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教案】《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0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5
课文《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感。
1.3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2.2运用联想、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文中主人公的美好品质,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3.2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情感。
1.2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2.1感受文中主人公的美好品质,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的故事情节。
1.2提问: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2.朗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教师选取重点段落,进行示范朗读。
2.3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3.学习生字词3.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跟读。
3.2学生组内讨论,分享生字词的记忆方法。
3.3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4.理解课文内容4.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5.体会文中情感5.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描绘的情感,提问:你们认为小主人公为什么会对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产生同情?6.小组讨论6.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你们认为小主人公在故事中展现了哪些美好品质?6.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8.作业布置8.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作文。
8.2巩固生字词,进行听写练习。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情感。
2.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4.作业布置紧密结合课文内容,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题:24、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学目标:1、会认11个字。
2、默读课文,学习关爱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3、提高学生基本语文素养,培养合作能力与交流的意识。
教学难点:在自读自悟中受到关爱父母、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是几号?那再过几天就是什么日子?六一儿童节2、看图说话。
陈老师今天要给同学们看一幅画,那里的小朋友也在过六一儿童节呢。
出示课文的第一幅图、说话:这是什么地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有什么人?(生:玩具店,有小朋友、爸爸、妈妈、售货员阿姨、小男孩)相机教学生字词“玩具”“柜台”“售货员”。
3、小男孩站在什么地方?齐读课题,设疑:这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生:一个人、眼睛看着玩具)这是我们从图画上了解到的信息,下面让我们进入课文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朗读感悟。
1、这个孩子在玩具柜台前干什么?(1)请你默读第一自然段,划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有关句子。
(2)感悟句子:柜台前有个小男孩,只要看到谁买小汽车,他就马上跟过去,目不转睛地盯着柜台上跑动的汽车,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
他是多么喜欢小汽车啊!a从这句话中你可以看出什么?(小男孩很想要一辆小汽车)从那些词语可以看出他很想要呢?(目不转睛、兴奋的光芒)b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这段话、指名读(小男孩是多么渴望得到一辆小汽车啊!他是多么羡慕别的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礼物呀!)2、既然他这么喜欢小汽车,为什么不买一辆呢?(1)自由读课文2—11段,画一画有关句子。
(2)感悟句子:句子一:孩子的妈妈叹了口气,说:“他爸爸常年病着,家里生活并不富裕。
孩子心疼我,什么也不让我给他买……”a理解“富裕”。
说说它的反义词。
(贫穷)b“什么也不让我给他买……”这“什么”还指哪些东西?(玩具、零食、衣服)c小男孩什么也不让妈妈买,这是为什么?(知道爸爸常年病着,家里生活并不富裕,还得给爸爸买药,他懂得心疼妈妈)d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懂事、乖巧)e多懂事啊,此时妈妈的心理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啊?不能满足孩子心愿的无奈以及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等。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2)教育学生学会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玩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玩具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玩具。
(2)板书课题:“玩具柜台前的孩子”,询问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跟读。
(3)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主要内容。
(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3)讨论:为什么孩子最终没有买玩具?4. 练习表达:(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自己在玩具柜台前的经历。
(2)小组内分享,互相评价。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亲人的关爱。
(2)讨论:如何珍惜亲情?6. 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了解了孩子关爱母亲、珍惜亲情的故事。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珍惜身边的亲情。
7.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以“我的亲情故事”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
六、教学反思:1. 回顾教学过程,总结成功与不足之处。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课堂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二年级下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的行为和表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2)分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的情感和心情。
(3)运用想象和创造力,设计自己的玩具柜台,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玩具的喜爱和珍惜,教育学生学会分享和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观察和描述,了解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的行为和表现。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引导学生体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的情感和心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玩具柜台图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
(2)准备自己的玩具,用于展示和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玩具柜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带来的玩具,介绍玩具的特点和玩法。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的情感和心情。
3.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玩具柜台,展示自己的创新能力。
(2)邀请学生扮演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向其他同学介绍玩具柜台的玩具。
4. 小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预习下一课。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描述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力,设计自己的玩具柜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但在课堂中,部分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辅导和练习。
二年级《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玩具、柜台、公用”等词语;(2)能够流利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3)学会生字词,并能应用于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3)引导学生通过课后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场景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他人的情感;(2)教育学生学会分享、乐于助人的品质;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主题:本课以“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为主题,通过讲述一个孩子在玩具柜台前与其他孩子的互动,展现了孩子的善良、大方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2. 课文结构:课文共分为五个自然段,分别描述了孩子在玩具柜台前的情景、与其他孩子的互动、选择公用玩具、分享玩具给其他孩子以及老师的表扬。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2)流利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学会角色扮演,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应用;(2)情景模拟与口语表达的结合。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玩具模型等;2. 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玩具柜台场景,增加学习氛围;3. 学生分组:根据学生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玩具柜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玩具柜台的看法和经历。
2. 学习课文:(1)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2)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词语含义;(3)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理解课文主题和孩子的品质。
3. 情景模拟:(1)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课文场景;(2)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培养口语表达能力;(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扮演心得和感受。
4. 课后实践:(1)让学生设想自己在一个类似的情景中,如何表现;(2)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学会分享和助人。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教案设计: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懂得体谅父母辛勤付出的精神风貌,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本课以《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为载体,讲述了一个小男孩虽然非常喜欢柜台前的玩具,但为了体贴母亲,宁愿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故事。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资料、生字卡片;提前预习课文,梳理出重要知识点和情感教育点。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初步理解故事大意;准备好课堂笔记本和铅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有关亲情和节俭主题的短片或故事,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朗读感知: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语调和感情色彩,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 文本解读:逐段解析课文,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分析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理解他的高尚品质。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重现课文场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5. 思维拓展: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讨如何理解和践行“孝敬父母”和“勤俭节约”的美德。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搜集关于“孝敬父母”、“勤俭节约”的小故事或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下节课分享交流。
六、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课文中小男孩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这些优良品德。
七、教学评估:1. 过程评价:在课堂活动中观察学生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表现。
2. 结果评价:通过书面测试,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关键词句的掌握情况。
二年级《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孩子在玩具柜台前的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述人物形象和情感。
(3)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懂得分享和谦让。
(2)培养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懂得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培养学生从细节中描绘人物形象和情感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玩具柜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玩具柜台前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巩固词汇。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描述人物形象和情感。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四、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的画。
(3)写一篇关于自己在玩具柜台前的经历的小作文。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情况。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思维发展情况。
4. 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当,是否需要调整。
5. 作业布置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复习与巩固。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以及课堂纪律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年级语文下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
3.感受课文中小主人公的善良品质,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三、教学难点1.课文中小主人公情感变化的把握。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玩具。
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看到有小朋友因为没有玩具而哭泣,你会怎么做?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时的语气、节奏。
(三)生字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
2.学生组内交流,讨论生字词的意思。
3.教师解释生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四)课文内容理解1.学生讲述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主人公的心情。
(五)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小主人公为什么没有买玩具?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提问:课文中小主人公为什么没有买玩具?(二)课文深入分析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小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三)生字词巩固1.学生默写生字词。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书写错误。
1.学生谈谈自己身边的关爱他人的事迹。
1.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课文深入分析1.对话引入:教师:同学们,如果你们在玩具柜台前,看到有小朋友因为没有玩具而哭泣,你们会怎么做呢?学生甲:我会把自己的玩具分给他玩。
教师:很好,那你愿意放弃自己的玩具吗?学生甲:我愿意,因为看到他难过,我也难过。
2.情感探讨:教师:小主人公也是这样想的,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相关段落)学生乙:小主人公看到那个小朋友哭了,他就决定把自己的玩具送给他。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一、复习1、生字词。
(各种形式读──标一标)2、齐读第一段。
二、讨论1、小男孩那么喜欢小汽车,为什么不买一辆?(小组分角色朗读2~12自然段,结合对人物心里的深刻理解读好对话)2、启发谈话:每个人心里怎么想?你读了有什么感受?(结合课文内容,抓住“为什么喜欢却不买”这个核心问题,统摄文章的主体部分。
利用对话较多的行文特点,从读中理解、从演中感悟。
学生在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过程中,避免了繁琐的分析,提高了教学效益。
)三、想象1、自读第13~14自然段。
想象:小男孩不接受阿姨礼物的心理活动。
阿姨能把女儿准备的礼物送到小男孩子手上吗?说说自己的理由。
2、交流:从阿姨、女儿的表现中你获得怎样的感受?3、指导朗读:(强调自读自悟,引发学生的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增强学生的感悟,丰富学生的体验,并从中爱到人物优秀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四、升华1、学了这篇课文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人?为什么?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谈话交流,挖掘学生的认知体验,实现生生、师生间的互动氛围,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进而升华并丰富对文章的主题感,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品质,使学语文与做人的.任务达到和谐统一,促使了生的综合素养的了发展。
)五、朗读【设计二】一、复习1、字词复习。
2、有感情的读第一自然段。
3、齐读──指名读──标一标。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讨论1、小男孩这么喜欢小汽车,为什么不买一辆?2、自由读2~12自然段,思考:小男孩这么喜欢小汽车,为什么不买一辆?交流:生:小男孩喜欢小汽车却不买的原因是他家里爸爸生病,生活不富裕。
找到这段话,读一读,想像小男孩家里的情景,领会当时妈妈的心情3、小结:那么小的孩子一心只为爸爸妈妈考虑。
为了省钱给爸爸治病,从不让妈妈破费为自己买喜欢的东西!课文中还有很多地方也能够看出小男孩是很懂事的。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第二时教学设计
【设计一】
一、复习
1、生字词。
(各种形式读──标一标)
2、齐读第一段。
二、讨论
1、小男孩那么喜欢小汽车,为什么不买一辆?
(小组分角色朗读2~12自然段,结合对人物心里的深刻理解读好对话)
2、启发谈话
每个人心里怎么想?你读了有什么感受?
(结合内容,抓住“为什么喜欢却不买”这个核心问题,统摄的主体部分。
利用对话较多的行特点,从读中理解、从演中感悟。
学生在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过程中,避免了繁琐的分析,提高了教学效益。
)
三、想象
1、自读第13~14自然段。
想象小男孩不接受阿姨礼物的心理活动。
阿姨能把女儿准备的礼物送到小男孩子手上吗?说说自己的理由。
2、交流
从阿姨、女儿的表现中你获得怎样的感受?
3、指导朗读
(强调自读自悟,引发学生的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增强学生的感悟,丰富学生的体验,并从中爱到人物优秀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