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 雪》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976.50 KB
  • 文档页数:1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雪

激趣导入: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毛泽东登上白雪覆盖的塬上吟诵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豪壮诗句,寥寥十二个字,动静交织,情趣豪迈,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大气的画面,为下文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沁园春•雪》,学习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1. 掌握《沁园春•雪》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感受词的情感美、艺术美。

2. 学会品味诗歌的语言炼字之美。

◆诵读经典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烧。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936年2月

一、精讲课文,透视考点

1. 精讲课文

《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词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现了祖国的壮丽山河;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上下几千年,纵论古今英雄。

词的上片。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之广;“冰封”“雪飘”承“风光”二字,一静一动相互映衬,勾画出严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

大气的画面,为下文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接下来的七句,用“望”(望长城内外)字领起,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的“千里”“万里”相照应。大气磅礴的意境,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则写的是虚景,想象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作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使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词的下片。先用“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再用“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以下七句可以说是纵贯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帝王加以评说。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之义,以婉转含蓄的笔调、

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功过。这几位人物在历史上都功业赫赫,雄视一代。只可惜“俱往矣”!继而点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出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鸿鹄之志的充分体现。

《沁园春·雪》描写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北国雪景,纵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2. 透视考点,关注语言之美。

诗词的语言凝练而形象,特别有表现力。如“山舞银蛇”的“舞”字,既让人感到舞蹈的轻盈灵动,又展示了群山绵延的秀丽之美、生机之美。你还对哪些词感受较深?用一句话说一说。(通过词语品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千里冰封”的“封”字写出了万里河山被冰雪覆盖的景象,“万里雪飘”的“飘”字写出了雪花飘飘悠悠落下来的样子。动静结合,表现力强。

明确二:“望长城内外”,我喜欢这个“望” 字,一下子将长江黄河等祖国江山尽收眼底,这诗人真像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二、点拨技巧,提升技能·语言炼字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

1. 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或妙在何处)?

③请你对某句中的某字进行赏析。

④本诗的某字,换成另一字好不好?为什么?

2. 解题思路

解答炼字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字不离句。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形象生动的效果。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②关注特别字词。注意诗歌中对仗比较工整的句子,特别是里面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

③联系诗歌类型。如山水诗、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羁旅思乡诗等,这些可以帮助我们不孤立理解关键字眼的含义。

3. “炼字”类型

①炼名词

一首诗中有时以名词的叠加作为意象来表情达意,能达到强烈的表意作用。有时则运用富有象征意义的名词表情达意。例如《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6个名词意象的叠加,营造了一个无限凄凉悲苦的环境和氛围。

②炼动词

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二字,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

③炼形容词

诗歌中的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如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疾”与“轻”即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