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会学视角下的流浪儿童问题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05.00 KB
- 文档页数:21
流浪救助培训课件流浪救助培训课件流浪救助是社会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帮助那些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人们重新融入社会,重建他们的生活。
为了有效地开展流浪救助工作,培训课件的设计和使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流浪救助培训课件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如何设计一份富有深度和长度的课件。
首先,流浪救助培训课件应该包含基本的背景知识和理论知识。
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工作者了解流浪群体的特点、流浪问题的成因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例如,可以介绍流浪者的分类,如家庭破裂导致的青少年流浪、精神疾病患者流浪等。
同时,也应该介绍流浪救助的相关法律法规,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救助管理办法》等。
这些知识将有助于工作者对流浪问题有更全面的了解,为后续的工作提供指导。
其次,流浪救助培训课件还应该包含实践经验和案例分享。
这些案例可以是真实的流浪者故事,也可以是工作者在流浪救助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通过分享这些案例,可以让培训对象更加深入地了解流浪者的生活状态和需求,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操作技巧。
例如,可以分享如何与流浪者建立信任关系、如何进行心理疏导等。
这些实践经验和案例分享将使培训课件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具实用性。
此外,流浪救助培训课件还应该包含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
这些技能可以是心理疏导技巧、社会工作技巧、就业指导技巧等。
这些技能的培训将帮助工作者更好地开展流浪救助工作,提高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例如,可以介绍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如何帮助流浪者寻找就业机会等。
通过培训这些专业技能,可以提高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更好地服务于流浪者。
最后,流浪救助培训课件还可以包含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
这些研究成果可以是关于流浪者群体的调查研究,也可以是关于流浪救助工作的评估报告。
通过介绍这些研究成果,可以让培训对象了解到流浪问题的严重性和流浪救助工作的重要性。
同时,也可以激发培训对象对流浪救助工作的兴趣,促使他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
综上所述,流浪救助培训课件的内容和结构应该多样化,包含基本的背景知识、实践经验和案例分享、专业技能培训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
综合研究ZONGHEYA NJIU440可以取得相同运动效果的运动方案THR=[(220—年龄)—60]×%Vo2max+60第四,运动频度运动频度指每周的锻炼次数。
运动频度指每周的锻炼次数。
有人研究观察:当每周锻炼多于3次时,最大摄氧量的增加逐渐趋于平坦;当大于5次时,最大摄氧量提高很少,而小于两次时,通常不引起改变。
由此可见,每周锻炼3~4次是最适宜,既省时又可起到最佳锻炼效果。
四、运动量的监控运动量的监控通过“自我监控”来完成。
1.运动量适宜的标志:一般是锻炼后有微汗,轻松愉快,食欲和睡眠良好;稍有疲劳感和肌肉酸痛,休息后可以消失;次日体力充沛,有运动欲望。
2.运动量过大的标志;锻炼后大汗淋漓、头晕眼花、胸闷、气喘、非常疲劳;睡眠不佳、食欲减退;脉搏在运动后15分钟尚未恢复;周身乏力,缺乏运动欲望。
3.运动量不足的表现:运动后身体无发热或微汗、脉搏无变化或2分钟内恢复,说明对心肺功能没有刺激作用,无运动效果。
当运动量不足时或过大时,应及时调整运动量。
五、健身注意的问题1.循序渐进。
2.避免全力以赴的运动和过紧过厚的衣服,影响循环散热。
3.在运动中如果出现胸闷、头晕、恶心、出冷汗、呼吸困难的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请医生。
4.在运动实施计划过程中,出现冒汗、发烧或一些急性炎症应停止运动进行治疗。
5.对于病情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的病人,需要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或禁止运动。
对于病情较轻的病人可采用中、小强度的锻炼,但必须根据疾病的特点、病人的体力情况等,确定必须禁忌的运动项目:高血压禁大幅度俯首弯腰动作,避免引起血管破裂。
糖尿病禁跳跃运动,避免引起视网膜剥离。
肩周炎严重者禁游泳。
腰病患者紧举重6.运动后切勿立即进行热水浴或桑拿,这样易使血液集中在外周,可诱发心机缺血,心律失常。
一般在运动后20分钟进行温水浴。
7.一般按照初定的运动项目、运动量和运动频度进行锻炼,对不适当的地方进行调整,待适应后要坚持锻炼1~2个月,再做体力测试,重新制定新的运动强度、时间、频度,以不断提高锻炼效果。
探析社会工作视角下流浪儿童的救助摘要:流浪儿童群体自出现至今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通过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结合社会工作的实质对流浪儿童救助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出从社会、社区、家庭方面来解决流浪儿童救助问题,为流浪儿童救助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崭新的途径。
关键词:流浪儿童救助现状;流浪儿童救助问题;社会工作的介入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97-022012年11月16日清晨,贵州毕节市的一垃圾箱内,发现了5名流浪男童的尸体。
据称,这5名男童是因为避寒而躲在垃圾箱的。
这一事件的发生又不免让我们联想到流浪儿童问题的严峻性。
虽然国内外的许多研究一直呼吁要关注流浪儿童问题,但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大量的流浪儿童、该怎么去关注这些流浪儿童?一、流浪儿童问题现状流浪儿童,也成为流浪未成年人,指18周岁以下,脱离监护人有效监护,在街头依靠乞讨、捡拾等方式维持生活的未成年人[1]。
他们是儿童中的特殊群体,数量也不容小觑,据民政部统计,2010年全国共救助流浪乞讨未成年人14.6万人次。
几年前,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一课题组的报告表明,全国流浪未成年人约100万[2]。
为什么会出现流浪儿童事件,为什么有的流浪儿童被遣返回家时,还是会选择重复流浪?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经济困难。
大量有关流浪儿童问题的研究表明,许多流浪儿童来自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居多[2],并且为了维持生计,他们往往没有选择继续读书,而是过早地融入到这个社会中。
第二,家庭结构不完整。
在一般家庭中生育子女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在传统社会,生育子女与家庭和家族的延续连在一起,也与人们的养老期望紧密相关。
同时,儿童少年社会化,对儿童少年的关怀和培养是家庭的一项重要功能[3]。
如今,许多流浪儿童来自单亲家庭,这种情况给孩子的心灵上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他们害怕和别人提起自己的家庭[4]。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流浪儿童救助研究流浪儿童的大量存在会给国家以及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流浪儿童的救助亟待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运用社会资本的相关内容阐述了社会资本建构在流浪儿童救助的作用,就如何增加流浪儿童救助的社会资本提出建议。
标签:社会资本;流浪儿童救助;资本积累C911 社会资本的界定最早提出社会资本概念的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把它定义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
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
林南认为,“社会资本由嵌入在个人的网络和联系中的资源组成,是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网络中的资源。
”结合前人对社会资本概念的研究观点,笔者认为救助流浪儿童的社会资本指的是:为了能够使流浪儿童救助工作能让更多主体参与,充分调动和利用嵌入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各种社会资源的总和,以及通过各救助主体的通力合作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性规范,由这种规范而提高救助工作的效率。
2 社会资本对流浪儿童救助的作用(1)扩大流浪儿童救助的信息量,让更多的救助主体参与。
通过救助者之间的的社会关系网络,利用其信任,节约了彼此考察的成本,有效的散播了救助信息,让更多的救助主体参与救助工作。
同时流浪儿童也可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向信任的救助机构或个人咨询,以获得更好的救助。
(2)丰富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的方式与救助渠道。
流浪儿童被救助的方式、渠道是有限的,大多数的救助是以基本的生活物质救助为准,而且时限性也较为随意。
而通过社会资本,就会让那些流浪儿童的原有的救助方式得以巩固、完善、创新,丰富了救助工作方式以及救助渠道。
(3)促进建立有效的救助规范,提高救助效率。
在救助流浪儿童的过程中,各救助主体之间势必要发生各种联系,而在发生这种联系时彼此之间就会形成一种非制度性的规范,约束着彼此之间的活动,使整个救助过程向一个规范化、明确化的方向发展,大大的提高了救助流浪儿童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