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政治重要考点:抗日战争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3
考研政治:抗日战争相关三大要点考研政治史纲的考查特别注重周年纪念,而今年恰恰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
所以,这极有可能就是今年的考点之一,大家要重视,多看多记多联系知识点。
下面是总结的三类抗战相关知识点,考生最好系统化复习一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可以说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制胜法宝,也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1、提出: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洛川会议——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全面抗战路线。
2、形成: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成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根底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特征: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第二,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
4、内容:第一,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那么。
第二,稳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稳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开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第三,对待顽固势力要坚持又联合又斗争政策。
第四,在和顽固派斗争时,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原那么。
5、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稳固、开展和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1、政权建设: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三三制是指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那么,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
2、经济建设:减租减息,开展生产。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
实行这个政策既调动了广阔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一边。
2016考研资料分享群:2486005112015年考研政治人物及其著作重要观点整理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
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本具体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2、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3、郑观应《盛世危言》——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主张。
4、严复《救亡决论》——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在甲午战争后,翻译了《天演论》。
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5、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但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6、洪仁玕: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但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直接产物,没有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因而缺乏实现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7、冯桂芬:最先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作出比较完整表述。
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8、洋务派代表运动,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9、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他们开展了一系列宣传维新的活动:第一、向皇帝上书。
第二、著书立说。
康有为编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编写《变法通议》;谭嗣同编写《仁学》。
(一)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现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质。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2.洋务运动的兴衰洋务事业的兴办。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3.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戊戌维新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
(三)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民主义学硕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关于革命和改良的辩论。
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武昌其余与封建帝制的覆灭。
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辛亥革命的失败。
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四)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和伟大意义。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
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五)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红军长征的胜利。
(六)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抗日战争知识点考研题库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不仅对中国,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关于抗日战争的知识点,适合用于考研题库的复习和测试。
一、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抗日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时间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
这场战争是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争之一。
二、主要战役1. 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士兵失踪,向中国军队发起攻击,标志着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
2.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进行了顽强抵抗。
3.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后,对平民和战俘进行了大规模屠杀。
4. 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5. 长沙会战:1939年至1942年间,中国军队在长沙地区多次与日军进行大规模战斗。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提出并积极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团结了全国各阶层人民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四、国际支持1. 飞虎队:美国志愿者组成的空军部队,支援中国抗战。
2. 苏援:苏联在战争初期为中国提供了军事援助。
3. 盟军支持:随着战争的进展,中国得到了更多国际社会的支援。
五、抗战胜利的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挽救了中华民族的危亡,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六、抗战精神抗战精神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勇斗争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七、抗战历史的评价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伟大斗争,它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后世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结语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一页,它不仅考验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和平的珍贵,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
考研政治史纲知识点:抗日战争考研政治史纲知识点:抗日战争考点1: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国际地位。
1、历史地位:近代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奠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基础;毛泽东思想发展成熟,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促进了民族团结,弘扬了民族精神。
2、国际地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主战场;最早抗击了法西斯;牵制了日军的北进和南进;减轻了盟军的压力,创造了战略反攻的条件。
考点2: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和原因:1、两次胜利两次失败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两次胜利指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土地革命的兴起,两次失败指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2、抗战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3、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革命经验有了深入理解。
考点3: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1、毛泽东思想的指导;2、中共积极倡导、促成和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中共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的方针;4、中共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中坚力量;5、中共成为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考点4:党为什么在抗战前夕实行政治策略的转变(主要指开始采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日本要变中国为其独立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挽救民族危亡,夺取抗战胜利的需要。
考点5:党为何在抗战时期制定“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1、进步势力主要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2、中间势力主要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他们是我们同顽固势力作斗争取得胜利的砝码;3、顽固势力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
他们采取两面政策,既主张抗日,又限共、溶共、反共,摧残进步势力。
考研政治真题:关于“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2013-01-10 11:342013年的考研政治的试题已经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其中多选题第29题为: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B.中国的国力空前强大C.得到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D.中国实现了空前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此题的正确答案应是ACD此题是我在2013年考研大纲刚刚公布时我就写了相关文章预测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意义会成为考试的范围,并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反复强调了该知识点的重要性,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8月上旬,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猛烈攻击日本关东军。
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中、美、英、苏等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
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9月2日,日本天皇和政府以及日本大本营的代表在东京湾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签署向同盟国的投降书。
侵华日军128万人向中国投降。
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
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
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
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第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的。
占世界总人口4/5的60多个国家卷入了这场战争。
法西斯侵略者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
中国是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国,也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
中国人民在1931年到1937年独自抗战,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抗日战争知识点考研题库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也是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争取独立和解放的伟大斗争。
本文将以考研题库的形式,精选出一些与抗日战争相关的知识点,以供大家学习和复习。
1. 抗日战争的起因是什么?A. 九一八事变B. 七七事变C. 卢沟桥事变D. 广州事变答案:B2.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时间是?A. 1931年B. 1937年C. 1941年D. 1945年答案:B3.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采取了哪种战略?A. 进攻战略B. 防御战略C. 游击战略D. 快速反击战略答案:B4. 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关系是什么?A. 敌对关系B. 合作关系C. 互不干涉D. 孤立关系答案:B5. 抗日战争中,下列哪位领导人是中国迅速崛起的政治家?A. 孙中山B. 周恩来C. 毛泽东D. 蒋介石答案:C6. 下列哪个战役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A. 南京保卫战B. 太原保卫战C. 重庆保卫战D. 平型关大捷答案:D7. 以下哪一项是抗日战争的决定性转折点?A. 西安事变B. 红军长征C. 辽沈战役D. 支援朝鲜战争答案:C8. 抗日战争胜利后,下列哪个城市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A. 北京B. 重庆C. 上海D. 广州答案:B9. 抗日战争期间,以下哪位将领被尊称为“抗战名将”?A. 林彪B. 朱德C. 蒋介石D. 刘伯承答案:C10.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最终获得了什么?A. 国际地位的提升B. 日本的道歉和赔偿C. 完全的独立和解放D. 领土的扩张答案:C11. 抗日战争中,以下哪位女将领以坚定的意志和出色的指挥才能赢得了全军和人民的高度尊重?A. 傅作义B. 邓小平C. 陈毅D. 赵云答案:A12.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要依靠什么力量进行战斗?A. 空军B. 海军C. 地面军队D. 起义军答案:C13. 抗日战争中,哪个国家最早对中国提供了军事援助?A. 英国B. 美国C. 苏联D. 法国答案:C14.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采取了哪种抗战策略?A. 轻舟快马B. 拖延战术C. 堡垒抗战D. 同归于尽答案:B15.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抗战,下列哪一项是他们的主要武器?A. 步枪B. 冲锋枪C. 我国自制的手榴弹D. 毛瑟轻机枪答案:A这些抗日战争的知识点题目只是对历史的一个简单回顾,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些问题,可以使我们加深了解抗日战争的重要性、背景、决策和成果等方面,希望对大家的研究、学习和复习有所帮助。
考研政治史纲必背考点: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考点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1) 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确立侵占全中国的扩张政策。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中国东北。
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在1931年7月已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以后,随即开始发动华北事变(2) 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豫湘桂战役是日军在中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
考点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1) 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
1932年,日军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上台,建立伪“满洲国”,东北三省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1938年12月,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投降日本。
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2) 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考点3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
考点4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同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爱国人士李济深、陈铭枢等发动福建事变。
考点5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今北京) 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
这就是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考点6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考点7全国性抗战的开始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
考研政治中的重要党史知识点总结党史知识点在考研政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备考的考生来说是必须重点掌握的内容。
下面将对考研政治中的重要党史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程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早期起步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
五四运动的口号:"反帝反封建,要求民主",对中国革命的思想和觉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国共合作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秘密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合作对象是中国国民党,以实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北伐战争和工农革命北伐战争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联合发起的反对北方军阀统治的战争。
北伐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1.八一三事变和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八一三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的战略方针。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等各个抗日力量共同抵抗日本侵略,发动了规模庞大的抗日斗争。
2.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和八路军新四军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建立了许多根据地,并组建了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解放军的前身。
这些军队以游击战争为主,有效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3.中国共产党参与的三大战役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了中国抗日战争中最关键的三大战役:平型关大捷、太原战役和淮海战役。
这些战役的胜利为中共建立了巨大的政治声望和军事实力。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建设新中国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全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正式成立。
2.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土地改革是中共领导的一项根本的革命任务,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权益。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设初期进行的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
3.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改造和大跃进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进行了三个重大的改造:农村集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官方微信:
2015考研政治重要考点:抗日战争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和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首先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毛泽东指出:“目前时局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
对此,一切阶级和政治势力都应做出回答。
中国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是要抗日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是可能变化的;地主买办阶级在斗争矛头指向日本帝国主义时,英美的走狗有可能遵照其主子叱声的轻重,同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暗斗以至明争的。
其次,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
为了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须肃清党内长期存在的狭隘的关门主义。
关门主义的错误在于不相信许多中间阶层有参加抗日的作用。
再次,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
决定将“人民共和国”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
(二)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
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
八路军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
下辖三个师,全军共4.6万人。
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下辖四个支队,全军1.03万人。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与第一次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它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同时,由于阶级成分的复杂和利益的差异,决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第二,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国民党领导全国政权和军队;共产党领导局部政权和军队。
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
国共两党只能采取临时协商的特殊形式解决问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三)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影响下,全国各族人民以不同形式投入到抗日斗争的洪流中。
中国各党各派一致拥护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宋庆龄接受中共中央建议,从上海移居香港,于1938年6月成立保卫中国同
官方微信:
盟(简称保盟),呼吁世界人民援助中国抗战。
海外华侨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他们以各种方式支援祖国的抗战。
在祖国存亡危急的关头,中华儿女表现了空前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二、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一)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中国共产党主张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为此,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并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
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群众运动。
在中国,农民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进行人民战争,首先和主要的,就是要发动和组织广大的农民,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和群众工作,创建抗日民主政权,逐步把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先进的革命阵地。
中国共产党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敌后农村,在新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条件下,继续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二)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地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
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
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
因此,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毛泽东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
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坚持抗战、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一)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
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
战争后不久,八路军即开赴前线。
最初是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
1937年9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多辆。
平型
官方微信:
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
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先后开辟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山东和大青山等抗日根据地。
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
正如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走势。
(二)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
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开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对阻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人民军队在有利条件下也进行过运动战。
如1940年8月至12月初,八路军总部调集100多个团共20万人,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进攻战役。
这就是百团大战。
削弱敌人、壮大自己,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为实行战略反攻准备条件,这个任务主要是由人民军队进行的游击战来完成的。
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在1945年8月反攻阶段到来前夕,人民军队已经发展到了120万人、民兵220万人,抗日根据地达到了19块。
敌后军民的大反攻,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在八年全国性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等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
他们为坚持抗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永远辉耀史册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