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
- 格式:pdf
- 大小:186.52 KB
- 文档页数:10
1.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而抽象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这种观点属于()A.可知论B.先验论C.经验论D.唯理论【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在哲学史上,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而抽象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唯理论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感性经验是靠不住的,只有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
参见教材P1072. 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A.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B.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被反映的统一C.认识的过程是改造与被改造的统一D.认识的过程是创造与被创造的统一【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这是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也是区别于机械唯物论反映论的根本标志。
参见教材P1043.文化具有的根本特性不包括()A.永久性B.兼容性C.自由性D.创造性【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65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为人民服务D.共同富裕【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参见教材P1275.马克思主义以前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B.没有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C.不承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D.以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046.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作了界定,其中不包括()A.劳动是人的本质B.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C.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本质D.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选项C本身正确,但是其不包括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之中。
参见教材P169—1717.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一、单选题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C)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存在D社会存在和社会消费2.社会主义从空想社会主义转变成科学社会主义的是(C)A唯物论和辩证法B唯物论和劳动价值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说D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学说3.“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这是一种什么观点(B)A相对主义的诡辩论B唯物辩证法C形而上学D客观唯心主义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B)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5.理性认识的形式是(C)A感觉,知觉,表象B感觉,分析,综合C概念,判断,推理D识记,判断6.在唯物辩证法中,粮食同玉米,,,属于(A)A一般与个别B整体与局部C本质与现象D内容与形式7.面对消极腐败的事物或现象,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B)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质变C多种原因引起一个结果D外因通过内因而产生作用8.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是C()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C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决定作用9.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B)A影响社会结构的划分B影响社会发展进度C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D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10.厂房设备存在的形式是(C)A固定资产B流动资产C不变资本11.马克思主义是(A)A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总汇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12.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A)A对立统一规律.B量变质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内外因关系规律13.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是(D)A培根,洛克B圣西门,傅里叶,欧文C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D黑格尔,费尔巴哈14.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由(B)决定的A思想观念的分歧B物质利益的对立C政治立场的不同D宗教信仰的不同15.货币的本质是(C)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价值的表现形式c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D流通手段16.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A)A价值B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价格17.具体劳动(D)A反映社会生产关系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D创造商品的价值18.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C)职能。
时间:1分12秒/分单选题1.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这句话强调的是时间的()(A) 客观性(B) 无限性(C) 方向性(D) 一维性难度:较易分值:1.0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是()(A)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B) 企业内部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D) 生产劳动的直接私人劳动性质与间接社会劳动性质之间的矛盾难度:较易分值:1.03.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难度:较易分值:1.04. 资本的周转速度()(A) 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B) 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C) 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D) 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难度:较易分值:1.05. 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朴素唯物主义(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D) 庸俗唯物主义难度:较易分值:1.06.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A)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 历史宿命论的观点难度:较易分值:1.07.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与”。
这在哲学上符合()(A)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 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C) 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 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难度:较易分值:1.08. 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是()(A)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B) 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C)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D) 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难度:较易分值:1.09. 时间和空间是()(A) 物质的唯一特性(B) 物质的根本属性(C) 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D) 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难度:较易分值:1.010. 马克思说:“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二)一、单选题1.任何一种范畴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物质范畴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那么,物质范畴与物质关系是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B.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物质范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范畴是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并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而发展。
范畴是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作为人类理性思维的形式,范畴是主观的,但是作为事物本质和关系的反映,范畴的内容是客观的。
具体到物质范畴,作为范畴的一种,它是主观的,同时物质范畴也是对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反映,物质范畴的内容是由客观存在的物质决定的。
考生要特别注意“物质”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不能一概而论。
该题中与“物质范畴”相对的“物质”是指客观存在的各种实物。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2.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
因此,对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指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所形成的某种相对稳定的存在形式和状态。
由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及结构功能不同,其表现形态是无限多样的和不可穷尽的。
在物质世界当中,每一个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有自己的规定,都有自己的特殊的质,彼此有别,由此形成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试题中与“物质形态”相对的“物质”即物质概念。
物质概念抽象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性,即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物质存在于物质具体形态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除了具有客观实在性外,还有自身个别属性。
可见,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对此,一方面我们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看不到世界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统一性、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01一. 单选题(共40题,共40分)1.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1分)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标准答案:C2.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资本输出是( ) (1分)A.商品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输出B.商品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C.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D.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输出★标准答案:C3.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1分)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标准答案:A4.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1分)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标准答案:D5. 按照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体现了( ) (1分)A.根本性的质变B.单纯的量变C.质变过程的量的扩张D.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标准答案:A6.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1分)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标准答案:C7.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 ) (1分)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标准答案:B8.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1分)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历史上没有产生明显影响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没有反映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标准答案:B9.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 ) (1分)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D.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标准答案:A10.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 ) (1分)A.生产不足的危机B.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买卖脱节的危机★标准答案:C11.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1分)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动与静止的辩证法★标准答案:B12.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1分)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B.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D.剩余产品的出现★标准答案:C13.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重中( ) (1分)A.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B.可变资本的比重增大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的比例扩大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比例下降★标准答案:A14.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辩证唯物论)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一)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一般了解) 一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并不就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选择题重要考点)(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的特点所决定的。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因而也是彳丑可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与方向。
(4)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选择题重要考点)(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马原第二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主体、认识的客体。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与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②、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1、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 - 认识 - 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的具体认识有限;无限性:整个全人类的认识无限;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和谬误1、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2、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3、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二、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客观性(客观真理)A.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论述题重点1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其本质的理论意义。
2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普通点1试述认识和认识论的关系。
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3试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
4试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关系。
5试述真理的价值的具体表现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简答题重点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简述认识主体的特点。
3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4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5简述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统一的表现。
普通点1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性质。
3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4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5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6简要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7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8简述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
9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0简述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11简述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
12简要说明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
1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及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
多选重点1说明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
三点。
2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
3党的思想路线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普通点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体现有:a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c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四点。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表现。
三点。
4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
三点。
属性:自然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5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体,群体,人类整体诸层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01一. 单选题(共40题,共40分)1.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1分)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标准答案:C2.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资本输出是( ) (1分)A.商品资本输出和借贷资本输出B.商品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C.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D.生产资本输出和商品资本输出★标准答案:C3.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1分)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标准答案:A4.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1分)A.创造新价值B.创造剩余价值C.创造必要价值D.创造使用价值★标准答案:D5. 按照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体现了( ) (1分)A.根本性的质变B.单纯的量变C.质变过程的量的扩张D.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标准答案:A6.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1分)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标准答案:C7.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 ) (1分)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标准答案:B8.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1分)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B.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C.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历史上没有产生明显影响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没有反映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标准答案:B9.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 ) (1分)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D.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标准答案:A10.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 ) (1分)A.生产不足的危机B.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买卖脱节的危机★标准答案:C11.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1分)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动与静止的辩证法★标准答案:B12.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1分)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B.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D.剩余产品的出现★标准答案:C13.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重中( ) (1分)A.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B.可变资本的比重增大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的比例扩大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比例下降★标准答案:A14.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共50题共100分一、单选题(共50题,共100分)1.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2分)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标准答案:A2.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①.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②.理论不能代替实践③.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④.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2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标准答案:D3. 马克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2分)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标准答案:C4. 白天和黑夜先后相继的现象是()(2分)A.因果联系B.偶然联系C.非因果联系D.间接联系.标准答案:C5. 一对兄弟到公园游玩,回来后讲述各自的感受。
哥哥说:"那可真是一个好地方,荆棘上面也有鲜花。
"弟弟说:"那可真是一个鬼地方,鲜花下面也有荆棘。
"这说明() (2分)A.人是万物的尺度B.见仁见智现象是主体能动作用的表现C.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相对主义是一种正确的观点D.人的看法不同,决定着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标准答案:B6.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2分)A.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B.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C.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D.要善于把握事物的二重性.标准答案:A7.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说的“客观实在”是指()(2分)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标准答案:C8.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体现了()(2分)A.唯物主义时空观B.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C.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D.形而上学的时空观.标准答案:C9.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2分)A.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B.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万物是否运动发展问题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问题的不同回答.标准答案:B10. 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的观点是()(2分)A.庸俗唯物主义B.二元论C.客观唯心主义D.相对主义.标准答案:A11. 唯物辩证法所解决的问题是() (2分)A.世界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怎么样的问题C.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标准答案:B12.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2分)A.正确的原则B.人们的主观愿望C.领导者的意图D.客观存在的事实.标准答案:D13. 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2分)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C.众人意见D.社会实践.标准答案:D14. 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①冰——水——汽;②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③团结——批评——团结;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自发结合——近代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分离——现代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自觉结合。
(2分)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标准答案:B15. 事物的本质是()(2分)A.相对稳定的B.易逝多变的C.丰富生动的D.不可捉摸的.标准答案:A16. 实践的过程是(2分)A.主体客体化的过程B.客体主体化的过程C.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相统一的过程D.客体主体保持不变的过程.标准答案:C17. 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2分)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标准答案:D18. 下列各项决定和影响人的价值实现的因素有①个人自身的主观条件②个人的命运③个人所遇到的机遇④社会发展状况⑤社会实践形式(2分)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标准答案:C19.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这句话意味着()①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②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应的条件和范围③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④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⑤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2分)A.①③④B.②⑤C.①②④D.①②④⑤.标准答案:B20. 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①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②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③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④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⑤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2分)A.①⑤B.②⑤C.③④⑤D.③④.标准答案:D21.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2分)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标准答案:A22.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2分)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的内涵.标准答案:D23. 下列关于评价性的认识表述错误的是(2分)A.以获得“善”和“美”为目的的认识B.其认识的对象是客体C.是对人或事物其意义的某种评价D.其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标准答案:B2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表明(2分)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标准答案:C25.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说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遵循了:()(2分)A.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B.生产力具有加速发展的原理C.经济基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来源.标准答案:D26.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属于:()(2分)A.意识的B.物质的C.物质和意识的统一D.既不是物质的,又不是意识的.标准答案:B27.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2分)A.生产关系的发展B.生产力的发展C.上层建筑的发展D.经济基础的发展.标准答案:B28. 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是:()(2分)A.自然条件的无可比拟的富饶B.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C.草木繁茂、雨量充足的热带D.土地肥沃、雨量适中的平原.标准答案:B29.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范畴是标志:()(2分)A.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B.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建新的社会制度能力的范畴C.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D.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外部物质世界能力的范畴.标准答案:C30.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巩固和壮大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这说明:()(2分)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上层建筑被经济基础所决定.标准答案:C31. 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
这说明改革()(2分)A.具有社会性B.具有普遍性C.具有现实性D.具有历史性.标准答案:B32. 在生产力的要素系统中,其中最活跃、占有最主导地位的要素是:()(2分)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C.劳动者D.科学技术.标准答案:C33. 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这两大类型是:()(2分)A.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公有制B.个体生产的所有制和社会化生产的所有制C.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D.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标准答案:D34. 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2分)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B.人的经济利益C.人的价值追求D.人的政治立场.标准答案:A35. 在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一定时,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2分)A.按相反方向变化B.按相同方向变化C.按反比例关系变化D.按正比例关系变化.标准答案:A36. 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这是因为(2分)A.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B.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C.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D.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标准答案:A37. 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职能资本,也获得平均利润,其直接原因是(2分)A.商业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B.产业资本家为销售商品将部分利润让渡给商业资本家C.商业资本家加强对商业雇员的剥削D.产业部门将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分割给商业部门.标准答案:A38. 商品价格的变化是(2分)A.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B.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C.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无关D.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与商品价值的变化无关.标准答案:A39. 商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企业可以获得(2分)A.相对剩余价值B.绝对剩余价值C.超额利润D.垄断利润.标准答案:C40. 资本的本质特征和属性是()①不是物,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②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③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④具有增殖性和运动性;⑤资本的生命力在于运动(2分)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标准答案:C41. 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2分)A.具体劳动B.剩余劳动C.商品的生产形式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标准答案:A42. 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各个部分()(2分)A.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的方式不同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标准答案:D43. 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2分)A.商品二因素原理B.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C.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D.劳动二重性原理.标准答案:D44.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这是因为()①农业向社会提供粮食等基本生活资料②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市场③农业为国家提供积累,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④农业的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⑤农业的发展最终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2分)A.①②③④B.①②⑤C.①②③D.①②③④⑤.标准答案:D45.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于(2分)A.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C.巩固共产党的领导D.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标准答案:A46. 无产阶级政党选择革命形式和道路应该遵行的基本原则是()①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原则②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③由各国共产党自己决定、反对国际组织发号施令的原则④从本国国情出发的原则(2分)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标准答案:C4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2分)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B.国家调节经济C.公私合营经济D.国家自然垄断经济.标准答案:B48.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是(2分)A.滞胀和危机B.发展与停滞C.危机与繁荣D.复苏与萧条.标准答案:B49. 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为统治阶级() (2分)A.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B.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C.掌握了宣传机器D.控制了大多数知识分子.标准答案:B50. 下列观点中,错误的是() (2分)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今正处在低潮时期B.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C.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D.社会主义在若干国家的严重挫折改变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标准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