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纪录片
- 格式:docx
- 大小:20.09 KB
- 文档页数:5
纪录片《文化伟力》观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纪录片《文化伟力》观后感沈越我观看了《文化伟力》纪录片的创造之光、竞发之帆单元。
它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由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电视台联合摄制的表现文化伟大力量的理论文献电视片。
创造之光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贡献给世界的金钥匙。
指南针在西方引发了航海革命,殖民者因此才得以远征全球。
正是在指南针的指引下,西方列强发现了中国。
但在作为发明者的中国,却成为别人嘴里的肥肉。
火药经阿拉伯传到西方后,引起军事上的革命,欧洲资产阶级就是利用火器击败封建骑士军队并迅速向外扩张的。
最后,列强用中国人自己发明的火药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从而开始了100多年的屈辱史。
在中国,火药的最大效用是制成烟花炮仗用于红白喜事。
当殖民者凭借枪炮在中华大地上疯狂屠杀抢掠的时候,我们还把那种喷射出火药的武器称为“妖术”。
中世纪的欧洲普遍以昂贵的羊皮作为书写材料,除了少数贵族,普通人无法接受正规的教育。
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传到欧洲后,很快促成了欧洲文化、教育领域的革命。
纸质书籍的大量印刷,使广大人民有了受教育的机会,欧洲的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高。
细读科学史,中国人还会产生许多隐痛。
我们曾经夸耀:中国是人类历史上科技领先时间最长的文明古国;但是从数量上分析,整个人类古代史的科技成果总量是及其微小的,毫不夸张地说,现代世界一年的科学发明数量就超过古代几千年科技发明的总和。
(心得体会)以此推算,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相对于人类科技总量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想想看:我们所看到的东西--小到螺钉纽扣,大到飞机轮船,有几样东西原创自我们古老的中国?这就难怪西方的许多科学史著作很少提到中国,甚至否认中国出现过系统的科学技术了。
其实我们不必过于计较西方科学史对我们的偏见,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中华民族却裹足不前,这是铁的事实。
《中国通史》央视纪录片100集全(高清)《》央视纪录片100集全(高清)《》以丰富的视听手段再现自中华文明起源到1911年时期的浩瀚历史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发展过程,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
73:52:12全100集完结《2023》央视纪录片国语中字1080P高清纪录片第01集中华道路第02集中华祖先第03集农业起源第04集文明起源第05集邦国时代第06集夏王朝觅踪第07集殷商兴亡第08集商代文明第09集武王克商第10集周公摄政第11集周王室的衰落第12集春秋争霸第13集孔子第14集列国变法第15集战国七雄第16集诸子百家第17集秦国崛起第18集秦始皇统一中国第19集楚汉战争第20集郡国并行第21集文景之治第22集汉武帝第23集两汉经学第24集昭宣政治第25集王莽改制第26集光武中兴第27集丝绸之路第28集清议和党锢第29集黄巾起义第30集三国鼎立第31集诸葛亮治蜀第32集西晋统一第33集魏晋风度第34集门阀政治第35集梁武帝治国第36集孝文帝第37集北周武帝第38集陈朝兴亡第39集魏晋佛教第40集再造统一第41集炀帝功过第42集贞观之治第43集武则天第44集开天盛世第45集安史之乱第46集中晚唐的困局第47集世界都会长安第48集吐蕃兴衰第49集敦煌第50集唐朝的对外关系第51集唐代宗教第52集五代十国第53集宋太祖第54集澶渊之盟第55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第56集王安石变法第57集靖康之乱第58集宋金和战第59集偏安东南第60集东京梦华第61集宋代新儒学第62集宋代文化第63集契丹兴起第64集西辽建国第65集完颜阿骨打第66集金朝兴亡第67集辽金文化第68集西夏兴亡第69集蒙古兴起第70集忽必烈大帝第71集两都巡幸第72集大元帝师八思巴第73集海上丝绸之路第74集马可波罗与中国第75集元顺帝第76集明太祖朱元璋第77集永乐迁都第78集郑和下西洋第79集内阁制度第80集土木堡之变第81集王阳明心学第82集海疆与互市第83集张居正第84集耶稣会士来华第85集江南市镇第86集北银资本第87集崇祯帝第88集入主中原第89集王朝的稳固第90集收复台湾第91集统一大业第92集军机处第93集摊丁入亩第94集文治与文字狱第95集被动的自强第96集鸦片战争第97集太平天国第98集甲午战争第99集维新与革命第100集帝制的终结《《》央视纪录片100集全 (高清).doc》。
大国工匠造纸观后感《大国工匠造纸》是一部讲述中国古代造纸术发展历程的纪录片。
通过对这一传统工艺的探讨,片中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勤劳精神,也让我对造纸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影片一开始就介绍了中国古代人们使用的一种古老的造纸工具“范”。
这个看起来简单却十分重要的工具,承载了中国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新。
片中的工匠通过使用范来提高造纸的效率和质量,让我对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除了介绍工具,影片还特别强调了中国古代工匠的勤劳精神。
在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下,许多传统手工艺都面临着消亡的危机。
然而,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工匠们几乎百分之百地靠手工完成造纸的过程,无论是选材、浆研、成型还是晾晒,都需要工匠们亲自操劳。
这种勤劳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和尊重。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片中提到的古代工匠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古代,造纸是一个十分繁琐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同工种的工匠们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一张优质的纸张。
片中展示了篾工、浆研工、筛漉工、晾晒工等各个工种的工匠们如何互相配合,完成各自的任务。
他们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确保每一步都能顺利进行。
这种团队协作的精神和氛围是当今社会不可多得的,更是我们应该学习和推崇的。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中国古代造纸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四大发明之一,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影片中,我看到了造纸术从最初的竹简、木板到后来的纸张,发展的过程是如此复杂而又精彩。
而中国人的智慧和手工艺的精湛则使得造纸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总的来说,《大国工匠造纸》这部纪录片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勤劳和团队协作精神,让我对古代造纸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欣赏。
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古代工匠们辛勤劳动和创新精神的赞美。
希望这样的纪录片能够更多地制作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
辉煌中国每集主要内容《辉煌中国》是一档纪录片节目,总共分为若干集,每一集都聚焦于中华文明的一个方面,讲述中国几千年来的绚烂历史和文化遗产。
下面是辉煌中国每集的主要内容列表:第1集:《中华文明的缘起》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史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三皇五帝时期的政治和文化九州禹迹和帝王视察的历史场景《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第2集:《秦汉盛世的华章》秦始皇统一六国长城和驰名中外的兵马俑汉武帝的开疆展土和文治武功西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精美铜器和汉文化遗产第3集:《唐宋繁华的画卷》唐朝和宋朝的盛世文化长安和汴京两个千年古都艺术和文学上的丰硕成果南宋的庙会和风俗文化《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第4集:《元明清的辉煌篇章》蒙古族的统治和文化万里长城和明朝改革绚丽多彩的明代宫廷文化清朝的统治与现代化建设康熙和乾隆的玉制文物及禁城建筑第5集:《古代科技创新的拓荒者》古代科技创新史四大发明和纸张造纸石器、青铜器和铁器时代的制造技术水利和工程对农业的帮助海上丝绸之路和航海技术第6集:《中华文化的神秘之旅》中华文化的神秘力量星象传说和八卦掌中医、气功和道家文化佛教、道教和儒家文化的融合风水和神秘文化的传承第7集:《中华美食的飘香秘籍》中华美食的历史渊源四大菜系和地方特色美食茶文化和酒文化糕点、糖果和瓜果的独特之美中华料理在世界上的传承与发展第8集:《中华手工艺的传承之路》中华手工艺的历史沿革丝绸和刺绣的工艺技巧瓷器和陶器的制作工艺木刻和雕塑的艺术表现中华手工艺的文化底蕴和现代发展以上是《辉煌中国》每集的主要内容简要列表,这部纪录片品质上乘、文化内涵丰富,无疑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辉煌历史的精华展现。
四大发明讲解词范文造纸术。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人们主要在竹简、丝绸等材料上书写。
竹简沉重且不便携带,丝绸又过于昂贵,无法大规模使用。
西汉时期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但质地粗糙,不便书写。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经过挫、捣、炒、烘等工艺制造出了便于书写、质地轻薄的纸张。
这种造纸术的发明,使得信息的记录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
纸张可以大量生产,成本低廉,不仅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如众多经典著作得以广泛流传,而且随着丝绸之路等对外交流通道,造纸术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它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让知识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被记录、传承,极大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印刷术。
印刷术分为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在唐朝时期已经相当成熟。
它是将文字或图案雕刻在木板上,然后涂上墨汁,铺上纸张进行印刷。
这种方法虽然比人工抄写高效很多,但存在一些弊端,例如每印一页书就需要雕刻一块木板,成本较高,而且雕刻过程耗时费力,木板也不易保存。
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
他用胶泥制成一个个单字,经火烧硬后,按照文章内容排版印刷。
活字印刷术的优点非常明显,它可以重复使用活字,大大节省了成本,提高了印刷效率。
印刷术的发明对文化传播的意义不可估量。
它使得书籍能够大量快速地印刷出版,知识不再被少数人所垄断。
无论是宗教经典、学术著作还是文学作品,都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到社会各个阶层。
这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等思想文化运动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火药。
火药的发明源于古代炼丹术。
炼丹家们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物质混合后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
在唐朝时期,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例如出现了火箭等简单的火药武器。
到了宋代,火药武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火炮、火铳等威力较大的武器。
火药武器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格局,冷兵器逐渐向火器过渡。
2024大班科学教案《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理解这四项发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四大发明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难点:四大发明的工作原理和制作过程。
三、教学过程导入:故事导入,讲述古代中国如何通过这些发明改变了世界。
讲授新课:造纸术:介绍由丝绸之路传入中东,再传至欧洲的历程。
火药:讲述火药的发明和唐末时期的应用,以及其传入欧洲后的影响。
印刷术:描述活字印刷的起源和传播,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指南针:探讨其在古代航海中的作用,尤其是在15世纪末的欧洲大航海时代。
巩固练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就其中一项发明进行深入探讨,分享自己的看法。
归纳小结:总结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强调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讲解、图片展示、小组讨论。
教学手段:PPT展示、视频播放(如有可能)。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提供与四大发明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回答。
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查找关于四大发明的一个具体资料或故事,准备在下次课上分享。
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参与度、课堂回答、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视频资料:关于四大发明的纪录片片段。
PPT演示:有关四大发明的图片和简介。
实验工具:如条件允许,可以准备一些简单演示用的道具(如小型印刷机模型等)。
七、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将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更深入的了解,明白这些发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也希望学生们能够从这些发明中得到启示,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求知欲。
八、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尽可能地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生动地了解四大发明。
但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对于一些工作原理和制作过程,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尽可能地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解释一些原理和过程。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纪录片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纪录片到底讲了些什么吧。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纪录片在一集名为《东源村的修谱师》中,来自温州瑞安飞云江畔的木活字印刷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王超辉,成了故事的主角。
上线10天,播放数已超过260万次。
活字印刷术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大多数人并不陌生,但如今要亲眼所见,或许只能去博物馆了。
木活字印刷作为活字印刷术一种,时至今日,仍在温州东源村一带流传。
小木块上刻老宋体曲线柔美、古雅动人一个黑漆发亮的长方形小木框里,密密麻麻排列着一厘米见方的小棠梨木块。
每一个小木块上,都刻着一个反写的老宋体汉字,横细竖粗、字形方正却也不失曲线柔美、古雅动人。
蘸了墨汁的棕刷在字模上反复刷涂。
原本浅黄色的木质字模,因为这样长年涂刷,早已和“字盘浑然一体。
等字模着墨均匀、充分后,再用一张上好的宣纸覆于其上。
片刻后,又用另一把棕刷在纸面上轻轻扫动,直到纸背慢慢显出墨迹。
宣纸揭起时,一张竖写繁体宋体书页,飘出了淡淡墨香。
将若干张这样的文稿装帧成册,就成了一本典雅厚重的线装古书——这就是东源村传承了数百年的“木活字印刷手艺。
今年60岁的王超辉,是这门手艺的代表传承人之一,满是划伤的手掌和嵌满木屑的指甲,记录着他坚守的岁月。
微纪录片《东源村的修谱师》在东源村拍摄了7天。
片头解说词中说:“家谱,是一个离现代生活越来越远的词。
但是仍然有人在坚持谱师的职业……在电子排版和铅字印刷的时代,他亲手在书页里留下墨香。
强烈的宗族观念让这门手艺完整保留记者了解到,像王超辉这样的修谱师,在东源村有20人左右。
温州一带浓厚的宗族文化氛围,以及延续至今的修宗谱的旺盛需求,才得以让木活字印刷偏偏在这里完整地传承下来。
据史料记载,浙南、闽北是典型的移民社会,当地先民或在宋代以前为避战乱迁移到了闽北,然后在明清时期又往北回迁。
颠沛流离、聚族而居的生存背景,造就了温州人强烈的宗族观念,“三世不修谱,当以不孝论,于是,在这里,修谱工作不曾中断。
王超辉说,在他的记忆中,他的爷爷就做得一手好谱。
因当时家境富裕,并不希望子女分担谱师的这份辛苦,就将这门手艺传给了两名同宗的侄子。
解放后,他只念完了小学便去参加劳动,但他天性爱舞文弄字。
当时授业于爷爷的一名族伯就来询问他是否愿意学谱。
他一口答应。
从此以后的几十年间,王超辉每年要刻1万多个木活字、用掉近100支刻刀、70000多张徽制熟宣……15道木活字印刷工序,他都了然于心。
“刻字要趁天气好,一般在上午做,一个字10分钟,午饭前能刻完15个字。
王超辉说,做好修谱没有捷径,靠的就是一刀一刀刻下去。
老技师都已年过五旬绝技面临后继无人宗谱印量都比较少,一般一次也就印四五套,不需要保留印版,而且每隔20~30 年,甚至有的地方不到10 年就得续修,所以从成本和操作难度上考虑,木活字都是最佳选择。
在温州民间看来,用木活字制作出来的谱牒,年头越久越显醇厚典雅:略泛黄的宣纸上,一个个庄重大气的老宋体字,正是家谱古旧、源远流长这一特性的最佳诠释。
然而,在这门看起来“光鲜的技艺背后,王超辉却有些失落。
“旧时修谱是件大事。
谱师携家带口,带着工具搬入要修谱的祠堂。
客气的家族甚至还会用轿子请谱师来。
工作结束后,宗族在祠堂内大宴四方,举行圆谱仪式。
制谱经常就要一年。
王超辉说,现在修谱的需求没有以前旺盛了,而且电子排版、铅字印刷更受现代人欢迎。
如今,东源村的修谱师大多在温州一带行走、工作,但是能独立完成整个修谱工作的技师,都已经在50岁以上。
王超辉的唯一传人是儿子王建新,今年32岁,当年因为生意失败,亏了几十万元,“想来想去,最终还是学了这门老手艺。
不过,最核心的老宋体刻字技艺,王建新还不太成熟,他在这道门槛上,停留了近10年,“感觉自己进步缓慢。
然而他并没有给予纪录片一个完美的定义,究竟什么样的作品能算是纪录片,围绕这个问题,众多名家都产生过分歧。
纪录片美学观的奠基者:维尔托夫、弗拉哈迪。
其中维尔托夫开创了"电影眼睛派",提倡镜头如同人眼一样"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对人为的扮演,甚至反对带有表演的影片(故事片)。
而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北方的纳努克》却是由纳努克"真实"扮演而成,最后由现代文明重返原始生活的纳努克甚至因为缺乏过冬食物而死。
同为纪录片的先驱,他们的风格却迥异,这也成为日后纪录片流派纷争的源头。
50年代的纪录电影运动:五十年代末开始的纪录电影创作潮流实际上由两大纪录电影运动组成,他们分别是法国导演让·卢什(《夏日纪事》1961年)为代表的"真实电影"运动以及由美国梅索斯兄弟(《推销
员》1969年)代表的"直接电影"运动。
真实电影为参与式电影,允许导演介入到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煽动其中一些剧情的发展。
直接电影为观察式电影,力求避免干涉事件的过程,要求导演采取严格的客观立场,以免破坏对象的自然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