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台风“梅花”(1109号)的转向原因与预报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9.04 MB
- 文档页数:7
中国气象爱好者的微博文章过去两天里,由于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强,台风梅花的路径不断比预期偏西,预测路径也不断向西调整。
9月10日晚7点,台风中心在上海滴水湖南偏东约1100公里的太平洋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已达13级,距离强台风仅一步之遥。
卫星云图可见,梅花正进入强度爆发期,它的中心南侧爆出大面积的强烈对流云团,且不断上卷,围绕中心剧烈旋转,正在构造完整的台风眼。
一旦这个眼成型,梅花就将是强台风,一旦台风眼彻底打开,它就将成为超强台风。
正如我们之前节目所说,梅花的路径可以说是三弄:第一弄是从生成到中秋小长假,总体是在太平洋上朝西北方向移动,强度稳步增强,第二弄是中秋小长假期间,在台湾以东洋面滞留或龟速移动,强度多变。
“梅超风”路数难测4日形势将明朗今年的第9号台风在还没有名字的时候就已经引起了全球气象界的关注。
长期与台风打交道的预报员们一看见它那巨大的螺旋云区,就知道这会是个“大家伙”。
7月28日14时,这个“大家伙”被编为今年第9号热带风暴,名为“梅花”。
如今它已经两度升级为超强台风,并且还在缓慢增强,正向着冲绳岛附近海域靠近。
但它究竟会登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还是擦过大陆北上,“梅花”未来的路径仍然扑朔迷离。
7月29日14:30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云图,梅花已经是个“大家伙”了。
“梅花”移动如开慢车方向易变路径复杂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张玲总结,“梅花”具有强度变化多、移动速度慢、移动路径不确定性大、生命史长等特点。
不同于“桑美”的简单快速,“梅花”的移动速度缓慢,这使得它的方向复杂多变,路径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大。
“就像开车一样,开得快方向就不容易变,开得慢则反之。
”位于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的热带气旋平均移速一般为20公里/小时,由于近期副热带高压强度较弱,台风的引导气流偏弱,致使“梅花”目前的移动速度较慢,仅为10~15公里/小时。
而在持续时间上,“梅花”自7月28日开始编号,根据预报至少将维持10天以上,正所谓“夜长梦多,…梅花‟多变”。
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张玲(关禺摄)天气形势4日明朗“梅花”登陆与否或见分晓除了“梅花”自身的特点导致移动路径难以确定之外,大气环流的形势调整也增加了这种不确定性。
影响台风路径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副热带高压外缘的引导气流。
目前副高的中心位于日本附近,对于它未来的发展变化情况,各国仍存在较大分歧,“有的认为副高未来会西伸,就会引导…梅花‟向偏西方向移动,7日前后在我国华东沿海登陆;还有人认为副高可能会形成南北向的块状结构,那么就会引导…梅花‟向偏北方向移动,从而使它擦过华东近海大陆边缘北上。
”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李小泉详细解释了副高的变化对“梅花”路径的影响。
台风路径变化的原因1. 引言台风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天气系统,其路径变化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了解台风路径变化的原因,有助于提前做好防范和减轻灾害的措施。
本文将从气象因素、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多个角度,全面分析台风路径变化的原因。
2. 气象因素2.1 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台风路径变化的重要气象因素。
热带海洋地区的高温和高湿度为台风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海洋表面温度超过26摄氏度时,海水蒸发增加,形成大量的水汽,为台风提供了能量。
湿度的增加也有利于台风的发展和维持。
2.2 气压和风速气压和风速是台风路径变化的关键因素。
台风的形成和发展与气压和风速的分布密切相关。
在台风中心附近,气压极低,风速极高。
气压梯度的存在使得台风向低气压区移动,而风速则决定了台风的强度和速度。
2.3 高空风流高空风流对台风路径变化也起到重要的影响。
高空风流的方向和强度决定了台风的移动方向和速度。
当高空风流较强时,可能会使台风偏离原来的路径,甚至改变移动方向。
3. 地理因素3.1 地形和地貌地形和地貌是影响台风路径变化的重要地理因素。
山脉和高地会阻挡台风的路径,使其偏离原来的方向。
而河流、海湾和海岸线等地貌特征则可能影响台风的路径选择。
3.2 大陆和海洋大陆和海洋的差异也会对台风路径变化产生影响。
当台风从海洋进入大陆时,地面摩擦会减弱台风的风速,并可能改变其路径。
相反,当台风从大陆进入海洋时,海洋的热量和湿度会为其提供新的能量,可能使其重新增强并改变移动方向。
4. 人类活动4.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台风路径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洋表面温度升高,可能导致更多的台风形成,并且台风路径也可能发生变化。
4.2 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城市化和土地利用的改变也可能影响台风路径变化。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建筑和人工地表会改变地面摩擦力和局地气候,从而影响台风路径。
此外,过度的土地利用也可能导致水源的破坏和排水系统的不畅,增加台风造成的洪涝灾害的风险。
台风突然转弯的原因
台风是强热带气旋,其路径和移动方向通常是可预测的。
然而,有时候台风会突然转弯,改变其原预测的路径。
以下是关于台风突然转弯的可能原因的相关内容。
1. 气象系统相互作用:台风的路径和移动方向受到周围气象系统的影响。
例如,遇到区域高压或低压系统、冷锋或暖锋等系统时,台风的移动轨迹可能会受到扰动,造成突然转弯。
2. 地形和地理因素:地形和地理因素也对台风的移动轨迹产生影响。
当台风接近海岸线、山脉或岛屿时,地形的阻挡作用可能会使台风改变路径或转向。
3. 温度和海洋热力作用:台风的移动与海洋水温有关。
暖海水会提供给台风强大的能量,维持其旋转和移动。
然而,当台风遇到海洋表面水温突然下降的区域时,海洋热力供应减少,可能导致台风转向或减弱。
4. 外在环境因素:其他外在环境因素,如上层风流、气压分布的变化、环流系统的运动等,也可能对台风路径产生影响。
这些因素可能创建或消除影响台风移动的力场,从而导致其突然转弯。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现代气象技术和模型预测可以提供准确的台风路径预测,但台风的移动依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突然转弯是台风动态气象系统复杂性的体现,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观测以更好地理解其形成和原因。
总结起来,台风突然转弯的原因可能包括气象系统相互作用、地形与地理因素、温度和海洋热力作用以及外在环境因素。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变化可能导致台风路径意外改变。
对于预测和理解台风的移动,我们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并继续改进预测技术和模型。
大连地区两次台风暴雨过程对比分析摘要:受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和2022年12号台风“梅花”北上影响,大连地区均出现暴雨和大风天气。
本文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资料以及客观分析资料,对两次台风影响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台风移动路径和强度是考量台风灾害影响最重要的因素;大连地区台风暴雨降水主要是以台风和其他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降水为主;水汽通量散度场能够提前有效反应台风北上以后降水的主要水汽输送通道,对指导降水量预报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台风暴雨形势场水汽通量散度台风保障1 引言台风是最强的暴雨系统,国内外不少极端暴雨记录都与台风有关。
在西太平洋地区,台风移动大致有三条路径。
第一条是偏西路径,第二条是西北路径,也叫作登陆路径;第三条是转向路径。
其中最可能影响东北地区的就是第二条西北路径,当台风生成地的纬度较高时,台风会穿过琉球群岛,在中国浙江、上海、江苏一带沿海登陆,然后向北移动到达山东、辽宁一带。
沿此路径移动的台风对我国台湾省、广东省东部和福建省影响最大,但北上后也对中国东北部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的损失,这类台风多见于7月下半月到9月的上半月。
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和2022年12号台风“梅花”先后北上,导致浙江、上海、江苏、山东、辽宁部分地区遭受大风和强降雨袭击,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这两次台风北上过程中,大连机场受其影响累积降水量都达到大暴雨量级,本文主要针对这两次台风路径、暴雨成因及气象服务保障过程开展对比分析,以期对未来实际工作中的台风灾害预报及服务有一定的帮助。
2资料和方法本文所用台风统计资料来自中国中央气象台官网以及温州台风网;本文所用气象要素资料来源于大连国际机场自动观测系统数据,包含整点气象要素值和日变化纪要栏,本文所用高低空天气实况来源于中国气象局,形势场资料为NECP-NCAR再分析资料(分辨率2.5°×2.5°),所用数据已经过质量控制和检查。
台风中的风暴潮了解台风引发的海上巨浪台风中的风暴潮 - 了解台风引发的海上巨浪自然灾害中的一种极端情况就是台风,台风是一种可以带来破坏和灾难的强大风暴。
除了强烈的风速和暴雨,台风还会引发一种被称为风暴潮的海上巨浪。
通过了解风暴潮的形成机制和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和预防这一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
一、风暴潮的形成机制风暴潮是由于强烈的风力和气压变化引起的,是台风带来的最为致命的部分。
当台风靠近海岸时,风力和气压的变化会导致海水产生巨大的波动,形成风暴潮。
一方面,台风的强烈风力会推动大量的海水向着海岸方向移动,形成高涨的海水。
另一方面,台风带来的气压变化会引发海水表面的上升和下降,形成一个波浪的前场和后场。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风暴潮。
二、风暴潮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1.破坏性冲击:风暴潮的到来往往是台风最先到达的迹象,它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
风暴潮可以抵达海岸并超越沿岸城市,直接淹没房屋和建筑物,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
同时,风暴潮产生的巨大冲击力还会破坏海岸线和沿海生态环境。
2.洪水和灾害性倒灌:风暴潮与暴雨相结合时,会导致河流和水库溢出,形成洪水。
风暴潮的高涨使得已经受损的堤坝和护岸更容易被冲垮,沿岸城市和农田也将受到严重的淹没。
同时,风暴潮造成的暴雨倒灌现象,也可能引发泥石流和滑坡等次生灾害。
3.危及生命安全:风暴潮带来的巨大水流和波浪,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台风来临前,及时疏散沿海地区的居民,避免人员伤亡是非常重要的。
三、应对台风风暴潮的措施1.建设防护设施:为了应对风暴潮的袭击,沿海地区需要加强防护设施的建设。
例如,修建防波堤、海堤和海岸工程,能够有效地减缓风暴潮的冲击力,保护沿岸城市和居民生活。
2.提升预警能力:台风来临时,准确预测和及时发布警报是至关重要的。
地方政府和气象部门应加强合作,完善台风预警制度,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覆盖面,以便居民能够及早做好防护措施。
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对于生活在台风多发地区的居民,提高他们的台风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非常重要。
曹晓岗,王慧,刘晓波.超强台风“梅花”(1109号)的转向原因与预报分析[J].暴雨灾害,2013,32(2):151-157CAO Xiaogang,WANG Hui,LIU Xiaobo.Analysis on the turning and forecast of super typhoon Muifa [J].Torrential Rain and Disasters,2012,31(4):151-157超强台风“梅花”(1109号)的转向原因与预报分析曹晓岗,王慧,刘晓波(上海中心气象台,上海200030)摘要:使用高空探测资料、FY-2C 卫星云图、CIMSS 气象卫星云图分析资料、历年台风路径、NCEP 再分析资料,以及欧洲气象中心全球模式(EC)、日本气象厅全球模式(JMA)、国家气象中心全球模式(T639)、上海台风模式(SHTM)等预报资料,基于对2011年第9号台风“梅花”路径以及台风相似路径的预报等,分析影响台风“梅花”移动路径的环境系统演变,从中找出影响台风“梅花”移动转向的关键系统,分析和检验各数值模式对台风路径预报的结果;同时,研究台风路径相似预报方法。
结果表明,位于日本的副热带高压南伸并与“梅花”东南侧的弱反气旋打通,引导气流中偏南风分量逐渐加大是“梅花”路径转向以致不在我国登陆的关键点;对数值模式预报的路径,应根据实况天气形势演变订正其预报误差;根据前期路径选多个关键区找台风相似路径更具参考性。
关键词:台风“梅花”;路径;副热带高压;相似路径中图法分类号:P458.1+24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4-9045.2013.02.008Analysis on the turning and forecast of super typhoon MuifaCAO Xiaogang,WANG Hui,LIU Xiaobo(Shanghai Weather Forecast Center,Shanghai 200030)Abstract:Based on comprehensive data including radiosonde observations,FY-2C satellite images,products from CIMSS,Best Track Data of CMA,NCEP reanalysis data,outputs from models of ECMWF,JMA,CMA (T639),and STI (SHTM-Shanghai Typhoon Model,Shanghai Ty-phoon Institute),an analysis on environment systems transi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numerical model products are performed to probe the turn-ing cause and forecast error of super typhoon Muifa.Some facts are revealed as follows:the subtropical high located on Japan extends south-ward and is connected with a weak anticyclone southeast to Muifa,resulting in an intensification of the southerly steering flow of Muifa,which acts 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turning of Muifa during 4th-5th Aug.2011.Forecast analysis illustrates that real-time correction processes are necessary for prediction products by numerical models according to actual weather situation before using.A multi-area searching could be a better method for finding similar typhoon track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storms.Key words:super typhoon Muifa;typhoon track,subtropical high;analogous tracks收稿日期:2012-05-16;定稿日期:2012-11-30资助项目:2010年度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006008);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CMAYBY2012-019)第一作者:曹晓岗,主要从事暴雨和热带气旋预报技术研究。
E-mail:caoxgcn@引言统计结果表明,7—8月是我国北上台风发生的高峰期[1]。
2011年第9号台风“梅花”(1109号)就是在7月底生成、8月8日在朝鲜登陆后减弱消失的一个北上台风。
“梅花”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其主要活动在海上,尽管其强度大、尺度广,但并未产生重大灾害。
“梅花”路径和强度的预报均极具挑战性,8月4日前各种(各台站)主客观预报大多预报其要在江苏到浙江沿海地区登陆。
而实际上,“梅花”在8月5—6日转向,沿124°E 以东向北移动,预报与实况之间误差较大。
已有研究表明[2-6],台风移动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西风带系统、南亚高压、热带辐合带以及赤道缓冲带等多种天气系统的配置及相互作用有关。
本文在前期有关研究工作的基础上[7-8],重点分析“梅花”在8月5—6日以较大幅度转向西北的原因,总结预报经验教训,以期为今后做好类似台风路径预报提供依据。
暴雨灾害第32卷文中所用资料包括:高空探测资料、FY2C 卫星云图、CIMSS 气象卫星云图分析资料、1949—2010年台风路径、NCEP 再分析资料,以及欧洲气象中心全球模式(EC)、日本气象厅全球模式(JMA)、国家气象中心全球模式(T639)、上海台风模式(SHTM)等预报资料。
1“梅花”概况及其对我国的影响1.1“梅花”概况“梅花”于2011年7月28日14时(北京时,下同)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29日后期向偏北方向移动,从8月2日起转向西北方向移动,从8月3日08时起又向偏西方向移动,到4日23时转向西北方向,从6日02时开始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7日02时再向偏北方向移动。
然后,其沿我国近海海域一路北上,于8月8日18时30分在朝鲜西北部沿海登陆,最终于8月9日02时在辽宁省铁岭市减弱为热带低压。
中央气象台于8月9日02时对其停止编报,其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详见图1a 。
1.2“梅花”对我国东部地区和上海造成的影响受“梅花”影响,8月5—9日华东及辽东半岛沿海地区自南向北先后出现8~10级阵风,其中浙江东部沿海及岛屿、上海东部沿海、江苏东南沿海、山东半岛东部、辽东半岛西南部阵风达12级以上,最大瞬时风速(49.5m ·s -1)出现在浙江舟山群岛的浪岗。
8月6—10日沿海地区出现降水,较大过程雨量在山东半岛东部和辽东半岛,部分地区超过100mm(图略)。
“梅花”于8月7日06时前后沿124.4°E 越过上海同纬度,台风中心离上海市中心最近距离约280km ,近中心最大风力为40m ·s -1(13级),达台风级别。
“梅花”从8月6日中午至7日下午造成上海市持续大风和降水;其对上海影响最为严重的时段在6日20时—7日10时。
其主要影响特点是风大、雨小,市区最大风力8~9级,长江口区和沿江沿海地区出现10~11级阵风,上海市沿海海面及洋山港区阵风达12~13级,同时伴有6~10m 海浪,浮标最大波高11.3m ;全市普遍出现大到暴雨(6日20时—7日20时),大部分地区在30~50mm 之间,24h 最大雨量(51.8mm)出现在浦东王港(图略)。
2“梅花”路径预报与变化分析2.1台风路径预报7月28日14时“梅花”在菲律宾东部洋面(135.0°E 、11.7°N)生成并编号,其后加强为强热带风暴;30日上午上海中心气象台预测“梅花”可能对华东沿海造成较大影响。
8月4、5日预报,“梅花”可能于6日夜间到7日上午在浙江北部沿海地区登陆或上海附近登陆北上,强度仍可达强台风。
8月6日上午调整为:“梅花”可能于6日夜间到7日白天在浙江舟山到江苏启东一带沿海地区登陆或在这一带近海北上,7日上午经过上海同纬度时最近距离约100~200km ,强度为台风或强台风等级。
8月6日下午进一步调整为:6日夜间擦过浙江舟山群岛或沿近海北上,7日凌晨前后(01—04时)经过上海同纬度时最近距离200km 左右,强度为台风等级。
其路径预报及调整过程见图1b 。
8月4日,中央气象台、上海中心气象台、美国关岛台风预警中心、日本气象厅均一致预报“梅花”将在浙江北部及上海附近地区登陆(图略)。
随后,美国关岛台风预警中心、日本气象厅从5日08时起就将预报路径向东调整,且日本气象厅的调整幅度最大,中央气象台、上海中心气象台从6日08起也开始将其路径向东作了调整。
分析“梅花”上述预报偏西的原因大致有:1)移动速度慢。
“梅花”从7月28日生成到8月5日进入东海南部海面的平均移速仅10~15km ·h -1,明显比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生成的热带气旋平均移速(一般为20km ·h -1)偏慢。
2)各种主要数值模式预报分歧大、调整变化快。
图12011年第9号台风“梅花”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a)与上海中心气象台对其不同时刻路径的预报示意图(b)(a)(b)40°N3020100110120130140E152第2期除EC 、JMA 和T639等主流数值预报模式2—4日较为一致地预报台风在浙江中南部到上海附近一带登陆外,从5日起,JMA 调整到“擦过上海近海北上”,但EC 的72h 预报调整较慢,与JMA 和T639的预报有较大分歧。
3)多台风相互作用。
“梅花”活动前期,西侧有1108号强热带风暴“洛坦”活动,后期有1110号台风“苗柏”活动,特别是“苗柏”的存在更增加了“梅花”路径预报的难度。
2.2台风路径分析自7月28日14时“梅花”生成到30日,在其北侧、日本以南的副高减弱西移,其东侧的赤道高压逐渐起主导作用,受此高压西部偏南气流影响,“梅花”从西北转向偏北方向移动(图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