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
- 格式:ppt
- 大小:2.35 MB
- 文档页数: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共50题共100分一、单选题(共50题,共100分)1.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2分)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标准答案:A2.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①.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②.理论不能代替实践③.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④.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2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标准答案:D3. 马克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2分)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标准答案:C4. 白天和黑夜先后相继的现象是()(2分)A.因果联系B.偶然联系C.非因果联系D.间接联系.标准答案:C5. 一对兄弟到公园游玩,回来后讲述各自的感受。
哥哥说:"那可真是一个好地方,荆棘上面也有鲜花。
"弟弟说:"那可真是一个鬼地方,鲜花下面也有荆棘。
"这说明() (2分)A.人是万物的尺度B.见仁见智现象是主体能动作用的表现C.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相对主义是一种正确的观点D.人的看法不同,决定着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标准答案:B6.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2分)A.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B.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C.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D.要善于把握事物的二重性.标准答案:A7.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说的“客观实在”是指()(2分)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标准答案:C8.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体现了()(2分)A.唯物主义时空观B.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C.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D.形而上学的时空观.标准答案:C9.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2分)A.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B.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万物是否运动发展问题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问题的不同回答.标准答案:B10. 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的观点是()(2分)A.庸俗唯物主义B.二元论C.客观唯心主义D.相对主义.标准答案:A11. 唯物辩证法所解决的问题是() (2分)A.世界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怎么样的问题C.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标准答案:B12.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2分)A.正确的原则B.人们的主观愿望C.领导者的意图D.客观存在的事实.标准答案:D13. 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2分)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C.众人意见D.社会实践.标准答案:D14. 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①冰——水——汽;②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③团结——批评——团结;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自发结合——近代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分离——现代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自觉结合。
1.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而抽象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这种观点属于()A.可知论B.先验论C.经验论D.唯理论【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在哲学史上,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而抽象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唯理论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感性经验是靠不住的,只有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
参见教材P1072. 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A.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B.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被反映的统一C.认识的过程是改造与被改造的统一D.认识的过程是创造与被创造的统一【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这是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也是区别于机械唯物论反映论的根本标志。
参见教材P1043.文化具有的根本特性不包括()A.永久性B.兼容性C.自由性D.创造性【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65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为人民服务D.共同富裕【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参见教材P1275.马克思主义以前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B.没有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C.不承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D.以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046.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作了界定,其中不包括()A.劳动是人的本质B.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C.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本质D.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选项C本身正确,但是其不包括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之中。
参见教材P169—1717.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二)一、单选题1.任何一种范畴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物质范畴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那么,物质范畴与物质关系是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B.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物质范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范畴是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并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发展。
范畴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作为人类理性思维的形式,范畴是主观的,但是作为事物本质和关系的反映,范畴的内容是客观的。
具体到物质范畴,作为范畴的一种,它是主观的,同时物质范畴也是对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反映,物质范畴的内容是由客观存在的物质决定的。
考生要特别注意“物质”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不能一概而论。
该题中与“物质范畴”相对的“物质”是指客观存在的各种实物。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2.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
因此,对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指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所形成的某种相对稳定的存在形式和状态。
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其表现形态是无限多样的和不可穷尽的。
在物质世界当中,每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有自己的规定,都有自己的特殊的质,彼此有别,由此形成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试题中与“物质形态”相对的“物质”即物质概念。
物质概念抽象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性,即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物质存在于物质具体形态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除了具有客观实在性外,还有自身个别属性。
可见,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对此,一方面我们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看不到世界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统一性、物质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辩证唯物论)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一)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一般了解) 一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并不就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选择题重要考点)(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的特点所决定的。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因而也是彳丑可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与方向。
(4)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选择题重要考点)(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马原第二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主体、认识的客体。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与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②、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1、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 - 认识 - 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的具体认识有限;无限性:整个全人类的认识无限;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和谬误1、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2、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3、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二、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客观性(客观真理)A.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论述题重点1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其本质的理论意义。
2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普通点1试述认识和认识论的关系。
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3试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
4试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关系。
5试述真理的价值的具体表现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简答题重点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简述认识主体的特点。
3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4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5简述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统一的表现。
普通点1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性质。
3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4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5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6简要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7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8简述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
9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0简述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11简述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
12简要说明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
1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及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
多选重点1说明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
三点。
2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
3党的思想路线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普通点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体现有:a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c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四点。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表现。
三点。
4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
三点。
属性:自然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5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体,群体,人类整体诸层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二)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30分)1、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A、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B、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2、一切哲学都是()A、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B、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3.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 )A. 国有经济B. 集体经济C. 公有制经济D. 混合经济中的公有制成分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A、运动的绝对性B、发展的规律性C、客观实在性D、本质的可知性5、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个命题表现的哲学思想是()A、承认事物是变化的B、承认事物的变化是灵活多样的C、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D、是辩证法的运动观6、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B、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C、片面强调物质对意识决定作用D、片面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7、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
”这是()A、唯物论的观点B、唯心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8. 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是( )A. 商品输出B. 技术输出C. 资本输出D. 劳务输出9、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是指()A、矛盾斗争性的存在不需要任何具体条件B、矛盾斗争性的存在不受特定条件的限制C、矛盾斗争性既受特定的条件制约又能打破这些条件限制D、矛盾斗争性可以脱离矛盾同一性而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10、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1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表明()A、个别完全包含在一般之中B、个别先于一般而存在C、没有一般就没有个别D、个别与一般的辩证统一1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A、无限的B、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归根结底还是由物质决定的C、被动的D、可以为所欲为的13、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14、在现实中缺乏充分的根据,因而在将来才能实现的可能性称之为()A、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D、具体的可能性1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B.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C.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D.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16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这句俗语表达的哲学思想是()A、混淆是非界限的相对主义观点B、混淆肯定和否定的区别的形而上学观点C、割裂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观点D、承认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辩证法关系17、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中,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是()A、原因与结果B、必然性与偶然性C、可能性与现实性D、形式和内容18、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D、客体的选择和重构19、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重要知识点1.科学实践观及其意义2.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3.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4.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5.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6.认识论与思想路线7.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练习题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A.认识B.探索C.创造D.实践2.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是()A.认识B.发明C.创新D.实践3.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著作是()A.《自然辩证法》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D.《共产党宣言》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主体创造客体的活动B.作为主体的人的日常活动C.主体适应客观环境的活动D.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的这段话是指()A.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段话的意思是()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
”这段话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8.在认识的本质上,存在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和直观的反映论的对立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关于认识本质问题上的()A.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路线B.形而上学直观反映论的认识路线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路线D.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路线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是()A.感性认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理性认识来源于理性思维B.感性认识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是错误的C.感性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理性认识来源于人的主观思维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11.习近平指出:“如果我们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尝试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01一. 单选题(共40题,共40分)1.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1分)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标准答案:C2.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资本输出是( ) (1分)A.商品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输出B.商品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C.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D.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输出★标准答案:C3.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1分)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标准答案:A4.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1分)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标准答案:D5. 按照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体现了( ) (1分)A.根本性的质变B.单纯的量变C.质变过程的量的扩张D.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标准答案:A6.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1分)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标准答案:C7.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 ) (1分)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标准答案:B8.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1分)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历史上没有产生明显影响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没有反映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标准答案:B9.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 ) (1分)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D.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标准答案:A10.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 ) (1分)A.生产不足的危机B.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买卖脱节的危机★标准答案:C11.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1分)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动与静止的辩证法★标准答案:B12.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1分)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B.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D.剩余产品的出现★标准答案:C13.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重中( ) (1分)A.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B.可变资本的比重增大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的比例扩大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比例下降★标准答案:A14.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