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史记之体例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史记的五种体例一、史家体史家体是一种记叙世事的叙述体例,以史家署名的史书是其典型的代表,主要以中国古代的“君臣”为主题,记叙作为宫廷礼数、战争、征伐、制度改革、法令等实事求是的朝代政治图谱。
史家体的特点是叙述全面、时政以政治为中心、崇尚“历史规律”、坚贞“国策”、巧妙安排叙事事件,使叙事连贯紧凑、气势张扬,结构严谨、思想敦厚,显示一种富有宗室色彩的严肃气氛。
二、巡回体巡回体以古代士人巡游游历为主题,以古代宗教的传播和史料的整理为核心,全面记录游历的历史、文化、科学、政治和宗教,充分反映当时的思想、习俗、考古和传说。
巡回活动,给历史研究带来了宝贵的实物和文字资料,是现代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
巡回体叙述以处处游历所见之实、获古代广泛知识为主要表现和特点,强调浅显叙事风格和无政治偏见,更多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变化,突出人物形象的全面性和艺术性,给读者带来新的视角。
三、神话体神话体的叙述主要以神仙传说、神仙巨变、神仙会友、神仙药物及神仙劫数等神话传说为主题,用巧妙描述,调和诙谐,创造出一系列神话故事,往往通过人物、叙事和事件的结合,表现出一种神仙的深刻形象,其特征在于扼要传神、快捷而生动、神话般的叙述结构,以及富有中国传统气息的深邃哲理性格,以及渲染色彩的抒情风筝。
四、虚构体虚构体以成语故事为主要核心,以古代宗法、谚语、人物传说、小说传奇故事的典故和神话故事的神典形式为元素,用通俗易懂的叙事形式表达古代叙说诗文和哲理故事;它特点是叙事思路清晰、情节形式连贯、寓意深邃、景物鲜明、叙述花样繁多,强调时政引发的宗教结果和国家法律制约,使叙事更具灵活性和艺术表现力。
五、通俗体通俗体重视用叙事手法客观反映历史事件,通过叙述新闻事件来表达发生在时间、政治和社会现实等方面的变迁;其特色在于信息量大、叙事紧密、新闻感强,注重叙事的客观性和实用性,揭示当时的历史新闻和社会变化,把古代史料和当下的新闻结合起来,使叙述的新闻事件情景逼真、生动、亲切,以便于普及社会成长。
专题一《史记》文化文学知识【知识点击】1.《史记》的体例和相关文化常识司马迁(前145—87?),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太史令。
因替李陵辩护而受到“腐刑”。
一度想自杀,但“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完成历史巨著《史记》的创作。
《史记》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
“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之外,还有书信《报任少卿书》和赋《悲士不遇赋》等。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一部有五十二万多字的巨著。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前四史”是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它们是我国正史的名著。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则是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2.《史记》中的成语或典故1.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
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2.一饭三吐哺:指一顿饭之间,三次停食,以接待宾客。
比喻求贤殷切。
3.平易近人: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
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4.约法三章: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
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5.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
指拟定作战策略。
引申为筹划、指挥。
6.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
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
司马迁史记的体例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史书的巅峰之作。
《史记》在体例上具有独特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纪传体结构:
- 纪传体:《史记》采用了纪传体的写作结构。
其中,“纪”即为编年体,按年代顺序叙述历史事件;“传”则为列传体,通过个别人物的生平传记来表达历史。
2. 分书编目:
- 分书编目:《史记》分为十二本(书),每本下设若干篇(篇目),分别记载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人物。
每篇下有若干节,细致划分不同的事件或主题。
3. 纲目设立:
- 纲目:在《史记》中,每篇之前都设有纲目,简要概括了该篇的内容,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篇目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4. 实事求是:
- 实事求是:司马迁提倡实事求是的史学态度,强调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和客观呈现。
他在《史记》中力图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避免对历史的过度虚构。
5. 列传人物:
- 列传人物:《史记》中的列传部分主要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详尽的记载,强调了对人物性格、言行和事迹的描写,为后来的史传文学奠定了基础。
《史记》的体例为后来的中国史书和文学作品提供了范本,对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历史记载的严谨性和对人物生平的深入研究成为后来史学家的楷模。
《史记》的体例《史记》,汉代司马迁著作,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以古代史实为基础,以汉文本和篇章为形式,纪录了中国古代历史,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史书体系。
《史记》最早称为《司马迁之书》,包括五千多个篇幅,其中记叙主题超过900个,形式多种多样,内容涵盖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
它笔耕不辍,调侃不止,充满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从而使古代史实变得活灵活现,广为传颂,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文化传统。
《史记》以史学家司马迁为代表,构建了古代史料编纂的基本体系,它的作者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史学研究方法,如“调视”、“比问”、“经史”和“相传”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史学思维和史学研究方法,成为古代史料编纂的重要范本。
《史记》具有独特的体例,它的体例具有中国古代史学体例的特征,它是以古代史实为基础、以篇章为形式、以古代史料编纂为主导思想来组织文字的,也被称作“古代史书体”。
《史记》的体例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先秦、出处、列传、非列传、补史。
主要先秦的体例包括《春秋》、《汉书》和《秦书》,其中《春秋》和《汉书》是历史与传说混杂的体例;出处的体例包括《吴书》、《左传》、《九鼎记》等,就是把古书中有关古代历史的记载整理成相关主题的分类,以史料来记录历史;列传的体例包括《汉纪》、《晋书》等,是将古代文献记载的历史人物的故事按照年代、地域等进行排列,以家谱体纪录古代历史;非列传的体例包括《周书》、《唐书》等,是对古代历史的总结归纳,以文字和图片的结合形式记载历史;补史的体例包括《东周列国志》、《梁书》等,是对历史上漏掉的部分进行补充,以及对古代历史发生的种种变化和影响进行记载。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构建了一套古代史料体系,其独特的体例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而且填补了古代史学的断缺,从而对中国古代史料编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司马迁的史记的体例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是由司马迁所著。
《史记》的体例独特,内容生动,全面而有指导意义。
首先,《史记》以纪传体的形式呈现历史,将史书分为纪、传、志、表、书五个部分。
其中,纪是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传则是
通过叙述个人事迹来表达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这种体例使得《史记》
既展示了历史的全貌,又突出了历史人物的重要性,给读者以鲜活的
历史感受。
其次,《史记》所记载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涉及上古至秦朝的两千多年历史。
不仅仅是历史
上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记载,《史记》还对社会制度、文化传统、
风俗习惯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通过丰富的材料、严谨的考证
和精辟的观点,《史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真实、立体的历史画卷。
再次,《史记》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
了“以史为鉴”的观点,强调了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对
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和教训,供后人借
鉴和学习。
他说:“圣人之作书也,必世言其志意,列播前行,以待
后效。
”司马迁希望通过记叙历史,为后人指明道路,启迪智慧,使
得历史之光能够照亮现实的发展。
总的来说,《史记》的体例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
它以纪传
体的形式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通过丰富的
内容和精准的观点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机会。
因此,《史记》对于研究历史、了解历史、引导现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史记》:史记目录史记的体例及目录介绍导语:《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本纪”是全书《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史记》的目录001.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002.卷二·夏本纪第二003.卷三·殷本纪第三 004.卷四·周本纪第四005.卷五·秦本纪第五 006.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007.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008.卷八·高祖本纪第八009.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010.卷十·孝文本纪第十011.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012.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013.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014.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015.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016.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017.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018.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019.卷十九·惠景闲侯者年表第七020.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生活常识分享。
史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以其详实的记述和优秀的文学艺术形式成为后世史书的楷模《史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它以其详实的记述和优秀的文学艺术形式,成为后世史书的楷模。
本文将围绕《史记》的特点、影响以及价值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史记》的特点《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以叙事方式展现了中国历史上从上古时期到西汉末年的历史,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详实的记述:《史记》收集大量历史资料,内容丰富详尽,对古代重大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准确可靠,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演变过程。
2. 独特的体例:《史记》采用了纪传体的写作方式,既有编年史的“纪”部分,又有以人物传记形式呈现的“传”部分。
这种体例使得《史记》既有整体的历史叙述,又能够突出个人的形象和思想。
3. 出色的文学表达:《史记》在描写语言上非常优美,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和比喻等,使作品更具生动感和艺术性。
二、《史记》的影响1. 建立了中国古代史书的典范:《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中首次将纪传体结合起来的一部作品,其模式对后世的历史书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史书的典范和范本。
2. 塑造了中国古代历史观:《史记》以正统王朝史为主线,注重对正统王朝的评价和赞美,使得中国古代历史观形成了一种统一的范式,并对后世历史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史记》优秀的文学艺术形式和丰富的历史故事,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借鉴,使得历史故事成为了文学作品创作中的重要题材。
三、《史记》的价值1. 历史的真实性:《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最早使用史料评价、考据等方法进行历史记载的作品之一,其追求史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使得《史记》成为了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2. 文学的艺术性:《史记》在文学创作上具有较高的艺术性,通过对人物形象、事件情节的描写,赋予历史故事以生动的艺术表现力,为后世文学作品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简述史记的体例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
即在历史的进程中,诞生了许多优秀的史学著作和文化经典,其所表现出来的体例也分为很多种,但其主要可以分为六种: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事本末体、通史、断代史。
《史记》所属的体例是纪传体,其作为“二十四史”之首,具有非常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该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十二篇,主要记载帝王;表十篇,主要记录大事年表;书八篇,主要记录典章制度;世家三十篇,主要记载侯王勋臣;列传七十篇,主要记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的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名族的传记。
(一)十二本纪。
刘咸炘《史学述林》:“本纪著一书之纲纪,为一时势之所集,无择于王、伯、帝、后。
”意在说明本纪所述的是时势主宰者,是天下的政治中心所在,当天子、帝王的统治力度强,足以影响和控制全国政治局势时,这个时势主宰者就是天子、帝王。
而当天子、帝王本身力量削弱,权势下降,实际上不能成为政治中心的时候,如东周王室,依据历史变化发展趋势,谁在政治风云中起主导作用,就该列为本纪。
(二)十表。
牛运震《史记评传》:“史之有年表,犹《地理志》之有图经,族谱之有世系也。
”汪越《读史记十表》:“按表者纪月编年,聚而为绘图指掌,经纬纵横,有伦有脊。
”依照他们的观点,表在全书中不仅有提纲擎领的作用,而且能够对本纪、列传、世家等部分因篇章、行文的原因而不能够完整记载叙述的部分进行补足,使读者能够简明清楚地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况,弥补了纪传体记载事件的不足以明晰事件全貌的缺点。
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
《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它们在体例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区别。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全书共有 130 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部分。
其中,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表列出历史事件的年表,书记载各种典章制度,世家记载诸侯王国的历史,列传则记载各种人物的传记。
《史记》的体例开创了中国史学纪传体的先河,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
全书共有 294 卷,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 403 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 959 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线索,逐年记载历史事件,对重要事件进行详细叙述,同时也记载了一些历史人物的传记。
《资治通鉴》的体例注重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连贯性,对于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在字数方面,由于版本和排版的不同,具体的字数可能会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史记》的字数约为 50 万字左右,而《资治通鉴》的字数则约为 300 万字左右。
总的来说,《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是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作,它们在体例和内容上各有特色,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漫谈史记之体例
06131302 1120131707 李鑫泽
从上古至今,是漫长而久远的,有些事已经泯灭不可追,但是我们仍旧会去尝试追寻那些逝去已久的东西,追寻那些蛛丝马迹。
就大部分记载历史的书籍而言,都是从最久远的一端开始讲起,直到终结的一刻,那就是编年体,这样的体例以时间线为轴,将过往的那些事情,历历在目地展现给我们。
春秋,古代五经之一,鲁国的编年体史书,由最伟大的儒家学者孔子编写,这本书的出世,无疑极大地影响了后世,使得编年体成为最为常见的典范,左传、资治通鉴、竹书纪年皆尽然,这些都是中华史上极为灿烂耀眼的明珠。
然而,提起史书最具象征性的丰碑,我们却会异口同声地说:那一定是史记。
在我们心中,史记的地位不可撼动。
而史记却不是编年体,而是纪传体,如此的与众不同,用现在的话可以说很奇葩;因为我们都知道,但凡正儿八经的修史——哪怕是写关于恐龙的历史,我们都是从寒武纪讲到白垩纪;哪怕是写关于宇宙的历史,我们也会选择从宇宙大爆炸开始,一直到人类文明的诞生,但史记,却是这样的不同。
史记的体例无疑是一种创新,上下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体,这
种记载的方法有着明显的优缺点,优点上:按时间顺序记事,很多事情都放在一篇当中,能使读者便于了解同一时间内发生了什么事,整个国家的形势如何,一目了然。
而同样的缺点也很显著,在我看来甚至有些致命:一件事若发生了很久、经历了几十年,那就不得不散记在数年间,混杂在数百件事情当中,这无疑增加了读者了解一件事完整的来龙去脉的难度。
不仅仅是体例上的开创,在叙事方面,它也与其他史书截然不同。
史记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太史公的不幸遭遇使其满怀愤慨,他将这种浓郁的感情融入了史记的创作中,因而其笔下的人物刻画和论赞中都跳跃着自己愤慨之情,这方面比较出名的自然就是飞将军李广。
史记的的叙事刚柔并济,以刚为主的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美。
全书的阳刚之美无处不在,气势磅礴,笔力千钧;内容奇伟,惊心动魄。
最后,它的语言风格很独特。
首先是人物语言富于高度个性化特征,如正直口吃的周昌廷之语、毛遂自荐之言,最突出的是陈涉、项羽、刘邦表述早年抱负之语的不同表现。
其次是太史公的叙述之言通俗、简练、质朴、生动、传神。
太史公把许多古典文籍资料和民间材料提炼加工成符合汉
代人语言习惯的书面语。
最后,有些语言接近当时的口语,
还引用大量的诗赋、民谣、谚语,语言丰富,有很强的表现力,使作品激荡着诗的情韵,富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充溢着感人的魄力。
相比之下,春秋、左传等就显得枯燥乏味,可读性也较差,有些甚至写得较为隐晦生涩难以参透其中的意义与中心情感,对于市井老百姓来说,这些史书当中能够当作故事来读的也就是史记,它的趣味性是别的书不能比拟的,这同样大大增加了它在中国文化上了可传播性,大家都愿意读,愿意把它再介绍给更多人。
而班固所写的汉书相对于史记的改造,则是把《史记》中的“书”改称为“志”,取消《史记》中的“世家”,并入“传”;相对的来说,立场是有一些变化的,我们看史记,是从一种人类的角度去观察的,有更广泛的意义,符合人之大义,人之情感;而汉书,则是一种官方的角度,站在官场写历史,在吸收了史记当中大量的史料的同时还采用了大量的诏令、奏议、诗赋、类似起居注的《汉著记》、天文历法书,以及班氏父子的“耳闻”。
不少原始史料,班固都是全文录入书中,因此比《史记》更显得有史料价值。
不过,这不影响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它气势恢宏,震古烁今,依旧是中华文明的集大成者,依旧是历史书最显著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