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
- 格式:docx
- 大小:14.89 KB
- 文档页数:3
试析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试析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引言:语言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它即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发展的基础。
不同国家的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而不同的语言又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会产生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势必会影响对http://LWlm于不同文化中使用的语言的理解。
因此,注重文化差异,增强语言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语言与文化相互交织,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记录并反映了民族和社会发展进程,而文化则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两者交叉渗透密不可分。
文化的传授和传播必须借助于语言;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又对文化施加影响。
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语言的发达和丰富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反过来,语言并非文化的全部,它受文化的影响,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
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
可见,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语言和文化这种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的关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际活动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
而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因而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更应该注重文化的传播。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言、语法、词汇和习语等,还要注意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了解说这种语言的人如何观察世界,如何看待事物,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行为和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教育学生即要以博大的胸怀学习理解外国的优秀文化,又要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要正确对待中西文化差异。
同时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注重了解使用英语国家的发展历史,民族传统和社会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风俗习惯、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不能因为外国文化与我们的文化不同就认为外国文化荒唐可笑,更不能以外国文化为标准来贬低我们自己的文化。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喜福会》——母女纠葛中的文化碰撞在这一书中,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是作者一直着重描写的一对矛盾。
四对母女之间的矛盾存在着对立和冲突,到最终还是融合到了一起。
母亲们是来自中国的传统女性,她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都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充分体现和代表。
但是女儿们是出生在美国的新女性,总有新思想,所以母女之间即使是有亲情的纽带进行维系,但是她们之间仍然存在代沟,仍然充满着矛盾。
母女双方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思想和美式的价值观念,所以她们陷入了僵局——到底应该如何生存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之中,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她们施加了许多的影响,以“这都是为了女儿好”的心态和中国传统思想进行教育。
但是女儿们明显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想冲破束缚,想要取得自我独立的权利,母女双方的紧张形势一触即发。
这里可以体现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新式价值观念的一种文化冲突。
但是,当女儿们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磨难的时候,母亲们都会以自身的亲身经历进行开导,帮助女儿们明白自身的处境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同时母女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化解,并走向了融合和和谐的道路。
这四个家庭就像是一个大环境下的小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浓缩了中美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并融合的过程。
女儿从母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逐步确立了自己的来源和价值,在美国这个新环境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正确地找到了如何对待文化冲突的方法,即肯定自己的根源和传统文化,并在新环境之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所以谭恩美女士通过艺术地描写两代人的文化冲突、融合、碰撞展现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矛盾以及融合的过程。
二、《吃一碗茶》——第三空间的挣扎父子由于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导致他们在文化上存在明显冲突。
父辈的这些男人们,“早年间,李恭和华贵两个年轻小伙子一道坐麦迪逊总统号船来到美国,在埃利斯岛的隔离室中共处”。
虽然他们移民到了美国,但他们的故土永远都是中国,对他们而言,对祖国的情感与忠诚是植根于心的,儒教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一、引言在各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历史根源和所属性质等各方面的差异,文化碰撞的事例屡见不鲜。
而在当今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国应主动了解他国文化,在相互交流中理解包容,从而融会贯通。
电影《刮痧》便是文化冲突典型,该故事以亲情为主线,讲述了许大同一家在美因“刮痧”而引起误会,导致原本幸福的家庭破碎不堪,显示了中美双方未化的差异与碰撞,并以此将故事推向高潮。
但由于双方的善良、对文化的包容,许大同一家最终得以团圆,中美文化也因此得到了和谐共存与发展。
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圣路易斯。
主人公许大同是一位小有成就的电脑程序设计师,他来美八年、辛苦打拼,终于在美国创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并因此将父亲从中国接来养老。
电影伊始便定位在许大同的颁奖典礼,许大同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发自肺腑地说: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随后许父因为小丹尼斯肚子疼,看不懂药品的英文使用说明的他便运用中国传统的刮痧为小丹尼斯缓解疼痛。
但一次意外使得小丹尼斯撞破了头部被送进了医院,于是小丹尼斯背后的“伤痕”被医院的大夫发现后,大夫们十分慌张,立即联系了儿童福利局。
因此,许大同被指虐待儿童,不得与儿子丹尼斯相见。
但最终在朋友昆兰的帮助下,“刮痧之谜”解开,许大同得以与儿子重聚。
二、电影中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哲学观点在电影中的法庭辩论环节,许大同为了辩护不得不运用“七经八脉”“丹田”等中国传统医学术语向法官解释“刮痧”的原理,但对中医丝毫没有了解的法官却是一头雾水,对许大同的说辞并不信服。
而身处美国的许大同也很难从美国的教科书中找到中国传统疗法刮痧的原理解释,因而深陷困境。
电影的这一部分十分联盟鲜明地映射了中西方文化的在医学方面的潜在文化差异。
从本质上来说,中西医学思想都受到了各自哲学观点的影响,因而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中医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是一种既有冲突又有融合的过程。
中西文化碰撞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5世纪初,当时西方殖民者开始来到亚洲。
这一过程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并通过交流和融合改变了两个文化之间的动态。
首先,中西文化碰撞带来了互学互鉴。
西方文化的引入使中国人有机会接触到新的思想、科学、技术和艺术。
例如,在16世纪,由于西方传教士的影响,中国对于天文学、地理学和医学等领域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西方人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中医、茶道和文学等。
这种互学互鉴加速了两个文化之间的融合,使得他们可以相互受益。
其次,中西文化碰撞也造成了冲突与摩擦。
在殖民时代,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被强行推向中国,这引发了中国人的不满和反抗。
中国传统文化被打压,甚至被视为落后的象征。
这种文化碰撞导致了一系列的冲突和摩擦,包括义和团运动和洋务运动等。
然而,中西文化碰撞也催生了一些新的文化现象。
例如,中国的现代文学和艺术吸收了西方的写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影响,使得中国的艺术形式变得多元化。
同时,西方的电影、音乐和时尚等也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
这些新的文化现象不仅充实了两个文化的内涵,也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当代,中西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
中国的开放和全球化使得中西文化的碰撞更加深入。
西方的商业模式、科技创新和娱乐产业等不断进入中国。
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国画等也在西方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这种交流使得中西文化的边界模糊化,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两个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和相似之处。
总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
这一过程既有冲突与摩擦,也有互学互鉴和融合。
它不仅影响了两个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在这个信息时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将会越来越频繁,我们有责任通过对话和理解,推动文化交流的深入与共赢。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意识形态冲突与融合自古以来,文化交流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紧密。
中西文化交流也不例外,不断地展现着其多样性和丰富性。
然而,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意识形态冲突也逐渐浮现出来。
如何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应对意识形态冲突,以及如何推动文化融合,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意识形态冲突意识形态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代表着一种社会思想模式和生活方式。
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的碰撞会形成冲突,这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一些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主义,而中国则较重视集体主义。
当两种意识形态相遇时,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在意识形态方面,中西方的差异表现得尤为明显。
比如,在政治体制方面,中国采用社会主义制度,而西方国家多数采用民主制度。
在价值观上,中国强调家庭、尊老、敬师之爱,而西方国家则注重个人生命权、自由权和人权。
这种差异会导致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一些意识形态的冲突和分歧。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文化差异也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意识形态冲突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悠久的“劳动光荣、勤俭持家”的思想,而西方国家则强调创新和创造力。
这就导致了中西方之间的竞争,中国在传统制造业方面占有优势,而西方则在新兴科技领域更具竞争力。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化融合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发展,而文化融合则更能体现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意识形态冲突同样也可以通过文化融合实现化解。
在文化融合方面,亚洲文化已经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也受到了许多人的喜欢和认可。
中国功夫、印度瑜伽等东方文化在西方国家受到了广泛关注,这表明亚洲文化以及其他非西方文化正在不断地与西方文化融合。
双方文化的融合也能够产生新的文化形态,在世界范围内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此外,文化融合也为中西方之间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空间。
如英国著名品牌巴宝莉在中国市场上的成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时尚文化的一次成功融合。
中西文化差异与融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交流的日益频繁,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
而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则成为了这一融合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原因以及如何实现文化的融合。
一、文化差异的存在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其中最为明显的包括语言、宗教、饮食、价值观念等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中西方语言的差异非常显著。
中文属于音节语言,西语属于拼音语言,汉语中有五声,而西班牙语没有。
此外,中文中还有很多成语和典故,而这些在西班牙语中并不存在。
宗教方面,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区别也很明显。
东方文化中最主要的宗教是佛教、道教和儒教,而西方文化中基督教最为普及。
在饮食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例如,中国人喜欢吃米饭,而西方人则偏好面包和马铃薯。
同时,中餐讲究食材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而西方人注重味道和美观。
价值观方面,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
例如,在亲情方面,中国人普遍认为亲情至上,而在西方国家,个人主义更为突出,人们追求的是自由和独立。
二、文化差异的原因中西文化差异的形成背后,有许多历史、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西方文化在历史上产生的时期、环境和条件都不同。
中国古代具有长久而连绵不断的文明史,而西方国家的文化历史相对较短。
其次,地理、气候等环境因素也对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例如,中国南北差异较大,南方气候湿润,人们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习惯不同。
同理,西方国家由于地理、气候等的影响,其生活方式和食品文化也与中国有所区别。
此外,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因素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
三、文化融合的实现中西文化的差异虽然存在,但是在日常交流和文化融合中,双方都应该学会尊重和欣赏对方的文化。
通过相互了解和学习,可以实现文化的融合。
首先,在语言上,双方都可以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
这不仅能够促进语言学习,增强沟通能力,同时也能够让人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
当代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实质是在全球化的外力推动下,两种构成要素差异较大的文化体系之间激烈的对抗与斗争。
由于文化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循环作用,文化冲突产生的能量必然会传递给整个社会系统,导致社会系统稳定状态的失衡。
减少中西方文化冲突保障社会和谐,更需要的是降低文化冲突产生的能量,保持我国文化系统自身的相对稳定,实现文化有限流动。
为此,必须保持文化核心构成要素的稳定和表层文化要素的适当流动,并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当前,我国和西方各国日益频繁的经济交往使得文化冲突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此冲突已经逐渐进入到了社会和谐的“领地”中,如果我们不能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影响势必将越来越大,最终必将破坏我们的社会和谐,故此事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一些迫切需要认识和解决的问题从而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这一冲突如何对我国的社会和谐产生影响?怎样才能减弱这一冲突的能量传递以降低其影响力,从而保证社会和谐?对于这些问题,本文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并尝试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当代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实质要探讨如何减缓文化冲突以保证社会和谐,就必须要探究当代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实质;而要探究这一冲突的实质,就必须了解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的实质?对于这一重要问题,前代学者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作了大量、长期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早对文化概念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的人。
1871年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志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①泰勒第一次给了文化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将文化视作一个复杂的整体,强调的是作为一个集合概念的文化。
他认为文化可以继承和学习而得,揭示了文化的传承性特点。
文化功能学派的创始人、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则从功能的角度认识和阐释文化,认为文化以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而存在,“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满足人类的需要。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经济的交往必将促使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往中因差异而产生冲突,由沟通而形成融合,这是一种趋势何为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在相互的交往中由差异而发生冲突这在国际上是常见的事,我们也不必过分忧虑.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最终融为一体。
这种融合,一是把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就像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充分利用文化传播这一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增添生机和活力;另一种则是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异质文化中去.这种融合是在深切了解异质文化的深层意蕴的基础上,摈弃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合理因素,又把本民族文化提高到异质先进文化所达到的时代水平.如满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它的一些文化因素也融入到汉文化中.据史料记载,日本人来华,“目睹东方文化发祥地的中国,有统一的政治组织,有灿烂如花的物质生活,更有崇高理想的精神生活,而因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爱慕与追求"。
“必须突进文化母国,直接移植优秀的文化,才能满足其欲望。
”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由于其层次的不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人们的接受中也是不一样的,不论交流与融合的层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交流与融合中,为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有幸看过鲁迅先生的一篇名为《拿来主义》的文章。
这篇文章阐明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排外则易倾于慕古,慕古必不免于退婴.”鲁迅先生认为,我们应该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实现了很大的飞跃,我们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拿来主义”,吸收了国外很多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这是好的一面。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文化是一个群体所共有并表现在这个群体的一切行为和互动中,在其成长过程中经社会历史实践所创造出来的精神和物质的总和。
它的核心包括信仰、传统观念、礼仪、艺术、习惯等,不仅是人们的社会行为的产物,而且是反映人类想象性和创造性行为的一种能力。
文化的发展状况,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面貌和综合国力状况。
当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容易导致交际障碍。
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达到最好的效果,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外来文化,了解外国文化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学、经济的高速发展,世界正向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中西方人们之间的交往也因此日益频繁,实现了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广泛接触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中国和西方两大文化的文化背景不同,时常会导致冲突、误解,为了减少这些障碍和冲突,中国在新时期把两大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互相学习,实现两种文化的交融,特别重要的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显得尤为重要。
文中首先对“文化”、“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等相关概念作出界定,通过观察法、文献资料法、视频分析法搜集大量有关体育舞蹈方面的资料,对“体育舞蹈”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所反映出的中西文化的差异、碰撞做了详尽地介绍和分析。
具体如下:1、从体育舞蹈的表现形式之一一双人舞蹈,来分析中西方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西方形成了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中国形成了与西方完全对立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在两种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下,中西方在舞蹈表现主题上也存在巨大差异,西方舞蹈更多的是独舞或双人舞,中国的舞蹈艺术中更多的是以群舞的形式出现。
接着以体育舞蹈舞剧《金陵十三钗》为例分析它们之间的融合。
2、体育舞蹈的服饰文化——中西服饰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对体育舞蹈服饰特点形成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中西服饰文化的碰撞。
随着体育舞蹈在我国的广泛传播,体育舞蹈服饰美也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体育舞蹈服饰对我国服饰的影响来分析中西服饰文化的融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经济的交往必将促使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往中因差异而产生冲突,由沟通而形成融合,这是一种趋势
何为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在相互的交往中由差异而发生冲突这在国际上是常见的事,我们也不必过分忧虑。
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最终融为一体。
这种融合,一是把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就像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充分利用文化传播这一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增添生机和活力;另一种则是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异质文化中去。
这种融合是在深切了解异质文化的深层意蕴的基础上,摈弃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合理因素,又把本民族文化提高到异质先进文化所达到的时代水平。
如满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它的一些文化因素也融入到汉文化中。
据史料记载,日本人来华,“目睹东方文化发祥地的中国,有统一的政治组织,有灿烂如花的物质生活,更有崇高理想的精神生活,而因对中国文化产生
强烈的爱慕与追求”。
“必须突进文化母国,直接移植优
秀的文化,才能满足其欲望。
”
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由于其层次的不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人们的接受中也是不一样的,不论交流与融合的层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交流与融合中,为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有幸看过鲁迅先生的一篇名为《拿来主义》的文章。
这篇文章阐明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排外则易倾于慕古,慕古必不免于退婴。
”鲁迅先生认为,我们应该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实现了很大的飞跃,我们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
“拿来主义”,吸收了国外很多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这是好的一面。
但是某些行业(如科学仪器制造)却常常是只仿其形,未得其意,越来越落后于国际水平,生产出大批“山寨”产品。
这些行业所处的正是“占有”和
“挑选”阶段,要想取得更大发展和进步,除“占有”和“挑
选”外,还需更进一步的“创新”。
创新是拿来的目的。
创新必须择旧,择旧是创新的基础。
“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我们可以吸收外国优秀成果,加以发挥,使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亦或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元素,使我们的文化别开生面。
总的说来,就是我们要敢于继承,并敢于创新,创造出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我们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