行为学的定义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模式和反应的科学,涉及动物的生理、神经、遗传和环境等因素。
2. 动物行为分类- 个体行为:指个体动物的行为,如觅食、休息、求偶等。
- 社会行为:指动物之间的互动行为,如领地争夺、群体活动等。
3. 动物行为的调节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对行为的调节。
- 遗传因素:动物行为往往受遗传因素影响,如基因控制的行为特征。
- 环境因素:包括物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等对行为的影响。
4. 动物行为的导向机制- 生物钟:动物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行为模式,受生物钟调节。
- 外界刺激: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会导致特定行为的产生。
- 内部动机:动物的内部需求和欲望会影响其行为的表现。
5. 动物行为的进化意义- 适应环境:动物通过行为的调整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生存需求。
- 繁殖策略:动物的行为可以影响其繁殖策略和遗传基因的传递。
- 群体生存:动物的社会行为有助于群体的生存和繁衍。
6. 动物行为的实验研究方法- 观察法:观察动物行为的特点和表现,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 实验法:通过设定实验条件和变量,探究动物行为的原因和规律。
- 模拟法:利用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模拟动物行为过程。
7. 动物行为的应用领域- 畜牧养殖:通过研究动物行为,提高畜禽养殖的技术和效益。
- 动物保护:了解动物行为,制定保护策略和措施,保护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
- 人类行为研究:通过比较研究,探究人类与动物行为的相似与否,深化对人类行为的认识。
以上是动物行为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动物行为学引言动物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它涉及观察、描述和解释动物的各种行为模式。
这门学科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动物世界,而且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动物福利以及人类与动物的互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动物行为的分类本能行为本能行为是动物天生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不需要通过学习就可以表现出来。
例如,鸟类的筑巢、蜘蛛的织网等。
学习行为与本能行为相对的是学习行为,这类行为是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经验获得的。
学习行为包括条件反射、习惯形成和模仿等。
动物行为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动物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遗传的影响。
基因决定了动物的一些基本行为模式。
环境因素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同样重要。
食物的可用性、栖息地的条件、气候的变化等都会影响动物的行为。
社会因素在群居动物中,社会结构和社会互动对个体行为有显著影响。
例如,狼群中的等级制度会影响每只狼的行为。
动物行为的适应性动物行为通常是对环境的适应。
例如,北极狐的白色皮毛有助于它在雪地中隐蔽,而斑马的条纹可能有助于迷惑捕食者。
动物行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研究者直接观察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记录下各种行为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和顺序。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动物进行实验,以确定特定变量对行为的影响。
例如,通过改变食物的位置来研究动物的空间记忆能力。
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的行为差异,来探究行为的进化和功能。
动物行为学的应用生物多样性保护了解动物的行为模式有助于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比如确定迁徙路线和繁殖季节。
动物福利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需求,可以改善动物园和养殖场的动物福利条件。
人与动物的关系动物行为学还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促进更加和谐的共存方式。
结语动物行为学是一个多方面交叉的学科领域,它不仅增进了我们对动物世界的认识,还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实际的利益。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发现和应用。
动物行为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及其原因的科学领域。
通过观察和实验,动物行为学家试图了解动物的行为模式、社会结构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而探讨动物行为背后的内在机制。
本文将介绍动物行为学的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并探讨几个典型的动物行为案例。
一、动物行为学概述动物行为学是以动物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领域,它涉及动物在各种语境下的各种行为,包括觅食、求偶、育儿等。
人们饲养和观察动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动物行为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直到19世纪末才得以确立。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动物行为学研究手段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从简单的观察和描述,逐渐演变为结合实验和生理学方法的研究。
二、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法:观察法是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动物行为学家通过观察动物在自然环境或人工环境中的行为来获取研究数据。
观察法能够提供大量真实直观的行为数据,但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可操作性的限制。
2. 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对动物进行人工控制实验来研究其行为。
实验法使得研究者能够在受控条件下观察和测量动物的行为反应,进一步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例如,通过在不同温度下观察小白鼠的行为,可以了解其对温度的适应能力。
3. 生理学方法:生理学方法是通过测量和分析动物体内的生理指标,探讨其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比如,通过测量动物的激素水平和行为反应,可以研究动物的求偶行为和繁殖行为之间的联系。
三、典型的动物行为案例1. 迁徙行为:迁徙是一种长途跋涉的行为,许多动物都具有这种行为特征。
迁徙行为涉及到动物对季节变化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例如,候鸟在冬季迁徙到南方寻找更适宜的温暖环境和丰富的食物资源。
2. 社会行为:许多动物都以社会群体的形式生活,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
例如,蚂蚁和蜜蜂具有明确的社会分工和合作行为,每个个体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整个群体的任务。
第十三章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定义:为了满足个体生存和种群繁衍的要求,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动物的个体和群体所做出的有规律、成系统的适应性活动就是动物行为。
动物行为的特征1、动态的过程例:猎豹以120公里/小时的速度追击羚羊(捕食行为)行为并非都有身体的运动一只看上去完全不动的羚羊,屹立在山颠,这往往表示它是这个区域的主人,这是一种炫耀行为。
一只负鼠遇到敌害时假死,这时表面上静止,而体内新陈代谢加剧,为下一步逃脱在蓄集能力,是一种防御行为2、普遍具适应性意义动物的行为都是在长期进化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
例:#南极的王企鹅用富有脂肪的腹部皮肤将卵盖住,直到孵出幼鸟,它始终翘起足尖走路,绝不让卵落地这种行为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枯叶蝶静止是颜色体形极象一张干枯的落叶,很容易躲过敌害。
3、动物行为的产生具有遗传基础和生理基础(1)遗传基础行为具有遗传基础,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行为差异的遗传基础,并利用标准的遗传学方法来确定差异的基因定位。
遗传不仅仅决定行为,也决定行为的发展与改变。
没有遗传基础,也就不会有行为。
(2)生理基础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与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内分泌系统有关。
#动物的行为必须要有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参与。
外界的刺激被感受器感受,需要神经把信息传入到中枢系统。
通过协调,体内各种组织器官活动才能达到一致,从而控制动物的行为。
#许多行为也受激素的调控,特别是那些变化缓慢的生理活动和行为。
例:性激素可以影响到鸟类的攻击和求偶行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综合作用于行为。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对动物行为的控制多是相互影响,协同作用的,同时也受环境因素制约例:鸟类的繁殖行为,不仅受性激素的支配,也受神经系统的控制,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第一节环境信息和行为动机(一)动物行为中的环境1、体外环境:生物和非生物环境2、体内环境:体内各结构和功能状态及心理活动和生理现象(二)环境信息1、概念:体内外环境的变化2、分类:物理性环境信息和化学性环境信息(二)刺激和动物的感觉器官1、刺激①概念:能被该动物感知并引起动物发生反应的环境信息。
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动物行为的学科。
它涉及动物学、心理学、神经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及其他有关领域,涵盖了描述动物行为,解释其动机,探究动物习得及其适应性,比较不同物种行为差异,以及研究行为的遗传基础。
有自然史研究者、实验室研究者、和自然主义者,都在进行动物行为学研究。
动物行为学是从某种特定角度去研究动物,以及动物们之间通过行为所进行的互动。
这一门学科涉及到的范畴非常广泛,既有实验性的,也有自然史的。
实验性的动物行为学者通常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试图理解动物的行为是如何发展出来的以及为什么会出现在当下的。
自然史的动物行为学者则采用观察性方法,观察不同物种间的行为,以便更正确地理解它们的环境中的动态机制。
研究者们常常利用放牧动物的行为作为一个可以进行研究的范例。
它们之间关系密切,被认为决定了种群的大小和维持社会秩序的活动。
不同物种的外在行为放牧动物也是非常有趣的研究,比如羚羊的调整行为,它们之间会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以及其它物种的占有行为,即某些物种会通过占据某类资源,如栖息地,暂时避免其他物种的入侵。
人类也是一个有趣且重要的行为学研究方向。
研究者们可以观察和研究关于社会行为的问题,比如人际交往的态度,群体反应,行为的进化方式以及智能的发展,一些有趣的研究也在探究文化如何影响人类行为。
动物行为学并非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一个广泛的领域,不同的研究者以不同的方式研究同一个问题,同时往往也同时考虑了交叉学科的因素。
然而,由于研究者们有不同的视角,因此有时会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
由此可见,动物行为学是一门复杂而有趣的学科,它充满了未解之谜,有待研究者们深入探索。
最后,动物行为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能帮助我们对动物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我们自身和其他物种的共性,以及我们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
这门学科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动物及其环境,同时我们也可以可以从这些研究当中获取一些重要的科学知识,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然界的动态变化,并能有效地应对今天持续不断的环境问题。
第一章、动物行为学的研究范畴一、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主要是研究各种行为、行为机制及动物行为的生态意义和进化意义。
[龙虱图片:简单介绍龙虱水生生活习性,气管呼吸方式及其鞘翅下具有物理性鳃功能的气泡结构,肉食性,捕食鱼类,可陆地爬行,空中飞翔等水陆空三栖的进化特征和行为。
]动物行为学主要研究内容: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生殖行为、社会行为、学习行为、通讯行为、时空行为等[动画1-1-2蝴蝶羽化变态行为]。
研究表明:1,动物的行为差异是由基因差异引起的,自然选择总是有利于那些能够最有效地把自身的基因传递到未来世代的个体。
2,基因传递通常是通过个体直接参与生殖的方式,但也可以间接借助于体内含有共同基因的其他个体(亲属)的生殖,因此,动物对自己的亲属普遍表现出利他行为。
因为利他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对传递利他者自身的基因有利,但在基因利益上绝不会利他现象。
3,进化稳定对策(ESS):如果种群中的大多数个体都采取某种行为对策,而这种对策的好处又为其他对策所不及,这种对策就可称为ESS。
在环境的每次大变动之后,种群内可能出现一个暂时的不稳定阶段,但是一种ESS一旦确立下来,种群就会趋于稳定,任何偏离ESS的行为就会被自然选择淘汰。
如:大熊猫原本是肉食动物,第四季冰川活动,将它们赶入竹林,确立了食竹子的ESS,之后通过自然选择确立了只食竹子的采食行为。
4,决定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进化的主要生态因素是事物的数量和分布、捕食者的压力和配偶竞争等。
[取食行为]1,老虎的取食行为[图片]:野生老虎主要生活在森林中,因为其食性和采食量巨大,所以其领域面积广阔。
主要以野猪、鹿、狍子等动物为食,因此民间又有称老虎为“猪倌”的说法。
在远离人烟的原始森林,一般有野猪群出没的地方,多伴有老虎生存。
老虎与野猪群共存的现象,对于野猪群的进化有积极意义。
老虎主要不是那些老弱病残的野猪。
2,非洲狮子的捕食行为[图片]:非洲狮子集群生活,主要捕食非洲草原大型草食动物。
什么是动物行为学?它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动物行为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动物的行为模式、社交结构、通讯技巧等,旨在探究动物的生存策略,以及为保护濒危动物提供科学依据。
那么,它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影响呢?
一、拓展我们对动物的认识
动物行为学通过观察和研究,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动物的行为模式和习性。
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动物如何繁殖、如何寻找食物、如何防御掠食者等信息。
同时,研究动物行为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并且启示我们如何更好地与动物共生。
二、为动物保护提供科学支持
动物行为学也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学科。
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动物在野外的生存状态,从而提出更有效的保护策略和措施。
例如,通过研究熊猫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地需求,可以帮助保护熊猫的生存环境。
三、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动物行为学还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很多模仿动物行为的机器人被广泛应用在生产和服务领域,同时,动物群体的
社交结构和沟通技巧也可以启示我们如何更好地组织社会和沟通交流。
四、提高我们的生态意识
动物行为学也是提高我们的生态意识的重要学科,通过观察和研究动
物的生态行为,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进而更好
地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
五、为人类健康提供借鉴
动物行为学还可以为人类健康提供借鉴。
例如,通过研究一些动物聚
集和流行病的传播方式,可以启示我们更好地应对人类传染病。
总的来说,动物行为学在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关注。
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一门探索动物行为背后基本原理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它是一门研究动物的行为学、生态学、神经生物学、发育生物学、进化生物学、行为遗传学以及社会学的学科,涉及多种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涉及动物的改变和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
在动物行为学中,研究常见的概念有:行为类型、行为规律、行为发生趋势以及行为调节。
行为类型指的是动物的行为表现形式,可以是个体行为或群体行为;行为规律指的是动物行为表现出来的规律性,这种规律包括生理规律、发育规律、季节性规律、空间行为规律以及时间规律等;行为发生趋势指的是动物在某种环境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趋势,这种趋势可以是偏性行为、随机行为或以近似正态分布表现;最后,行为调节指的是动物行为受其他物质、环境条件或其他生物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情况。
而动物行为的形成有多种机制可以解释,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机制就是适应性行为。
适应性行为是动物在解决环境问题时发生的行为,它可以通过对周围环境情况的探索、学习和积累信息来增强其生存能力。
适应性行为模式和反射模式共存,反射模式是一种与环境变化无关的模式,而适应性行为模式则是与环境变化相关的模式。
另外,还有一种机制可以用来解释动物行为,就是行为遗传学。
行为遗传学是一门用来研究行为的学科,它在研究动物行为的过程中探索和分析了行为的遗传特征及其遗传转移。
行为遗传学认为,一些动物行为都是由它们遗传的基因引起的,它们在受到环境因素的刺激时才会发挥作用,从而影响动物的行为表现。
最后,另一个重要的动物行为机制是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是动物在群体中行为的一种反映,涉及的行为特征包括社会结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支持、社会表现感受等,它对动物的行为表现影响很大,因此,动物行为学在研究动物行为时也会结合社会行为这一方面。
总之,动物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动物行为的多学科研究及其背后基础原理的学科,它会涉及一些机制和概念,比如行为类型、行为规律、行为发生趋势、行为调节、适应性行为、行为遗传学等,用于解释动物行为的形成过程,社会行为也是动物行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机制和概念,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的行为表现,并为动物的环境保护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的定义☐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动物行为的类型及有关概念☐动物行为的进化一、行为的定义•简单定义:动物为了自身眼前的存活和未来基因的存活所作的任何事情。
•所作的任何事情一定是动物的一个个体、一个整体所干的一件事,而不是指它体内的生理活动;•所作的任何事情包括动物的各种运动形式(如跑、跳、飞翔等),动物的发声、鸣叫,动物的面部表情等,都是行为;•动物的通讯,如视觉通讯、听觉通讯、嗅觉通讯、触觉通讯、电通讯,甚至包括昆虫的信息激素,雌蛾释放性激素来吸引雄蛾,这些都是通讯,所有通讯都可以把它看成行为。
•动物的一些面部表情,能够引起其他动物的行为响应,比如说一只羚羊站在高山之巅,一动不动,这是一种行为,当其他的羚羊看到它时,表示这个领地是不能侵入的;•还有比如说蜥蜴、蝗虫等一些变温动物,早晨起来晒太阳,这是一种热调节行为,因为这些动物它要活动需要一定的体温,所以它晒太阳本身就是一种热调节行为。
•行为的第二个定义:行为是动物在个体层次上(不是在体内的某个器官,或组织细胞的层次上,而是特别强调在个体层次上),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在生理状况的改变所作出的整体性的反应,并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
•该定义首先强调在个体层次上而不是以一个器官、组织、细胞为单位,更不是以基因为单位。
•动物行为的特点概括为:大多数行为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对环境的适当反应,并在生存中起作用;需运动器官(肌肉)的活动,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耳,鼻,眼等)与内分泌系统参与,这是构成行为的物质基础。
动物行为对它的生命有利,或对基因传递有利,动物只有借助行为才能适应多变的环境。
二、行为学的研究内容2.1 行为的因果关系•动物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都是由某种刺激所引起的,不会无故发生。
如鸟为什么孵蛋?因为动物的任何行为都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只有蛋这种大小、形状、花纹的刺激通过视觉神经系统才能引起它孵蛋的行为,即引起它孵蛋行为的释放。
•实验1——空中鸟的模型对地面其他鸟的影响–用一个纸板模型模拟空中飞鸟,来测试地面做窝的鸟类对这些模型作出行为方面的反应,测试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模型从左至右由地面鸟类上空通过,地面鸟类会有两种反应:①无动于衷;②逃跑。
测试的结果用“+”和没有符号表示。
经过分析发现,凡是促使释放逃跑行为的模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脖子短,猛禽都是短脖子,不逃跑的模型都是长脖子的。
这是外界刺激,外界刺激导致了动物一些行为的释放,这就是因果关系。
2.2行为生理学•动物的整个行为都受它体内的生理状况或是激素的周期变化影响。
•比如一只白冠雀,春夏秋冬四季,其体内一些变化和体外行为的变化是相对应的,它先是迁移,然后求偶、筑巢、育雏,然后到秋天再迁走。
在行为上表现了一个周期,并与体内的生理周期相吻合,主要是与体内的生殖腺发育和激素水平相一致。
所以说每年它体内的生理周期相应地表现在外部,就有一个行为的一年周期,这在鸟类表现得尤为突出。
•再如鸟的孵蛋行为只有在生殖期才会发生。
2.3行为遗传学和行为进化•鸟为什么孵蛋?这由遗传和进化决定。
鸟有孵蛋的素质和要求,只有鸟有孵蛋的行为。
动物的行为跟它的形态结构一样都是通过长期演化自然选择遗传下来的,都有一个遗传和进化的依据。
•行为遗传学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研究基因与行为的关系。
有些行为比较简单,只受一个基因支配,复杂的行为受多基因支配。
•单基因支配动物行为:小杆线虫有两个品系,一个品系身体前端可以做波浪式运动(有利于他找到昆虫帮它散布,有一定的生存意义),另外一个品系身体前端不能作波浪式运动。
两个品系杂交,F1代都是能作波浪式运动的;但F2代中有些个体能够作波浪式运动,有些个体无此功能,而且两者的比例是3:1,说明控制波浪运动行为的基因是显性和单基因所支配。
•双基因支配行为:蜜蜂有两个品种:(1)卫生蜂(巢里面有死掉的幼虫时,它会把蜂房的腊盖咬开,然后把幼虫叨出去)。
(2)非卫生蜂(没有上述行为)。
用ur表示卫生蜂,用 UR表示非卫生蜂。
两个品种杂交后,F1代全是非卫生蜂,基因型为UuRr。
其雄峰基因分4类: Ur、UR、ur、uR。
然后回交,F2代既有卫生蜂也有非卫生蜂,还出现了两种新行为的类型,就是开盖不叼幼虫行为型和不会开盖但会叨幼虫型,如果人为把盖打开,它会把幼虫叨走;所以出现了两个新的行为型。
该实验证明,卫生蜂完全的卫生行为由两个基因控制,一个是开盖基因,一个是叼走幼虫基因。
只有这两个基因都是隐性时,才能表现出完全的卫生行为,否则就是非卫生行为。
•动物的大部分行为由多基因支配。
2.4行为生态学•还是这个问题,鸟为什么孵蛋?如果鸟不能孵蛋,那么这个种就会消失。
可见孵蛋行为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对生物的存活有很大价值,这个在动物行为学中叫做行为的存活值。
所以说行为生态学研究的是动物行为的功能或者研究它的存活值。
动物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长期自然选择保存下来的,它对动物本身有着某种意义,有某种好处、某种价值,有某种功能,这就叫作行为生态学,也是行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专门研究动物行为功能的。
•小结•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行为的因果关系、动物行为生理、行为遗传进化、行为生态或行为功能等内容。
除此以外还研究具体的行为,如取食行为,包括搜寻食物、处理食物、吃食物;生殖行为包括筑巢、占有领地、求偶、交配,以及它的交配体制;攻击和防御行为包括10种防御策略;还有动物的时空行为,包括占有领域行为,栖息地的选择、动物迁移、导航,还有动物行为节律,这些都属于时空行为。
其他还有动物学习行为,包括学习的概念、学习的类型等许多内容。
三、行为的基本类型和有关概念3.1 反射•由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产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如:抓握反射、舐吸反射、咳反射、唾液反射、瞳孔反射。
是一种生理行为,从动物行为学来讲是动物比较简单的行为,表现在外部的某些动作和变化上,并有一定的生物学功能。
•反射的特点:①外界刺激和它所作出反应之间有着非常强的联系。
比如说把手放到火里去,手会马上回缩;气管里进异物,马上会咳嗽。
反射弧在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间,有着固定的解剖学联系。
②无意识。
比如回缩不是大脑作出的反应,而是无意识的。
③大多数反射弧到达脊髓,少数到达脑。
它的中枢大多在脊髓。
另外它是先天的,这样对生存有利。
•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后天形成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需要不断强化,否则就消失。
如巴甫洛夫的经典学习实验。
•非条件反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先天的,一定刺激只对应一定反应。
•本能行为:先天具有,由遗传决定,但必须达到一定的发育阶段才能由刺激引起的行为。
•特点:是靠神经系统完成的非条件反射,是遗传的反射,是进化过程中由自然选择形成的。
(达尔文第一个给本能下科学的定义。
)。
后天性习得行为(学习行为)–定义:动物在成长过程中,借助于经验积累改变自身行为的能力。
–特点: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以先天为基础所进行的学习。
如肉食动物需长期与父母在一起学会捕食本领。
(1)习惯化(刺激特异性疲劳):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指当一种不发生损害性效应的刺激反复作用时,机体对该刺激的反映逐渐削弱的进程。
(2)经典条件反射(Ⅰ型条件反射):当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一起重复发生时,动物能学会对一个新的条件刺激做出反应。
如食物能引起狗分泌唾液,如果再与吹哨刺激联系,那么吹哨也能引起分泌唾液。
这是靠把一种陌生刺激与一种报偿结合在一起而建立的。
(3)操作条件反射(Ⅱ型条件反射):有些行为因受到强化而使其发生的频率不断增加。
如把一只猫放进一个箱子中,它会设法逃出,最后可能因偶然踩踏了一块木板,门自动打开而逃出。
如果该过程一再重复,以后只要一放进箱子中,它就会为了开门而踏板。
与Ⅰ型条件反射的区别是:Ⅱ型是动物的一种随意活动,是欲求行为的结果;在其建立过程中,刺激和反应都必须先于报偿。
(4)试-错学习:两种条件反射共同起作用的一种学习类型。
以操作条件反射为主。
是在欲求行为期间由于得到报偿而在一种刺激(或场合)和一种活动之间所建立的联系,刺激和活动都发生在得到报偿之前。
如刚出壳的小鸟学会啄食的过程。
5)潜在学习:在没有任何明显强化情况下的学习,直到以后生活的某个时间才会表现出来。
如在探究活动中获得信息。
与试错学习的重要差异是潜在学习是在没有报偿情况下的学习。
如小狼在双亲注视下在洞穴周围进行探究活动,熟悉地形地貌,知道哪里可以找到食物,哪里可以隐蔽。
这些对其以后的生存很重要。
动物的探究活动对于其定向也有作用。
如泥蜂在准备外出狩猎前先要在洞口上空巡视飞行大约6分钟,待熟悉了周围环境后再飞走,返回时就是依据当地的景观找到洞口的。
(6)观察学习(模仿学习,社会性学习):动物通过观察模仿同类动物的行为。
(7)印随学习(印记):初生小动物对首先看到的移动物体所形成的依附性和跟随反应。
是动物出生后早期的学习方式,具有特定的敏感期(出生数小时到几天)。
(8)玩耍: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假装战斗和追逐等。
可以改善身体条件,发展社会技能及社交。
(9)学习集:动物在一个学习集的形成期间要学习如何去学。
例:给猕猴反复出示两个物体,上面都有一个可藏食物的小坑,但只有一个藏有食物,而且这两个物体的位置随机变换,发现猕猴能很快学会哪个物体藏有食物。
接着再向其出示两个新物体,猕猴需再一次学会识别那个物体藏有食物。
在经历了多次的新挑战后,发现其能够做出正确选择的时间越来越短。
这是一个学习集实验。
(10)顿悟学习(悟性学习):有时多天对一个问题不解,但突然间答案在脑海中闪现。
是指动物利用经验去解决问题。
能很快发生而无需明显的试错反应。
例:黑猩猩首先学会了利用一根棍作为工具去取笼子外地面上的苹果。
之后为其提供两根棍,这两根棍可以接插在一起,其长度刚好可以够到远处的水果。
黑猩猩先试图用每一根棍去够水果,都不成功,还曾试图用一根棍顶另一根棍去够,但因两根棍没有接好也未成功;经历了约1小时的尝试后,好像要放弃了。
然后开始玩耍这两根棍,突然之间,好像明白了把两根棍接插在一起,然后成功够到水果。
顿悟学习是一种高级学习行为,越是高等越发达,以认为最发达。
这包括了解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最简单的顿悟学习是绕路行为,即在食物和动物之间设置障碍,动物只有先远离食物才能接近食物。
章鱼不会绕路,鱼类、爬行类和鸟类都能解决该问题,哺乳类则最快。
(11)动物的文化行为:通过非遗传的方法把信息从一个世代传给另一时代的行为。
与进化过程不同,后者是必须借助于自然选择才能发生,而前者是不遗传的。
可见,动物适应其生存环境可以通过本质的进化(遗传进化),也可以通过学习特定的技能(不遗传),学会的技能通过印记和模仿由亲代传给子代。
如白冠雀在5-50日龄时,只要谛听双亲的鸣叫就能学会这种叫声,如果在该期不让它听到同类的叫声,则以后就在也学不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