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效课堂途径[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

摘要:1、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探索。2、课堂上老师的“教”变为学生的“学”。3、创设交生生流环境。

关键词:高效课堂;交流;自主学习;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34-01

斯宾赛曾说过:教育是为了未来的完满生活做准备的。而这一准备又主要在课堂里完成,教师正是在其中“以完成展示和开启智慧之使命为使命”。

教育的问题最终回到了课堂的教学。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能否承载素质教育这一重担呢,我们不难感受到课堂的压力。要握住开启智慧的钥匙,就不得不从课堂教学中寻找更高效的效能,实现课堂真正意义上的“质的”提升。

近几年来,语文教学虽然进行了新课改,但仍存在重技巧训练,少能力发展等不令人满意的弊端。例如: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最终围绕演变成了单一的让学生掌握知识,而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最常见的办法则是对学生进行反复、统一标准的和机械的训练。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虽在语文的答题技巧上有了一定的保证,却让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下降。语文学科变得没有人文情感,面目可憎,就连认知发展上也存在着极大的局限,也就更谈不上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成为了语文教师们正孜孜以求的目标。

高中语文课堂的高效不仅仅是体现在认知和能力水平上,也体现在情感与态度上,价值观的形成上。也就是说,语文课堂的高效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新的知识,而且还感兴趣,喜欢上语文课,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语文的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效益的教学活动。课堂是否高效关系着教师能否更好的关注课堂,关注学生。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不是“你问我答,我教你学”的接受知识,而是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课堂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如果教师的教授能认识并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他们缺少的内容,能使“教”的有效性转变为“学”的有效性,使得尽量多的学生能从课堂中各有最大收益,那么,课堂的高效也就离我们不远了。高效语文课堂的表现高效课堂下,学习能真正地发生。相较以往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更易通过主动的建构过程获取新知识。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简单的复制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如果学生不能准确的重构课堂上的内容,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因而,课堂高效的关键就在于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包括他们的思考、质疑、发现等探索活动。这样,教师的“动”与学生的“动”达到了和谐统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以提高课堂的效率为宗旨,推动学生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发现问题并有效的解决,那么教师需要成功地运用动机策略。高效课堂的前提,学生是即需要大量的学习机会,又需要教师的鼓励和支持。那么,一方面教师的期望与鼓励,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

性高涨,相反,如果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感受到教师喜欢他们或者肯定他们,学生就会表现出厌烦与失望情绪。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最大化利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当教师侧重于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到学习活动是趣味十足或令人愉快时,他们就会自愿参与课堂活动中,这样不需要任何外在的刺激就可提高课堂的效率。高效课堂中成功运用动机策略的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美国心里学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是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度的评价,是个体对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和主观感受。可见,自我效能来自学习者的内心,并非外在的环境。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总是受到外在的权威压力被迫去保持学生角色,被迫中规中矩地回答课堂内容的问题时,学生很少有机会沉浸在内心获取知识的喜悦当中,也就使得自我效能感大打折扣。高效语文课堂的途径学生的学习总是伴随着自我效能感,在教师动机策略的运用下,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创设语文的高效课堂呢?

创设交往型的课堂交流课堂交流主要是生生交往,师生交往。通过开展一定的交往活动,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交往的方式有:第一,课前五分钟演讲。这主要培养交往技能,让学生学会准确和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快速抓住演讲内容的要点,并做出适当的反应。教师则是做出点评,并加以延伸扩展。第二,合作学习。以3—6人为一个小组,在教学内容的实施过程中,小组的合作学习可以让每一个

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增强了同伴的影响力。如果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交往活动,那么,观点的多样性将会打开思路,更为有效地推动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体系,而不再是教师简单的一家之言。

如《我与地坛》中,关于“怎样活的问题是否在文中有回答?”的讨论,《雷雨》中关于“周朴园是否真心对待过鲁侍萍”的辩论等小组的合作学习,增进了组员间主动的学习,有效的形成并分享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作用则是倾听、整合、反馈各小组的观点,并留心组员中基础较差的学生,同步进行个别性的指导。不过合作学习时应注意适度原则,如果经常使用,会使得学生产生厌烦,效果会适得其反。创设开放型的课堂交流虽说是开放性地交流,但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活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并通过课堂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去产生创造地活动。其次,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不得不在课堂上给足学生的消化与接受的时间,设置的目标应中等难度(既不太难也不太容易),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实现自主学习,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改进自己原有的知识构建。如《自序》中,鼓励学生对第二部分内容设置问题,它不再是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法,而是学生问学生答地开放性的课堂交流。尽管质疑的问题有大有小,但杜绝对学生的限制与压制,其中不乏一些问题很有新意:为什么鲁迅偏偏要回到北京,而不是在其它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