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名词解释与论述题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6
三、简答:1、说明郁达夫的散文特色早期:(1920年—1933年)。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一共写了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首先,强烈地表现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
他在散文中无所顾忌地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非常强效地表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
第二,忧郁感伤的情凋。
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与众不伺,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
第三,恣肆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的文字。
第四,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
另外,郁达夫散文中那种不拘形式纵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达夫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中期:(1933年—1938年) 。
这个时期,是他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
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1938年—1945年)。
1938年春,他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郁达夫早期散文创作的风格2、简述艾青诗歌特色和思想内容他的作品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以深沉忧郁的笔调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合着时代的节拍,反映着历史的真实。
他的诗作丰富和发展了新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可以说,自他起步开始就走在了坚实的革命现实主义道路上。
在这里,我想就艾青三十年代的诗歌创作,探讨一下其诗的艺术特色。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新青年》2、“创造社”3、鸳鸯蝴蝶派4、京派作家5、七月派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1.“百花时期”的文学创作2.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3.周作人“人的文学”观念的时代意义4.“海派小说”的艺术成就5.“延安文学”的得失三、论述题(25分)“五七”作家群与“知青”作家群比较。
中国现当代文学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新青年》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1917年迁京后,《新青年》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思想: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鲜明提出“人权、平等、自由”。
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2.“创造社”创造社则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也受到了唯美主义、颓废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
他们主张“为艺术的艺术”,反对艺术的功利性,立场鲜明地区别于文学研究会,但它的文学实践前后曾发生过比较大的转折和变化。
前期创造社以建设新文学为已任,在美学立场上,推崇直觉、灵感和天才,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需求”和艺术个性,主张“文学是自我的表现”。
创作方法上提倡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同时还吸取某些现代主义手法。
无论其诗歌或小说都更直接也更强烈地表现了“五四”的个性解放的要求,因而规模虽不及文学研究会,却在青年中引起广泛的反响。
“五卅“运动后,创造社成员在思想上大都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倡导新兴的“普罗文学”,对中国左翼文学的勃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鸳鸯蝴蝶派从1912年(民国元年)到1917年这五年,是所谓“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文学的繁盛期。
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所谓“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据说是他们常用的语词,故被用来命名。
现当代文学论述题摘要:一、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与特点1.背景介绍2.主要特点二、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与作家1.鲁迅2.老舍3.沈从文4.张爱玲三、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与意义1.对社会的影响2.对文学发展的意义正文:【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与特点】我国的现当代文学,通常是指从20 世纪初至现在的文学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的文学,深受社会历史变革的影响,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背景介绍(1)社会历史变革:从封建社会的瓦解,到新中国的成立,再到改革开放,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的变革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西方文学影响:现当代文学受到西方文学观念和创作方法的影响,表现出现代化的特点。
2.主要特点(1)反映社会现实:现当代文学紧密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反映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2)艺术形式多样:现当代文学体裁丰富,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形式,表现手法也不断创新。
【现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与作家】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成果丰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代表作品。
1.鲁迅鲁迅是现当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对后世影响深远。
2.老舍老舍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如《茶馆》、《骆驼祥子》等,展现了北京市民的生活状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3.沈从文沈从文以湘西风情为背景,创作了如《边城》等作品,展示了人性的美好与纯真。
4.张爱玲张爱玲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描绘了民国时期的都市生活,如《红楼梦魇》、《色戒》等作品,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与意义】现当代文学对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文学自身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意义。
1.对社会的影响(1)唤起民众觉醒:许多作品对社会黑暗面进行了揭示和批判,呼吁民众觉醒,推动社会进步。
(2)传承优秀文化:现当代文学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2.对文学发展的意义(1)创新文学形式:现当代文学在继承传统文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式,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新青年》2、“创造社”3、鸳鸯蝴蝶派4、京派作家5、XXX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1.“百花时期”的文学创作2.XXX小说的艺术特色3.XXX“人的文学”观念的时代意义4.“海派小说”的艺术成就5.“延安文学”的得失三、论述题(25分)五七”作家群与“知青”作家群比较。
中国现当代文学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新青年》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1917年迁京后,《新青年》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
思想:主编XXX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鲜明提出“人权、平等、自由”。
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XXX和XXX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2.“创造社”创造社则主要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也受到了唯美主义、颓废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
他们主张“为艺术的艺术”,反对艺术的功利性,立场鲜明地区别于文学研究会,但它的文学实践前后曾发生过比较大的转折和变化。
前期创造社以建设新文学为已任,在美学立场上,推崇直觉、灵感和天才,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需求”和艺术个性,主张“文学是自我的表现”。
创作方法上提倡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同时还吸取某些现代主义手法。
无论其诗歌或小说都更直接也更强烈地表现了“五四”的个性解放的要求,因而规模虽不及文学研究会,却在青年中引起广泛的反响。
“五卅“运动后,创造社成员在思想上大都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倡导新兴的“普罗文学”,对中国左翼文学的勃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鸳鸯蝴蝶派从1912年(民国元年)到1917年这五年,是所谓“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文学的繁盛期。
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所谓“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据说是他们常用的语词,故被用来命名。
简答、论述题1、“寻根文学”产生的缘由:随着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的进一步深入,“寻根文学”的出现也是文学发展内在规律使然;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眼界的开阔,这一切的变化必然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观念信仰、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新的变化。
外来文化、西方近代以来的各种哲学思潮和文化理论大量涌入也对这场变革起到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旧有的保守的文学观必然成为阻碍。
“2、“寻根文学”的理论主张:韩少功:《文学“根”》:“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该深置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
” “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民族的自我”。
3、寻根小说的特点: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4、“寻根文学”的美学意义:第一,在文学上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
第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
第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综合来看,"寻根派"的文学主张是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5、汪曾祺小说之特色:(详见课本P109—110)一,叙事风格;二,题材风格;三,语言艺术6.汪曾祺创作的美学意义:小说:P109—110;散文:P205第三段7.王安忆创作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地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真诚追求,执著地表现生活中的美。
代表作品:“雯雯的系列”。
现当代文学考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要求:用词准确,语言简练,要点xx)1、繁漪答案要点:繁漪是中国现代作家曹禺的代表作《雷雨》中的人物形象,是作品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
(2分)这个形象的成功,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崇高的思想,而是以她乖戾、阴鸷、极端的性格折射出封建势力的强大压力,反映出那个可怕的环境是怎样把一个要求自由、渴慕爱情的女性逼到一条绝路上去的。
(1分)她聪慧、美丽,爱好诗文书画,受到过新思潮的影响,有反抗封建专制、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欲望,渴望自由与爱情,但命运却安排她做了周朴园的续弦。
(1分)她和周朴园矛盾的实质,是要求做人和不许做人、要求自由和不许自由的矛盾。
她敢爱敢恨,是剧中最具有“雷雨”般性格的人。
(3分)她死死抓住周萍不放,甘心走上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路”,是她追求爱情和自由的表现,是对封建礼教和封建秩序的蔑视和反叛。
(2分)繁漪这一悲剧形象,是曹禺对中国现代戏剧的一大贡献。
(1分)2、《受戒》年发答案要点:《受戒》是中国当代作家汪曾祺最为知名的短篇之一,1980表在《北京文学》第10期。
是新时期中国文化小说的杰出代表。
(3分)小说写13岁的明海到庙里做和尚,4年后受了戒。
然而,他与农家姑娘小英子之间纯真而质朴的爱情却使他无法真正地“受戒”。
小说写和尚生活,但笔墨却集中在佛门之外的世俗凡人的日常生活场景上,为我们描绘了一片充满了人情美和人性美的理想世界,意在赞美自然而富有生命力的自由人性。
(5分)这篇小说充分体现了汪曾祺小说的创作特色,即擅长构筑审美乌托邦世界,采用散文化的叙事方式,而且语言质朴明澈,简约冲淡。
(2分)3、新写实小说答案要点:新写实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种小说流派,其创作方法“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3分)其产生深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主要作家有刘震云、刘恒、方方、池莉等等。
一、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
2、创造社: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穆木天等。
主要刊物有《创造周报》、《洪水》等。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后期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3、语丝文体:源自1924年在北京创立的语丝社,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
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等。
他们所创造的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体”,代表刊物《莽原》、《未名》。
4、问题小说:指五四以后(1919-1925)以家庭、妇女、婚恋、劳工、青年等各种社会问题为题材,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的小说作品。
代表有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以及庐隐等。
5、乡土文学:是指一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代表人物有鲁迅、周作人、王鲁彦、彭家煌,代表作《菊英的出嫁》、《怂恿》。
6、新格律诗:源自于1923年胡适、闻一多、徐志摩发起的新月社。
新格律诗应当押韵,诗行应相对整齐,应当有一定的格律形式;在这些前提下,格律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代表作《发现》、《雪花的快乐》。
7、新感觉派:产生于20-40年代之间,是海派承上启下极重要的一个阶段,它的^新^在于其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用一种新异的现代的形式来表达这个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
代表人物有施蛰存、黑婴、禾金等。
代表作有《梅雨之夕》、《五月的支那》、《蝶蝶样》等。
一(一) 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沈雁冰、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了文学研究会。
他们以改革后的《小说月报》为主要阵地,同时又出版了《诗》月刊。
他们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人生起作用,因而也被称为“为人生派”。
后来,冰心、朱自清、庐隐、鲁彦等著名作家都成为它的会员,人数达170余人,是中国二十年代第一大规模的文学社团。
三.文学研究会小说创作的一般特点冰心、庐隐、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文学研究会小说家在创作上,直接继承了“发生期”中“问题小说”的传统,多写探讨人生问题,表达对人生见解的各种题材,提出了当时他们所关心的婚姻、家庭、出路、道德等各种问题。
其中,不少小说表现了“泛爱”思想。
他们的创作大多经历了一个由表现“爱”与“美”,转而揭露生活中的“丑”与“恶”的变化过程,作品的现实性得到了逐步的增强。
二.创造社1921年7月,留日学生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在日本东京组成创造社,成员还有田汉、郑伯奇等。
1922年5月,他们在国内出版了《创造季刊》,此后又出版了《创造周报》、《创造月刊》等刊物。
他们的主张多带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因而也被称为“为艺术派”。
1.乡土小说贯穿于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个最大的小说流派。
从价值倾向上来划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鲁迅、吴组缃为代表的对中国乡土的批判性的透视,主要作品有鲁迅的《祝福》等。
另一类是以沈从文为代表,主要是他的作品如《边城》等,表现乡土的人性美、人情美和自然美,将乡土作为精神的家园和道德的乌托邦。
也有一部分作家表现乡土中的阶级压迫,如《大波》。
2。
东北作家群东北流亡作家群:日本侵入中国东北之后,东北作家大规模流入内地,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说创作群体。
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罗烽等,其中“二萧”是主将。
这些作品大量表现东北的文化风俗,表现东北人民在抗战中的“生的坚强”。
主要作品有萧红的《呼兰河传》、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端木蕻良的《鹚潞湖的忧虑》等。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题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
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
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
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的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带来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哟优良传统和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其实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被称为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人物悲剧性格是他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政治抒情诗一般情况下,那些在题材上或视角上被政治化的诗歌被称为政治抒情诗,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
这种评述和反应,一般来说不可能出现多种视角和声音,因为其精神上的“资源”,来自当时对现实历史所作的统一叙述。
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
先锋文学又被称作“实验小说”或“新潮小说”。
通常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欣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其作品倾向主要表现在小说中,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学迥异的特征。
代表作家有马原,莫言,残雪等。
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在由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小说作品及创作潮流。
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岁月,其基调基本是愤懑不平心曲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
代表作品有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第四次文代会第四次文代会于1979年10月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为文艺的领导与控制等问题。
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辞,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党不再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促使文学文艺健康发展。
第四次文代会是中国文学界的历史性转折,彻底开启了由极左路线的影响返归到文艺依自身规律全面发展的拨乱反正。
3、第三代诗歌第三代诗歌即"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
所谓"第三代"诗人是相对于1949-1976年间的第一代及朦胧诗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所界定的概念,泛指以朦胧诗以后到到90年代这段时间出现的一批诗人。
第三代诗歌具有以下特征: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
他们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是,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
第三代诗歌被看作中国当代诗歌的分水岭。
4、民间写作民间写作是指90年代诗歌创作中出现的与"知识分子写作"相对立的一种倾向。
倡导"民间立场"和"口语写作",内在哲学支撑是解构主义,代表人物有于坚,伊沙,韩东等。
5、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这一概念是在1989年,由《钟山》杂志正式提出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现代文学:现代文学是指从1917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其特点是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主张白话文,反映现代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
2.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于191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虚伪。
3. 朦胧诗:朦胧诗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中国出现的一种新型诗歌形式,以北岛、舒婷等人为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界。
4. 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奖项之一,由中华全国文艺界联合会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主办,每四年评选一次。
5. 鲁迅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是中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旨在表彰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等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作家。
二、填空题1.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和《____》。
(秋)2. 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是《____》。
(红楼梦魇)3. 老舍的《茶馆》通过北京一个____的兴衰,反映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
(茶馆)4. 钱钟书的《围城》描绘了主人公方鸿渐在____与____之间的矛盾和挣扎。
(婚姻、事业)5. 余华的《活着》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____的一生。
(福贵)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位作家不属于“鲁郭茅巴老曹”六大家?(D)A. 鲁迅B. 郭沫若C. 茅盾D. 徐志摩2. 下列哪个作品不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一?(C)A. 《家》B. 《春》C. 《雾》D. 《秋》3. 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的是(B)。
A. 《阿Q正传》B. 《狂人日记》C. 《孔乙己》D. 《祝福》4. 下列哪部作品不属于张爱玲的代表作?(D)A. 《红玫瑰与白玫瑰》B. 《倾城之恋》C. 《金锁记》D. 《边城》5. 下列哪位作家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C)A. 阿来B. 莫言C. 刘心武D. 余光中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鲁迅的作品?(ABCD)A. 《呐喊》B. 《彷徨》C. 《故事新编》D. 《野草》2. 下列哪些作品是沈从文的代表作?(ABC)A. 《边城》B. 《长河》C. 《湘行散记》D. 《骆驼祥子》3. 下列哪些作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ABCD)A. 鲁迅B. 郭沫若C. 胡适D. 陈独秀4.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红色经典”系列?(ABC)A. 《林海雪原》B. 《红岩》C. 《青春之歌》D. 《平凡的世界》5. 下列哪些作家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BCD)A. 韩少功B. 阿城C. 贾平凹D. 汪曾祺五、判断题1.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
现当代文学论述题(一)
现当代文学论述题
一、现当代文学的定义和特征
•现当代文学的概念和范围有哪些不同的解释?
•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现当代文学的特征有哪些,可以举例说明吗?
二、现当代文学对社会的影响
•现当代文学作品如何反映社会变革和时代氛围?
•现当代文学对于个体和社会的价值观、思想和情感有何影响?•现当代文学对于社会问题和现实困境的关注与呈现如何?三、现当代文学的主题与创作风格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有哪些,为何如此?
•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有哪些特点?
•现当代文学中的文学流派和文化思潮有哪些代表性的作品?
四、现当代文学的评价和发展
•如何评价现当代文学的质量和价值?
•现当代文学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是什么?
五、现当代文学与个人阅读体验
•现当代文学作品对个人阅读体验有何影响?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如何引发读者共鸣?
•请分享一部您最喜欢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并说明原因。
以上是针对“现当代文学论述题”的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提简答题诗歌鉴赏题一:名词解释:1、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指20世纪50、60年代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现象,他以近代以来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来再现中共领导人的新民主主义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与宣传中共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的小说。
梁斌《红旗谱》等。
2、伤痕文学:是指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结构模式,以1977年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开端,以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得名,作品揭露和控诉了文革期间的政治给人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感情挤掉和情感化倾向。
3、寻根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艺上兴起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里的挖掘,他们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即寻找民族文化之根,指当代作家要用现代意识站在文化的角度上,对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进行重新的审视,发觉弘扬民族精神的精华,批判民族传统、民族心理中的糟粕,并对中华民族的灵魂进行改造和重铸。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4、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上月开始的真理标准文学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突破了伤痕文学的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的触角伸向反左和大跃进等政治活动,以文学的样式对影响党和人民历史命运的政治运动,进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7年上半年开始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5、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原来的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家们开始关着现实,侧重反映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以及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创作方法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改革者的形象塑造,形成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现代部分)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
代表人物:周作人、郑振铎、茅盾(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叶圣陶)、朱自清、冰心、庐隐、俞平伯、老舍、丰子恺等。
《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还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
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信仰:“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
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居多。
影响:它承接了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2.创造社1921年6月,于日本东京成立。
代表人物: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潘汉年、阳翰笙等。
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
文艺思想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学活动,尊自我、重主观、崇天才、讲神会,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艺术以感情为生命。
他们创作了许多浪漫主义倾向的诗歌、小说及戏剧,翻译也以欧美浪漫主义作品为多。
创造社也是具有较多现代主义气息的新文学社团。
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在当时形成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成为当时新文学中和现实主义并峙的两大文学主潮。
1925年“五卅”以后,是创造社后期,郭沫若、成仿吾等主干人物思想变化,提倡革命文学;1928年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29年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成员多数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3.新月社与新月诗派1923年于北京成立。
代表人物: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原是一个文化社交团体。
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上开辟的《诗镌》为其代表性刊物。
【n解释】1、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2、伤痕文学:以刘心武1977年末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由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命名,“伤痕小说”是一代中国人在“文革”后发出的第一声悲鸣和怒吼,其主要思想倾向是揭露和批判“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影响,展现“文革”给人民带来的精神和肉体上的创伤。
3、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召开于北平,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
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4、新写实小说:80年代中后期,作为创新潮流的“新写实小说”继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出现后而产生。
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其旨趣明显的表现出反浪漫、反激情、反理想的倾向。
真实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热衷于对生存本真状态的关注,它更关注的是人们窘迫的物质生活现状以及与之相应的性格与生理状态。
5、样板戏: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至今仍有一定影响,在民间依然有生命力。
“样板戏”一词源于《人民日报》,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6、反思文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7、双百方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
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小说作品及创作潮流。
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岁月,其基调基本是愤懑不平心曲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
代表作品有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第四次文代会第四次文代会于1979年10月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为文艺的领导与控制等问题。
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辞,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党不再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促使文学文艺健康发展。
第四次文代会是中国文学界的历史性转折,彻底开启了由极左路线的影响返归到文艺依自身规律全面发展的拨乱反正。
3、第三代诗歌第三代诗歌即"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
所谓"第三代"诗人是相对于1949-1976年间的第一代及朦胧诗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所界定的概念,泛指以朦胧诗以后到到90年代这段时间出现的一批诗人。
第三代诗歌具有以下特征: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
他们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是,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
第三代诗歌被看作中国当代诗歌的分水岭。
4、民间写作民间写作是指90年代诗歌创作中出现的与"知识分子写作"相对立的一种倾向。
倡导"民间立场"和"口语写作",内在哲学支撑是解构主义,代表人物有于坚,伊沙,韩东等。
5、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这一概念是在1989年,由《钟山》杂志正式提出的。
指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
代表作家与作品包括池莉《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等。
6、寻根小说寻根小说: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
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
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
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7、文化散文文化散文,又称学者散文,大散文,是指20世纪80,90年代出现,有一批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写作。
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现出鲜明的文化意识和理性思考的色彩,具有强烈的文化忧患意识和人文情怀。
风格上大多数较为节制,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问的散文。
代表作家:余秋雨,周国平,刘小枫等;代表作品有《文化苦旅》等。
解答题1、《废都》的时代文化象征意义(1)小说反映了90年代的整个社会尤其是文化界价值失衡、物欲泛滥的"废都"意识和"废都"人格形态。
(2)体现了旧文明机制的崩溃,新旧事物交织并存,精神上是旧的惯性与新趋势的矛盾斗争,预示了当代文化中知识分子精神危机、民族文化发展现状与困境及世界文学中的"世纪末情结"。
小说表现的社会反文化沉沦触目惊心,寄意深刻而沉痛。
2、余秋雨散文的特征余秋雨兼具了随笔写作所需要的学者的知识根底和诗人的才情,把个人的经历和体验,与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在历史文化的遗存中,探究民族文化的灵魂。
(1)文化题材和文化意识,通常以游记的方式进行一种文化的思考,赋予景物一种人文的关怀和个人的思考,并且不断在作品中进行传统文化以及人格精神的寻觅和批评思考。
例如《西湖梦》、《白发苏州》。
(a.探求文化形成的奥妙,通过历史的遗留物来追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表现出极大的神往。
如《莫高窟》。
b.在追寻文化的同时,感叹一种文化的历史兴衰。
如在《道士塔》中,隐含了对文化际遇的深沉感叹,也暗含了作者的一种文化批判和审视的精神。
c.对文化缔造者的赞美。
如《都江堰》d.尤其关注文人的命运,描述一代代正直的文人的悲惨命运。
)(2)强烈的感性色彩与知性色彩的融合,情感深沉浓烈,重视个人的感悟和联想,自然生成一种理趣,叙事的小说化,场景营构的戏剧化,议论化的抒情。
通过对文化的一种审视,不停寻找一种理想的美好的人格,并以一种极为深沉与悲壮的情绪表达出来。
(3)诗性化的语言,议论化的抒情,前者如《西湖梦》,后者如《风雨天一阁》。
3、巴金的《随想录》的特征及意义特征:(1)内容方面: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对历史进行反思,对痛失亲友进行追忆。
如《怀念萧珊》;在揭露和谴责"文革"残酷和荒诞的同时,对自己心理行为进行解剖,表现了一种对现实,历史的坚定的介入,干预的姿态。
如《小狗包弟》(2)艺术方面:说真话,抒真情,形成热情峻急的风格;文字朴实,记叙流畅,没有刻意雕琢痕迹。
意义:巴金的《随想录》是"文革"心灵的博物馆,深刻再现了"文革"期间其人其事其感。
所具有的说真话的品格,表现了一个老艺术家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4、90年代消费主义文学的特征(与人文性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文化在中国基本成形,文学与政治逐渐疏离,传播空间得到拓展,文学与市场结合,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进入市场,文学市场效应和娱乐休闲功能越来越受重视。
同时一些学者也把人文精神的衰落和文学式微看作是消费时代特有的文化现象。
5、寻根小说的基本特征(1)寻根文学是寻找民族整体生存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形态,希望能立足于我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
(2)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
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并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如阿城的《棋王》等);(3)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
以寓言式象征展开对人生命本体和生存方式的思考。
如张承志的《北方的河》(4)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寻根作家大多有知青背景,对民间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描写。
比如张承志《黑骏马》。
(5)多方面的艺术探索和创新。
如韩少功的《爸爸爸》。
6、马原小说的基本特点马原是叙事革命的代表,被批评家称为"形式主义者"。
他的小说以元叙事为特点,把如何"叙述"提到了小说本体的高度,形成了"马原的叙述圈套"。
(1)在文本中直接或有意暴露小说的虚构性质。
(2)有意暴露小说的创作图式或创作过程,设置许多有头无尾的故事。
(3)叙事人称的不断变换,作者或朋友本名出现在小说中,多部小说互相指涉。
(4)交错叙述或空间叙事。
(5)不断交织拼贴的结构构成非逻辑叙事结构。
片断连缀式的情节结构方式暗示经验的片断性与现实的不可知。
《冈底斯的诱惑》是其特征的具体呈现。
7、汪曾祺小说的特征及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作用特征:(1)小说篇幅几乎都是短篇。
大多取材于其故乡高邮的生活旧事,也就使得小说多为回忆性叙述。
(2)取材于故乡,对故乡民俗风情的描绘,使小说显出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风俗不仅作为形成人物性格的环境,而且成为小说主题的组成部分。
(3)小说融入了中国传统儒道的哲学意识和民间文化的生存意识。
《受戒》通过描绘佛门子弟世俗的生活场景,赞颂了苏北乡镇返璞归真的人性美。
(4)文艺性的叙事。
以散文化的笔法写小说,小说成了弥漫氛围的"抒情散文"。
不讲究情节,人物的刻画,主张"信马由缰,为文无法"。
如《大淖记事》用一大半的篇幅来铺叙风情民俗。
(5)叙述古朴自然,语言简洁干净,雅俗互化。
意义:汪曾祺小说文体贡献无疑是独特而巨大的。
从文学史角度来看,汪曾祺小说文体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促进了新时期小说观念的更新。
从文化学角度来看,汪曾祺小说文体破除了传统的审美认知模式,表征着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
,8、先锋小说特色。
(1)叙事上采用"元叙事""元小说"策略,暴露作品虚构化和人物、情结、结构的编造过程,凸显作家的主体性和读者的接受主体性。
(2)文学概念上实现了"形式即内容"的革命,认为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怎么写"是最重要的,作品被称为形式主义小说。
(3)语言上则高度感觉化和游戏化,通感泛滥,比喻奇特。
话语的叛逆性。
(4)关注个体的生存价值:先锋小说的价值观:"去尊重每一个人--确确实实的每一个人--是一项真理。
"余华:"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余华:《活着·前言》)。
(5)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形态多样化。
先锋小说完成了从审美精神、文本形式到生存哲学的现代主义乃至现代主义的中国化实际转折。
9、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的探索。
先锋小说从语言功能,文本构成形式,写作及生存观念上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颠覆性的革命。
(1)马原被称为当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形式主义者。
他的作品形成了"马原的叙述圈套",将"元叙事"运用的炉火纯青。
如在《冈底斯的诱惑》中,开篇就写到"当然,信不信都有你们",这就成了先锋小说的一个文本基调。
故事叙述人不断在文中出现,在叙述人成和叙述角度的不断变化中,形成了难以捉摸的叙述迷宫。
作者又不断在故事之外揭露将这些故事时对于文本的结构等的构思,营造出了"似真幻觉"的迷津感。
(2)孙甘露则钟情于语言实验,经常做语言的游戏。
语言诗化的意味有其浓烈,形成了语言美学试验的极端化。
如《信使之函》中,出现的"诗是……"的定义达数百种,构成了强烈的诗化意义世界及极大的阅读挑战。
(3)余华则对生存状态作了更多的探索,对人性恶,暴力,死亡的表现和冷漠化叙述是其基本特征。
余华沉迷于赅人暴力的描写中,同时其叙述基调又完全是一种局外人毫无情绪冲动的纯客观,冷漠化,描写内容与叙述基调间构成强烈反差,以世界的"恶"本质,非理性世界来解构性善,理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