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实验的改进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胆汁的分泌实验报告胆汁的分泌实验报告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一种黄绿色液体,对于人体消化和吸收脂肪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实验旨在观察和探究胆汁的分泌过程,以及分析其在消化系统中的功能。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动物模型,选择小鼠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小鼠。
实验组小鼠将被注射一种刺激剂,以促进胆汁分泌;对照组小鼠则接受相同的处理,但注射的是生理盐水。
实验步骤:1. 注射刺激剂:将实验组小鼠按体重计算剂量,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给予刺激剂。
2. 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同样按体重计算剂量,采用相同的皮下注射方式给予生理盐水。
3. 观察和记录:在注射后的一定时间内,观察小鼠是否有胆汁分泌的迹象,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实验组小鼠注射刺激剂后,出现了明显的黄绿色液体排出,而对照组小鼠则没有类似现象。
这表明注射刺激剂能够促进胆汁的分泌。
讨论与分析:胆汁的分泌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神经、激素和消化物质等。
在本次实验中,注射的刺激剂可能通过刺激肝脏或胆囊,促使胆汁的分泌增加。
然而,具体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胆汁在消化系统中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胆汁中含有胆汁酸,能够在肠道中与脂肪结合,形成胆汁酸盐,以便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其次,胆汁中还含有胆红素和胆固醇等物质,可以通过胆汁的排泄,帮助人体排除废物和代谢产物,维持身体的健康。
胆汁的分泌异常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疾病。
例如,胆汁淤积可导致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发生。
此外,一些胆汁分泌的遗传性疾病也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对胆汁的分泌机制和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胆汁的分泌过程,并初步了解了其在消化系统中的功能。
胆汁的分泌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起着重要作用。
胆汁的分泌异常可能会引发多种疾病,因此加深对胆汁分泌机制的研究,对于保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家兔胆汁的性状,了解胆汁的颜色、透明度、黏稠度等特征。
2. 掌握家兔胆汁的采集方法,熟悉实验操作步骤。
3. 分析胆汁的成分,了解胆汁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一种消化液,主要成分包括胆盐、胆固醇、胆红素等。
胆汁在消化过程中具有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和吸收的作用。
本实验通过观察家兔胆汁的性状,分析胆汁成分,了解胆汁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解剖盘、注射器、镊子、手术刀、手术剪、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酒精灯、烧杯、试管、试管架、滤纸、滤液等。
2.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10%甲醛溶液、蒸馏水、碘液、酒精等。
四、实验步骤1. 家兔胆汁采集(1)处死家兔,取其胆总管。
(2)用注射器抽取胆汁,放入试管中。
(3)观察胆汁的颜色、透明度、黏稠度等特征。
2. 胆汁成分分析(1)将胆汁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2)用显微镜观察胆汁中的胆固醇、胆盐等成分。
(3)用碘液检测胆汁中的淀粉酶活性。
(4)用酒精检测胆汁中的脂肪酶活性。
3. 胆汁作用实验(1)将胆汁滴入含有脂肪的烧杯中,观察脂肪的乳化情况。
(2)将胆汁滴入含有淀粉的烧杯中,观察淀粉的消化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家兔胆汁性状观察到家兔胆汁呈黄色,透明度较高,黏稠度适中。
2. 胆汁成分分析(1)显微镜下观察到胆汁中含有胆固醇、胆盐等成分。
(2)碘液检测结果显示胆汁中淀粉酶活性较低。
(3)酒精检测结果显示胆汁中脂肪酶活性较高。
3. 胆汁作用实验(1)胆汁与脂肪混合后,脂肪乳化效果明显。
(2)胆汁与淀粉混合后,淀粉消化效果较好。
六、实验结论1. 家兔胆汁呈黄色,透明度较高,黏稠度适中。
2. 家兔胆汁中含有胆固醇、胆盐等成分,具有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和吸收的作用。
3. 家兔胆汁中淀粉酶活性较低,脂肪酶活性较高,说明胆汁在消化过程中主要作用于脂肪的消化。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操作规范,防止感染。
一、实验目的与摘要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消化过程,探究不同消化酶对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消化效果。
实验采用模拟唾液、胃液和胰液的溶液,分别对蛋白质、淀粉和脂肪进行消化实验,观察并记录消化过程和结果,以了解不同消化酶的特性和作用。
二、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 试管若干- 烧杯- 滴管- 玻璃棒- 精密天平- 秒表- 水浴锅- 恒温水浴箱- 显微镜2. 实验试剂:- 牛奶(蛋白质来源)- 淀粉- 植物油(脂肪来源)- 氢氧化钠(模拟唾液)- 盐酸(模拟胃液)- 胰蛋白酶(模拟胰液)- 碘液(检测淀粉)- 苏丹Ⅲ染液(检测脂肪)三、实验原理1. 蛋白质消化:蛋白质在消化过程中首先被唾液中的唾液蛋白酶部分水解,然后在胃液中的胃蛋白酶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最后在胰液中多种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完全分解为氨基酸。
2. 淀粉消化:淀粉在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作用下开始分解,形成麦芽糖,随后在胰液中胰淀粉酶的作用下被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
3. 脂肪消化:脂肪在胆汁的作用下被乳化,然后在胰液中胰脂肪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四、实验步骤1. 将牛奶、淀粉和植物油分别置于三个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模拟唾液、胃液和胰液,混匀。
2. 将三个试管分别放入恒温水浴箱中,设定不同的温度(37℃、37℃、37℃),模拟口腔、胃和肠道环境。
3. 在实验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例如5分钟、10分钟、15分钟等)取出试管,观察并记录消化液的颜色变化和沉淀情况。
4. 使用碘液检测淀粉的消化情况,观察淀粉与碘液反应的颜色变化。
5. 使用苏丹Ⅲ染液检测脂肪的消化情况,观察脂肪与染液反应的颜色变化。
6. 将消化后的溶液进行离心,取上清液进行显微镜观察,观察蛋白质的消化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1. 蛋白质消化:- 在37℃下,牛奶在唾液的作用下开始变浑浊,随着时间的推移,浑浊程度逐渐增加,说明蛋白质开始被水解。
- 在胃液的作用下,浑浊程度继续增加,说明蛋白质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
初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二章-人体的营养-专题练习(含答案)一、单选题1.当遇到下列情况时,你的正确选择是()A.被农药污染的食品一定要充分煮熟再食用B.进行人工呼吸过程中,吹气者应始终捏紧被救者的鼻孔C.被毒蛇咬伤手臂后,应首先扎住伤口处的近心端D.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2.下列食物成分中,不经消化即可被人体吸收的是()A.淀粉B.脂肪C.蛋白质D.水3.在下列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种类最多的消化液是A.唾液B.胃液C.胆汁D.胰液4.如图三条曲线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的程度,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曲线B表示的是淀粉的消化过程B.消化脂肪的酶来自于胆汁和肠液C.甲部位能将蛋白质彻底消化分解D.乙部位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5.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人体消化道内被消化液消化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淀粉、脂肪、蛋白质B.淀粉、蛋白质、脂肪C.脂肪、淀粉、蛋白质D.蛋白质、淀粉、脂肪6.有三种消化液甲、乙、丙,它们都不是唾液和肠液,甲消化液能促进乙消化液消化脂肪,甲消化液和丙消化液不能消化淀粉,而易消化液和丙消化液都能消化蛋白质.那么,甲、乙、丙三种消化液分别是()A.胰液胆汁胃液B.胆汁胃液胰液C.胃液胆汁胰液D.胆汁胰液胃液7.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下列关于食物营养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A.糖类虽然不直接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但它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B.膳食纤维被称为“第七营养素”,可帮助人体排出宿便C.西红柿所含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是光合作用的产物D.蛋白质作为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人体中的含量最高的成分8.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下列描述正确的是()①食品本身是否有毒②食品的保质期③食物含能量高低④是否被有毒物质污染⑤维生素种类⑥无机盐含量⑦食物的营养价值⑧食物是否发霉变质A.①③⑤⑧B.①②④⑧C.①②⑦⑧D.①②④⑦9.有关青少年膳食的建议,你认为不科学的是()A.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避免盲目的节食减肥B.青少年应该多吃一些含钙、铁丰富的食物C.多吃果蔬,以增加维生素和纤维素的摄入D.多吃些富含脂肪的食物,供给充足的能量二、判断题10.绿色食品指的是安全、无公害的食品.11.水不属于营养物质.(判断对错)12.青春期的女生多吃水果不吃饭,既可以保证营养,又可以减肥.13.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由血液进入消化管。
初一生物《消化和吸收》随堂检测及参考答案初一生物《消化和吸收》随堂检测及参考答案1.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组成。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①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器官。
②消化腺有两种:大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脏和胰腺;小消化腺包括胃腺和肠腺。
(2)功能。
消化系统的功能主要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
①消化道能容纳、磨碎、搅拌和运输食物。
②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大部分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这些酶能促进消化道中食物的消化。
【例1】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 )。
A.口腔、食道、胃B.消化道和肠腺C.消化道和消化腺D.口腔、胃、小肠解析:A×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道是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消化器官组成的。
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和胰腺。
所以,只有选项C是正确的。
BC√D×答案:C2.消化腺(1)唾液腺。
唾液腺位于口腔周围,能分泌唾液,通过导管将唾液输入口腔内。
(2)胃腺。
胃腺是散布于胃壁上的微小腺体。
其功能是分泌胃液,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胃液过多,会出现返酸、胃痛等现象;胃液分泌过少,会出现消化不良等现象。
(3)肝脏。
肝脏位于腹腔的上方偏右,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成人肝脏重约1.5千克。
肝脏能分泌胆汁,胆汁中不含消化酶,对脂肪有乳化作用。
胆汁在胆囊中储存,胆囊收缩时,通过胆管把胆汁送入小肠。
(4)胰腺。
胰腺位于胃的下方,是一条狭长而扁平的腺体。
能分泌胰液,胰液中含多种消化酶,经胰管注入小肠腔内。
(5)肠腺。
肠腺是散布于小肠壁上的微小腺体,能分泌肠液。
在小肠内,肠液与胰液、胆汁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唾液中的水和黏液起润滑口腔的作用,有利用食物的吞咽和说话。
唾液中还含有溶菌酶,具有免疫作用。
【例2】下列哪一种消化液不在小肠中发挥作用?( )A.胰液B.胆汁C.肠液D.胃液解析:A×胰腺分泌的胰液、肝脏分泌的胆汁都通过导管注入小肠腔内,肠腺分泌的肠液也注入小肠腔内,在小肠中发挥作用。
探究不同生物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作者:李冬湖陈莹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20年第05期[摘要]对现行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小资料部分进行分析研究,通过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设计课外拓展性实验来探究不同生物膽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还促进了学生形成“健康生活”的观念。
[关键词]胆汁;脂肪;乳化作用;健康生活[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4-0077-03一、背景武汉市英格中学一分校位于湖北省农科院内,依托研究所的科研资源,可以开展丰富的课外拓展性实验。
现行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设置了“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旨在使学生基本理解消化的初始过程。
本节课以小资料的形式提到肝脏的功能——肝脏分泌的胆汁可以促进脂肪分解,但单靠资料介绍和生活经验,学生很难深刻理解胆汁的消化功能。
为此,有必要增设“探究不同生物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拓展性实验,直观呈现胆汁的消化功能,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理解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加强对健康生活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及材料用具1.实验原理传统的胆汁乳化脂肪实验操作如下:取适量胆汁与脂肪混合后,经振动或搅拌使两者充分接触,通过观察脂肪微粒的呈现状态来判断乳化效果。
本实验则是借助省农科院的科研设备,将经高速冷冻离心处理后的胆汁与玉米油混合后,使用间歇式高剪切分散乳化均质机,通过转子高速中产生的剪切力迅速将混合物变成小颗粒,有效增加两者接触面积,提升乳化效果。
通过观察形成乳浊液的体积和维持稳定的时长,分别可以判断胆汁的乳化能力和乳化稳定性[1]。
2.材料用具移液枪、容量瓶、离心机、机械均质机、电子天平、数码相机、SDS(十二烷基硫酸钠)、胆酸钠、玉米油、猪胆汁、草鱼胆汁、蒸馏水。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一、选择题1. 下列有关营养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 无机盐在人体的含量很少,对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几乎没有作用B. 食物中的“三大产热营养素”指的是蛋白质、维生素和脂肪C.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D. 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儿童缺钙容易患骨软化症2. 如图是某同学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操作步骤,在实验设计和操作上存在多处错误,下列关于纠错叙述不正确的是()A. 无对照实验B. 碘液不应在第③步滴加而应在最后滴加B.C. 第④步不需要搅拌 D. 37℃水浴应保持10分钟而不是1分钟3. 成人小肠的长度一般为5-6米,盘曲于腹腔内,如图是小肠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3]是小肠绒毛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利于吸收营养物质B. 小肠中有多种消化液,每种消化液都含有消化酶C. 小肠的起始部分为十二指肠D. 小肠内表面有[1]皱襞、[2]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4. 对食物中的糖类、蛋白质、脂肪都能起化学性消化作用的是()A. 唾液和胃液B. 胆汁和小肠液C. 胰液和小肠液D. 胃液和胆汁5.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下列叙述中突出表现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是()A. 十二指肠有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使胆汁、胰液汇入。
壁内有肠腺分泌肠液B. 小肠绒毛的壁很薄,仅由一层细胞构成C. 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管壁由一层细胞组成D. 小肠成毛内有毛细淋巴管,管壁由一层细胞组成6. 下列哪种腺体既有外分泌部分,又有内分泌部分()A. 性腺B. 唾液腺C. 胰腺D. 甲状腺7. 在消化道中能消化脂肪的消化酶来自()①唾液腺②胃腺③肝脏④肠腺⑤胰腺A. ①②B. ④⑤C. ③④D. ③⑤8. 下列有关消化和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A. 胆汁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B. 所有营养物质都需经消化才吸收C. 大肠壁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突起D. 胃不但能初步消化食物、还能吸收部分养分9. 如图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部分组成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蛋白质消化的起始部位在③处B. ④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C. ②的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D. 肝炎病人怕吃油腻的食物,原因是①分泌的消化液不足10.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中水浴温度为37℃,这是因为37℃()A. 接近人体体内温度,酶的催化能力最强B. 接近室温,容易保持恒定C. 随意温度,无特殊意思D. 各种生物体内的酶维持活性的最适宜温度11. 下列有关人体消化和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A. 消化酶在任何条件下都具有消化功能B. 糖类都可以直接吸收C. 消化和吸收都在小肠D. 胰液含有消化蛋白质的酶12. 某老师肝脏发生病变,这会影响消化系统对下列哪类物质的消化()A. 维生素B. 无机盐C. 糖类D. 脂肪13. 如图为消化系统的部分结构,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 1是胆囊,贮存的胆汁能乳化脂肪B. 2是小肠,它的内表面有许多皱襞C. 3是肝脏,能分泌胆汁D. 5是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胰岛素14. 下列有关消化道各段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口腔是消化道的起始端,没有消化和吸收功能B. 胃液中的蛋白酶对蛋白质能进行完全分解C. 小肠的结构特点是它有巨大的表面积,所以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D. 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是大肠的全部功能15. 脂肪在人体内开始被分解的场所是()A. 口腔B. 胃C. 肝D. 小肠16. 下列有关消化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胃能分泌胃液,说明胃具有输导组织B. 小肠内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消化液,有利于消化C. 肝脏分泌的胆汁通过血液进入十二指肠D. 大肠只有消化功能,没有吸收功能17. 下列各种物质可在胃中被直接吸收的是()A. 水和酒精B. 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C. 甘油、脂肪酸和葡萄糖D. 氨基酸二、填空题18. 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______和______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小肠,这是因为:(1)它的内表面有大量的环形______和______ 大大增加了吸收的面积。
验证脂肪的乳化并非消化摘要:在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教材第4单元第八章第二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一节中。
讲到了口腔中的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中有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胃壁内的胃腺分泌的胃液中有胃蛋白酶,可以将蛋白质初步消化;肝脏分泌的胆汁可以乳化脂肪。
学生在学习理解时常常顺理成章、断章取义的将它理解为:唾液淀粉酶能将大分子的淀粉分解为小分子的麦芽糖,胃蛋白酶能将大分子的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的氨基酸,胆汁能将大分子的脂肪分解为小分子的甘油和脂肪酸。
这是对乳化与消化没有弄明白,原理不清楚造成的误解。
关键词:胆汁;胰液;乳化;消化;创新实验一、创新实验来源在初中生物学教材中,消化系统这一主题是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和考点。
学生了解了小肠是消化系统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
因为小肠的结构特征注定了它有这个功能。
口腔中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淀粉酶能将大分子的淀粉分解为小分子的麦芽糖和葡萄糖,胃壁中胃腺分泌的胃蛋白酶能将大分子的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的氨基酸,胆汁能将大分子的脂肪分解为小分子的甘油和脂肪酸。
但学生在理解营养物质的消化时,教材上讲了人体肝脏分泌的胆汁没有消化脂肪,而是对脂肪进行了乳化,有关消化和乳化,在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上,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如果设计一个实验,能充分说明消化和乳化的关系,对学生理解、掌握这一知识点、突破这一难点就完美了。
在加上现在提出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接合这一学习环境,我设计了如下实验,学生分组到实验室进行验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创新实验目的观察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验证胆汁对脂肪的乳化并非消化脂肪验证胆汁加胰液对脂肪的乳化作用三、创新实验原理人体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有胆盐,胆盐可减低食物中脂肪颗粒的表面张力,能将大分子的脂肪乳化为脂肪颗粒、脂肪微滴,有利于在小肠内与小肠绒毛、微绒毛接触,从而增加胰液中胰脂肪酶和肠液中肠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使脂肪易于消化。
但胆汁并没有将脂肪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所以它还是大分子物质,不能用滤纸过滤。
“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实验的改进
“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中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演示的效果大多不理想。
笔者作为国家生物课改工作的先导区——辽宁省的一名学科带头人,多次亲自操作,对该实验进行了组合和改进,通过实践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将整个探究过程介绍如下。
1 原教材中演示实验的要求及效果
取材:两支洁净的试管。
处理:在两支试管中各注入1ml的花生油。
一支试管内滴入5滴新鲜的胆汁并摇匀;作为对照,另一支试管内滴入5滴清水并摇匀。
缺陷:在做演示实验时,所需用量控制不好,并且观察起来效果不理想。
2 改进实验的探究过程
2.1 取材
新鲜猪胆汁、洁净试管。
经测量,10滴胆汁约为0.5ml(表1)。
反思:第1、2次试验是按照教材中的配置比例进行,结果发现1 ml的花生油量太少,所以改用2 ml。
尝试着用6滴胆汁,能看见较大的脂肪微粒,但接近于10滴时近乎乳状液,观察效果不明显。
后经证实,褐色凝聚物为胆汁,为搅拌不匀所致。
用试管操作,学生必须隔着试管壁才能看见实验现象,并且试管
细长,不利于充分搅拌,所以笔者用小烧杯取代试管。
2.2 取材
50 ml小烧杯、新鲜猪胆汁(表2)。
反思:开始用的是2 ml花生油,滴入1滴胆汁就能看见较大的脂肪微粒。
逐渐增加胆汁,脂肪微粒逐渐变小,数量增多,最后成为乳状液。
在操作过程中,发现2ml花生油仅能把小烧杯底覆盖住,量有点少,所以改用4 ml花生油。
经屡次实验,达到了最佳效果:用4 ml花生油、20滴胆汁(大约1ml)配置实验。
这个比例的配置效果奇佳,用于课堂教学中量不多不少,正合适。
现象如表2中所示,非常奇妙!作为对照试验,4ml 的花生油中滴入20滴清水,水、油分层现象很明显,一目了然。
效果评析:实验没有改进前,学生必须通过试管壁才能看见实验现象。
而改用小烧杯后,经过不断探索,找出花生油和胆汁的使用比例,且可直接用肉眼观察,直观、明了。
猪胆、鸡胆、鱼胆在市场上很容易找到。
经教师指导后,学生可利用周末时间人人动手,也可演示给家长看。
这符合了《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也用生物学知识解释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生活性、生命性等特点。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也逐步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