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足迹--昭通古代交通文化史略论
- 格式:pdf
- 大小:507.80 KB
- 文档页数:7
先秦时期昭通与巴蜀的历史联系周玲;罗锋【期刊名称】《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2(034)004【摘要】昭通是云南通往内地的交通枢纽,也是中原文化、巴蜀文化与滇文化交流的纽带。
昭通早在先秦时期就与巴蜀之间发生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并受其影响昭通成为云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经济文化得到发展。
此后昭通与巴蜀的联系即连续不断,为以后中原王朝对云南开发和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Zhaotong used to be an important junction of Yunnan to Central China and an important link and bridge forthe cultural exchange among central culture,BaSu cultue and Yuannan culture. As early as the Qind Dynasty,Zhaotong had established a close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lationship with central China and Basu area. and as a result, Zhaotong be- came one of Yunnan~s early developed areas. This period has witnessed the great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Zhaotong which strengthen their contact with the central areas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o develop and governYuannan.【总页数】6页(P15-20)【作者】周玲;罗锋【作者单位】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云南昭通657000;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云南昭通65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97.74【相关文献】1.巴蜀学术的渊源:先秦巴蜀文化 [J], 邓星盈2.先秦九州五服视野中的昭通境域——昭通政区的历史人文地理背景 [J], 傅奠基;杨焰3.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及其与周边地区的交流 [J], 张铭4.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地区生物资源开发 [J], 张铭5.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巴蜀地区纺织业发展及其与周边地区的交流 [J], 张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尺道五尺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公元前246年,秦始皇从修筑道路入手开发和治理云南。
蜀郡太守李冰在川滇交界的僰(bo)道(今四川宜宾)地区开山凿崖,修筑通往滇东北地区的道路。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派遣常安继续修筑这条道路。
五尺道从蜀南下经僰道(今四川宜宾)、朱提(今云南昭通)到滇池,由于道路宽仅五尺,故史称“五尺道”。
这条道路尽管狭窄,却和秦始皇在全国其他地区兴修的宽达五十步的“驰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
南方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是一条深藏于高山密林间的全球化贸易、文化通衢,它是中印两个文明古国最早的联系纽带,对中外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南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由三大干线组成,全长2000多公里。
一条是以四川成都为起点,经宜宾、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南华、云南驿至大理;一条是从成都南出发,经邛崃、雅安、灵关、西昌、姚安至大理,此条又称“灵关道”;三是上述两条汇合后西行,经漾濞、永平、保山、腾冲出缅甸,从保山至缅甸段称为“永昌道”。
成都是“西南丝绸之路”的起点,腾冲是“西南丝绸之路”的最后驿站。
元朝统一云南后,在行省境内建立驿站78处,其中由中庆(今昆明)至大理沿途经禄丰、路甸、威楚、沙却、普棚、白山石诸站,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称塘、铺、哨、关、驿等。
这条古道是难得的文化遗产,其中有些驿站已列入历史文化保护单位,但对全线缺乏统一规划和保护,建议将“南方丝绸之路”列入文化遗产,对现有路段进行普查,整体规划保护下来,开发旅游,一系列南北走向的高山峡谷所组成的横断山脉,地理构造奇特,形成了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蕴藏着大量珍贵的稀有动物和植物。
这里自史前时代起,就是中华各族系往返迁徙的良好通道,至今还居住着羌、彝、藏、回、白、傣、僳僳、普米、阿昌、德昂、景颇等十多个少数民族。
在这条远古民族走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南丝绸之路,是以富饶的成都平原为起点,经过云南进入缅甸再到印度,进而远达中亚及欧洲。
昭通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处,历史上是云南省通向四川、贵州两省的重要门户,是中原文化进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云南文化三大发源地(大理、昭通、昆明)之一,为中国著名的“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昭通受到中原、巴蜀、夜郎文化的浸润与滋养,多元文化与昭通本土文化相互交融,在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孕育出了灿烂的“朱提文化”。
纵观两汉时期昭通的政治、经济、文化,古老而灿烂的中原文明向云南腹地渗透,和昭通早期道路的开凿、郡县设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一时期的出土文物更能折射出昭通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尚书·禹贡》中记载,夏商时期昭通属于古梁州,西周时为窦地甸,属于荒服区域(《尚书·禹贡》注“以其荒野,故谓之荒服”)。
战国时期,古夜郎国强盛,曾将昭通纳入其范围。
秦时为西南夷,属秦国蜀郡范围,秦开五尺道沟通于此,昭通成了秦郡县联系西南夷地区的枢纽。
《史记·西南夷列传》:“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
”文献记载中没有留下在昭通置吏郡县的名称,但根据昭通所处的位置,理应为秦朝开发西南夷地区的一个重要节点。
1941年在昭通县东石门坎(属贵州威宁界)发现铭有“蜀郡千万”字样的铁锸,1954年在鲁甸发现“蜀郡成都”铁锸,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沿五尺道输入,促进了昭通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
西汉时置犍为郡。
《华阳国志·蜀志》:“建元六年,分巴蜀,置犍为。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置犍为郡以统治夜郎地区,为更好地经营西南夷地区,其治所先在鄨县(今贵州遵义),元光五年(前130)移南广(今镇雄),后移僰道(今宜宾),再移治武阳(今四川彭山)。
犍为郡下辖十二个县:符县、江阴、僰道、南安、资中、武阳、牛鞞、南广、朱提(今昭通、鲁甸、永善)、堂琅(今巧家、会泽、东川)、郁邬、汉阳。
朱提县即今之昭通,犍为郡的设立使昭通成为云南最早设置郡县的地区,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管理,朱提作为县名即从此开始。
唐宋元明清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带来落后历史作文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对外开放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流和趋势。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
中华民族以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
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演变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开放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奠基时期,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使国家在对外开放中的角色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主导力量。
统一后的秦王朝在对外交流上有了长足进步。
徐福东渡尽管不是主观上的对外交流,但这种大规模的人员和物资远洋航行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客观上使秦的文明远播异域,也为此后与东亚的交流开辟了道路。
秦与朝鲜、越南之间有丝绸、漆器、铁器等贸易往来,与西域也有民间交往。
汉代是对外开放的大发展时期。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带来了关于西域较为全面、细致的报告,被称之为“始开西域之迹”。
张骞通西域,是中原王朝首次以官方名义与西域的接触,其所开辟的道路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沿着这条道路越葱岭向西或西南,可抵达中亚、地中海东岸和南亚。
这条道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两汉之际因战乱和匈奴势力的扩张,中原与西域隔绝60余年。
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在东汉政府尤其是班超艰苦卓绝的努力下,西域诸国与汉重新建立了联系,丝绸之路再次打通。
班超派属下甘英出使大秦(罗马),至地中海东岸而返,进一步加强了东汉政府对中亚、西亚以及罗马帝国的了解。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发展时期,各政权在对外开放上积极主动,民间交往则更趋活跃。
初中历史交通发展的历史作用交通发展一直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而在初中历史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交通发展对历史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将就初中历史阶段交通发展的历史作用进行论述。
一、交通发展开启了历史进程交通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封闭状态逐渐走向开放。
在初中历史课程中,我们学习到了远古时代人类通过步行和游牧来进行移动。
然而,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出现,人们对于交通运输的需求逐渐增加。
最早的交通工具如船只、马车的出现,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更远的联系和交流。
二、交通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繁荣在初中历史阶段学习中,由于交通的发展,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得以加强。
以古代丝绸之路为例,它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穿越多个国家,将各地的货物和文化带到彼此之间。
这样的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三、交通发展推动了科技和文明进步交通发展催生了航海、航空、高铁等交通工具的出现,这些交通工具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以航海为例,古代的航海家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推动了地理学、天文学等科学领域的发展。
航空和高铁的出现也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和高效,加速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四、交通发展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跨国合作初中历史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交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交通工具的便捷和快速使得各地的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旅行和交流。
通过交通的联系,人们能够了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习俗和语言,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友好合作和共同发展。
五、交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在初中历史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交通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交通工具的完善和铁路的普及,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出行和迁徙。
这使得人们的居住和工作可以更加灵活和多样化,城市化也因此得到了推动和加快。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阶段交通发展在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交通发展开启了历史进程,促进了区域经济繁荣,推动了科技和文明进步,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跨国合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
2023年高考历史“史论题”突破技巧及范文高考历史“史论题”突破技巧及范文一、评分标准:二、特点:历史小论文:小是受高考时间限制,字数100字左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论文指使用史学观点评述历史人物事件等一般包括题目,论点,论据,论证。
是高考历史要求最高一种题目。
三、要求1、扎实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题板块知识2、史学观点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3、归纳概括能力,史论结合能力,辩证法论证等能力。
四、写作原则1、题目要求简练准确体现中心思想;2、论点一般不是考生自己提出避免争论错误,而是从所给材料提炼归纳概括,论点提炼要求直接开门见山,简练准确,本质新颖,这是写好小论文前提与关键,也是难点。
要求学生的历史专业性,史学观点感知,归纳概括能力。
3、论据是史实,史论结合是写好小论文的基本原则,要做到论从史出,以史实论证观点,把史实与论点紧密结合。
要求界定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语言精炼专业。
4、论证是写作思路,要清晰,富有逻辑性和衔接性。
让人感觉自然,思路清晰,过渡性强,没有拼凑感。
5、高考历史小论文写作模式一般使用总分总写作段落层次:第一段观点要准确新颖10-30字第二段展开30-60第三段10-20回扣升华6、高考历史小论文写作误区只提观点是对错,不提炼观点;或超越材料提观点;或观点不清楚不会史论结合,没有史论结合或简单的观点或孤立的史实;或史论结合的不自然不默契思路不清,天马行空,没有逻辑五、历史小论文写作步骤第一步:据材料归纳概括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合理精炼,要响亮新颖。
第二步:史论结合,论证观点。
以史实论证观点,以观点分析史实。
做到史实和观点默契结合。
第三步:做一个精炼有力的总结,形成一个结论,进行理论升华。
六、高考小论文写作示范1、主题提炼类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综合练习卷走向近代1.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可以利用自然力,可以丈量大地与天空,也可以探测地狱的深浅……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他的活动,因而他试图指挥一切,努力获得荣耀,他奋力要成为和上帝同样的永恒者。
——《意大利文学史》(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奇迹?依据材料概述“他”有哪些能力“要成为和上帝同样的永恒者”?该材料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材料二发现新大陆是地理大发现的标志性成果……世界也成为一个整体,不再分割成各个文明区域,即文明圈了,各文明圈开始明显的互动,而这最初的动力,来自西欧……它还意味着西方国家世界性扩张的开始。
——《世界现代化历程》(2)根据材料二指出“地理大发现的标志性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地理大发现后世界的变化。
中国在15世纪初就有了规模较大海上远航的活动,这是哪次活动?材料三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藏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捕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者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暗光。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资本论》(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积累具有什么特点?资本的原始积累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上述三则材料提到的事件共同影响是什么?2.城市·经济·发展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地区长期战乱,大量人口南迁,长江流域城市从之前的封闭状态逐步走向开放。
随着工商业城市大量兴起与发展,城市居民采取了不同的谋生手段,城市职业分化越发明显。
此时期南方城市呈现有别于北方城市发展的轨迹,后世政权往往借鉴这一时期城市社会结构的基本情况,寻求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平衡。
——摘编自颜信《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城市社会结构的特征》(1)依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城市发展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