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折牵引图
- 格式:ppt
- 大小:793.00 KB
- 文档页数:77
骨科牵引技术牵引的种类●皮牵引●骨牵引●皮牵引+骨牵引骨牵引的作用恢复肢体的长度利于移位骨折的复位维持骨折端稳定明显减轻疼痛利于肿胀缓解根据骨牵引部位分类上肢骨牵引下肢骨牵引常用上肢骨牵引指端牵引尺桡骨远端骨牵引尺骨鹰嘴牵引下肢常用骨牵引股骨髁上牵引胫骨结节牵引跟骨牵引指端骨牵引适应症指骨骨折(脱位)掌骨骨折(脱位)腕骨骨折伴或不伴掌腕关节脱位指延长术尺桡骨远端骨牵引适应症♣尺桡骨不稳定骨折♣稳定骨折,但前臂肿胀严重尺骨鹰嘴牵引适应症:肱骨干骨折 / 肱骨髁上骨折进针部位:尺骨鹰嘴顶点向远侧2cm,距尺骨皮下缘1―1.5cm交点,从内向外进针 牵引重量:开始4―5kg,骨折复位后2kg维持易损伤结构:尺神经股骨髁上牵引适应症:股骨干骨折粗隆下骨折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髋关节骨性关节炎髋关节脱位髋臼骨折进针部位:内侧通过股骨内侧髁顶点的纵线外侧通过腓骨小头的纵线横线髌骨上极以上1-2cm☻注意:老年患者宁上勿下牵引重量:体重1/10―1/7。
胫骨结节骨牵引适应症:* 股骨干骨折* 粗隆下骨折* 粗隆间骨折* 股骨颈骨折牵引重量:体重1/10―1/7。
易产生的并发症:* 胫骨结节劈裂* 腓总神经损伤跟骨牵引适应症:1、胫骨平台骨折2、胫腓骨骨干骨折3、骨折后局部肿胀暂时无法手术4、踝部骨折进针点:内踝尖与跟骨结节内后侧连线中点牵引重量:复位重量4―6 kg,骨折复位后3―3kg维持 注意事项:勿损伤踝管内重要神经、血管骨牵引操作步骤消毒(包括出针侧)铺巾麻醉(0.2%利多卡因)入针穿针再次消毒针眼牵引骨牵引操作注意要点进针方向牵引力线重量适当摄片复查及时调整。
骨科牵引术常用方式及要点详解1牵引的定义应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对抗软组织的紧张与回缩,使骨折和脱位得以整复,预防和矫正畸形。
2牵引的目的患肢制动,减少局部刺激减轻局部炎症扩散保持肢体功能位稳定骨折断端,镇痛,便于骨折愈合矫正和预防因肌肉挛缩所致的关节畸形使骨折、关节脱位复位。
解除肌肉痉挛,改善静脉血回流,消除肢体肿胀3牵引的分类一、皮牵引皮牵引是使用胶布或皮套等包裹患侧肢体进行牵引,进而维持骨折的复位和稳定。
主要用于12岁以下儿童,老年人的稳定的粗隆间骨折或手术前后的辅助固定治疗等。
牵引重量不超过5公斤,随时观察血运神经症状改变。
一般维持3-4周。
其牵引力通过皮肤、筋膜、肌肉,间接达于骨或关节。
皮肤有创伤、炎症、溃疡、粘膏过敏以及静脉曲张等疾病者,不宜使用。
皮牵引操作前,应将局部皮肤洗净、剃除毛发。
1、下肢皮牵引带牵引2、双腿悬吊牵引3、枕颌带牵引4、骨盆悬吊牵引二、骨牵引骨牵引是通过圆针直接牵引骨骼,从而使骨折、脱位患者进行有效的复位和固定。
常常用于皮肤损伤、肿胀严重、创口感染或骨骼粉碎严重不宜行内固定的患者。
注意事项:每日观察避免过度牵引,超过8周更换牵引针,牵引过程中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1、股骨髁上牵引【适应症】股骨干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髋臼骨折、骨盆骨折穿刺部位:在髌骨上缘2㎝处或内收肌结节上2横指处。
由内向外进针,防止进针时损伤股动脉。
牵引重量:体重的1/6~1/8 ,老年人1/9,维持量为3㎏2、胫骨结节牵引【适应症】有移位股骨及骨盆环骨折、髋关节中心脱位及陈旧性髓关节脱位等。
(临床上因胫骨结节位置表浅易定位,四周软组织少,操作简捷,胫骨结节牵引较股骨髁上牵引更常用)穿刺部位:胫骨结节顶端下、后各2㎝;由外向内进针,防止伤及腓总神经。
牵引重量:体重的1/7 约7~8㎏, 维持量为3 ~ 5㎏。
3、颅骨牵引【适应症】颈椎骨折脱位等外伤患者。
(颈椎病患者很少采用,只有在下颌等牵引处皮肤过敏或其他特殊情况无法使用皮肤牵引的颈椎病患者才可行颅骨牵引法)穿刺部位:连接两耳外耳道,做头部冠状线,再做头顶正中矢状线相交一点,以此为中点,在冠状线线上放颅骨牵引钳,两钉齿的位置即为颅骨钻孔部位。
小夹板固定小夹板固定是利用与肢体外形相适合的特制夹板固定治疗骨折。
适应症:①最常用于桡骨远端骨折。
②适用于肱骨、尺桡骨、胫腓骨骨折。
③对关节骨折、关节附近骨折及股骨骨折,多不适宜小夹板固定治疗。
禁忌症:①不能按时观察的患者。
②开放性骨折(如创面小,经处理后创口已愈合,也可考虑夹板固定治疗)。
③皮肤广泛擦伤。
④伤肢严重肿胀,末端已有血循环障碍现象者。
⑤骨折严重移位,整复对位不佳者。
⑥骨折肢体已有神经损伤症状,局部加压可加重神经损伤者。
⑦伤肢肥胖、皮下脂肪多,因固定不牢易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者。
优点:①材料来源广泛,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病人乐意接受。
②操作简单,基层医院可以很好地使用。
③观察方便,可早期发现对位、对线不良及肢体血运障碍等情况,以便随时调整。
④固定范围小,一般不包括骨折部位上、下相邻的关节,有利于早期关节活动,避免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及骨质疏松等并发症。
缺点:①对肌肉丰厚部位(如大腿骨折)、长斜形、易短缩移位的骨折,固定力则显不足。
②如使用不当、捆扎过紧及固定时使用的压力垫、分骨垫等,会对肢体造成压迫,出现压疮、骨筋膜室综合症、肢体缺血性坏死等严重后果。
③随着肢体消肿,夹板容易松动,造成骨折移位。
④早期增加病人复诊次数。
[目的和要求](一)掌握小夹板固定的适应症、禁忌症及优缺点。
(二)掌握小夹板固定的操作方法。
(三)掌握小夹板固定时及固定后的注意事项。
[器材](一)夹板的选材:柳木、椴木或杉木等。
胶合板类。
新型材料聚氯乙烯树脂夹板、杜仲胶夹板及纸基塑料夹板等。
(二)夹板的类型:根据伤肢的部位、长度及体型,制成各种不同规格及形状,适合伤肢固定用的小夹板。
(三)辅助材料:1.衬垫:多用1〜2层棉纸。
厚度0.3〜0.5cm之间。
防止夹板长时间直接固定在肢体上摩擦、刺激、压迫皮肤。
2.固定垫:对于移位明显的骨折,可在手法复位后放置固定垫,并用胶布固定。
利用加压或杠杆作用维持骨折断端在整复后的良好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