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手势语的运用
- 格式:ppt
- 大小:133.00 KB
- 文档页数:21
课堂现象之一:课堂教学中,经常需要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某一知识的掌握情况。
怎样快速的得到反馈的信息呢?老师们各显神通,想出了不少的办法。
其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通过“手势”来表达自己的判断。
将手指握成夸奖别人的姿势,如果赞同某一观点,就将大拇指向上举起;如果反对这一说法,则将大拇指向下举起。
教师们认为,用这种方式来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非常的方便,学生是否明白,是否同意某种观点,一目了然,便于教师掌控教学进度;学生也能非常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容易营造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
课堂现象之二:在幼儿园和小学的课堂里,你随时可以看到非常热烈的发言现象。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非常的热烈;而在初中和高中的课堂里,你会看到随着年龄的增加,年级的提升,课堂越来越安静,除了老师点名,很少有人主动起来发言,回答问题。
一些教师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们越来越注重集体成员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不是非常有把握,一般情况下是不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的。
这是学生成长到一定年龄阶段之后的必然反映。
上述的课堂现象,在今天的课堂里比比皆是。
两个现象的背后,有没有什么关联的地方,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
日本教育家佐腾学先生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揭示了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
现在结合我的理解,分析如下。
1.“手势”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认识事物、学习知识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教师讲授的知识进行重整。
由于每个人的认知结构不同,他对教师讲述内容的感受、所形成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让学生来讲述自己的感受,肯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一部分学生(这部分人不会很多)能够比较清晰地理解老师讲解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语言准确地将学习的内容表述出来;另一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老师讲述的部分内容,但各自理解的部分又不相同,所以如果让他们来讲述自己是如何理解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踌躇不定、用一些模棱两可的、不确定的语言来反映自己那种微妙的、存在着矛盾冲突的思考和复杂的情感;还有一部分学生(这部分人也不会很多)可能完全不理解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所以他们会说出不知所云、南辕北辙的语言来。
“手势语”让数学课堂更灵动在数学教学中,许多学生会觉得数学既枯燥又难以理解。
而教师们也在为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而苦思冥想。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手势语”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中越来越受欢迎。
“手势语”是一种通过手势表达数学概念和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的教学方法。
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数学课堂更加灵动、生动。
优点之一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数学的抽象概念和公式往往很难理解和记忆。
而通过运用手势语,教师可以将数学概念和公式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定义时,教师可以通过手势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的含义。
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从而更好地应对相关的练习和题目。
另一个优点是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在黑板上讲课,学生则在座位上听讲。
而在运用手势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解时主动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这样能够有效地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此外,“手势语”教学还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活跃性。
许多学生通常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
而通过运用手势语,教师可以将数学的概念和公式形象化,营造出有趣的学习氛围,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灵动。
总之,“手势语”是一种具有很多优点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活跃性。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应用这种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手势语”让数学课堂更灵动手势语是指用手部的姿势动作来表示言语的一种语言形式。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手势语来加深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当讲解三角函数中sin、cos以及tan三个函数的含义时,教师可以用手势语来模拟三角函数图形。
用一个手指表示斜边,另一个手指表示对边或邻边,再借助手臂摆动或旋转的动作,让学生看到斜边与对边或邻边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容易理解三角函数中的概念。
此外,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手势语也可以为学生带来极大的帮助。
例如,在计算几何中,教师可以用手势语来表示直线的方向和角度。
用一只手表示直线,再用另一只手来比较或旋转,同时配合语言的形式,让学生更容易明白概念,从而熟练掌握计算几何的知识点。
在数学教学中,手势语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手势语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直观化。
数学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和符号,例如无理数、虚数和矩阵等,这些概念和符号对于初中生来说通常是非常难以理解和记忆的。
而手势语可以通过肢体语言的形式来表现这些概念和符号,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第二,手势语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人们通常很难把一个抽象的符号和一个深奥的定义联系起来,而手势语可以用肢体语言来模拟符号和定义的联系,从而更容易记住这些数学概念和定义。
第三,手势语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学生在课堂中往往会出现沉闷、无聊的情况,而手势语可以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肢体语言互动,能够使学生更奋发向上,更愿意参与课堂互动。
最后,手势语也可以避免因耳听不懂或者口音不同而产生的交流障碍。
学生和教师来自不同的地域,我们的方言和口音也有所不同。
通过手势语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因口音不同而导致的交流障碍,让沟通更加畅通。
总之,手势语是一种先进的肢体语言形式,它可以让抽象的概念更加直观化,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避免语言交流障碍。
数学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来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课堂教学中的手势语
1. 学生讨论手势语:选择题用伸1根至4根手指分别代表ABCD;判断题用手指做成“√”或“×”状,分别代表正确与错误;用右手大拇指向上举高、不动、向下分别代表完全明白、似懂非懂、根本不懂。
2. 小组学情手势语:组长右手平放,左手一个手指向下表示请求帮助;右手不断摇晃表示请勿打扰;招手表示讨论已完成,愿与教师分享;弯曲食指表示讨论已结束,请布置新任务。
3. 课堂气氛手势语:刚上课时全班学生喊班呼,配上一个动作;在小组合学结束时,喊组呼配上小组设计的动作;评出优胜小组、展示明星后,学生鼓掌或伸大拇指表示祝贺。
4. 教学自动化手势语:教师伸一个指头表示独学开始;教师伸两个指头表示转入群学;教师五个指头全部伸出表示开始合学;教师快速摆手表示快速聚焦,进入展示环节。
礼貌的手势教案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屡屡会用到各种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或传达信息。
然而,有些手势可能会给人带来误解或冒犯他人。
因此,教育孩子们应用礼貌的手势是特殊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份礼貌的手势教案,以救助孩子们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
第一部分:常用礼貌手势1. 打招呼:双手合十,微微鞠躬,表示尊敬和友好。
2. 抱歉:双手合十,微笑着说“对不起”,表达歉意和诚意。
3. 感谢:双手合十,微笑着说“感谢”,表示对他人的感谢。
4. 请示:将一只手掌轻轻地举起,表示请求允许或扣问意见。
5. 鼓舞:双手鼓掌,微笑着鼓舞他人的努力和效果。
第二部分:不礼貌的手势及其替代方式1. 指指导点:不礼貌的手势,用手指指向他人可能被视为辱骂。
替代方式是应用手指轻轻指向自己或指向所指物体。
2. 摇手指:不礼貌的手势,表示否定或警告。
替代方式是用手掌向下,颠簸手掌,表示不同意或提示注意。
3. 翘起食指:不礼貌的手势,表示蔑视或嘲笑他人。
替代方式是将手掌打开,向上握拳,表示赞许或鼓舞。
4. 比剪刀手:不礼貌的手势,表示辱骂或恐吓。
替代方式是将手掌打开,手指平行伸直,表示和平宁友好。
第三部分:实践演练1. 角色扮演:让孩子们分成小组,模拟平时生活中的各种情境,要求他们运用礼貌的手势进行沟通。
2. 制作手势卡片:让孩子们用彩纸和笔制作手势卡片,上面标明手势和对应的含义,以便他们在需要的时候参考和应用。
3. 互动游戏:设计一些互动游戏,让孩子们通过仿效和猜想手势的含义来稳固所学知识。
通过教育孩子们应用礼貌的手势,我们可以培育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意识,使他们更擅长与他人沟通和合作。
同时,这也有助于营建一个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
期望这份礼貌的手势教案能救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礼貌手势,为他们的人际干系和将来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手势语”让数学课堂更灵动手势语是一种通过手部的动作和姿势来传达信息和意义的沟通方式。
它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语言学、社交交流和艺术表演等。
在数学课堂上,手势语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手势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公式。
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公式抽象而复杂,对学生来说往往难以理解。
通过手势语的运用,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和公式用具体的手势动作表示出来,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本质。
教师可以用手势表示点、线和平面之间的关系,通过手势的变化和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学中的基本概念。
手势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数学是一门需要思维和推理的学科。
通过手势语的运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用手势表示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手势,思考出更多的解题思路和可能性。
手势语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在解决数学问题或进行数学讨论时,学生可以通过手势语的运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他们可以用手势表示自己的思考过程、解题方法或数学推理的逻辑链条。
通过观察和分析对方的手势,其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反驳或补充。
这样一来,课堂上的学生合作和互动可以得到有效促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手势语还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和活力。
数学课堂往往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较低。
通过手势语的运用,教师可以带给课堂更多的乐趣和活力。
教师可以通过手势模拟数学问题的情境和场景,让学生在参与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学生们也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他人的手势,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手势语在数学课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公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增加课堂的趣味和活力。
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中积极运用手势语,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灵动和有趣的学习环境。
国际课堂教学停止手势
手势语的动作比身势语小得多,但能恰到好处地表达不同的意思,例如英语中讲stop时运用学生所熟悉的篮球裁判常用的暂停动作,
讲stand up时用掌心向上的动作;课堂上使用手势语能够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老师的课堂用语,特别是英语在试讲和说课时都是全英授课,一些手势语可以更好地辅助教学,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停止手势要点:
左手向前上方高举,掌心向前。
停止手势表示:
各方向车辆禁止驶入,已经进入交叉口的车辆继续行驶,以腾空交叉路口。
停止手势动作说明:
1、左臂由前向上直伸与身体成135度,掌心向前与身体平行,
五指并拢,面部及目光平视前方;
2、左臂垂直放下,恢复立正姿势。
“手势语”让数学课堂更灵动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一般由老师讲解,学生在桌子前听讲、记笔记、做题目,课堂
显得很呆板。
然而,有一个教育教学亲近生活的趋势正在兴起,那就是“手势语”。
手势语通常有
一些既定的符号和手势,可以用来描述一些数值、数学公式、图形关系等。
在课堂上,用
手势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手势语的应用场景很多,比如:
1. 用手势形成数字,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和某个数的位置等。
例如,在联想大于号或者小于号的时候,可以将手指向上或向下来表示大于或小于,这样
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数字之间的关系。
2. 用手势表达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些数学公式、计算方法等。
例如,在学习平均数时,老师可以用手指头表示数据的个数,用手掌表示所有数据之和,呈X字
形表示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这样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阐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 用手势表示几何形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形状的关系、特点和计算方法等。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时候,老师可以做出手势表达平行四边形的各个顶点和边长,这样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平行四边形的几何特点。
在使用手势语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视觉获得很多信息,还可以通过肢体的动
作来理解和记忆知识点,这样可以将学习的效果更好地转化为实践的经验。
同时,手势语对于身体协调性、反应能力、空间感知等方面的训练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增加手势语的使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
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手势语”让数学课堂更灵动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数学课堂往往显得枯燥乏味。
近年来,“手势语”在数学教学中逐渐流行起来,它不仅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度。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手势语”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什么是“手势语”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手势语”。
普通话中所说的“手势语”通常是指用手势进行交流的一种语言,它通常是针对听力障碍人群的。
在教育领域,“手势语”并不仅仅局限在传达信息的范畴,它更多是一种辅助学习的工具和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手势语”通常是指老师或学生通过手势和动作来辅助表达、说明和理解数学概念、题目和计算过程的一种语言。
这种用手势辅助教学的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并应用。
二、“手势语”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1.激发学习兴趣数学课程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普遍认为“枯燥无味”的学科,尤其是在抽象概念和繁琐计算的部分。
而通过“手势语”的引入,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手势动作进行交流和表述,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2.提高学习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抽象的概念和难题对学生来说很难理解。
而通过“手势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手势和动作来解释、演示、说明数学题目,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难点知识。
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手势动作来表达和解释自己的问题和想法,从而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
3.增强沟通交流在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往往存在理解不足和交流困难的问题。
而通过“手势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和教师之间更加直接、生动地进行沟通交流,减少了语言上的障碍,让数学课堂上的交流更加便捷和高效。
三、如何运用“手势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1.积极引导学生参与2.注重手势动作的准确性在运用“手势语”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手势动作的准确性和规范化。
因为手势动作往往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理解和交流的,所以准确的手势动作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浅谈音乐课堂中手势的运用策略和方法课堂中良好的手势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课堂激情,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
手势虽然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却达到胜有声的效果。
下面便谈谈手势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手势在歌唱教学中的运用唱歌是声音的艺术,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抽象性,若单纯地运用语言去表达唱歌的声音位置、发声技巧等内容,既不准确也不生动,将达不到的效果。
若借助形象生动的手势巧妙地运用到唱歌教学中去刻画音乐意境,提示声音位置、气息运用等就会得心应手、形象逼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课堂生动活泼、趣味无穷。
例,在唱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歌曲曲式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要求学生为歌曲旋律分段落,分析旋律和节奏特点,运用手势一边唱旋律,一边在空中比划出一条随音乐起伏不定,运行有致的旋律走向线条:旋律缓慢、节奏宽,手势就舒展、幅度大;旋律欢快活泼、节奏窄,手势就轻盈跳跃。
这样的直观提示,学生很快能领会曲调音域的宽窄、节奏的疏密、力度的强弱,从而使学生加深理解歌曲的内涵。
再如在演唱歌曲中运用手势的提示,可以使学生生动地唱出歌曲的内涵,在学生演唱过程中教师可用手势提示学生引导其对各种音乐记号的处理与感情变化。
当歌曲处理中要求唱得缓慢、抒情时,教师可用大幅度稍慢的手势给予学生提示;当歌曲处理中要求唱得短促跳跃时,教师可用轻快的点击手势给予学生提示;当歌曲处理中要求学生渐弱渐强时教师可用双手逐渐上扬和回收给予学生提示。
以手势表情代替枯燥的语言解释。
这样既不会频繁地去中断与停止学生演唱,也促进师生密切配合。
手势在节奏训练中的运用构成音乐的三要素是:节奏、旋律、和声。
歌曲的演唱或乐曲的演奏中节奏型掌握得如何,关系到演绎音乐作品的准确性和整体形象。
音乐中的节奏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学生学习起来相对比较难,因此将手势运用到节奏教学中辅助教师讲解,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
例如在讲解附点八分节奏时,教师在空中用手势划出前长后短的弧线,让学生一边跟着教师用手势画线条,一边用“哒”读出节奏,当演唱歌曲中遇到附点八分音符时,就用这种手势提醒他们,学生很快掌握了附点八分音符要增加原时值一半的特点;再例如讲解切分节奏时,为了突出切分音强拍后移的特点,教师握拳在空中划出切分节奏的手势图,握拳的手势特别加强了切分音的重拍和加长时值的提示,直观明了。
一、手势语的分类(一)指示手语。
指示手语指教学中用于组织、指导幼儿学习的手势语言,一般用于维持教学纪律,引起幼儿注意。
指示手语在幼儿园教学中非常重要。
幼儿年龄小,控制力差,课堂上常会出现七嘴八舌的热闹场面,这时教师大声喊叫幼儿安静的方法是不适当的,一方面教师喊叫,幼儿不一定能听到;另一方面教师喊叫会惊吓幼儿。
此时如果教师用优美、恰当的手势语则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手势语给予幼儿视觉刺激,调节听觉的疲劳,幼儿会感觉新奇、兴奋。
【案例】《我的小手真能干》“你们的手有什么用处?”有些小朋友叽叽喳喳地说,致使教师和幼儿互相听不清,教师就请了一个安静举手的幼儿起来回答,并竖起大拇指夸他,其他的幼儿也向他学习,举手发言,课堂立即安静了。
【案例】《认识鸟》,有一幼儿提出“鸡鸭是鸟类”,许多幼儿展开热烈讨论,结果整个课堂热闹非凡无法推进,此时教师用拍手声强弱指示幼儿安静。
(二)情感手语。
情感手语是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情境和氛围的需要,用以表达情感的手势语言。
情感手语能起到强化教师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沟通师幼交流,营造积极、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很好作用。
如:当大班幼儿答对问题后,教师翘起大拇指,他会感到教师对他的赞赏;当小班幼儿回答对问题后,教师轻轻地拥抱一下他,他的骄傲感油然而生,因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加。
【案例】有一次在课堂上我说:“你的小手能干什么?”幼儿回答正确,我就轻轻地摸下他的头,许多幼儿都想得到老师的抚摸,于是争先恐后地举手,使得整个课堂氛围活跃、轻松、融洽。
情感手语事前没有设计,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而运用的,因此,情感手语有及时、适度的特点。
(三)形象手语。
形象手语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需要而运用的形象手势语言,是幼儿教学工作中的又一有效手段。
它一般在讲解重点,突破难点时,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形象手语。
【案例】在音乐活动中,结合所演唱的有鲜明形象的动物歌曲,通过形象手语形象地模仿出各种动物的姿势,就能很好的激发幼儿的情绪,还可用形象手语生动地解决一些抽象问题具体化,比如:学前班学习反义词时,可用手指天花板说“上”,用手指地说“下”;还有,幼儿学习诗“吹泡炮”的内容“果子是果树吹的泡泡。
课堂上老师如何运用肢体语言“那个同学,别再说话了!我指的就是你!”对于一些老师来说,难道课堂手势仅仅用于此?殊不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除了依靠语言,还有肢体手势等方式。
而手势运用得好,能为课堂增色,为老师加分。
以下谈谈老师应该如何用手势?用手势可做啥?不外乎这几种……1.辅助教学,化抽象为形象老师们在课堂上可以用手势对一些事物的形状、高度、体积、动作等用手势来描摹,化抽象为形象,引起学生生动、明确的联想。
比如,双拳置于头顶模仿牛、羊等动物形象;“我买了个西瓜这么大(用双手做大小姿势)”;“那条鱼有这么长(双手分开一段距离)”。
2.表情性手势,“夸大”效果表情性的手势动作力度、幅度较大,主要用于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内容,能表达喜、怒、哀、乐,常用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
比如:当讲到革命中为牺牲战友报仇或对敌人表示愤恨的激情处,教师可以借助表情性手势来增强表达效果。
3.不便说话时,无声胜有声在课堂上不易明说或不便明说的情况下,恰当运用手势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如,手心向上将手掌轻抬一次或数次,示意站起来;手掌向下按,示意坐下;手指放在嘴边轻“嘘”一声,表示“不要出声”。
4.表扬学生,这些手势不可替代跷大拇指手势一般用来肯定、赞扬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突出表现,对学生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另一种课堂上常用的评价性手势是鼓掌。
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往往会令全班学生鼓掌祝贺。
这种掌声,对取得成绩的学生来说,既是对他们行为价值的肯定,又是一种“奖赏”。
但这种手术不要用得过于频繁而流于程式化。
课堂手势正确的“打开”方式是这样的。
1.手势不能瞎用,小心伤了学生的心用手势表达什么意思,可是不能马虎的,否则会闹出笑话的呢!当要比划牛的时候,结果比出羊,这样的“小糊涂”还无伤大雅,怕就怕,要表扬学生,大拇指比成了小拇指,除了老师出糗,还是会“伤”了学生的心。
2.什么时候用手势?表达强烈情感或教学难点时所谓适时首先是指运用手势应注意场合、对象。
小学数学课肢体语言的有效运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授知识点和解题技巧之外,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增强教学效果。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肢体语言技巧:
1. 手势示意法
手势示意法是指通过手部动作来模拟数学问题,以便更加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手指的位置、指向和动作等来表示加减法运算的基本步骤,还可以通过手指金额的大小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和小数的大小关系。
2. 身体姿势法
身体姿势法是指通过自身身体的姿势来表达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以便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问题和解答方案。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身体的上下移动和左右摆动等动作来模拟平面直角坐标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坐标系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3. 眼神交流法
眼神交流法是指通过眼神交流来推动学生思考和理解,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直视学生、眼神交流等方式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以提高教学互动度和学生参与度。
4. 转身引导法
转身引导法是指通过转身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以便更加灵活自然地开展教学工作。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转身来引导学生思考最优化问题、预测答案等,以提高学生解题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肢体语言的有效使用可以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兴趣等进行适当的肢体语言教学,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手语、手势的融合运用发布时间:2021-03-15T15:12:26.69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3期作者:王丽[导读] 小学音乐教学的形式有很多,手势语是其中应用较多的一种辅助手段王丽永昌县第四小学 737200摘要:小学音乐教学的形式有很多,手势语是其中应用较多的一种辅助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本文结合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在将手语和手势进行融合运用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地位,在音乐理论课、技能课中探索运用手势语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手势语随着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课改对小学音乐教学也提出了比之前更严格的要求,特别注重了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创造价值、社会交往以及文化传承的培养。
在过程与方法的指导中,新课标也强调了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让音乐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注重让学生通过体验、模仿、探究以及合作等找到学习音乐的乐趣。
小学生年龄小,他们的认知能力还不强,在音乐课堂中通过手语和手势相融合的方法实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浅显的了解音乐歌曲或者作品,从而提高其课堂能动性。
本文将结合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手语、手势的融合运用的策略,希望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提供帮助。
一、当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授课模式较单一,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不高音乐属于一门艺术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这也是音乐教学的出发点。
体态语是指教师利用手势、口型、面部表情、目光以及服饰等与学生进行非语言的交流,是进行音乐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
由于音乐是一门集抽象与形象为一体的课程,将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手势和手语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理解起来会更方便。
但是,在实际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授课形式非常单一,肢体动作运用的很少,过程通常为教师示范音乐歌曲或者音乐器材、学生端坐听讲表演、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的过程,整个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很少利用手语和手势来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导致音乐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
妙用手势语,让小学英语课堂“活”起来乐山市县街小学黄艳丽手势,是指一个人表达意思时手的动作姿势。
在课堂教学中准确适度地运用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还可以增加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课堂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利用手势语,既能控制课堂秩序,有效引导学生,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想象模仿能力,思维表达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增进教师和学生的感情,提高课堂效率。
在各类词汇,句型,字母,等教学中,合理利用手势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教师要准确、适当、自然协调地运用手势语,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组织教学,达到增进师生感情、激活学生学习情绪、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等作用,以无声胜有声。
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生活中,双手的作用可不小,可以帮我们做很多事情。
同时通过我们的手也可以表达许多意思。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伴随口头语言的表达,恰到好处地运用手势语,不仅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言行,控制课堂节奏,稳定课堂秩序,并且能生动课堂,抓住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培根认为人的信息是由三个方面组成的:55%的身体语言+38%的声调+7%的言词。
从这一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较好地运用体态语,对提高课堂教学将有很大的帮助。
手势语作为体态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交际中使用率极高、范围极广。
众所周知,在小学英语课堂上,老师们常借助手语来表达所教内容,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其非常感兴趣。
可以说“手势语是口语表达的第二语言”。
莎士比亚说过,动作是一种雄辩力。
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手势等动作来表情达意,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一大特点。
教师如能巧妙地运用,不仅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敏捷思维能力。
一、手势语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1、简洁明了的手势语能有效控制课堂我们的课堂40分钟,组织课堂教学是关键。
“手势语”让数学课堂更灵动手势语是一种通过手、指、身体等运动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语言方式。
在数学课堂中,手势语可以起到让课堂更加灵动的效果,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都有很大帮助。
手势语能够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可见。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很多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和想象。
手势语可以通过手势和动作来表示数学概念,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
教师可以用手指出直线的方向和特点,用双手的对称动作来说明对称的概念,用手势表示图形的形状等等。
通过手势语的辅助,学生可以形象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的抽象概念,提高学习效果。
手势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直接理解和转化的题目。
通过手势语的辅助,教师可以用简单的手势和动作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当教师用手势表示“加”、“减”、“乘”、“除”等运算符号时,学生可以更快速地理解题目的意义和运算过程;当教师用手势表示“取反”、“平方”等数学操作时,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的变换和变化。
通过手势语的引导,学生可以更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手势语能够促进课堂的互动和交流。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缺乏主动参与的机会。
而手势语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地参与交流和表达。
“举手”是最常见的方式,但有时学生可能因为害羞或者不善表达而不敢举手。
而通过手势语,学生可以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手势游戏、手势竞赛等活动,增加课堂互动的趣味性和活跃性。
手势语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数学知识和公式。
在数学学习中,很多公式和定理需要反复记忆和运用。
而通过手势语的辅助,学生可以用手势和动作来表示数学公式和定理,让记忆更加生动活泼。
学生可以用手指和手势来表示二次函数的顶点、平移和旋转等变换,用手势和动作来模拟三角形的相关性质等等。
通过手势语的记忆辅助,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记忆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手势语”让数学课堂更灵动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们通常只是被动地听讲和记笔记,缺乏互动和实践。
近年来,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使用“手势语”来辅助数学教学,逐渐在一些学校中推广。
这种方法通过手势和肢体动作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解题步骤,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灵动活泼。
手势语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数学概念。
许多数学概念是抽象的,难以直观地理解。
通过手势语,老师可以用肢体动作来展示和解释这些概念,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含义。
在教授平行线的概念时,老师可以用双手平行地排列来表示平行线的特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通过这种方式,手势语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手势语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研究表明,通过运动学习可以增强学习和记忆的效果。
手势语正好是一种有意义的运动学习方法。
当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通过与手势相对应的动作,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记忆和巩固所学的内容。
在解方程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用手势来表示方程两边等式的平衡,学生可以跟着老师一起做出相应的动作。
这样一来,学生既参与了课堂的互动,又通过动作使得所学知识更加深入和牢固。
手势语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通常需要进行小组或合作学习。
通过手势语,学生可以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促进小组讨论和交流。
学生可以用手势表示解题的过程和方法,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思路和答案。
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相互学习和借鉴,提高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尽管手势语在数学教学中具有许多优点,但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手势语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并不能取代语言的作用。
在使用手势语的老师仍然需要用语言来解释和讲解数学概念,以确保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全面理解。
手势语的使用需要控制好尺度,避免过度运用或夸张。
若手势过于频繁或夸大,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效果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