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辅导材料(第二章)一、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3、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教学内容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2、真理与价值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四)思考题1、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及其意义?2、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4、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5、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6、真理的客观性并批判实用主义真理观?7、真理和谬误的辨证关系?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及其意义?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0、真理和价值的辨证关系?1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辨证关系?二、教学要点及板书提纲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1‟主体的含义:指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和主导的地位,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和功能的一方;例解:农民种地中的农民、工人做工中的工人。
…2‟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社会人的含义,不是自然人;现实中的人都是社会人:两口子、两娘母、两爷子‟。
2、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个部分。
…1‟客体的含义:指在活动中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具有受动性、非主导性等特点和功能的一方;例解-农民种地的地。
…2‟实践和认识的客体:一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例解-陆地、海洋、山川河流等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2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
(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正如列宁所说:“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
”1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个最基本的哲学前提。
从这一前提出发,就必须承认人们认识的内容是来自客观世界的,是能够和客观相符合、相一致的,承认了这一点,也就等于承认了客观真理。
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要求人们必须意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我们既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把真理当作客观实在,又要反对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真理的错误观点。
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
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1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90页。
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1.2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3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2.1 辩证唯物主义2.2 历史唯物主义2.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价值第三章:剩余价值理论3.1 剩余价值的发现3.2 剩余价值的实现3.3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第四章:阶级斗争与社会主义革命4.1 阶级斗争的作用4.2 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任务4.3 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和策略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5.1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和运用5.2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和经验5.3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未来发展第六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6.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6.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6.3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构建第七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7.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7.2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7.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第八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8.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8.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指导地位第九章:全球化和马克思主义9.1 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9.2 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9.3 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价值第十章: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意义10.1 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10.2 马克思主义在解决全球问题中的指导地位10.3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未来的启示第十一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革命11.1 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挑战与机遇11.2 信息化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11.3 科技创新与社会主义事业的互动关系第十二章: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12.1 生态文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2.2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生态环境保护12.3 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第十三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发展13.1 当代文化发展的趋势与挑战13.2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当代的运用与发展13.3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路径与策略第十四章: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14.1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政治格局变化14.2 马克思主义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分析1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与责任担当第十五章: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15.1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15.2 马克思主义在未来的指导作用15.3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全球化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2. 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的作用;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成果;4. 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和当代世界中的指导作用;5.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教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它是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
第二章是这门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基本观点。
本文将以教案的形式,对第二章的内容进行论述和总结。
一、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社会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1. 希腊哲学的社会批判思想希腊哲学家们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批判,提出了一些关于社会正义和公平的观点,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
2. 英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他们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和不平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奠定了基础。
3. 法国社会主义的兴起法国的社会主义思想家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正现象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一些社会改革的方案。
这些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状态。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他们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3.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关系的核心问题。
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4.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
共产主义是一个没有阶级和私有制的理想社会。
四、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全球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河北农业大学《原理》课教案(章节备课)一、教学简况章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授课对象2008级本科(理科专业)学时安排讲授学时(4学时)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2学时)第二节真理与价值(2学时)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2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1.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3.掌握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4.理解真理与价值的关系5.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真理的检验标准。
难点: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三基”分析基本知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基本理论实践是认识的现实基础;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基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与案例教学教学方法课堂以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多媒体动画演示。
教学手段多媒体与板书配合。
精心设计板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通过启发、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要参考资料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恩格斯:《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第一编哲学,三、九、十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节选)第2章,1、4、5、6,《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案第2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必须通过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出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事物。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且存在着按照主体的需要和尺度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
(一)价值及其特性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
如经济领域中某项活动是否具有效益;政治生活中某种政权组织形式是否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志,能否受到民众的支持;精神生活中某种信仰或信念是否能给人以精神支撑和精神引导;艺术领域中某件艺术作品是否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等,都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哲学的价值概念扬弃了上述各种价值关系中纷繁复杂的特殊内容和形式,概括了其中共同的、普遍的、本质的内容,即概括了其中所包含的外部客观世界的事物(客体)对于人(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意义)的关系。
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
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
这是因为,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
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不论是人的自然需要还是社会需要,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是由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决定的,因而在本质上都是客观的。
第二章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二、教学要点与难点:(一)要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是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难点:认识的反映、选择与建构的关系。
真理的一元与价值的多元以及价值的主导之间的关系。
三、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通过实践范畴将自然与社会勾连在一起,使整个马克思主义成为有机的整体。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概念和范畴1、实践的含义:实践活动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实践是主体的自觉活动,它既能能动地改造世界,也能能都地改造自身。
2、主体、客体与中介:中介: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二上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
其中根本性的是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环节:(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2)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落实为现实的实践活动。
(3)实践活动的反馈与调节。
(三)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重点)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恩格斯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思考:这句话说明什么问题?为什么社会需要会有更大的推动力?提示:现代科学(指代认识)虽然具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但归根结底还是由社会实践的需要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教案本章知识框架
考点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单选)“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多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考点二: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的主体
2、认识的客体
3、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4、认识本质的意义
(单选)“从本质上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一种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单选)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单选)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是
A.认识客体具有客观性的观点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
C.物质世界可以认识的观点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
考点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概念和形式
2、辩证关系
(单选)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进行社会调查B.分析实际情况 C.理论付诸实践D.总结经验教训
(单选)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意识——物质——意识
考点四: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概念和属性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单选)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
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这件事说明
A.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真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单选)任何科学真理都不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这说明真理都
具有 A.客观性 B.相对性 C.绝对性 D.全面性(多选)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是客观性是指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 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考点五: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
(单选)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