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创作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26
李白【总体介绍】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朝人,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家庭出身】李白生于701年,当时正是武则天执政后期。
根据史书记载,李白祖籍为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是十六国时西凉建立者李暠的九世孙。
而李暠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后人,又是唐王室的世祖,因此李白与唐王室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但李白的先祖早在隋末时就因罪被流放到西域,李白因此出生于碎叶城(今属吉尔吉斯斯坦),5岁时随经商的父亲迁至剑南道绵州昌隆县(唐玄宗时避讳改为“昌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在四川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
【人生经历】少年时期:天生我材,发奋读书。
【1】历史时间:武则天神龙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05—724年)。
【2】时代特征: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唐中宗李显即位,恢复了李唐江山。
在经历了中宗、睿宗的短暂统治后,712年,唐玄宗即位,次年改元开元,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
唐玄宗即位后对道教进行改革,使道教达到鼎盛。
【3】李白年龄:5—24岁【4】活动地点:今四川【5】主要经历李白五岁时发蒙读书,能够诵读“六甲”(一种诗题)。
十五岁时,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指为某种目的而求见某人)活动。
同时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开始接受道家思想。
十八岁时,他到戴天大匡山(今四川省江油市内)访问道士,在此隐居读书。
期间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拜梓州郪县(今四川三台)长平山隐士赵蕤(ruí)为师,学习剑术、道术、纵横术、《长短经》(赵蕤著作,主要讲政治问题和哲学)等。
青年时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1】历史时间:开元十二年—天宝元年(724—742年)【2】时代特征:在唐玄宗的统治下,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一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
李白人生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
1. 早期创作阶段
- 代表作品:《望庐山瀑布》、《静夜思》、《将进酒》
- 特点:李白在早期创作阶段展现了浪漫主义情怀和豪放的个性。
他的诗歌充满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的热爱,表现出他年轻时的奔放和豪情壮志。
2. 浪漫主义阶段
- 代表作品:《月下独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行路难》
- 特点:在这一阶段,李白的创作风格更加浪漫主义化。
他以自由、奔放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同时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思考。
3. 忧国忧民阶段
- 代表作品:《古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梦游天姥吟留别》、《江雪》
- 特点:这一阶段的李白开始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变革,他的诗歌中透露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怀。
他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为主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4. 思乡怀古阶段
- 代表作品:《登金陵凤凰台》、《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白日依山尽》
- 特点:在晚年的李白思乡怀古,对故乡和过去的回忆成为他的创作主题。
他以古典文化和历史为背景,表达了对故国的眷恋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四个阶段代表了李白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展现了他多样的艺术天赋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不同阶段的作品体现了他在不同生活阶段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个缩影。
李白的浪漫主义人生观与诗歌创作以静夜思为例李白的浪漫主义人生观与诗歌创作以《静夜思》为例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对自然、对人生、对爱情的狂热追求和无尽幻想。
李白的浪漫主义人生观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其中《静夜思》一诗是他浪漫主义人生观的完美体现。
《静夜思》是李白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它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一个静夜中的思绪纷飞。
诗中的浪漫主义元素不仅体现在对于自然的描绘上,还体现在对于个体情感和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上。
诗歌开篇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里的“明月光”和“地上霜”既是自然景象的描写,也是诗人对于自然的赞美和想象。
月光洒在床前,犹如白霜一般洁白明亮,给人以安宁、温馨的感觉,也像是诗人内心的一片净土。
诗歌接着写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静夜中思念故乡、怀念家乡的情感。
这种对于故土的眷恋和思乡之情,体现了李白个人的情感追求和浪漫主义的心境。
他坐在静谧的夜晚,仰望着明亮的月光,内心里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故乡的美好。
《静夜思》一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于人世间种种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诗中的月光、霜、故乡等元素,都成为表达内心情感的象征和借喻。
这种以诗人个体情感和内心世界为中心的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典型特征。
李白的浪漫主义人生观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
他追求自由、追求激情、追求美好的人生体验。
在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人世间种种激情的追寻和对于爱情的追逐。
他以自己的浪漫人生观为基础,将心灵的奔放和狂野之情融入到创作中。
《静夜思》作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他对于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更展现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
通过对于自然景物的感悟,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思索和渴望。
他的诗歌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形式,而是敢于追求个性和创新,将浪漫主义情怀注入其中。
通过对于《静夜思》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在诗歌创作中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和独立个性。
名家写李白的文章李白,唐代文学家、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独具风采,意境深远,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下面将以名家的笔触,为您描绘李白的诗歌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李白的诗歌创作李白的诗歌创作,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的热爱。
他的诗作以豪放的意境、奔放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著称。
他的诗作多以描写山水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其中《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李白的诗歌常常展现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热爱。
他以自由奔放的笔调,描绘出山水的壮丽和恢弘,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他的诗作中常常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表达出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诗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
二、李白的艺术魅力李白的诗歌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他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以形象鲜明、意境深远、语言优美为特点。
他的诗作常常运用比喻、夸张和修辞等手法,使诗歌语言生动丰富,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李白的诗歌中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观念,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的气势和力度感,使人感受到一种壮丽和激情。
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为题材,通过诗歌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传递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三、李白的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李白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艺术成就卓著,被后人广泛推崇和传颂。
他的诗作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诗坛产生了影响。
李白的诗歌以其奔放的气势和宏大的意境,吸引了无数的读者。
他的诗作被广泛传诵,成为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他的诗歌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创作的重要参照和借鉴对象,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李白作为唐代的文学家和诗人,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诗歌创作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他的诗作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自然的热爱,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诗坛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创作的重要参照和借鉴对象。
李白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诗作。
1.少年时期:李白的少年时期是他奔放豪情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他热爱自然,推
崇自由与狂放,追求浪漫与豪迈的生活态度。
他的诗作充满激情和力量,表达了对人生与社会的憧憬和不满。
代表作品有《望天门山》、《将进酒》等。
2.中年时期:李白的中年时期是他行走江湖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他游历各地,结
交名士,开阔眼界,广泛接触不同的文化与思想。
他的诗作开始更加具备思想深度,同时也表达了个人对于政治和社会现象的看法。
代表作品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将进酒》(再创作)等。
3.待诏翰林:李白曾被待诏翰林,创作了《和番书》或《出师诏》,醉写《清平调》
《宫中行乐词》,自以为升迁有望,有《金门答苏秀才》诗。
代表作品有《玉壶吟》、《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等诗。
4.晚年时期:李白在晚年时期返璞归真,从道家思想中寻找出路,创作了大量赞美
神话中神仙和隐逸古诗。
代表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
总的来说,李白的诗歌作品充满了他的奔放豪情和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记录了他一生的轨迹和心路历程。
李白诗文(学习资料)一、李白生平与诗歌创作简介1.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2.李白的一生分为五个阶段:(一)蜀中时期(25岁以前)。
少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
主要游蜀中名胜,所作诗文甚少,其诗作主要描写了山水自然景色。
(二)仗剑远游时期(25岁-42岁)。
离开四川开始漫游,寻找某个有力人物的推荐而直取卿相的机会。
在此期间几乎漫游了半个中国,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如:《峨眉山月歌》《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长安三年时期(42岁-44岁)。
42岁时(公元742年),终于得到吴筠的推荐,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
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
具有更强的思想性和更深刻的政治内容。
如:《行路难》《将进酒》(四)十年漫游时期(45岁-55岁)。
此后十年内,李白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天宝四载,李白取得了正式的道名,更热衷于求仙访道,企图以宗教迷信来麻醉自己,解脱胸中的悲愤和苦闷。
但白并没有忘怀现实政治,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
这个时期政治的腐败在他的诗中得到曲折的反映,使他的诗歌带有更加深广的忧愤。
如《秋浦歌》《赠蔡山人》(五)安史之乱时期(55岁-62岁)。
天宝十五年(750)冬,永王李璘曾三次遣使聘请李白。
李白认为大展政治才华的时机到了,不顾宗氏阻挠而参加了永王幕府,但次年二月,永王即兵败丹阳,李白南奔,后被抓住,被系浔阳狱中,后长流夜郎;乾元二年(759)肃宗大赦天下,李白至三峡而返,流寓南方,上元二年(761)闻知李光弼出征东南,他又想从军报国,无奈年事已高,因病返还,到了当涂,依靠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762年逝于当涂,享年62岁。
李白人生四个主要时期及其著名诗歌
前期创作时期 (701-709年)
李白的前期创作时期是他诗歌生涯中的起点,此时他追随着杜甫,从事政治工作并游历各地。
在这个时期,他的诗歌表现出对人
生苦难和政治挫折的思考。
著名的诗歌作品包括《望庐山瀑布》和《静夜思》。
中期创作时期 (710-743年)
李白的中期创作时期是他最为辉煌的时期,也是他的成名时期。
在这个时期,他游历了许多地方,结交了许多文化名流,并且创作
了大量的诗歌。
他的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著名的诗歌作品包括《将进酒》和《行路难》。
流亡时期 (744-755年)
李白的流亡时期是他人生中最为动荡和困苦的时期。
在唐朝政
治斗争的背景下,他被迫离开京城,流亡于各地。
在这个时期,他
的诗歌表现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局的忧虑。
著名的诗
歌作品包括《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晚年创作时期 (756-762年)
李白的晚年创作时期是他的创作活动逐渐减少的时期。
在唐朝政治的混乱中,他逐渐淡出文坛,开始过上隐居的生活。
在这个时期,他的诗歌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疑问。
著名的诗歌作品包括《登金陵凤凰台》和《夜泊牛渚怀古》。
以上是李白人生四个主要时期及其著名诗歌的概述。
李白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以其豪放磅礴、意境深远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李白的四个生活阶段及其重要作品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具有豪放、奔放、激情澎湃的特点,其作品广泛流传,被后人传颂不衰。
李白的生平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重要的作品。
第一阶段:初唐时期(701年-725年)李白的青少年时期在四川度过,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蜀道难》、《夜泊牛渚怀古》、《早发白帝城》等,这些作品多半描写自然风光和旅行经历,风格清新自然,流畅优美,表现出李白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向往。
第二阶段:行走江湖时期(726年-744年)这一时期,李白游历江南、中原、西北等地,广泛交友,博采众长,创作了大量描写旅行、交友、饮酒、战斗等题材的诗作,如《将进酒》、《庐山谣》、《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这些作品具有浓郁的个性色彩,豪放奔放,充满了冒险和探索精神。
第三阶段:官场生涯时期(745年-755年)这一时期,李白曾任职于唐朝中央和地方,经历了仕途的坎坷和挫折,创作了大量表达政治抱负、批判时弊的诗作,如《行路难》、《赠汪伦》、《月下独酌》等。
这些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展现了李白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理想的追求。
第四阶段:晚年流放时期(756年-762年)这一时期,李白因涉及政治斗争被流放,经历了困苦和磨难,创作了大量表达悲愤、忧伤、孤独的诗作,如《夜泊牛渚怀古》、《南陵别儿童入京》、《北风行》等。
这些作品具有深沉的情感色彩和悲剧性质,表现了李白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抗争。
李白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其作品涵盖了自然风光、人生哲理、政治批判等多个方面,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李白生平及每个阶段作诗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早期:李白的早年生活较为奢华,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寺,创作了许多山水诗和
神仙诗。
此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优美,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比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别匡山》等。
2.中期:李白在中年时期逐渐变得放荡不羁,他与友人一起饮酒作乐,创作了许多
饮酒诗和游乐诗。
此时他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表达了对自由和生命的追求。
比如:《将进酒》《对酒》《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等。
3.晚期:李白在晚年时期逐渐变得沉郁悲凉,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创作了许
多抒发内心情感的诗歌。
此时他的诗歌风格深沉感人,表达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比如:《南陵别儿童入京》《行路难》《送友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