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与社会变迁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5
文學作品中的文化轉型與社會變遷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转型与社会变迁文化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精神基础,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和演变。
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记录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转型。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转型与社会变迁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首先,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历程。
例如,在古代,文学作品主要以诗、词、曲等形式存在,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念。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和变迁。
而到了现代,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文学作品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如小说、戏剧、电影等,体现了社会变迁对文学创作形式的影响。
其次,文学作品反映了文化转型的理念和价值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也不断发生变化。
文学作品作为表达文化的一种方式,起到了承担和传播这些变化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中国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从传统思想观念到现代价值观念的转变,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来深入理解。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通过对家庭、爱情、婚姻等主题的深入探讨,展现了个体生命在文化变迁中的存在状态和困境,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文化转型的思考和讨论。
此外,文学作品还承载了历史文化的传承与转型。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变迁和文化状态。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通过对封建社会万紫千红的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与生活状态,为今后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而在现代,鲁迅的作品则刻画了中国社会的百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痛苦和曲折。
总结起来,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转型与社会变迁密不可分。
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的历史进程、价值观念的演变以及文化的转型。
同时,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文化转型和社会变迁对作家和读者的启示和影响,为我们理解和思考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和思路。
文学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直以来,文学艺术都被视作一种表达思想、审美情感和传递价值观念的媒介。
它们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
文学与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为了美的享受,更是时代与社会变迁的见证与记录。
本文将讨论文学艺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探究其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
首先,文学艺术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可以通过创作展示出社会的真实状态。
作家和艺术家通过笔墨和画笔勾勒出人们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他们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平等现象,也表达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和反思。
例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刻画了贫困与罪恶在社会中交织的形象,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
同样地,歌手公藤光的歌曲《老鼠爱大米》揭示了游子思乡的情感,引发了整个国家的共鸣。
通过这些作品,文学艺术不仅仅揭示了社会的问题,也为促进社会变革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其次,文学艺术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艺术作品不仅以其精湛的技巧和美学体验吸引着观众和读者,还能够引起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激发人们对改变现状的动力。
以电影为例,许多社会题材的电影如《中国合伙人》、《战狼》等都传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和社会共鸣。
这些作品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前卫的艺术手法,激发了观众的思考和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
此外,文学艺术扮演着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角色。
文学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和风格传递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价值观念。
它们延续了社会历史与传统,保护了文化遗产。
例如,中国的传统戏曲、绘画和文人诗歌等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代代相传。
这些艺术形式通过表演和创作使人们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并加以继承和发扬。
最后,文学与艺术作品也受到社会的影响,承载着社会发展的脉络。
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改变,艺术形式也不断更新与创新。
例如,数码艺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使艺术跳脱了传统的束缚,形成了新的艺术表现方式。
而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碰撞也为文学艺术带来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催化剂。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与传承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它承载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许多新的变革与突破,同时也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特点。
一、文学创作的多元化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表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
与过去相比,现代作家的创作题材更加广泛,涉及到社会、人性、历史、家庭等各个方面。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描绘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同时,中国当代文学也开始关注一些以前被忽视的群体,如妇女、农民工、少数民族等,使他们的声音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呈现。
二、文学形式的创新中国当代文学在形式上也进行了许多创新。
传统的小说、诗歌、散文依然存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文学形式也逐渐涌现。
网络文学、微型小说、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为作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传播渠道。
这些新的文学形式使得文学创作更加灵活多样,也使读者更容易接触到优秀的作品。
三、传统文化的传承尽管中国当代文学在形式和题材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依然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许多作家在创作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使作品更具有中国特色。
例如,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作品中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和意象,让读者感受到了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
四、文学与社会的互动中国当代文学与社会的互动也是不可忽视的。
作家们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引发了社会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韩寒的《后会无期》等作品都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揭示,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同时,作家们也通过文学作品传递了人道主义的关怀,唤起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关注。
五、国际交流与影响中国当代文学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品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例如,莫言的《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使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力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扩大。
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中国当代文学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的。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体裁、主题和风格上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以下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1. 文学自由的回归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文学受到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文学创作缺乏自由度。
然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文学环境逐渐自由开放,作家们开始大胆地探索和表达个人思想和情感。
这种文学自由的回归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现实主义的复兴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的真实状况成为了作家们关注和揭示的重要题材。
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复兴,作家们通过真实而生动的创作描绘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现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3. 个体意识的觉醒改革开放带来了个体意识的觉醒,作家们开始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个人命运。
他们通过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探索个体在社会背景下的存在和价值。
4. 文化多元的呈现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改革开放后,中国当代文学开始呈现出更多元的文化面貌。
作家们注重挖掘和展示多样化的文化元素,回顾历史,探索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并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5. 全球化的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当代文学也受到了外来文化和思潮的影响。
作家们开始融入国际视野,吸收外来文化的元素,创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作品。
这种全球化的趋势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总之,中国当代文学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从文学自由的回归到现实主义的复兴,从个体意识的觉醒到文化多元的呈现,再到全球化的趋势,每一步都为中国当代文学增添了新的色彩和活力。
中国当代文学的进化轨迹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变迁,也展示了作家们面对时代和社会的创作努力和追求。
中国当代文学简史一、前言中国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文学作品也反映了这些社会变革的过程和内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进行简要的梳理和总结。
二、新民主主义文学时期(1949-1976)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创作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中。
代表作家有鲁迅、茅盾、巴金等。
他们以鲜明的写实风格和浓厚的现实主义精神,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苦难。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运动之一,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文学创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批判,许多作家被迫放弃写作或者被迫改变创作方向。
然而,一些作家仍然坚持写作,他们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评,代表作家有余华、王小波等。
四、改革开放时期(1978-至今)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文化的多元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展现出了新的面貌和活力。
作家们开始关注个体经验和内心世界,呈现出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创作风格。
代表作家有莫言、杨绛、娟子等。
他们的作品涉及到个人生活、家庭关系、社会变革等各个方面,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变革的复杂性。
五、后记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它不仅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也反映了作家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观察。
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中国当代文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视人类内心世界的窗口,展现了文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总结起来,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新民主主义文学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三个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主题、风格和表达方式,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学景观。
中国当代文学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新时代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影响文学作为一种表现情感、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推进,中国新时代的文学作品开始在国内外大量涌现并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些作品不仅为国家文化和形象的宣传提供支持,同时更在全球文化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新时代文学作品的价值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新时代文学作品的价值新时代文学作品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它们展现了生活的真实和多元。
作为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真实性已成为文学走向现实的不二法门。
在新时代的文学创作中,作者大量地运用真实的素材,选择鲜明的人物和场景,刻画出生动、细致、真实的观感和生活状态。
这些作品反映出当代中国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现象,是一个丰富、多元的文化图景。
其次,新时代文学作品强调人文精神的体现和传承。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文化始终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载人的智慧和情感。
在新时代的文学作品中,人文主义思想已成为一种主流的创作出发点,其中包括对道德、尊重、共识、审美和人性的思考和呈现。
这些人文精神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内核,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部分。
最后,新时代文学作品具有意识形态的价值。
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新时代的文学作品承载了这种转变,是传达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
文学作为一种传播意识形态的媒介,可通过深刻的思想表现,触及人们的情感和认知,传达自己所持的主张和价值理念,对社会共识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新时代文学作品的影响新时代文学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它们宣传了中国文化和丰富了全球文化多样化。
随着中国文学的受欢迎度增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和阅读中国文学作品。
外国人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和热情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推动力。
在国际文化传播和生产中,中国文学已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而是在以创造态度、向世界展现自身多元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中国现代文学在近百年的历史中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阶段。
从早期的思潮启蒙到现代主义的崛起,再到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中国现代文学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发展轨迹。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演变进行探讨,以进一步了解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思潮启蒙与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思潮启蒙与新文化运动。
在这一时期,一批有识之士通过文学的方式来发起对封建传统的批判和解构。
背离传统文学形式的约束,他们以白话文为主要表达方式,大胆地探讨个人主义、民主和科学等新思想。
鲁迅、茅盾等作家的作品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逐渐崛起。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个体的内心世界,注重探索存在主义的思想和情感。
著名作家徐志摩、郭沫若等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文学风貌。
他们运用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手法,呈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思想追求。
三、文革与文学的复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文学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岁月。
许多作家被迫沉默,文学创作受到严重限制。
然而,文革结束后,中国文学经历了一次全面的复兴。
一大批新锐作家如余华、莫言等在80年代末期的小说创作中崭露头角。
他们的作品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个体的命运,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四、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冲击随着90年代的到来,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开始引起重要的关注与讨论。
后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故事结构、人物塑造和时间线性进行了颠覆与解构,突出了语言游戏和叙事实验。
著名作家王小波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其幽默、讽刺和自由的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五、当代文学的多元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文学创作的形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网络作家骆宾基、六六等人的作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关注。
近现代文学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中国的社会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间接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和创作方向。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
一、社会文化变迁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在近代中国,科技和社会制度的改变,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科技进步使得印刷工业和出版业发展迅速,这给了作家更多的创作机会。
同时,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变革也影响了文学的发展。
追求“新”、“现代”的思想氛围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主题,同时也对人们的话语方式和文学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学创作对于社会文化变迁的反应文学作为反映社会文化变革的艺术形式,同样对于社会文化变迁做出了反应。
在清朝末年,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普遍变态和冷漠无情。
到了20世纪30年代,文艺工作者们积极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方法,尤其是文艺革命的风潮,更加激发了文学家创作的积极性。
三、文学与社会现象的相互影响文学创作和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一直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话题。
20世纪50年代,台湾文学家刘以鬯的小说《五味》探讨了当时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危机,反映出了人们在生活中的无奈和困惑。
同样,大陆的作家贾平凹的小说既描绘了农民的生活,同时也讲述了改革期间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变化。
四、文学与社会历史的交错文学创作和社会历史相互交织,历史经过文学的再现,也会变成文学。
《围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虽然是小说,却弥散着民族精神,同时也体现了复杂的社会政治历史。
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足以代表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化和道德风貌,而小说所反映的伦理问题也在当时引起了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近现代文学和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彼此之间不可分割。
文学艺术通过作品的创作、展示和传播,反映和推动社会变革和文化文明向前发展。
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该社会在当时的面貌和氛围,展示着一种精神的历史。
社会风尚对文学创作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社会风尚对文学创作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社会风尚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群体中蔓延的舆论、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
它与文学创作紧密相关,影响着作家的创作思维、主题选择、写作手法等方方面面。
首先,在社会风尚影响下,作家倾向于以社会现实作为创作主题。
社会风尚会反映出当时的热点问题和社会关切,作家们常常会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选择以之为创作素材。
例如,在近年来环保意识逐渐提高的背景下,许多作家开始关注环保问题,并以此为创作题材,展现了当下人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这样的作品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反映社会现实,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意义。
其次,社会风尚对于文学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有所影响。
社会风尚对人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会反映在作家们的文学作品中。
例如,在一个以快节奏、功利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中,作家们可能更倾向于写作一些充满挑战、追求成功的情节,以此来满足读者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
而在一个当下重视情感表达、注重个体情感的社会中,作家们可能更倾向于创作一些内敛、细腻的作品,更注重刻画人物的情感世界。
这种因社会风尚的变化,作家们情感表达方式的改变,使得文学作品更符合读者的消费需求。
此外,社会风尚也对文学创作中的审美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社会对美的追求和定位会直接影响作家们的审美观念,进而反映在其作品中。
例如,在一个现实主义盛行的社会中,作家们会选择真实、客观、有血有肉的写作手法,以求展现身边所见所闻的真实情景。
而在一个浪漫主义风行的社会中,作家们可能更倾向于运用夸张、奇幻的手法,以塑造梦幻的世界。
这种因社会风尚的不同而导致的审美观念的差异,使得文学作品在风格和风貌上呈现多样性。
最后,社会风尚还对文学创作的社会化程度有所影响。
社会风尚既反映了社会对于某种价值观念的认同,也包含了对于作家的社会评价和认可。
在某种程度上,社会风尚会影响作家们的写作方向和内容选择,以迎合读者的口味和社会的需求。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与发展一、背景介绍中国文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全球化浪潮下,中国文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本篇文档旨在探讨中国文学在现代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其如何应对并取得发展。
二、从古典到现代:文学风格与主题变迁1. 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总结古代中国文学(诗歌、散文、小说等)的特点和贡献;•讨论古典文化对后世作家和读者的影响。
2. 进入现代时期:思想解放与新写作风格•分析近百年来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探讨新思潮对传统写作形式与主题的突破。
三、面临的挑战与困境1. 市场化大环境下的压力•讨论市场竞争对于优秀作品的选择和传播的影响;•分析商业利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2. 新媒体与阅读习惯的改变•分析互联网、移动设备和社交媒体对于作品传播和阅读方式的影响;•讨论传统出版行业面临的挑战。
四、应对之策与发展方向1. 激发创新精神:多元化题材与风格•探讨多元化文学题材与风格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强调创作者应积极探索各种创新写作手法。
2. 发展人才培养和教育•提倡加强相关专业教育,提高中国文学人才素质;•鼓励年轻作家举办文学活动以推动中国文学发展。
五、案例分析:当代中国文学成功故事本章将详细介绍一些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较大成功的当代中国作家及其作品,包括但不限于莫言、余华等。
六、结论本篇文档旨在全面了解中国文学在现代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机遇。
通过分析挑战与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与发展方向。
尽管中国文学发展面临许多问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文学的需求和追求依然存在,我们相信中国文学会继续取得新的突破和发展。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大纲,在每一部分中可以进一步扩展和添加更多具体细节、案例分析和相关参考资料等内容,以丰富文章并满足字数要求。
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与社会变迁
——对外开放影响下的中西方小说“杂交”
引言
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而改革开放不仅使我国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也使我国的文化面貌发焕然一新。
从1980年起,中国先后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省的厦门和海南省分别建立了五个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了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城市,随后,一系列的开放政策使我国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
在此影响之下,一种“一元指导、多元共存”的文化生态开始初步形成。
其主要表为,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全面渗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草根文化众声喧哗,互相激荡。
在多元、开放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中国本土小说与西方小说相互杂为我国小说创作的繁荣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格局。
一、开放初期——改革小说的困顿
新时期,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
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
1979年后,土地承包和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在农村掀起了一次经济和精神上的巨大变革。
许多敏感的作家便抓住拥有土地支配权后农民的新状态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如蒋子龙的中篇小说《燕赵悲歌》、贾平凹的中篇小说《腊月.正月》、《鸡窝洼的人家》等。
然而实际上“改革文学”的路数基本一致:虽然官僚主义问题很大,但是英明的主人公基本上能克服重重困难,并取得阶段性胜利,即使要面临更大的风雨,也要强调主人公那种打不倒的顽强精神。
这种小说对“胜利”基本上充满了不屈不挠的热情,在创作手法上,仍然是走大众文学的路子,比如打造乔厂长、李向南等典型人物时,注意插科打诨,并突出了他们的英明果断,处理不合作、捣蛋人士时,仍然有脸谱化的毛病。
他们小心地不脱离群众,谨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训令,有选择地批判过去。
虽然“改革文学”,所含的“希望”是新鲜大胆的,它表明了与过去决裂的勇气与决心,安慰那些劫后余生的心灵,对官僚制度进行批判,为打破体制僵局营造了强大而积极的舆论,但从总体来看其思维方式仍然是陈旧落后的。
一时新鲜过后,摆脱不了文化大革命遗毒的改革小说陷入了困境。
二、外来文学影响——寻根小说的兴起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而这种原始情结的出现既有作家自身的原因,也与外来文学的影响有关。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深,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如何应对这些思想,当时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国在经济起飞之际应该把自身的文化传统作为接受场,来检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以求发展自己的现代化。
这正好可以被用来批判文革时期泛滥成灾的政治专制主义。
但是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实际生活中研究如何建设现代化的命题时就不能不注意到,对现实的改造必须利用好自己的文化传统。
于是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种既是客观的需要,也是主观上的要求。
到了1985年前后,文化领域兴起了一股规模不小的寻根文化热。
其小说代表作有阿城的“三王”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郑义的《老井》贾平凹的《商州系列》等。
因而从总体来看,文化寻根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向传统复归,而是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较为有利的接受场:在对于西方现代文学历史和作家的状况有了较多了解之后,迫切要求文学“走向世界”的作家意识到,追随西方某些作家、流派,即使模仿的再好,也不能成为独创性的艺术创造。
在他们看来,以“世界文学”的视镜从中国文化寻找有生命力的东西,应该是中国文学更为可行之路。
三、西方现代主义与先锋小说
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对外交越来越频繁,在一些西方小说流派的影响下,一批先锋小说开始在国内兴起。
先锋小说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
“先锋小说”是中国本
土小说与西方现代小说的“杂交”产物带来了一次小说创作的热潮。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属于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
运用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去表现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
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
魔幻现实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物。
它指的是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
魔幻现实主义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达生活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
魔幻是途径,表现生活现实是目的。
用魔幻的东西将现实隐去,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相混合、主客观事物的空间失去界限的世界。
在现实描绘中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奇迹、幻觉、梦境甚至鬼魂形象出现于小说情节中,时序关系常被打乱,叙述富于跳跃性,有时场面带有象征色彩,显示出鲜明的地狱和民族特点。
它堪称是“移植”和“寻根”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它既是对现实的深刻开掘,又是对历史的严肃反思;既有对本大陆传统文化的寻本探源,又有对欧美现代主义的广泛吸收。
先锋小说就在二者结合的基础上初步形成。
最初,先锋小说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在文学观念上先锋小说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在文本特征上先锋小说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先锋派文学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
”
四、“中国式”现代派小说形成
中国本土文学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新时期文学基本上是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主,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出现多元化并进,这实际上是权威崇拜以及集体主义在新时期文学的某些延续——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这些已被认同的文学思潮,整个文坛的创作大体是一致的。
群体意识的制约必然使文学创作走向单一化,
在这时候,一些具有“先锋意识”的作家渐渐脱离了“群体”,于是出现了视觉不同的寻根作家,形成了“寻根热”,他们要奋力开凿脚下的文化岩层,强化民族精神,对传统的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
他们启迪民智,唤醒民心,基于这种现实和文化心理诉求的欲望,再加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渗进,一些作家接触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创作手法,这样“寻根”作家的创作有了突破口,他们在西方现代主义那里看到了适用表现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的可以借鉴的方法,于是(1984年后)本土文坛热闹起来了。
这个时期的“探索性”作品在一定程度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创作手法,对民族文化作全方位的反思,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消极的批判,对愚昧落后的痛惜,更注重表现人的个性,注重人的潜意识以及心理历程,对现代不合理的事以讽刺。
在手法上,有些作品在模式的意义上摆脱了传统的情节而建立新的情节观念模式。
新时期小说多元化的出现,意味着文学思潮的形成。
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民族文化派,象征主义,意识流等几种较为明显的派别。
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应该属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让人的生活、人的命运在神话的氛围里展开”。
这种整体构思,深受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影响,而且莫言也毫不回避这种影响和启示。
周立武的《巨兽》,明显吸收了象征主义的手法。
那个神秘的巨兽是山林的统治者,它吞噬了许多猎人而继续向猎人挑战,不断地吸引着一代代的猎人。
可是年轻的猎人从父辈的死看到了人的怯懦劣根:人为什么不能活着证明自己?难道英雄就是死亡的符号?揭示了这种难以跨越的传统道德观念。
总之,新时期本土文学创作,不管采用哪种创作手法,对于那些有成就的作家而言,或多或少借鉴、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某些创作手法,并因为这些手法的渗入,使本土文学出现了多元化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