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锦句120条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痢、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1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中医熟记100句名言1. 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
解释:治疗疾病并不难,难点在于诊断病情。
这句话强调了准确诊断病情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准确地诊断出病情,才能针对性地开出药方进行治疗。
2.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解释:作为医生,必须具备仁爱之心,能够关心、体贴患者,才能真正地治疗疾病。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人文素养和医德的重要性。
3.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解释:医生必须熟悉医书,才能够理解医学原理,从而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专业素养的重要性。
4. 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刑。
解释:治疗疾病需要像用兵一样讲究策略和方法,医生需要像用刑一样严格遵守医学原则和规范。
这句话强调了治疗疾病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5.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解释: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治疗疾病时医生应当怀有崇高的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6. 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解释:药物既能治疗疾病也能带来副作用甚至致命危险,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必须十分谨慎。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在用药时的严谨性和责任心。
7. 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解释:世界上没有难以治愈的疾病,只有不善于治疗的医生;药物没有难以替代的品种,只有不善于使用药物的人。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对于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8.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
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
解释: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或抑制疾病的发展,而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
因为大多数疾病是由不良的生活习惯或环境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是导致疾病的根源。
因此,要彻底治愈疾病,需要消除这些不良因素。
9. 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中医100句名言古代中医的智慧不可小觑,本文收集中医名言100句,医理详明,句句恳切发人深思,送给热爱中医的你。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5、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中医语录100条1、气症饮水,血症不饮水。
2、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3、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四季脾旺不受邪。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41、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2、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3、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4、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5、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46、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汇总学医者必须记住中医经典语录,这些语录是中医理论的基石,能够指导临床治疗。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中医经典语录的汇总: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这句话强调了中医实际操作中所推崇的温和、柔软的治疗方式。
中医强调保持人体的平衡,而不是强迫性的干预。
2.“从天而下,治未病。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这句话强调了中医的预防治疗观念,中医注重维持人体健康的平衡状态,通过关注原因而不是症状来预防疾病。
3.“形寒者病,法温;形热者病,法寒。
”,《伤寒杂病论》这句话讲的是治疗的基本原则,即根据患者体质的寒热,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4.“治未病,要以未病防治。
”,《古代医书汇编》中医强调将治疗的重点放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等方式,做到预防疾病的发生。
5.“未病先防,已病治其根。
”,《金匮要略》这句话强调了中医预防与治疗的综合观念,治疗应该从疾病的根本原因入手,而不只是关注表面症状。
6.“当与之通,乃可得天和。
”,《内经》中医强调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只有医患之间有良好的相互理解,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7.“病虽同名,治之多端。
”,《素问·行论》这句话强调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观念,同一种疾病的治疗可以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8.“以荣筋而害骨,严肃而失和。
中医强调人体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治疗时需要兼顾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平衡与和谐。
9.“不通则痛,痛则不通。
”,《外科正宗》这句话强调了中医的通则治疗原则,身体的不通常会导致各种疼痛症状,故治疗要通过调通经络来达到治疗目的。
10.“以静治动,以淡治烈。
”,《伤寒论》中医注重平和治疗,避免过度干预,以免加重病情。
以上是一些中医经典语录的汇总,这些语录都是中医治疗思想的精髓和指导原则,学医者应该牢记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提高治疗效果。
学中医必背的122条经典格言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亢则害,承乃制。
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1.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11、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2、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4、气聚则塞,气散则通5、百病挟痰6、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7、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8、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9、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10、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11、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
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12、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13、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14、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15、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16、久病先针足三里17、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18、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19、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20、养心莫过于寡欲。
——《医学入门》21、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22、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善医者,法门广阔无边。
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2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26、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27、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28、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29、善嚏者,肺病也。
善噫者,脾病也。
呵欠者,胃病也。
30、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31、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32、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33、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
34、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35、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36、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37、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38、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中医经典名句100句1.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2. 治病必求其本。
3.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4.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5. 邪去正自安。
6. 治病如治国,调阴阳为先。
7. 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脾胃。
8.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9. 肝主疏泄,肺主宣降。
10. 心主血脉,脾主肌肉。
11. 肾主骨,髓为脑海。
12.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13.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14.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15.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16.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17. 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
18.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19.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20.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21.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22.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23.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24.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25.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26.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27.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28.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29.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30. 胃者,水谷之海。
31.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32.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33.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34.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35.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36. 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37.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38.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39.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40.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41. 胃者,水谷之海。
42.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43.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45.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46.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47. 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48.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49.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50.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51.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5、痢、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尊重中医的国家,而中医名人也是不胜枚举。
在这些名人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名言警句。
下面,我将为大家列举100句中医名人名言,以供大家参考。
一、黄帝内经篇名言1. 听善言,扬善行,此医道之要义也。
2. 夫医者,能工巧匠也;尽其技,不自失也。
3. 胜者之策,治人为治己,治己为治人。
4. 安忍为身主,真防为心本,心本安忍,而病安从。
5. 心不惊,神不惧。
神不惧,即无事。
6.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7. 不念居何世,不问志何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二、扁鹊天下名言8. 夫乐队之不偏,声调乃正。
9.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0. 由于养生,以待病之不来;及病之至,则已防范。
三、华佗名言11. 把握全局,循序渐进。
12. 以病论病,以人论人,方能制治有方。
13.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14. 尽可能地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尽可能地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
15. 非我之人,其心不我;不我之人,虽举案如山,不亦轻乎?四、张仲景名言16. 不畏病之来,但畏病之久留。
17. 惟形劳之所生病,皆可以形劳之所除。
18. 上工者有治未病者,中工者有治已病者,下工者有治已死者。
19.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20.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五、葛洪名言21. 良医所以治病者,以其道自在也。
22. 虚虚实实,道之所藏;深深浅浅,道之所成。
23.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万虑,必有一失。
24. 行道者不行过,言道者不出口。
25. 逆境之所以为神仙,顺境之所以为凡人。
六、雷公炮名言26.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27. 独卧寝息之时,为姓名实无分别。
28. 治病先静心,用药须谨慎。
29. 病在千头万绪中,治病只求一个确实。
30. 不求全责备,但求有建设性的批评。
七、朱震亨名言31.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32. 未病先防,已病先治。
33. 中国有养生之道,老有养老之路。
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有哪些?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疏肝和胃,理气养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百病挟痰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
●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久病先针足三里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
●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
(胁痛)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善嚏者,肺病也。
善噫者,脾病也。
呵欠者,胃病也。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
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
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
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 养心莫过于寡欲。
—-《医学入门》
●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
●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
●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
●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
●汗出不解,非风即湿,复杂做事,简单做人!
●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俱视独见,无与众谋。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气聚则塞,气散则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