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
- 格式:ppt
- 大小:5.43 MB
- 文档页数:23
古诗两首《山行》《枫桥夜泊》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古代诗人王之涣和张继的《山行》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
2.学习古诗的基本语言特征、形式和韵律。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4.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
二、教学内容1. 《山行》教学内容:古诗《山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描绘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山行》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学重点:1.教授《山行》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王之涣的创作生涯。
2.解读《山行》的意象和意境。
3.学习古诗中的意象描写和感情表达。
4.引导学生从语言、韵律和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赏析。
2. 《枫桥夜泊》教学内容:古诗《枫桥夜泊》是宋代诗人张继的作品,通过描绘江南的水乡景色,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枫桥夜泊》原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教学重点:1.教授《枫桥夜泊》的基本背景和作者张继的创作生涯。
2.解读《枫桥夜泊》的意象和意境。
3.学习古诗中的意象描写和感情表达。
4.引导学生从语言、韵律和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赏析。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和解读古诗的背景和意义。
2.学生阅读古诗原文,并理解其意境和意义。
3.教师示范朗读古诗,并引导学生发声朗读。
4.分组讨论和分享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学生分析古诗的语言形式、韵律和修辞手法。
6.学生撰写对古诗的评论或感悟。
四、教学步骤1. 引入古诗教师介绍古诗《山行》和《枫桥夜泊》的背景和作者。
为学生营造了解古诗的氛围。
2. 学生阅读和理解原文学生个人阅读古诗原文,并思考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然后与同伴进行交流和讨论,整理出个人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示范朗读和学生朗读教师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停顿示范朗读古诗。
然后引导学生模仿教师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并鼓励学生发挥个人的表现力进行朗读。
4. 分组讨论和分享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和分享各自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枫桥夜泊古诗原文及意思解释翻译《枫桥夜泊》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古诗,由唐代诗人张继所著。
以下精心整理了《枫桥夜泊》古诗的原文、意思翻译、词语解释、作者简介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翻译】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词语解释】1.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4.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5.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
“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而改为“枫桥”。
6.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7.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8.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9.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10.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作者简介】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
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
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赏析】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山行两首的内容分别是《枫桥夜泊》和《登高》。
这两首诗都
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其中《枫桥夜泊》是一首描写夜晚在枫桥
上停留的诗,而《登高》则是一首描写登山的诗。
这两首诗都是杜
甫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之作。
《枫桥夜泊》是一首描写夜晚在枫桥上停留的诗,全文如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以夜晚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孤独的人在枫桥上停留的情景。
月亮落下,乌鸦啼叫,霜满天空。
江边的枫树和渔火交相辉映,与主人公的忧愁形成了鲜明对比。
姑苏城外有一座寒山寺,半夜时
分传来了钟声,传到了客船上。
《登高》是一首描写登山的诗,全文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以登山为主题,描绘了一个人在高山上行走的情景。
风
很急,天很高,猿猴在哀嚎。
河水清澈见底,沙滩洁白无瑕。
无数
落叶在空中飘荡着往下落;长长的江水滔滔不绝地向东流去。
作者
用“万里悲秋常作客”来表达自己长期漂泊在外的心情;“百年多
病独登台”则表达了自己年迈体弱、疾病缠身却仍然要攀登高峰的
精神。
最后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表达了作
者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自己人生的反思。
枫桥夜泊原文翻译及赏析枫桥夜泊原文翻译及赏析《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
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
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枫桥夜泊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枫桥夜泊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枫桥夜泊/夜泊枫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注释枫桥:桥名,在今江苏吴县阊门西。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乌,指乌鸦,亦指夜晚树上的栖鸟。
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
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
“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对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
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离枫桥西边一里的寺庙。
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
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
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
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
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唐代)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古诗二首山行枫桥夜泊古诗是我国文化的象征,是文化知识的财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二首山行枫桥夜泊,欢迎参考阅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生处一作:深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3 古诗两首 《山行》《枫桥夜泊》第一课时一、文本解读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人家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比较、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以比较、探究的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枫桥夜泊》原文及翻译赏析《枫桥夜泊》原文及翻译赏析1《枫桥夜泊》作者: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原文注释】:1、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2、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3、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翻译译文】: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赏析鉴赏】: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
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
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
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
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
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
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
即可为证。
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
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
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
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
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枫桥夜泊》原文及翻译赏析2枫桥夜泊原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译文及注释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注释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