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品辨识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7
危化品危险辨识表危化品危险辨识表是用于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安全管理和储存的基础工作,本文将介绍危化品危险辨识表,包括危化品的分类、标识、危险性评估、控制措施等方面。
一、危化品的分类危险化学品常被分为6个类别,分别是:1.爆炸品:具有爆炸或自燃的危险性,如火药、炸药等。
2.氧化剂:能引起自身及其他物质燃烧的化学物质,如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
3.毒害品:对人体有毒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如砷、铅等。
4.腐蚀品:能侵蚀并破坏其他物质的化学物质,如硫酸、盐酸等。
5.易燃液体:能在常温下燃烧的液体,如汽油、酒精等。
6.可燃固体:能自燃或燃烧的固体,如碳、鱼粉等。
二、危险化学品的标识在储存和使用危险化学品时,必须要进行标识,以便于识别及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标识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标志,一个是标签。
1.标志是用于标识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地方及其类别,可分为六种颜色:红色、黄色、绿色、蓝色、白色和黑色。
每种颜色对应着一类危险化学品。
2.标签是详细说明该危险化学品的性质及储存要求,标签上应包含的主要内容有:产品名称、生产厂商、危险品编号、化学品成分、危害性质、储存条件等。
三、危化品的危险性评估在贮存和使用危险化学品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评估这些化学物质的危险性,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危险性评估要考虑危化品的种类、性质、储存环境和使用方式等因素。
评估危险性的主要方法是对该危险化学品进行危险性实验、定性和定量评估。
四、危险化学品的控制措施在危险化学品的使用过程中,必须做好防范措施,以确保人员和设施的安全。
控制措施主要包括:1.贮存:储存区应与其他场地隔离,并在进入前喷洒消毒剂。
根据化学品危险等级设置相应的储存设施,储存物品要按规定摆放,分类储存,避免混放。
2.包装与标识:以正确的方式包装危险化学品,并注明正确的警示标识。
注意标识和包装在运输和储存时的保护。
3.操作:操作人员应接受专业的培训和检验,操作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穿戴保护装备、遵循规程、开展防护措施等。
风险辨识汇总表
一、重大危险源辨识
采用D = L x C的风险辨识办法。
其中L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C为事故的严重程度,D为危险源的危险性。
L的取值及其含义:1发生的几率很小;2有可能发生;3频繁发生
C的取值及其含义:1事故后果较严重;2事故后果严重;3事故后果很严重
D的取值为:1、2时,该风险为轻微风险,注意日常防范;
取值为3-5时,该风险为较大风险,需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注意日常监控;
取值为6-9时,该风险为严重风险,需要制定专项方案进行整改;
根据上述评价方法对一般运输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辨识如下表:。
如何正确识别和储存危险化学品化学品是生产和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其中有些化学品具有危险性。
正确识别和储存危险化学品是保障人员和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介绍如何正确识别和储存危险化学品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正确识别危险化学品的方法在识别危险化学品时,可以根据物质外观、标志和标签等信息进行判断。
1. 物质外观危险化学品通常具有一些特征性的外观,例如具有酸性的气味、刺激性的颜色和质地等。
通过观察物质的外观,可以初步判断其是否为危险化学品。
2. 标志和标签危险化学品的包装箱、瓶子等通常会印有相应的标志和标签,用以提示其危险性。
例如,易燃物质会有火焰标志,腐蚀性物质会有腐蚀标志。
通过仔细观察和辨认标志和标签,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和危险级别。
3. 查询相关资料对于不太熟悉的化学品,可以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来确定其是否为危险化学品。
可以查阅化学品的安全数据表(MSDS)或者咨询专业人士来获取准确的信息。
二、正确储存危险化学品的注意事项正确储存危险化学品是防止事故和污染的重要措施,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1. 分类储存根据危险性质和相容性,将危险化学品进行分类储存。
避免不同类别的危险化学品混合存放,以免产生化学反应导致事故。
2. 储存环境危险化学品应储存在专门的储存室或柜中,保持通风良好,并且远离易燃物和热源。
一些特殊的危险化学品可能需要在低温或高温条件下储存,应根据其要求进行相应处理。
3. 合理标识对储存的危险化学品,应在容器上标明相应的标志和标签,以便于辨认和警示。
标识应清晰可见,不易破损。
4. 密闭密封对于易挥发性的危险化学品,应保持容器的密闭性和密封性,避免泄露和蒸发导致空气污染。
5.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储存的危险化学品是否存在泄露、腐蚀或变质等情况。
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三、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理措施即使在正确识别和储存危险化学品的情况下,事故仍然可能发生。
当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时,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应急处理。
中学安全教育日的危险品识别与处理
中学生时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学习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学会保护自己。
中学安全教育日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学生们了解如何识别和处理危险品,保障自己的安全。
首先,危险品的种类非常多,比如化学品、尖锐物品、易燃物品等,其中化学品是中学生接触最多的。
在实验课上,学生们可能会接触到各种危险化学品,所以在课堂上要认真听从老师的指导,不随意触摸或品尝实验用品。
如果不慎接触到化学品,应立即用水冲洗皮肤,及时就医。
其次,尖锐物品也是中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危险品。
比如剪刀、刀片、针等,这些物品一旦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伤害。
在使用这些物品时,要注意手部姿势,避免伤害自己。
如果不小心被尖锐物品刺伤,要及时用消毒药水处理伤口,避免感染。
再次,易燃物品也是中学生需要警惕的危险品之一。
比如酒精、香水等,这些物品一旦遇到明火或高温就会引发火灾。
因此,中学生要远离明火,避免在易燃物品周围玩耍。
如果发生火灾,要迅速离开现场,保持冷静,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避免吸入有毒气体。
最后,中学安全教育日不仅是学生学习如何识别和处理危险品的机会,也是老师和家长教育学生的重要时刻。
老师和家长要重视中学生的安全教育,定期进行安全演习,让学生们掌握正确的应急处理方法。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让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加安全。
总的来说,中学安全教育日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学生们认识到危险品的潜在危害,学会如何正确处理。
中学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不仅要关心学业,更要注重安全,保护自己和身边的同学。
只有做到安全第一,才能让学习生活更加快乐、健康。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法律法规要求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等危险特性,可能对人身安全、公共安全和环境安全造成损害的化学品。
对于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求。
本文将重点介绍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求。
一、《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是我国危险化学品管理的基础性法律法规,对于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管理提供了指导和要求。
其中,第八条规定了企业应当建立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制度,并进行定期评估。
根据企业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生产、存储、使用等环节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辨识办法和标准。
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条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条例》也是我国危险化学品管理的重要法规之一。
根据该条例,企业在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过程中,应当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进行明确、科学的辨识。
企业应当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性质、数量、存储方式等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辨识规范和程序。
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导则(HJ/T 214-2005)》《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导则》是我国环境保护部发布的技术导则之一。
该导则规定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方法和技术要求,以及风险评估的步骤和指标。
通过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估,可以科学地识别出潜在的危险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
四、国际危险品运输规定在国际上,危险化学品的运输也受到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制。
联合国制定了《关于危险品运输的联合国协定》,各国根据该协定制定了相应的国内法规。
根据这些规定,对于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必须进行详细的辨识和分类,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综上所述,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受到国内外多个法律法规的要求。
企业在实施危险化学品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守这些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危险源辨识制度,并进行定期评估和风险评估,以确保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生产和运输。
只有科学辨识和评估,才能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危险化学品的重大危险源,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危险辨识方法危险辨识方法危险辨识是预防和控制事故的重要前提,通过对危险源、危险因素、事故隐患、危险特征、危险品、危险工艺、危险环境以及危险人员的辨识,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这些危险辨识的方法和步骤。
1.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可能导致事故的根源和因素,包括内在和外在的因素。
内在因素如设备故障、操作不当等;外在因素如自然灾害、社会治安等。
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管理。
2.危险因素辨识危险因素辨识是识别可能导致事故的潜在因素,如设备老化、电线短路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定期检查设备、维护电线等。
3.事故隐患辨识事故隐患辨识是识别可能导致事故的隐患,如安全设施不完善、工作环境不良等。
这些隐患可能引发事故,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加强安全设施的建设、改善工作环境等。
4.危险特征辨识危险特征辨识是识别危险物品的特性,如易燃、易爆、有毒等。
这些特性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案,如储存危险物品要符合规定、使用危险物品时要佩戴防护用品等。
5.危险品辨识危险品辨识是识别危险物品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如化学品的毒性、放射性等。
这些物品可能对人身安全和环境造成威胁,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案,如建立化学品管理制度、制定应急预案等。
6.危险工艺辨识危险工艺辨识是识别工艺流程中的危险环节和设备缺陷,如高温熔炼、高压反应等。
这些环节和缺陷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案,如加强设备维护、制定操作规程等。
7.危险环境辨识危险环境辨识是识别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如高温、噪音、粉尘等。
这些因素可能对人身安全和健康造成威胁,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案,如加强通风设施建设、佩戴防护用品等。
8.危险人员辨识危险人员辨识是识别员工中存在的不安全行为和心理问题,如疲劳驾驶、情绪不稳定等。
危险化学品仓库中危险源的辨识与管理危险化学品在仓库中的储存和管理是一项重要而又必要的任务。
为确保仓库内的安全和保护员工的健康,必须准确辨识和管理危险源。
本文将探讨危险化学品仓库中危险源的辨识与管理方法,并提供相关建议。
一、危险源辨识1. 产品标识和化学性质辨识在仓库内,准确标识危险化学品是首要任务。
每个危险品容器上应贴有易识别的标签,标注化学品的名称、物理状态、危险性类别等重要信息。
此外,必须了解每种化学品的化学性质,包括可能产生的有毒气体、易燃性和腐蚀性等,以便更好地处理和储存。
2. 危险源评估进行危险源评估是识别和管理仓库中潜在危险的关键步骤。
通过评估,可以确定危险源的类型、数量和危险程度。
使用合适的评估工具和方法,如风险矩阵或安全数据表,评估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潜在因素。
3. 安全设施辨识仓库的安全设施是确保员工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
辨识出仓库内的安全设施,包括灭火器、防爆设备、通风系统等,并确保其正常工作和维护。
二、危险源管理1. 仓库布局和储存仓库的布局和储存方式直接影响危险源的管理效果。
根据危险品的性质和危险程度,合理划分存储区域,确保不同类型的危险化学品分开存放。
同时,仓库内应设立显眼的标识,对存储区域和容器进行清晰的标记。
2. 监测与检测仓库内的危险源应定期进行监测与检测,以确保其处于可控范围内。
例如,通过安装气体传感器和火灾报警系统来及时检测可燃、易爆气体的泄漏和火灾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3. 储存条件维护不同种类的危险化学品对环境条件有一定要求。
仓库内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以避免化学品的不稳定和变质。
定期对储存设施和容器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完好并符合安全要求。
4. 员工培训和意识提升员工的培训和意识提升是危险源管理的重要环节。
提供相应的培训课程,使员工了解危险源的特性和应急处置措施。
定期组织演习和安全培训,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5. 应急响应和事故预防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包括制定事故预案和安全操作规程。
危化品风险辨识及管控措施清单一、危化品风险辨识。
1. 确定危化品种类及数量,首先需要明确企业内部所使用的危化品种类及数量,包括液体、气体和固体等不同形态的危化品。
2. 确定危化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危化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包括燃点、燃烧性、腐蚀性、爆炸性等,以及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性。
3. 识别危化品的危险特性,对于易燃、易爆、腐蚀、毒性等危险特性的危化品,需要进行详细的辨识和评估。
4. 评估危化品的风险等级,根据危化品的危险特性和数量,评估其风险等级,确定其对人员、设施和环境的潜在风险程度。
5. 分析危化品的可能风险源,针对危化品在储存、运输、使用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源,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
6. 识别危化品的可能事故类型,根据危化品的危险特性和可能的风险源,识别其可能引发的事故类型,包括泄漏、火灾、爆炸等。
7. 评估危化品事故的可能影响,对于可能发生的危化品事故,评估其对人员、设施和环境的可能影响,包括人身伤害、环境污染等。
二、危化品风险管控措施。
1. 建立危化品台账,对企业内部所使用的危化品进行台账管理,包括危化品名称、数量、存放位置、安全技术参数等信息,确保危化品的清晰管理。
2. 制定危化品使用规程,制定危化品的使用规程和操作规程,包括危化品的存放、搬运、使用和处置等方面的要求,确保危化品的安全使用。
3. 加强危化品储存管理,对危化品的储存环境进行严格管理,包括通风、温度控制、防火防爆设施等方面的要求,确保危化品的安全储存。
4. 定期进行危化品安全检查,对危化品的存放位置、包装状态、标识情况等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
5. 加强危化品使用人员的培训,对危化品的使用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包括危化品的危险特性、安全操作规程等方面的培训,确保使用人员具备安全操作能力。
6. 配备必要的应急设施和装备,对危化品可能引发的事故类型,配备必要的应急设施和装备,包括防护设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等,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事故。
风险管理1、危险危害识别⑴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充分考虑:①火灾和爆炸;一切可能造成时间或事故的活动或行为②冲击与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③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电磁辐射、同位素辐射);④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⑤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照明不足等);⑥设备的腐蚀、焊接缺陷等;⑦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⑧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包括水、气、声、渣、废物等污染物排放或处置以及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
同时还应考虑:①人员、原材料、机械设备与作业环境;②直接与间接危险;③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及紧急状态;④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及将来。
●人的不安全行为:违反安全规则或安全常识,使事故有可能发生的行类别:a) 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b 安全装置失效;c) 使用不安全设备;d) 手代替工具操作;e) 物体(成品、材料、工具等)存放不当;f) 冒险进入危险场所;g) 攀坐不安全位置;h) 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i) 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清扫等);j) 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k) 不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或用具;l) 不安全装束;m) 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处理错误等。
●物的不安全状态:使事故可能发生的不安全物体条件或物质条件(GB6441-86 )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乏或有缺陷;生产场地环境不良。
)a) 物质:火灾、爆炸性物质;毒性物质;b) 物体: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
●有害作业环境:a) 作业场所缺陷:间距不足;信号、标志没有或不当;物体堆放不当。
b) 作业环境因素缺陷:采光不良或有害;通风不良或缺氧;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不当;外部噪声;风、雷电、洪水、野兽等自然危害。
●安全管理缺陷:a) 设计、监测方面缺陷或事故(件)纠正措施不当;(人机工效学);b) 人员控制管理缺陷:教育培训不足;雇用不当或缺乏检查;超负荷;禁忌作业等;c) 工艺过程、作业程序缺陷;d) 相关方管理缺陷。
(2)危害识别的范围①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②常规和异常活动;③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④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⑤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⑥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⑦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⑧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⑨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3)危害识别的方法危害识别以事先分析为主的思想为指导,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安全检查表(SCL)、现场观察法等多种方法,可单独或联合使用。
①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②安全检查表(SCL):安全检查表分析方法是一种经验的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针对拟分析的对象列出一些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害、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
再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③现场观察法:由专家和咨询师组成现场调查组,通过现场实地观察、询问、交谈,从而快速识别出部门的环境因素;(4)危害识别的步骤①安全保卫部(或评审小组)负责设计危害识别所用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控制表》表格,发至各项目(单位);②各项目(单位)负责组织人员,从本部门班组(工段或项目)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识别出具有或可能具有危害,填写《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控制表》,经本单位领导审批后,报送公司安全保卫部(或评审小组);③安全保卫部(或评审小组)对各项目(单位)识别出来的危害进行整理、汇总、分类,分类形式可按:不同的危害分类;④安全保卫部组织人员(或评审小组负责)进行调查、核实、补充完善,并进行登记,经评审后填写公司《重要危害识别、风险评价控制表》,确定公司的重大危害,报风险评价小组组长审批。
并将批准后的《重要危害识别、风险评价控制表》反馈到各项目(单位)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2、风险评价(1)评价准则的依据①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要求;②行业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③公司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④合同规定;⑤公司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
(2)评价准则采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的严重性S及风险度R进行,R=L×S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参照表1来制定表1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等级标准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作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防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2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危险事故或事件。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②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性S参照表2来制定表2 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等级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人财产(万元) 停工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公司形象5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死亡>50 部分装置(>2套)或设备停工大规模、公司外重大国际、国内影响4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丧失劳动能力>25 2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停工公司内严重污染行业内、集团公司内3 不符合公司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10 1套装置停工或设备公司范围内中等污染地区影响2 不符合公司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轻微受伤、间歇不舒适<10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工装置范围污染公司及周边范围1 完全符合无伤亡无损失没有停工没有污染形象没有受损③风险的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和实施期限参照表3来制定表3 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风险度R 等级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实施期限20-25 巨大风险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立刻15-16 重大风险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9-12 中等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2年内治理4-8 可接受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4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3)风险等级的确定①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方面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重点考虑以下因素:火灾和爆炸;冲击和撞击;中毒、窒息和触电;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其他化学、物理性危害因素;人机工程因素;设备的腐蚀、缺陷;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②在确定重大风险时,应考虑:a)有关法规、标准的要求;b)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c)公司的声誉和社会关注程度等。
③按风险度R=可能性L×严重性S,计算出风险值。
风险值R≤8的确定为一级风险,风险值R在9~12的确定为二级风险,风险值R在15~16的确定为三级风险,风险值R在20~25的确定为重大风险。
3、危害的分级管理(1)危害管理分为二级:对判定为一级风险和二级风险的危害,作为一般危害,由其所在单位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对判定为三级风险和重大风险的危害,作为重要危害,由其所在单位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编制《重要危害及控制措施清单》,并报公司安全保卫部备案,安全保卫部负责对各单位上报的《重要危害及控制措施清单》进行整理、汇总,形成公司《重要危害及控制措施清单》,报公司评审小组组长批准。
并将批准后的公司《重要危害及控制措施清单》反馈到各单位。
(2)对确定为重大风险的应制定《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序号危害潜在事件及后果风险等级部门、装置、工艺、设备改进措施操作、技术人力资源需求限制评估负责人(3)对确定为重大隐患的项目的风险,公司应制定隐患治理方案,明确责任人、责任部门、技术方法、资源、时间表,并定期对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确保隐患治理方案的有效实施。
重大隐患项目治理结束后,有关部门应进行验收,形成报告。
公司对重大隐患的项目应建立档案,对项目的立项、治理、竣工验收等过程进行管理。
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评审意见;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竣工验收报告。
4、风险的控制(1)公司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优先控制的顺序,采取措施消减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预防事故的发生。
公司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该先考虑消除危害,再考虑抑制危害,修订或制定操作规程,最后采用减少暴露的措施控制风险;同时还应考虑: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控制措施的先进性和安全性、控制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及公司的经营运行情况、可靠的技术保障和服务。
(2)控制措施的选择应包括:①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②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③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④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危害。
5、风险信息更新公司应不断地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和隐患。
应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
(1)识别、评价的时机①对于常规的活动每隔一年应组织一次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
②对于非常规性(如拆除、新改扩建设项目、检维修项目、开停车、较重要的隐患治理项目和较重要的工艺变更、设备变更项目等)的危险性较大的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在此基础上编制实施方案(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等),并经有关领导严格审批。
如果有发生严重事故可能的作业活动,还应制定应急措施、编写应急预案,并且要在活动或施工之前进行演练。
③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价:a) 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b) 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d) 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e) 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f) 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2)危害(风险)的更新按以下原则进行:①各单位将更新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和《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交所在单位领导审核后,交公司安全保卫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