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与粤方言词汇的比较差异(一类教资)
- 格式:ppt
- 大小:515.00 KB
- 文档页数:30
广东话是中国七大方言之一,代表性强,使用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5%。
然而,广东话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的差异极大,非广东话使用区的人一般听不懂。
而作为普通话代表的北京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73%。
关于广东话和普通话的区别,我将从三个方面论述。
一、地位不同。
普通话是民族共同语,是法定的正式场合交际用语;而广东话属于汉语的一种方言。
二、使用面不同。
普通话全国通行,广东话只在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和香港、澳门通行。
三、语言本身不同。
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
从语音上说,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等。
1.声母不同。
最大的区别是:普通话有翘舌音zh、ch、sh、r,而广东话没有。
在粤语里,支,资,知,都发ji音的。
2.韵母不同。
最大的区别是:广东话有韵尾爲m 的鼻韵母,还有韵尾爲b、d、g的韵母,而普通话没有。
3.声调不同。
普通话只有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广东话有九个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上阴入、下阴入、阳入。
从词汇上说,差异主要有五个方面。
1、广东话保留了很多古汉语成分,多用单音节词,而普通话则多是双音节词。
例如:尾巴——尾;耳朵——耳2、同是双音节词,广东话与普通话的词序相反。
广东话的中心词在前,修饰成分在后。
例如:公鸡——鸡公;母牛——牛乸3、广东人喜欢吉祥、如意,所以广东话不喜欢用不雅或不吉利或有忌讳的词语。
例如:丝瓜——胜瓜(丝——输)。
4、保留一些怀旧的生活用语。
例如:喝茶——饮茶;理发——飞发;发工资——出粮。
5、保留大量古词语和特殊的方言词语。
例如:擒掳——蜘蛛;塘尾——蜻蜓。
从语法上说,有四个典型区别。
1. 副词的位置不同。
在普通话里,副词一定会放在动词前面作爲状语,没有例外;然而,在广东话里面,有狠多副词是能放在动词后面,例如:对唔住,我行先。
对不起,我先走。
2.形容词的位置不同。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是全国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
它基于北方的语言方言,主要以北京话为基础,并吸收了其他方言的一些特点。
各方言与普通话有以下差别:
1. 发音差异:各方言的发音方式有所不同。
例如,广东话较多地使用鼻音和塞音,而四川话则有独特的声调。
2. 词汇差异:各方言的词汇也有所不同。
例如,广东话中常用的“你”在普通话中是“你”,而在四川话中是“侬”。
3. 语法结构差异:各方言的语法结构也有差异。
例如,在普通话中,形容词一般放在名词前,而在四川话中,形容词通常放在名词后。
4. 语言习惯差异:各方言在使用习惯上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普通话中,常用的问候语是“你好”,而在广东话中,则是“早晨好”。
虽然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但中国各地仍保留着丰富多样的方言。
这些方言在各地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也体现了中国的多样文化。
粤语和普通话在语法上区别浅析——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陈莲花摘要:粤语是一门富有魅力的语言,在上古南越时期便开始产生,与普通话在语音、语调和语法上面大相径庭。
粤语和普通话在语法上最明显的区别在词缀、量词的用法、双宾语语序、比较结构和副词状语后置上,本文将就上述几点做简要的论述。
同时也简要介绍几则粤语中的口头禅,感受粤语不可抗拒的语言美和音韵美。
关键词:粤语词缀量词双宾语语序比较结构副词状语后置正文:粤语是粤方言,是流行于广东大部分地区、广西东南部、港澳地区、东南亚华侨、海外华人聚集地的地方方言,目前使用粤语的人数有七千万,仅次于普通话和吴方言。
各地粤语又有所不同,内部分歧比较大,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广府地区的广州话,所以粤语又被称之为广州话。
粤语在南越时期开始出现雏形,在魏晋南北朝时迅速发展,到唐宋时粤语和中原汉语差距越来越大,趋于成熟并拥有相对独立的语言体系、词汇系统及语法结构。
语法就是语言的结构规则,即词语的组合规则,语法有规约性、抽象性和生成性。
【1】语法学的核心内容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语法形式有显性和隐形之分,显性的包括语序、辅助词、词缀、重叠、内部曲折。
本文将从词缀、量词的用法、双宾语语序、比较结构和副词状语后置浅略分析粤语和普通话的区别。
一、粤语在构词方式上有特色的词缀,如词头词尾,变化多端,有限词汇幻变出无限生机,普通话在这个方面则没有体现出来。
先说词头,粤语中词头用得比较多的是“阿”和“老”。
“阿”主要用于称呼别人,如普通话中的“爸爸”,粤语中会说“阿爸”,“妈妈”会说“阿妈”,“哥哥”会说“阿哥”,“嫂嫂”会说“阿嫂”;“阿”也会用于一个人名字中的其中一个字之前,如“陈虹”会叫成“阿虹”等等。
一个词头“阿”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并显得亲切和谐。
“老”则有“老坑”(老头)、“老嘢”(老人家)、“老细”(老板)等等,同样是生活气息浓重。
再说词尾,词尾就多了,有“仔”“鬼”“婆”“哥”“精”等等,这里主要讲“仔”字。
粤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必须要先接触和掌握语音知识,这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步骤,语音知识有了巩固的根基,不管是说任何方言的人,学起普通话来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针对粤方言区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在语音上尤其是在声母的学习中常见的困难进行分析,并寻找一些解决的办法,为他们能够更好的学习普通话提供一些方法。
一、粤方言区学生在普通话学习和使用中常见的错误:(1)鼻音n和边音l不分,经常有学生把“牛”念成“流”,“蓝色”念成“难色”等等。
因为其区分不清楚鼻音和边音的发音情况,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在我们现代汉语语音部分的内容中,有从发音部位到发音方法的详细讲解,可以带领学生逐一领会。
(2)平舌z c s 和zh ch sh r 不分,粤方言区学生受母语影响,在发音时平舌和翘舌不分,觉得翘舌发音起来很难,很费劲。
(3)前鼻音n和后鼻音?不分,粤方言区学生发前鼻音容易,发后鼻音相对困难,所以常常会将后鼻音读成前鼻音,导致普通话发音不标准。
(4)声母J q x 和z c s发音混淆,r和y发音混淆,比如“家”喜欢念年成“扎”,“然”喜欢念成“盐”等等。
二、粤方言区学生提高普通话水平的几个办法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的解决办法,希望可以给学生带来一些有用的帮助,主要从两大方面来解决:(一)善用技巧(1)串珠法。
就是就是以一个字作为记忆的中心,就像一串珠子中的线,再由这个字展开联想,把相关的字也连在一起记了,就像一串珠子一样,读到这个中心字,看到和它形似的字就马上可以反应出正确的读音。
当然,这个是一般情况,我们汉字是有一定的规律,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对于一些不符合规律的字,我们就要特殊记忆。
汉字有四种造字法,而汉字中使用形声字造字占有很大的分量,由于形声字以形旁表意,以声旁读音,我们就可以根据形声字的规律可以很简单的记住大量的普通话正确读音。
如“长chang”字,我们只须记住它读音的两个因素,一个是卷舌音“ch” 另一个是后鼻音“ang”,根据形声字的规律来推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凡是和“长”字有关的字都具备这两个因素。
粵普語法差異簡解粵方言(也稱“粵語”)和普通話在語法上共性是主要的,但是也存在着不少差異,香港人大多數人都說粵方言,所以在學習現代漢語的共同語普通話時,特別要注意粵方言和普通話之間的語法差異。
底下簡單介紹一下粵方言和普通話的語法差異點。
一、“比”字句和“過”字句比較事物間性狀或程度句子,叫做比較句。
普通話表示不等量的比較句主要採用“比”字句句式。
如果把比較的主體記作A,比較的客體(對象)記作B,比較值(性狀或程度等)記作X,比字句可記作“A + 比B + X”式。
例如:你比他高。
香港的天氣比上海熱。
林小姐比李小姐漂亮。
他走路比我快。
在以上例句中,都出現表示比較的介調“比”,句首的“你”、“香港的天氣”、“林小姐”、“他”為A,“比”後的“他”、“上海”、“李小姐”、“我”為B,“高”、“熱”、“漂亮”、“快”為X。
粵方言的比較句不用“A + (比B) + X”式,而用“過”字句,可記作“A + X過+ B”式。
上面普通話的比字句,粵方言要說成“過”字句。
例如:佢高過我。
(他比我高)香港天氣熱過上海。
(香港的天氣比上海熱)林小姐靚過李小姐。
(林小姐比李小姐漂亮)佢行路快過我。
(他走路比我快)反過來說,上述粵方言中的表示比較的“過”字句,如果對譯為普通話,就應該用普通話的“比”字句。
二、“把”字句和“將字句”普通話裏有“把”字句。
“把”字句裏有個介詞“把”字。
“把”字句可記作“A + (把+ B) + VP”,其中A為主語(由名詞性詞語充當)B為介詞所引介的賓語(一般是名詞性詞語),VP為謂語中心,是動詞性詞語。
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把”字句的用途主要有兩種:(1)“把”後賓語是動作的客體,介詞“把”表示處置,例如:“他把這本書翻爛了”、“他把這張床收拾乾淨了”。
(2)“把”後賓語是動作的主體,介詞“把”表示致使,例如“這件事把他弄糊塗了”、“他把嗓子都喊啞了”。
“把”字句中的VP,通常不是光乾動詞,而是由動詞及其附加成分(動詞前後附加上一些別的詞語)構成的。
从普通话多音字角度看粤普语音差异一、引言我们知道大部分以粤语为第一语言的人(下简称粤人)发普通话的语音是通过将粤语发音与普通话发音对应来实现的。
这种做法虽然会使普通话充满“港味”,但只要在同样的音域中就依然可以理解。
只怕有些音无从对应,问题就会变得很麻烦。
这种现象集中体现在普通话多音字的发音上。
所以,多音字,这种语言中常见的现象对于第二语言习得来说还是很麻烦的。
二、多音字的内涵“有的汉字只有一个读音称作单音字,有的有两个以上的读音,称作多音字。
”三、普通话多音字的考察我们选取普通话《3500常用字表》(1988)与《现代汉语多音字规范字典》(2012)所收多音字的交集为考察对象,以《现汉(第六版)》(2012)为普通话音义规范,得到499个普通话多音字。
再根据香港语言学学会制定的《粤语拼音字表》(1997)对其进行标音,以《广州话正音字典》(2002)为粤语语义规范。
经过对比,我们发现499个多音字中,有285个字的音义是一一对应的。
另有214个字的普通话读音多于或少于粤语的发音。
其中有33个字的某些普通话发音[1]所承载的意义在粤语当中没有对应,我们仔细考察这33个汉字,会发现几个特点:一是大部分字义来自北方方言,尤以胶辽、北京、冀鲁、中原、兰银官话为重。
二是有些字义粤语中并非没有,只是用不同的汉字来记录。
三是有些义项下只有一个或几个词。
四是有些字义因为语法差异而失落。
四、语音对应问题(一)粤普声母比较1、与普通话相同b[p],p[ph],m[m],f[f],d[t],t[th],n[n],l[l],g[k],k[kh]2、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近似① 【j[t?], q[t?h], x[?]zh[t?], ch[t?h] sh[?]z[ts], c[tsh] ,s[s] 】[2]粤语:z[t∫]、c[t∫h] 、s[∫]汉语普通话有三组塞擦音,每组塞擦音又和与其发音部位相同的擦音构成横向聚合。
第23卷第3期 长 春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004年5月 Vol.23 No.3 Journal of Chang Chu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4 普通话与广东话口语词汇、语法差异比较、分析 朱月明 (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广东湛江 524300) [摘 要] 普通话与广东话口语在词汇、语法方面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与其它方言相比,也是较突出、较有特点的。
其中词汇方面的差异最明显,在动词、方言词、外来词、量词、成语、熟语、语素位置、词的后缀、词义大小、语体风格、词的义项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语法方面的差异略小一些,主要是语序、有字句、比较句及某些句式表达存在着差异。
[关键词] 广东话;普通话;差异;标准表达 [中图分类号] H1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8X(2004)03—0079—03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第四项内容是“说话”,该项占测试总成绩的40%,最能反映应试人普通话的真实水平。
但由于这一项是应试人自已生成话语,所以词汇和语法是否标准就显得特别重要。
有的应试人自已感觉说得挺流畅,结果测试成绩不理想。
除了自身语音问题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说话出现了一些方言性的词汇、语法。
不仅影响了普通话口语语感,也要根据错误的次数被扣1-5分。
例如粤方言区的应试人在测试说话这一项时就经常这样说:“我每天踩单车上学校”,“我冲完凉就去课室自习”,“你走先,我随后到”。
“买一斤笋干”。
普通话的标准表达应是“我每天骑自行车上学校”,“我洗完澡就去教室自习”,“你先走,我随后到”,“买一斤干笋”。
应试人出现了这类问题自己却不知道,白白丢了分。
纠其原因,根据应用语言学的二语习得理论(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对于已经掌握了一种语言的人来说, 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既是掌握新语言的过程,也是克服第一语言(母语)干扰的过程,二语习得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母语迁移”(language transfer )现象。
粤语与普通话对比研究摘要:粤语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反映岭南风土民情的语言,较多地保存了上古时期的语言特色,和普通话在音韵、词类上都存在许多差异。
在声母和韵母上以及声韵配合和调值上都存在差异。
粤语和普通话在词的先后次序和组成位置上也存在差异关键词:粤语;普通话;音韵;词汇;差异Abstract:Cantonese is an extremely strong vitality reflect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customs language, more preserved the ancient period language features, and Mandarin in phonology, there are a lot of differences in parts of speech. The consonants and vowels and syllables and if there are differences. Cantonese and Mandarin in word order and position also exist differencesKey words: Cantonese Mandarin phonology;;; vocabulary; difference一、绪论(一)选题意义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文化悠久。
地方风俗都截然不同。
地方方言也是这种地域文化的代表。
广东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方言保存了较为完善的地域特色,但由于近年来人口和文化的融合导致此地区内外交流频繁,为了便于交流,语言文化上与外部的差异逐步缩小,粤方言有消失的趋势。
广东地区的方言在很大程度上与普通话存在较多差异,但是却又有一些特点令人疑惑,但长久以来不为学界关注。
尽管有的文章提出过这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因此,研究粤语,了解并掌握粤语的发音特点和发音难易点,研究和普通话的区别,有助于粤语的历史资料留存,有助于普通话的学习和推广。
浅析不同方言词汇的差异作者:左易可来源:《青年与社会》2018年第28期摘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种语言(方言)孕育一种文化,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础和最灵活的表示形式,方言词汇就像不同文化的“活化石”。
本文通过对比普通话和粤方言中的词“点心”,分析词语的差异和特点。
追根溯源,词汇含义的形成与不同地区文化背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普通话;粤方言;词汇一、普通话与粤方言中“点心”一词的含义粤方言是我国七大方言区之一,以广州话为代表,当地人称之“白话”,主要分布在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东部、南部的一些县区以及港澳地区。
本文从“点心”一词入手,讨论粤方言和普通话中该词在语音、语法和实际语用中的差异及成因。
“点心”在普通话和粤方言中的读音:普通话:diǎnxin粤方言:dim2sem1“点心”在普通话中的用例:(1)助餐时要排队按顺序取菜:先冷菜,再粥汤,三热菜,四点心甜品,五水果,最后咖啡。
(《北京娱乐信报》,2006年9月15日)(出国旅游要懂得的文明)(2)低糖不等于低脂,而油脂的产热量是蔗糖的2.25倍。
放进去大量油脂的点心,如果按照单位重量来算,热量比纯白糖还要高。
(《北京晚报》,2006年9月8日)“点心”在粤方言中的用例:(3)午在宁波,想吃碗面作为点心。
问酒店大堂经理,宁波可有出名的面店?(香港《头条日报》2006年9月14日)(4)也愈来愈多花样,像这一碟紫萝鸡丝卷点心,色香味俱全,并非一般的素鸡、素叉烧可比。
(香港《星岛日报》2006年9月10日)从例1将自助餐中的“点心”与甜品并列可以看出,北京人口中的“点心”是一种与甜品类似的食物;从例2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北京人是将饼干、蛋糕和曲奇等称作“点心”的。
《现代汉语词典》称“点心”为“糕饼之类的食品”,这是北方的“点心”。
如果再看到例3可以发现,粤方言使用者可以把“吃碗面”当作一次吃“点心”;从例4又可知,紫萝鸡丝卷也被称作“点心”。
粤语和普通话的区别第一篇:粤语和普通话的区别粤语和普通话在语法上区别浅析——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陈莲花摘要:粤语是一门富有魅力的语言,在上古南越时期便开始产生,与普通话在语音、语调和语法上面大相径庭。
粤语和普通话在语法上最明显的区别在词缀、量词的用法、双宾语语序、比较结构和副词状语后置上,本文将就上述几点做简要的论述。
同时也简要介绍几则粤语中的口头禅,感受粤语不可抗拒的语言美和音韵美。
关键词:粤语词缀量词双宾语语序比较结构副词状语后置正文:粤语是粤方言,是流行于广东大部分地区、广西东南部、港澳地区、东南亚华侨、海外华人聚集地的地方方言,目前使用粤语的人数有七千万,仅次于普通话和吴方言。
各地粤语又有所不同,内部分歧比较大,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广府地区的广州话,所以粤语又被称之为广州话。
粤语在南越时期开始出现雏形,在魏晋南北朝时迅速发展,到唐宋时粤语和中原汉语差距越来越大,趋于成熟并拥有相对独立的语言体系、词汇系统及语法结构。
语法就是语言的结构规则,即词语的组合规则,语法有规约性、抽象性和生成性。
【1】语法学的核心内容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语法形式有显性和隐形之分,显性的包括语序、辅助词、词缀、重叠、内部曲折。
本文将从词缀、量词的用法、双宾语语序、比较结构和副词状语后置浅略分析粤语和普通话的区别。
一、粤语在构词方式上有特色的词缀,如词头词尾,变化多端,有限词汇幻变出无限生机,普通话在这个方面则没有体现出来。
先说词头,粤语中词头用得比较多的是“阿”和“老”。
“阿”主要用于称呼别人,如普通话中的“爸爸”,粤语中会说“阿爸”,“妈妈”会说“阿妈”,“哥哥”会说“阿哥”,“嫂嫂”会说“阿嫂”;“阿”也会用于一个人名字中的其中一个字之前,如“陈虹”会叫成“阿虹”等等。
一个词头“阿”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并显得亲切和谐。
“老”则有“老坑”(老头)、“老嘢”(老人家)、“老细”(老板)等等,同样是生活气息浓重。
再说词尾,词尾就多了,有“仔”“鬼”“婆”“哥”“精”等等,这里主要讲“仔”字。
地区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简论广州话与普通话的差异我最大的感受是,粤语是没有翘舌音的,而普通话里是多有翘舌音。
如:老师的师,粤语是不用卷舌的,说起来相当顺口,而一旦要将普通话师:shi 舌头就好像打结了一样。
粤语大量保留着古代汉语的成分,保留了中古汉语韵母的塞音韵尾和唇音韵尾,而在北方方言中这些特征早已消失。
粤语没有北方方言所具有的卷舌音、儿化、轻声。
粤语不会说“花”是花儿,“美女”就说是“美女”不会说是“美人儿".在声调方面,有关资料说广州话有9个声调,而普通话只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看有些人说学习粤语从学习粤语时,可以结合音律的Do Re Mi Fa So五个音阶来学习。
词汇:这大概是说粤语的人觉得粤语和普通话的最大的区别。
粤语保留一些古词或古义,而在北方方言中,这些古词已被废弃不用或很少用。
如粤语中“粘”说“黐”,北方方言不用。
参考《普通话与教师口语技能》差异在三个方面:一:词义相同,词形不同。
构词词素不同如:下雨(普通话)---------落雨(广州话)广州话保留了很多古汉语成分,多用单音节词,而普通话则多是双音节词。
例如:尾巴——尾(前边是普通话,后边是广州话,下同);耳朵——耳;脑袋——头;舌头——语素排列顺序不同:客人(普通话)------------名(广州话)形式完全不同吃(普通话)--------------食物(广州话)二:词形相同,词义不同走----------行走,步行(普通话)粤语的意思是奔跑三:外来词使用差异,普通话有相应的音译词,而广东方言是音译词。
或者是同是音译词,但采用的字不同。
好莱坞(普通话)--------------荷里活语法:粤语保留一些古词或古义,而在北方方言中,这些古词已被废弃不用或很少用。
如粤语中“粘”说“黐”,北方方言不用。
在语法方面,在人名前加“阿”表示亲昵,修饰成分后置,“公鸡”说成“鸡公”,这些都是古汉语特征的遗留。
比如我们叫爷爷会叫“阿公”,外婆会叫“阿麽”表示一种亲昵,普通话里似乎没有。
谈谈普通话和粤语词汇上的差异谈谈一般话和粤语词汇上的差异广州话的词汇与一般话词汇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
如一般话说"肥皂',广州人却说"番枧',一般话说"下雨',广州人却说"落雨',一般话说"美丽',广州人却说"靓'。
同一种事物或概念,但二者所使用的词却差别这么大。
可见,词语使用不当,无论语音讲得准确,人家还是听不懂你说的是什么。
有一次,广州某单位的梁同志出差到北京去,时值夏天。
他走了几条街之后,口渴得很,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冷饮部。
他对售货员说:"给我来两根红豆雪条。
'售货员说:"这里没有雪条。
'老梁指着另一个买红豆冰棍儿的人说:"那不就是红豆雪条吗?'售货员乐了,说:"这不叫雪条,这叫冰棍儿,夏天哪来的雪呀!' 老梁把"冰棍儿'叫做"雪条',这是习惯用语。
广州地区常年不见雪,人们经常冰雪不分,把"冰淇琳'叫作"雪糕',把"冰箱'叫作"雪柜',也把"冰棍儿'叫"雪条'。
广州话对事物的称呼有许多跟一般话不一样,造成差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的是由于地理环境或生活习惯的不同所造成的,如刚刚举过的冰雪不分就是一个例子。
再如"洗澡',广州人说"冲凉',这也是由于气候与生活习惯所致。
因为广州天气热,而且热的季节挺长,要把汗水洗掉,很自然就造出了"冲凉'这么个词儿来了。
还有的是由于粤方言储存古词语比较多而造成的。
如一般话的"翅膀',广州话说"翼',这就是储存了古代词。
再如"吃',广州话叫"食',"穿',广州话叫"着',"走',广州话叫"行',"喝',广州人说"饮',"站',广州人说"企',"商量',广州人说"斟',"稀饭',广州人说"粥',如此等等。